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人民軍隊的歷史,就是一部黨領導人民軍隊并在“強軍夢”的牽引下,不斷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歷史。
一、“強軍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支撐
政治決定軍事,軍事服從政治,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政治與軍事關系的基本觀點和原則。當今時代,中國最大的政治就是以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平必須強軍,強軍為了和平;復興包括強軍,強軍支撐復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意味著,我國目前正處在由主要應對“生存威脅”向主要應對“發展威脅”的歷史性轉變時期,我軍的職能任務正在由保衛國家“主權邊界”轉化、拓展為保衛國家“利益邊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意味著,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將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她既是一個在世界上有著重要影響的大國,同時也將是一個統一而完整的社會主義大國。而要以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刻也離不開軍事實力的堅強后盾和戰略支撐??梢哉f,“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的“強軍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支撐。
首先,保障國家利益的拓展,實現和平發展,離不開強大軍事實力的戰略支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要到建國 100 周年時,中國成為中等發達國家,整體地看,以 20 世紀和 21 世紀的交匯點為分界線,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 50 年屬于民族復興的起飛階段,主要解決民族生存問題。經過多年奮斗,這一階段,我國已經擺脫了自 1840 年以來長期存在的強敵入侵壓力,人民生活初步達到小康水平,中國人民的生存安全獲得了根本保障。后一階段進入民族復興的騰飛階段,主要解決發展問題。在此階段,中國將成為世界強國,全面實現中華民族新的偉大復興,與之相適應,國家的安全需求也由保衛生存轉變為保障發展,我軍的職能任務也由保衛國家“主權邊界”拓展為保衛國家“利益邊界”,軍隊的功能也由“本土防衛”拓展為在更大地區和世界范圍內發揮作用。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需要和平的國際國內環境,這符合和平與發展的世界潮流,體現了歷史的必然、時代的必然。然而,必然性并不等于現實性。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良好愿望并不能改變國際政治的本質。當今世界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仍然由國際壟斷資本主導,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其快速發展必然遭到來自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各種反華勢力的阻撓、打壓和遏制,這是由國際壟斷資本的本質所決定的。我國當前和今后所面臨的一切安全威脅,不論是傳統的還是非傳統的,不論是領土主權方面的還是戰略資源方面的,都將集中表現為干擾、破壞、延緩、阻止中國的快速發展,都將成為危害中國發展的安全問題。中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拓展自己的發展利益,就不能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著眼民族復興第二階段的安全需求,維護和保障國家利益拓展,中國必須具備打破“遏制”、制衡強權的戰略能力。
這些戰略能力包括:以人民戰爭的整體威懾力量為基礎,以核威懾為支柱,同時兼具太空威懾和常規威懾能力的戰略威懾能力;以中遠程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精確制導炸彈、隱形飛機和 C4ISR 系統為主要武器,以保衛重點城市、重大能源設施、重要軍事目標為目的,以有效抗擊敵空天襲擊特別是隱形飛機、巡航導彈、戰略彈道導彈襲擊為主要任務,以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為核心的戰略防空能力;以天基情報信息網絡建設和天地間往返運輸能力為基礎,以準確化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和一體化指揮控制為重點,以空間防衛綜合保障能力為核心的空間防衛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維護國家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國家利益的拓展提供戰略支撐,才能確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局不被沖擊,才能有效維護國家日益拓展的戰略利益,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不被中斷。
目前,世界正處于大變革、大調整的動蕩期。冷戰結束以后,世界總體局勢兩次進入變更動蕩時期。
第一次是從兩極格局向一超多強的轉變時期,也是向美國主導的單極格局轉變的動蕩期,它發生在冷戰后約 15 年之內的時間。第二次是從美國主導的單極格局向未來格局過渡的動蕩期,發生在現在到未來的一段時期。這一時期是大國力量調整和變更的重要時期,如果新崛起國家的實力繼續快速增長,那么將鞏固世界多極化的趨勢。應對世界局勢的變更與調整,需要加快軍事力量建設。如同馬車車夫在走過泥濘道路時必須抓緊韁繩一樣,一個國家在面臨動蕩時期到來時,應當抓緊軍事力量這個韁繩,加快軍事力量建設,為國家發展提供戰略支撐,確保國家核心利益持續發展,不受損害。
