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裝備保障力量,是從事裝備保障活動的各種力量的統稱。裝備保障人員,是為實施裝備保障所編配的各種人員的統稱。隨著武器裝備技術含量的不斷增加,裝備更新換代速度的加快,對裝備保障力量的需求隨之增加。一是裝備保障力量占軍隊總員額中的比重日趨加大。美軍研究作戰力量與保障力量的關系時,提出了“牙齒與尾巴之比”的理論,即在作戰力量與保障力量之間增加保障力量的比例。為適應新時期裝備保障的需求,我軍裝備保障力量也應該隨之進行新的變革。
1 裝備保障力量現狀
根據我軍現階段裝備保障力量實際看,目前我軍裝備保障力量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層次分布舊、人員編配亂。
1.1 層次分布不合理 我軍裝備保障力量分布仍延續機械化戰爭時期各方向“各自為戰、分兵把口”作戰指導思想下形成的戰役重、戰略輕、戰術弱的布局。隨著我軍武器裝備技術含量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各級裝備保障任務正在進行調整,從目前已列裝的新裝備來看,大量高新武器裝備換件修理項目增多、部件修理難度加大,傳統三級保障體系下,戰略支援保障力量和戰術自主保障力量比重偏低的矛盾日益突顯。
1.2 人員編配不合理 在這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一是部分人員編制不夠合理。主要是新裝備配發部隊后,維修保障人員編制未及時調整,存在有裝無編或少編的問題。二是部分專業組合不夠合理。隨著新裝備不斷列裝,一方面新技術工種編制與裝備保障需求相比明顯偏少。三是技術等級設置不夠合理。由于高新技術專業、工種崗位數量大量增加,使現有高級職稱專業技術干部和高級士官的編制相應偏少,不利于遂行保障任務和人才保留。
2 美軍裝備保障力量建設
本文分析美軍裝備保障力量的總體構成情況以及美軍裝備保障力量的特點,為我軍裝備保障力量建設提供可借鑒的依據。
2.1 美軍裝備保障力量總體構成 美軍裝備保障力量主要由現役軍人、預備役和文職人員構成。其中,現役軍人11.46 萬,占保障力量的 20%;預備役 2.02 萬,占保障力量的 4%;文職人員 42.77 萬,占保障力量的 76%(見圖 1)。裝備保障力量構成情況(見表 1)?!颈?.圖1】
2.2 各級裝備保障力量構成 各級裝備保障力量中現役軍人、預備役和文職人員的構成情況:
戰略級中現役軍人 0.20 萬,占 3.1%;預備役 0.22 萬,占 3.4%;文職人員 6.05 萬,占 93.5%(見圖 2)?!緢D2】
戰役級中現役軍人 9.39 萬,占 22%;預備役 1.43 萬,占 3.3%;文職人員 31.9 萬,占 74.7%(見圖 3)?!緢D3】
戰術級中現役軍人 1.87 萬,占 26.5%;預備役 0.37萬,占 5.2%;文職人員 4.82 萬,占 68.3%(見圖 4)?!緢D4】
2.3 美軍裝備保障力量特點
2.3.1 裝備保障力量使用管理集中 美軍平時裝備管理與戰時裝備指揮主要由戰略級負責,戰略級的裝備保障力量主要負責裝備保障的組織、管理、協調等工作,而不實施具體的保障活動。戰略級裝備保障機構通過其在各戰役級的派駐機構實現對裝備保障的組織和管理。這便于發揮裝備保障力量的整體優勢,綜合運用裝備保障力量,既便于裝備保障力量的平時管理,又利于戰時裝備保障力量的集中使用。
2.3.2 支援保障力量強大 由于美軍的戰役級兵力遍布全球,各個方向間距離較遠,戰略級僅履行管理與指揮職能,而裝備活動的實施主要以支援保障與伴隨保障為主體,支援保障任務主要由戰役級保障力量完成;伴隨保障任務由戰術級保障力量完成。美軍裝備保障力量在戰略、戰役、戰術三級的比例約為 1:6:1,戰役級裝備保障力量占 75%。
2.3.3 裝備保障力量構成多元 美軍裝備保障人員由現役軍人,預備役和文職人員三部分構成,其中現役軍人是主導,占 20%;文職人員是主體,占 76%;預備役力量是補充,占 4%。各級和各軍種裝備保障力量中文職人員都占大部分,在戰略和戰役兩級尤其突出,承擔主要的裝備技術保障任務。例如,國防后勤局有現役軍人 488 人,預備役 618 人,文職人員約 22000 人,約占總人數的 95%;陸軍器材部有現役軍人 1830 人、預備役 423 人、文職人員56617 人,約占總人數的 96%。
3 我軍裝備保障力量建設對策
3.1 優化裝備保障力量結構 美軍裝備保障力量主要由現役軍人、預備役和文職人員構成。美軍的裝備保障人員大部分是職業軍人,而且專業劃分相對較細,這有利于在充分發揮國家總體實力的基礎上,穩定裝備保障力量的骨干力量,對于完成其裝備保障任務起到重要作用。在我軍裝備保障力量建設中應該注重裝備保障力量結構的優化。
3.2 強化裝備保障指揮力量 盡管美軍擁有先進的管理手段和保障技術,但其裝備保障指揮力量仍非常強大。
美軍裝備保障指揮力量約占裝備保障力量總規模的 12%,這保證了美軍在規劃裝備保障系統、制定裝備保障方案、組織裝備保障協同、指揮裝備保障行動中有足夠的人力資源。這為我軍硬強化裝備保障指揮力量的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3.3 優化裝備保障力量層次結構 適應軍事力量建設形成體系作戰能力需要,借鑒世界軍事強國軍事力量規模結構,遵循戰略支撐、戰役支援、部隊伴隨的裝備保障任務區分和聯合作戰“通裝統保、專裝自保、同裝互保、軍民聯?!钡囊?,強化戰略戰術級、整合戰役級,突出高新技術裝備部隊和主要戰略方向保障力量建設,適度增加裝備保障力量在總體軍事力量中的比重,調整裝備保障力量層次結構,實現裝備保障力量與軍事力量的整體平衡和戰略戰役戰術三級裝備保障力量的結構優化。
4 結束語
裝備保障力量的調整及編配,作為我軍裝備保障力量建設的一項戰略性任務,是新形勢下必須研究的重大課題,關乎信息化條件下戰爭的成敗。對于裝備保障力量的建設和變革,清楚明白我軍裝備保障力量可以參照美軍裝備保障力量體系建設,改變裝備保障配置,進行裝備保障力量模塊化建設的探索。同時,對裝備保障力量的研究亦可結合如系統動力學等方法進行建模仿真,科學合理地研究力量建設,人員配置等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智舜,吳明曦.軍事裝備保障學[M].軍事科學出版,2009.
[2]吳秀鵬.裝備保障力量模塊化研究[D].軍械工程學院,2010.
[3]曲明輝,張春潤,于洪敏.構建一體化聯合作戰戰區裝備保障力量體系[J].裝備指揮學院學報,2006(5):26-29.
[4]王笑勤,鄭建群,劉培濤.美軍裝備保障建設作法及我軍對策[J].自動化指揮與計算機,2008(2):68-70.
[5]何嘉武,李小強.伊拉克戰爭美軍裝備保障特點及啟示[J].通用裝備保障,2003(7):39-40.
[6]孫萬國,王學智,杜峰,等.美陸軍數字化部隊裝備保障特點及啟示[J].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2010(1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