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一詞最早見于中國明代醫書《免疫類方》,指的是“免除疫癘”,也就是防治傳染病的意思?,F代醫學將“免疫”界定為機體識別“自己”和“非己”,并排除“非己”,保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一種生理功能。心理免疫相對于生理免疫提出,本文在國內學者對心理免疫研究基礎上,對軍人心理免疫的概念界定,從強健軍人心理免疫以維護軍人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嘗試性探索。
1 軍人心理免疫的定義內涵
國內學者鄭希付[1]最初在 1996 年對心理免疫進行定義,即個體通過一定的方式減少不良情緒的產生或減弱這些情緒的程度,從而使個體保持心理平衡,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戴雅玲[2]等學者從做好心理問題預防的手段運用上,提出應用心理免疫進行心理教育預防心理疾病的觀點; 寇冬泉、王映學[3]
對心理免疫的構成上給予初步的探討,這些觀點對探討軍人心理免疫力有很強的啟發作用。結合軍人在軍事領域的角色特點,本文認為軍人心理免疫的概念有三層內涵。
一是從起源上看,心理免疫受先天生物性因素的影響,但后天社會因素是主要的影響源,主要在后天社會實踐中產生,心理訓練對其有積極影響作用; 二是從本質上看,心理免疫是軍人個體針對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內外環境刺激的一種綜合應對能力,包括心理承受力、情緒控制力、心理應激力及對影響士氣、意志等不良刺激性因素的抵抗力和自我調控力等力量的總和; 三是從目的上看,軍人心理免疫力旨在維護軍人個體心理健康和平衡,也利于提升其在團體中生活的和諧程度。
本文認為,軍人心理免疫是軍人個體在后天不斷與內外環境( 個人內環境、家庭環境、軍營環境與社會環境) 交互作用和實踐基礎上獲得,并受先天生物性因素影響的、維持自身心理健康的應對能力。
2 軍人心理免疫的基本結構
對于軍人心理免疫力結構的研究有利于針對性找出軍人心理問題的原因,也為軍人心理健康的維護提供可操作的理論依據。軍人心理免疫力不同于普通人的心理免疫機制,作為一種綜合的能力是一個系統,包括心理品質子系統,精神品質子系統和調節機制子系統。軍人心理免疫力的結構如圖 1.
2. 1 心理品質子系統 軍人心理免疫力構成的心理基礎。由認知因子、情感因子、意志因子和應對方式四個部分構成,是軍人心理免疫力中相對活躍和具有獨特個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認知因子,承擔著對內外刺激事件的認知、評估和監控等功能。如生活中人們首次遭遇重大創傷,內心受到較大應激和反應后,認知在這里起到的作用是將首次遇到的創傷記住,形成所謂的“心理抗體”,當再次受到相似創傷事件時,他會較快適應。第二部分是情感因子,是認知因子的衍生物,是對內外環境的刺激進行認知評價時的情緒情感體驗。強烈的情緒變化可導致機體免疫機能損傷,極度憂郁者容易患傳染性疾病,心理免疫水平不佳的人,往往有較高水平的焦慮程度,而且會持續較長的時間。第三部分是意志因子,是一種能動力量,個體在擁有認知與情感的條件下,是否產生維護心理健康的力量要取決于個體的意志,能幫助機體為實現一定目的而克服自身的困難。第四部分是應對方式,是個體為維護自身心理平衡所做出的反應。個體在經歷環境刺激時,在認知評價、情感反應及意志調動后,統一落實到對環境刺激的積極應對之中,良好的應對方式可減輕因壓力造成的心理傷害,從而更好適應工作和生活。
2. 2 精神品質子系統 是軍人心理免疫力構成的精神基礎。由核心價值、理想信念和戰斗信心三部分因子構成,是軍人心理免疫系統中相對穩定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核心價值因子,是個體應對內外環境刺激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態度。軍人核心價值決定著軍人的現實行為傾向,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是軍人的價值核心與價值基座,是軍人陶冶高尚職業道德的思想基礎,是培樹戰斗精神的紅色基因。第二部分是理想信念因子,是系統中的動力因素與導向力量。理想信念作為意識的一部分,猶如指路明燈,統馭著軍人主體的心理活動,是人的心理和行動的最高調節器。青年軍人如果真正讓“保家衛國”“敢打必勝”成為自己理想和信仰,以此作為自己畢生追求,愿意為此奉獻一切,就可以在心中激蕩起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從而有勇氣面對困難和挫折,增強承受力。第三部分是戰斗信心,保持和強化軍人的戰斗信心是克服戰時恐懼情緒的重要方面,這是軍人士氣和戰斗精神的重要心理基礎和可靠保證。戰場上一個擁有信心的軍人即使再險惡的環境,也會鎮定自若,都能做到不因危險和傷亡而懼怕,不因情況不明而急躁,不因眼前失利而喪氣,始終堅定必勝信心,這是心理免疫順利調節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穩定因子。
2. 3 心理調節機制子系統 是軍人心理免疫力中動態調節的部分,其存在確保心理免疫目標的達成。由即時調節、過后調節和社會支持三部分因子構成。第一部分即時調節是在穩定精神品質的指引下,受到環境刺激時伴隨著心理品質中認知、情感、意志與應對活動的同時進行的調節過程。第二部分過后調節,是在對內外刺激反應后通過理性的思維過程對心理免疫力各部分進行的調節。第三部分社會支持,是指來自家庭、朋友、部隊等社會支持系統對于心理免疫力的影響和調節。