其次,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大國離不開強大軍事實力的戰略支撐。眾所周知,就一個國家而言,中國是一個大國,是一個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地區性大國。什么是大國呢?關于大國的標準,戰國縱橫家張儀指出,“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①S之士百余萬,車千乘,騎萬匹,粟如山積。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主嚴以明,將知以武。雖無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險,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這一剖析實際上指出了作為大國的基本標準:幅員遼闊(地半天下),具有抗衡其他國家聯合起來的實力(兵敵四國),地勢險固(四塞以為固),軍事力量強大,經濟實力雄厚,國內政治清明,制度先進(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主嚴以明,將知以武),具有巨大的威懾力(天下后服者先亡)等。作為一個大國,中國潛在的對手和可能面臨的主要對手不是那些中小國家,而是在全球范圍奉行霸權主義的強國,是對中國奉行遏制政策的世界大國。所以,中國軍事能力的比照對象也應當以此為依據??陀^地講,由于無法在所有領陸、領海、領空范圍內有效行使主權,當前中國軍事能力尚處于軍事能力九個層次中的第二和第三個層次之間,最高可接近第四個層次。這突出表現為中國軍事能力還處于防御狀態,無法在所有領土范圍內發揮決定性作用,在地區事務中軍事能力的優勢也不夠明顯。中國要成為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大國,至少需要具備能夠在地區占有明顯優勢的軍事力量,需要具備在世界其他一些地區發揮影響作用的軍事力量,即在全球范圍內具有一定的威懾能力。如有可能的話,中國的軍事能力還需要達到第七、第八層次,即可以有效進入潛在對手或主要對手的領土范圍,具有全球打擊和主導能力。鄧小平同志說得好:“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p>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中國更需要發展自己的軍事能力。只有建設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中國才能真正成為有世界性影響的大國。歷史上,無實力的大國從來都不叫大國,也不會受到別國的尊重,相反,卻往往成為受侵略、遭蠶食的對象。無論古今中外,“國雖富而兵不強”,最終往往很難擺脫財富流失、國家衰亡的厄運。中國古代的宋朝如此,石油富國科威特、利比亞同樣如此。已經擺脫帝國主義侵略壓迫的中國人民,決不會忘記歷史的災難,決不會允許歷史的悲劇重演。
我國思想家馮桂芬曾經針對我國大而弱、富而弱的狀況指出:“不自強而有事,危道也;不自強而無事,幸也,而不能久幸也?!?/p>
周恩來總理也曾站在國家全局的高度指出,必須要有實力,沒有實力人家就瞧不起我們,就欺負我們,凡文事者必有武備,從來如此。事實上,作為一個大國,在世界上同其他國家合作與交流也離不開強大的國防和軍事能力。沒有這一條,強者就瞧不起你,就沒有合作和交流的可能,至少是沒有平等的合作和交流,更不會有高層次、高效益、深入廣泛的合作和交流。
例如,新中國建立初期,由于國防和軍事實力弱小,美國并沒有積極與我們開展合作與交流。經過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之后,美國變得“客氣”多了。目前,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主要矛盾仍很突出,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能力非常有限,不斷提高軍事能力仍然是未來一個階段軍事戰略調整的核心任務,軍事實力始終是支撐中國大國地位的重要支柱和強大后盾。
再次,中華民族實現完全統一離不開強大軍事實力的戰略支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然包括國家的完整統一,像中國這樣直到今天仍未實現完整統一的大國,這在世界范圍內是絕無僅有的。完成祖國統一是新世紀中國的三大任務之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對中華民族來說,不是一時的政治訴求和一般的政治選擇,而是千百年來華夏歷史積淀中形成的一種強烈的歷史意識,是牢牢植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沃土之中的民族情感,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至高無上的社會心理和基本價值觀。一般來說,實現祖國的統一有兩種情況,一是和平統一,二是必要時的武力統一。無論是和平統一還是武力統一,強大的軍事能力都是必備的力量保障。在國家統一問題上,中國政府一貫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這是中國政府從兩岸的實際出發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中國集中資源用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利于海峽兩岸同胞感情融和,更有利于最大限度減少損失和內耗。因此,中國必須具備維護兩岸和平發展、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軍事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對臺軍形成絕對優勢,使臺灣當權者看到“以武謀獨”
是死路一條;對美、日形成阻止軍事介入臺海事務的能力,使其看到輕度介入無濟于事,中度介入作用不大,高強度介入得不償失。從美國對中國的軍事實力評估來看,當前大陸距離實現祖國統一的軍事能力還有較大差距,在美、日和臺灣地區都在繼續加強軍事力量建設的情況下,中國要維持臺海地區的和平穩定并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就一定要堅定信念,加緊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切實增強軍事實力。要充分認識到,軍事斗爭準備是祖國統一的堅強后盾和戰略支撐,也是軍隊建設的重要著力點,是任何形式實現國家統一的基礎。在國家統一問題上,軍事手段準備得越充分,和平解決的概率就越大,軍事力量運用得越深入,國家統一的進程就越平穩。中國必須擁有在周邊發揮決定性作用的軍事力量,必須擁有對干涉之敵在本地區實施軍事行動的戰略威懾能力和在外部因素影響下達成戰略目標的實戰能力。只有這樣,中國的完全統一才有可能,中國作為一個有影響的世界大國才是名副其實的。
二、“強軍夢”是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重要引擎
中國和平發展的強軍戰略,涉及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各個層次和各個領域,但概括起來講,主要著眼點是捍衛主權、營造和平、維護發展,是在全面履行我軍新歷史使命的過程中,推進人民軍隊的“雙重轉型”?!皬娷妷簟本褪窃谛碌臍v史起點上加速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引擎。
