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八里橋;火炮;英法聯軍;僧格林沁;清軍。
八里橋戰役是近代清朝對外作戰中傷亡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損失最為慘重的戰役之一。但是這么重要的一次戰役失敗的具體原因,之前卻很少有人提及,或者僅僅以統治者昏庸和武器落后幾筆寥寥數語帶過,缺乏深入細致分析?!痘I辦夷務始末》只是提及斃敵千余人,主將勝保重傷先行撤退,僧格林沁擔心被英軍包抄,繼而后撤。參與八里橋戰役的英法軍官在回憶錄(如《遠征中國紀行》《蒙托邦征戰中國回憶錄》《1860 年華北戰役紀要》)中談到清軍失敗原因時,只是簡單地將其歸于清軍武器落后。軍事科學出版社田地版的《中國近代戰爭史》提出了主帥逃跑軍心渙散、朝廷戰和不定和僧格林沁指揮失誤三個八里橋戰役失敗的表因,但沒有深入分析八里橋戰役中清軍失敗的內在實質,也沒有說明清軍失敗的影響。本文擬對八里橋戰役中清軍失敗的具體原因及其影響進行探討。
一、八里橋戰役爆發前的背景。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朝軍隊落后的武器裝備便暴露無遺。為此,林則徐、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國內一度興起辦海防、用西式武器等改革思想。但《南京條約》簽訂以后,自以為是“萬年和約”的清政府,又繼續執行“防民勝于防寇”的方針。兩次鴉片戰爭時隔近 20 年,本是中國進行軍事改革的一次絕好時機,但是清政府沒能把握住這次歷史機遇。統治集團中也曾有人提出過購買夷船,雇傭夷匠,制造船炮,加強海防的建議,但道光皇帝拒不采納,竟下令“毋庸雇覓夷匠制造,亦毋庸購買”船炮[1]102.
1856 年(咸豐六年),由于不滿足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的既得利益,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事件為借口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但由于當年英法正與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1857 年英屬印度又爆發了殖民大起義,英法一直沒有足夠兵力侵入中國。1858 年這兩場戰爭結束之后,英法聯軍隨即集結了 1 萬余兵力,攻陷大沽口并進逼天津,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但是,由于英法兩國執意武裝艦隊由白河入京,遭到大沽炮臺守軍迎頭痛擊,被斃傷近 500 余人,英法聯軍大敗而逃。這次慘敗在英法等國內引起強烈震動,英法等國叫嚷著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2]11.1860 年 2 月,英、法當局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率領英軍 15000 人、法軍 7000 人,擴大侵華戰爭規模。在占領舟山、大連、煙臺后,8 月 21 日英法聯軍第二次攻陷大沽炮臺,占領天津,而清軍潰逃至通州。8 月 24 日,清政府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等人與之議和,但英法代表強烈要求開天津為商埠,并武裝 1000 余人進京換約,談判再次破裂。于是,英法聯軍繼續向北京進犯。這時,由于與太平軍作戰不利,加之北京防守兵力不夠,清政府不得不再次派載垣、穆蔭到張家灣議和。但雙方仍然爭執不下,談判再次破裂。9 月 17 日,英法聯軍進攻張家灣,清軍一觸即潰,退至通州以西的八里橋。英法聯軍統帥蒙托班認為“不應該給僧王以足夠時間布置兵力,應速戰速決”[3]36,決定繼續進軍。21 日清晨,八里橋戰役爆發。
二、八里橋戰役概況。
張家灣戰斗失利后,清軍撤退至八里橋,在三天內集結了三萬余人,其中蒙古馬隊萬余,步兵近兩萬[1]123,主帥為僧格林沁,而英法實際投入作戰兵力僅六千,統帥為法軍將領蒙托班。1860 年 9 月21 日凌晨,英法聯軍向八里橋推進,騎兵探路,步兵跟進,清軍則在八里橋周圍臨時構筑了大量戰壕土壘。上午 7 時,聯軍分東、西、南三路對八里橋清軍陣地展開進攻,東路為法軍雅曼將軍指揮的第一旅,西路為英軍格蘭特指揮,南路為法軍第二旅,由科林諾指揮,擔任主攻八里橋的任務。
戰役開始后,清軍騎兵發起反復沖擊。在距離清軍 2000 余米處,英法聯軍開始釋放康格里夫火箭,火箭雨點般地落入沖鋒的清軍騎兵群中,由于頭一次遭遇此種情形,馬匹驚駭反沖清軍陣地。在經過短暫混亂后,清軍重新發起沖擊,到達聯軍1000 余米處,聯軍開炮發射霰彈,炮彈紛紛在人群中爆炸,炮彈內上百枚鋼珠四射,半徑 30 米內的清軍中彈紛紛倒地,損失近半。最終還剩下三分之一的清軍沖到距離聯軍 200 米內時,聯軍開始排槍不間斷地射擊,清軍也開始射箭,但他們大都使用的是弱弓(軍備廢弛已久,騎兵缺乏訓練,清初的強弓已拉不開),弓箭有效射程僅 70 余米,無法進行有效還擊,當沖到聯軍陣地僅 50 余米處時,清軍騎兵幾乎傷亡殆盡,最終沒有一人沖破聯軍陣地。隨后,聯軍發動反攻,隨著雨點般的炮彈落入清軍陣地,清軍步兵也傷亡慘重,主帥僧格林沁逃跑,副帥勝保重傷,清軍大敗潰逃,聯軍占領八里橋。這場持續 4 個多小時的戰斗變成了英法聯軍對清軍的一場屠殺,英法聯軍傷亡 61 人,卻使清軍傷亡近萬[4]61.
此戰徹底摧毀了清朝統治者低抗侵略者的自信心,在八里橋戰役結束的第二天,咸豐皇帝從圓明園逃到熱河,英法聯軍隨后火燒圓明園。
三、八里橋戰役清軍失敗的具體原因。
(一) 武器落后--火槍與弓箭。
火槍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滑膛槍,另一類線膛槍。在 19 世紀中葉之前的槍支都屬于滑膛槍,由于槍管內沒有刻膛線,其射程近、準確率差。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使用的槍支就屬于滑膛槍,有效射程約 200 米,射速一分鐘三發[5]88;清軍使用的抬槍、鳥槍(火繩槍)也屬于滑膛槍一種,發射頻率為 2 分鐘 3 發,有效射程僅 120 米左右[5]89,但八旗兵裝備鳥槍數僅占三分之一弱。此時,清軍使用最多的武器仍是弓箭,有效射程僅為 100 米左右[6]19,射速雖比英軍步槍要快,但威力比鳥槍還要小。而且,由于軍備松弛、缺乏軍事訓練,清軍騎射水平已大不如前,許多士兵連滿弓都拉不開,甚至只能射 50 米左右[6]95.可見,清軍蒙古騎兵在與近代化裝備的英法軍隊作戰時無異于被屠殺。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已經換上了線膛槍,英軍裝備的是恩菲爾德步槍,法軍使用的是米涅步槍,命中率有大幅度提高,有效射程能達到近300 米,最遠射程達 800 余米。在 1856 年克里米亞戰爭中,英法聯軍使用的線膛槍與沙俄部隊裝備的滑膛槍對峙,英法聯軍在 300 米處開槍時,俄國軍隊不得不頂著槍林彈雨跑到離敵軍陣地 200 米處才能組成陣型射擊,傷亡慘重[9]58.因此,八里橋戰役中英法聯軍使用的線膛槍,在與有效射程僅 100 多米的清軍火器和僅有 70 米有效射程的弓箭對抗下,無疑占盡了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