2. 4 三個系統間聯系 免疫精神品質對心理品質來說具有導向作用,它影響著心理品質,使個體的心理活動打上精神品質的烙印。而作為相對活躍的心理品質經多次反復、逐漸沉淀,并在后天的教育熏陶下形成相對穩定的免疫心理品質。正是兩者緊密聯系且相互制約而促進軍人個體心理免疫的不斷運動發展。而這一切的相互影響都離不開免疫心理調節機制的作用。因此要想真正提升官兵的健康水平,要從影響軍人心理免疫力的諸因子中尋找問題根源,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真正藥方。
3 軍人心理免疫的影響因素
軍人心理免疫力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與內外環境刺激相互作用逐漸形成,其形成和發展受個體性因素、軍隊因素和社會性因素的影響。
3. 1 個體性因素 軍人心理免疫力作為一種心理特質,其形成和發展都要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首先是生物性因素。神經內分泌系統間存在復雜的相互關系。如心理受到緊張刺激而引起的情緒或行為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下丘腦及其控制的內分泌器官所分泌的激素影響免疫功能; 另一方面,人格變化和行為方式聯合在一起也會影響免疫系統,都會影響到對外刺激的反應程度。這些生物體本身具有的神經功能及內分泌系統等在對待內外環境刺激上的個體差異,最終導致軍人個體后天心理免疫力的差異。其次是精神心理因素。影響心理免疫力的精神心理因素主要表現為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會選擇有利于個體心理需要的內外環境刺激,使自己承受刺激維護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個體會對自己精神和心理品質進行評估,同時對內外刺激進行認知和調節,趨利避害,充分調動自己的優勢,迎接內外環境刺激的挑戰。
3. 2 軍隊因素 軍人個體在軍隊這個整齊劃一的團體中,個體通過自我經歷和環境熏陶,逐漸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榮格說過“只有一個既能保持其內在凝聚力生成集體價值,同時又為個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可能的社會,才可望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軍隊的環境能讓軍人達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就是讓每個軍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這些在成長中獲得的價值取向也決定軍人個體對其所面臨的內外環境刺激的理解、看法和反應,軍人自我價值感的形成為其今后有效應對內外環境刺激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3. 3 社會性因素 軍人也生活在社會中,凡是影響個體心理發展的社會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其心理免疫力。在軍人早期成長歷程中,由于家庭結構、經濟狀況、親子關系、教養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個體的價值觀會不同。對需要的滿足方式不同,導致個體在對待環境刺激的態度和方式形成最初的不同印象,而早期成長中的許多關鍵期客觀上又加速這些最初的印象定型為個體早期成長經驗,并成為影響個體今后對待內外環境刺激的態度和方式。
4 軍人心理免疫與軍人心理健康維護
心理活動的形成過程是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影響軍人心理健康的誘因可能存在于心理活動的任何階段,因此維護軍人心理健康要全方位進行。
4. 1 認知免疫為精神“補鈣” 軍人心理免疫的形成需要引入砥礪機制,在科學的政治教育與軍事訓練中不斷強化,形成軍人的“心理疫苗”.認知的免疫是軍人心理免疫的前提和基礎,通過科學的教育和傳統的軍隊政治工作,鑄牢理想信念工程,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革命軍人形象作為軍人心中的“認知模范”.堅強的精神力量有助于發揮軍人“自動心理康復機制”的作用。抵御不良信息的侵害,時刻用高尚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情感去駕馭不定的情緒,并能在危難的情形下化危險變成動力,迸發出堅強的作戰意志。
4. 2 情感免疫克服不良情緒 情緒的穩定有利于軍人的心理健康。個體成長過程是積累和修正原有“經驗”的過程,當應對事件的經驗達到一定程度時,再遇到相同或相似的事件,個體就能啟動心理免疫機制進行自動調控,個體的情緒不至于過分強烈,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平時讓軍人“身臨其境”感受戰時可能遇到的不良情緒,并指導軍人學會自我調試,培養克服緊張和恐懼心理的能力,就能使軍人形成積極“接種效應”,擺脫不良情緒干擾。
4. 3 意志免疫提升承受力 心理承受力是軍人遇到壓力,勇于接受挑戰,免于心理及行為失常的能力。軍事訓練中通過科學的心理訓練,用一些在軍人承受域值范圍內的刺激進行“接種訓練”,如模擬戰時環境的“險情”和“逆情”,促使軍人形成臨危不懼、遇險不驚、志剛如鐵的戰斗意志,無論戰時還是平時,軍人都能以必勝的信心和頑強的意志面對各種刺激的考驗。
【參考文獻】
[1] 鄭希付。 論心理免疫[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 2) : 65 -68.
[2] 戴雅玲。 心理免疫教育研究[J]. 華北工學院學報( 社科版) ,2003( 3) : 73.
[3] 寇冬泉,王映學。 心理免疫力: 涵義、結構及其影響因素[J]. 高教論壇,2008( 5) : 218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