首先,“強軍夢”是建設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的重要引擎。習近平主席在會見駐穗部隊師以上領導干部時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強國夢,對軍隊來說,也是強軍夢。要確保國家不被侵略、顛覆、分裂,首先要有強大的軍事硬實力。我們要緊緊圍繞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抓緊做好軍事斗爭準備,做到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始終著眼確保發展穩定大局不被破壞,這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基本保證。要確保這一點,就必須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堅持用強軍目標統領軍隊建設和改革,努力把國防和軍隊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始終著眼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不被打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不被打斷,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所在。要確保這一點,需要以強大軍事實力為支撐。我們要不為一時的風吹草動所干擾,不為風聲鶴唳所欺騙,聚精會神抓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以強軍目標的實現保證民族復興偉大目標的實現。
其次,“強軍夢”是我軍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面向世界籌劃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引擎。新世紀新階段我軍的歷史使命是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戰略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這是黨中央、中央軍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我軍職能作用的重新定位,是對我軍使命任務的重大拓展。
軍隊新的歷史使命,回答了中國在未來發展中需要一支什么樣的軍隊,說明了這支軍隊應具有什么職能,肩負什么任務,發揮什么作用,具備什么能力的問題,既指明了軍隊建設的正確方向,又包含著軍隊發展的長遠目標,充分代表了黨、國家、人民對人民軍隊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應當成為構建強軍戰略的全部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履行我軍新使命,必須以“強軍夢”為牽引,面向世界籌劃國防和軍隊建設,堅決做到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與時俱進加強軍事戰略指導,高度關注海洋、太空、網絡空間安全,積極運籌和平時期軍事力量運用,不斷拓展和深化軍事斗爭準備,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實現軍隊職能任務由保衛國家“主權邊界”向保衛國家“利益邊界”的拓展轉化,實現軍隊功能由“本土防衛”為主向在地區和世界范圍發揮作用為主的拓展轉化。
再次,“強軍夢”是加速推進軍隊信息化建設,實現軍隊“雙重轉型”的重要引擎。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強軍夢”,凝練了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有關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闡述:建設與中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中國面臨生存安全問題和發展安全問題、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的局勢,這要求我們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要有一個大的發展?!皩崿F‘強軍夢’的核心,是堅持以國家核心安全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軍隊現代化建設?!?/p>
只有以“強軍夢”為牽引,才能堅持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堅持富國與強軍相統一,科學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只有以“強軍夢”為牽引,才能在“模仿式”“跟蹤式”發展的基礎上,加大國防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力度,突出重點,突出優勢,有所為,有所不為,揚長避短,推進機械化與信息化建設復合式、跨越式發展,才能實現人民軍隊的“雙重轉型”,即我軍的技術形態和組織形態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我軍的核心功能由長于陸戰的本土防御向立體、多維的外向防衛轉型,以此真正增強我軍保衛國家主權的能力,形成在世界一定范圍內維護國家發展利益和維護世界和平的能力。
三、“強軍夢”是激勵官兵實現軍人價值的強大動力
中華民族近現代 170 多年的歷史表明,“強軍夢”是無數中華兒女夢寐以求的夙愿;人民軍隊建設奮斗的歷史證明,“強軍夢”始終是引領我軍從勝利走向更大勝利的引擎。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期,“強軍夢”更是每一位革命軍人獻身使命、實現人生價值的崇高理想和強大動力。
首先,“強軍夢”是激勵廣大官兵忠實履行使命、獻身國防建設的強大動力。每一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高遠的夢想,承載民族的希望,彰顯神圣的使命,蘊涵發展的動力,創造燦爛的輝煌。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面對列強的鐵蹄和凌辱,整個中華民族都在期盼、都在夢想,夢想有朝一日建立起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正是在這個“強軍夢”的激勵下,無數志士仁人投身革命,參軍入伍,拋頭顱,灑熱血,一次又一次地浴血奮戰,頑強抗爭,最終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趕走了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國。今天,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僅把貧窮落后的舊中國變成了日益走向繁榮富強的新中國,更為我們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世紀強軍之夢,而強軍之夢必將堅強有力地支撐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想,這怎能不讓人豪情滿懷!怎能不使每一位中國軍人信心百倍,青春煥發!
