軍事思想是關于戰爭、軍隊和國防的基本問題的理性認識,是人們長期從事軍事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軍事思想來源于人類的軍事實踐,同時又給人類的軍事實踐以理論指導,并在軍事實踐中接受檢驗。作為稱霸西方數百年的古羅馬,其軍事思想不僅推動了帝國的擴張,也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就以發生于公元前一世紀的阿萊西亞之戰為例,簡要分析一下古羅馬的圍城戰軍事思想。
一、阿萊西亞之戰概念
阿萊西亞之戰發生于公元前 52 年,是古羅馬著名統帥凱撒在征戰高盧部落的八年戰爭中規模最大、也最具決定性意義的一場戰役。此戰凱撒率領 4 萬羅馬軍團擊敗了數倍于己方兵力的高盧聯軍,迫使高盧聯軍領袖韋森蓋托里克斯投降。此戰至今為止被看作是圍攻戰和包圍的典范之一。
公元前 58 年,凱撒被任命為山南高盧的行政長官。在短短數年之中,凱撒征服了所有高盧部落。但與此同時,高盧人的反抗意識也越來越強。公元前 52 年,他們在集會上推舉韋森蓋托里克斯為高盧同盟軍的指揮官。凱撒很快出兵進行鎮壓,韋森蓋托里克斯認為此時正面對擊羅馬軍隊的時間還不成熟,因此他在阿萊西亞重組他的軍隊。由于強攻沒有勝利的指望,凱撒決定包圍阿萊西亞,迫使對方糧絕后投降。高盧騎兵們很快就把阿萊西亞被圍的情況通報給高盧各部落。為了營救他們的領袖,高盧人組建了一只龐大的援軍(約 25 萬步兵、8 千騎兵),開赴阿萊西亞地區。公元前 52 年十月二日決戰開始,就在羅馬軍的防線即將崩潰的時候,凱撒帶領 13 個騎兵隊(約六千人)從后方進攻增援高盧守軍的六萬人。這個行動出乎進攻者和守衛者的意料,高盧援軍倉皇退逃并大批陣亡,幾乎全軍覆沒。次日,韋森蓋托里克斯投降,結束了阿萊西亞之戰(1).
二、古羅馬圍城戰特點與軍事思想
(一)曠日持久的戰術特點與穩扎穩打的軍事思想
縱覽此次戰役,可以看出古羅馬的圍城戰耗時較長。即使僅從凱撒開始包圍阿萊西亞城算起,直至阿萊西亞之戰結束,前后也進行了兩個月之久。如果從高盧人大規模起義、凱撒進軍平叛開始算起,那時間更是長達將近一年。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羅馬軍團在圍城戰中往往采取的是圍困戰術。這一方式往往需要曠日持久,并且必須確保被圍敵軍與外界斷絕一切聯系。羅馬人所擅長的工事建筑能恰恰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古代西方各國,如古希臘、馬其頓、古羅馬、迦太基等,在進行圍城作戰時往往都會實行圍困戰術,修筑包括塹壕、寨墻、箭樓等的土木工事包圍城池,通過長時間的圍困削弱敵軍士氣和作戰力量,最后的結果往往不是敵軍糧盡投降,就是攻方通過攻城塔、攻城錘等器械攻入城內殲滅守軍。不論是哪一種結果,歷時往往都會曠日持久。
如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在東征時進行的推羅之戰,前后歷時長達半年(2).羅馬人在第三次布匿戰爭中包圍迦太基城,從開始到攻陷歷時更是長達三年。即便是面對北方“蠻族”較為簡陋的城池時,羅馬人往往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攻陷,如高盧戰爭中的阿凡歷古姆之戰,凱撒以四倍于高盧人的兵力包圍敵軍,前后歷時27 天,最后依靠著攻城器械和敵軍懈怠方才攻破(3).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古代西方軍隊重視紀律性,在作戰中更重視“以不變應萬變”的作戰理念,因而更能適應于圍困戰術。
因而,古羅馬的圍城戰節奏是與其圍城戰思想相一致的,對于圍攻戰“穩扎穩打”戰術的重視往往使得他們的圍城戰曠日持久。
(二)對于技術力量的重視
在審視阿萊西亞之戰的時候,有一點不能忽視,那就是羅馬軍團在作戰中都動用了比敵方先進得多的技術力量,最終確保了戰役的取勝。在阿萊西亞之戰中,被圍困的高盧軍隊有 8 萬多人,外圍的高盧援軍有 20 多萬,而參與此次戰役的羅馬軍隊總數不超過5 萬人。之所以羅馬人在兵力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仍能夠取勝,除了凱撒本人的軍事天賦之外,更多地依靠羅馬人較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工事、器械制造工藝。羅馬人的攻城器械對于尚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高盧人的震撼是相當大的,在凱撒的《高盧戰記》中曾有過描述,在一次戰役中,當羅馬人把巨大的攻城車推進到高盧人的城池邊沿上的時候,高盧人無不為之感到驚駭,甚至沒等羅馬人開始攻城就投降了。在阿萊西亞之戰中,羅馬人造了兩道圍墻和無數防御工事,在戰斗中這些工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極大地減緩了羅馬軍團的壓力,削弱了高盧人的人數優勢。
羅馬人是善于學習和模仿的民族,他們在對外作戰的過程中向各個民族汲取經驗,如古希臘的方陣紀律、高盧人的團結以及迦太基人的海軍技術。不僅如此,羅馬人還對這些吸收的東西加以創新,以適應自己的作戰特點。如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羅馬人俘獲了一艘迦太基戰艦,羅馬人在戰艦前端增設了一條甲板橋,就成了可以化海戰為陸戰的“烏鴉式戰艦”.羅馬人就憑借著這種新式戰艦大敗迦太基人,取得地中海霸權。相比于海戰,羅馬人更加擅長的是機械組裝,古羅馬軍團中設有專門的工程兵與機械兵,這類部隊融匯和運用古典歐洲的工程技術與攻城機械,如弩炮、投石機、攻城錘、攻城塔等,在圍城作戰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古代東西方文明之所以能夠擁有比周邊“蠻族”更為先進的軍事科技,是因為軍事科技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手工業和制造業的發展程度。沒有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做后盾,沒有一套完整的制造業、手工業和維護體制做基礎,是不可能發展出更先進的技術力量的。
(三)重視聯合盟邦的軍事思想
古羅馬人的騎兵力量不強,因而騎兵作戰通常需要依靠作戰當地的雇傭軍或同盟軍。例如,在阿萊西亞之戰中,一支“日耳曼騎兵”對于羅馬軍的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說,聯合當地土著部落,獲得可信賴的同盟軍,對于羅馬人的獲勝有著重要意義。
這體現了公元前一世紀西方圍城戰的軍事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相同點,那就是注重聯合。在公元前一世紀的古代世界,生產力水平還不高,異地作戰難度很大,因而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對外作戰時都十分重視聯合當地力量,以此來解決和緩解后勤供給壓力,爭取同盟軍,并以此增加對陌生地區的了解。
在古代的圍城戰中,西方國家的主要聯合對象有盟邦、盟友和土著部族三種類型,例如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在穿越阿爾卑斯山的過程中吸收了大量高盧人加入軍隊,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在這一場戰爭中的卡普亞戰役,漢尼拔爭取到了意大利南部多個城邦的支持,曾一度幾乎把羅馬逼入絕境。同樣是在這一場戰爭的后期,羅馬人在西庇阿的率領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被處于兵力優勢的迦太基人追擊,但通過聯合了當地的努米底亞盟軍,西庇阿扭轉了劣勢最終取得了勝利。而這一點在高盧戰爭中更是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先后聯合厄爾維幾人、愛杜依人、比爾及人等高盧部落,凱撒分化了高盧各部族,通過代理人安撫了高盧人的情緒,并獲得了強大的同盟軍,解決了后勤問題,確保了最后的勝利。
(四)就地取材的后勤補給方式
在本文所提到的阿萊西亞之戰中,羅馬軍團進行此次戰役的目的在于鎮壓高盧人起義,所以在轉戰中均為就地籌集軍需糧草?;蚴窍蛎税钫骷?,或是在附近劫掠,凡是帶不走的一律燒毀,對高盧當地的破壞很大,這也就使得高盧人面對羅馬人同仇敵愾,連以往羅馬人的盟邦愛杜伊人都參與到反羅馬陣營,這給凱撒的作戰帶來了很大麻煩。
據古羅馬對外戰爭的舊制,軍隊的糧食供應并不是由羅馬本土負責,而是“由羅馬的屬地和行省供應,戰爭期間主將應自行籌集”.因而在本文所述的高盧戰爭中,凱撒在糧食的供應上也就只能采取就地取糧、以戰養戰的策略,正如前蘇聯學者烏特琴柯所言“,在出征高盧時完全指望就地取得糧食”.
從凱撒所寫的《高盧戰記》中可以得知,羅馬軍團在高盧取得糧食的途徑主要有三個:依靠同盟城鎮供應、強迫屈服城鎮繳納以及臨時搜集和劫掠糧食和給養。其中第三種尤為普遍,因為即使是羅馬人最忠實的盟友愛杜依人,也曾故意拖延對羅馬軍團的糧食供應,更不必說那些被迫屈從的城鎮。因此戰場上的凱撒常常派士兵去敵對部族的村莊和城鎮直接搶奪糧食,平民和羅馬的敵人都是他們搶奪的對象。這種方式雖然是供應匱乏、打擊敵人的最奏效的手段,但對于作戰地區的破壞極為嚴重,極易使敵方軍民同仇敵愾,不利于分化和瓦解敵方。此外,這樣一種補給方式也僅適用于糧食產量豐富的地區,一旦進入較貧瘠的地區就不奏效了。
羅馬本土本身并非產糧區,糧食供應僅能滿足本土的需求,無力大量供應對外征戰的軍團。加之意大利周邊地區如高盧、伊比利亞等地大多糧食產量較為豐富,因而有條件實行就地補充給養的政策。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西方同時期那些國家和城邦在對外征戰時的后勤補給方式與羅馬人基本相同。
三、結論
行文至此可以看出,古羅馬在圍城戰之中的軍事思想建立在穩扎穩打、重視技術、聯合盟邦與就地取材幾個特征之上。古羅馬圍城戰之中所體現出來的特點,恰恰也是古羅馬文明得以擴張的必備條件。從圍城戰中所體現出的不同的軍事思想可以看出,古羅馬比較偏于理性思維,在各方面都以“規范化”為目的,在各個領域都傾向于“法治”.此外,古羅馬人長于制造器械,在作戰中更強調紀律性,以及戰術戰略思想的先進,都保證了古羅馬人在與其他文明的沖突中保持優勢,由此也可以看出軍事思想對于國家興衰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古羅馬]凱撒(任炳湘譯)。高盧戰記[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9.
[2]Jedrinkwater.Roman Gaul[M].Croom HelmLtd,1930.
[3][德]特奧多爾·蒙森。羅馬史[M].北京:商務印書局,2004.
[4]科瓦略夫(王以鑄譯)。古代羅馬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5][古羅馬]阿庇安。羅馬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6]劉衍鋼。馬塞里努斯筆下的羅馬工兵裝備考[J]古代文明,2011(01)。
[7]張維。羅馬共和國陸軍評價[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