習近平主席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后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就是強國夢;對于每一個中國軍人來說,就是“強軍夢”。習總書記關于“中國夢”和“強軍夢”的深刻闡述,再一次激起了中華兒女走向偉大復興的高度自覺,引起了當代革命軍人實現“強軍夢”的強烈共鳴。建設一個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對于每一位革命軍人來說,既是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更是神圣使命和不竭動力。正是在“強軍夢”的激勵牽引下,廣大官兵精神抖擻,滿懷信心,心系使命,懷揣夢想,自覺獻身國防事業,為早日實現“強軍夢”貢獻青春和力量。
其次,“強軍夢”是激勵廣大官兵苦練打贏硬功、立足崗位成才的強大動力。夢想要激發力量,鼓舞斗志,離不開一定的實現條件;夢想要開花結果、落地生根,更有賴于自己的頑強拼搏。人民軍隊是革命軍人的大熔爐、大學校,革命軍營是全體官兵的演藝場、大舞臺,本職崗位是革命戰士的成才地、圓夢田。沐浴在革命軍營里的每一位戰士,都胸懷兩種夢想:一是爭先創優的成才夢,二是建功立業的“強軍夢”。對于一名革命戰士來說,成才夢離不開“強軍夢”的肥田沃土,“強軍夢”離不開成才夢的累累碩果。作為一名革命戰士,要深刻認識成才夢與“強軍夢”之間的內在關聯,自覺將自身的成才夢融入國家的“強軍夢”,立足崗位工作,苦練打贏硬功,埋頭苦干,扎實工作,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在“強軍夢”的偉大實踐中成就自己的成才夢,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一個相稱、兩個相適應”的重要論述和習主席“三個牢記”的諄諄告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強軍夢”的必然選擇和戰略目標。作為當代革命軍人,為了這個夢想而奮斗,為了這個目標而苦練,不僅是至高榮譽,而且是使命所系,職責所在,更是革命軍人的價值所在,意義所在。
四、“強軍夢”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中國始終堅持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一貫奉行和平發展戰略,中國的“強軍夢”不是“霸權夢”而是“和平夢”。和平必須強軍,強軍為了和平。所以,中國的“強軍夢”不僅事關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也事關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國軍隊的強大,不僅是維護中國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和平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
我軍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的提出表明,我軍不僅要能夠有效消除各種安全威脅,致力于塑造國家發展的和平環境,而且還要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貢獻。2008 年爆發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特別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制度危機。這場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程度最為嚴重、影響最為深刻的一次危機。中國在這次世界金融危機中顯示的實力和發揮的重要作用表明,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世界的發展正在給中國帶來越來越多的機遇,但同時也增大了中國的國際責任,中國因此需要應對更多更大的國際挑戰。在我國日益融入世界政治經濟體系的今天,中國在世界上的分量不斷加重,發生在遙遠地區的沖突、戰亂、危機等也不再“與我無關”,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已成為關乎我國發展利益的重大安全問題。中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理應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中國要把自己的國家利益同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發揮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應有作用,積極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共同發展,建立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新型大國關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就必須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這是中國國家安全的需要,也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王法安.中國和平發展中的強軍戰略[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3.
[2] 張嘯天.國家利益拓展與軍事戰略[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
[3] 康紹邦,宮力,等.國際戰略新論[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
[4] 鄧小平文選: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楊毅.國家安全戰略研究[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