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形態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而發展的. 從武器裝備的發展歷史看,人類戰爭一共經歷了五種戰爭形態,即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核武器戰爭和信息化戰爭. 現代戰爭是信息化條件下的高技術常規局部戰爭, 是信息化戰爭的初級形態. 深入研究現代戰爭的特點規律和制勝機理, 對于我們準確把握信息化建設加速發展的本質內涵,加快信息化武器裝備發展,培養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 提高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實現"能打仗、打勝仗"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現代戰爭是信息化條件下的高技術常規局部戰爭
現代戰爭是一個歷史的、發展的概念,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內涵, 目前所說的現代戰爭實質上是信息化條件下的高技術常規局部戰爭.
\\(一\\)現代戰爭是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
信息化戰爭是交戰雙方以信息化軍隊為主要作戰力量,在陸、海、空、天、電等全維空間展開的多軍兵種一體化的戰爭. 打信息化戰爭應具備的最基本條件就是要出現信息化軍隊. 按照國外信息化標準的測評方法, 一支軍隊的信息化裝備規模只有達到 60%以上時, 才能在這一指標上具備信息化軍隊的特征.
從世界范圍看,美國是軍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其陸軍信息化裝備超過裝備總量的 50%, ??哲娧b備的信息化程度已達70%以上. 美軍稱,到 2020 年前后,美軍各軍兵種的武器裝備將全部實現信息化. 而英、法、俄、日等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屆時也將基本實現信息化. 廣大發展中國家軍隊信息化建設則任重道遠. 因此,軍隊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現階段的戰爭形態只能是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 或者稱之為具備信息化戰爭的某些特征, 并且受其影響而發生發展,但離"信息化"還存在相當距離的戰爭. 較之信息化戰爭,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戰爭帶有明顯的機械化戰爭特點;二是傳統的指揮手段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指揮控制平臺不過是在機械平臺的基礎上嵌入了信息技術,將單個平臺連接成了平臺的集合;三是信息在信息化條件下起先導作用, 而非信息化戰爭的主導作用;四是作戰力量仍然以人力為主導,依靠以火藥為代表的化學能釋放獲得"熱"打擊效果,人工智能、數字化軍隊、以光電磁能為主要能量的各種新概念武器尚未得到廣泛應用.
\\(二\\)現代戰爭是一種高技術戰爭
高技術戰爭是交戰雙方或一方主要使用高技術武器裝備及與之相適應的作戰方法所進行的戰爭. 高技術戰爭是當代高技術發展并應用于軍事的產物. 20 世紀 70 年代以后,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深入發展,涌現出了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海洋開發技術等為主體的一大批高新技術. 這些高新技術廣泛應用于軍事領域,使武器裝備產生質的飛躍,其殺傷威力、命中精度、機動能力等作戰效能空前提高,從而改變了戰爭的原有形態,使戰爭呈現高技術特征,發展為高技術戰爭. 高技術的一些特征在20 世紀 70 年代初的越南戰爭 、80 年 代的英阿馬島戰爭以及美國空襲利比亞等局部戰爭與武裝沖突中不同程度地得到體現.20 世紀 90 年代初爆發的海灣戰爭,以其區別于傳統戰爭的作戰樣式、作戰手段、作戰方法、作戰指導和作戰理論而成為當代高技術戰爭的典型戰例. 據不完全統計,在海灣戰爭中,僅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一方,就使用了60~70 種成千上萬件高技術武器裝備,其中首次使用的就達 50 多種,海灣戰爭由此被稱為現代高技術武器裝備的試驗場.
其后發生的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 伊拉克戰爭進一步證明了現代戰爭是一種高技術戰爭. 高技術戰爭作為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時期產生的戰爭形態, 既有工業時代機械化戰爭的性質又有信息時代信息化戰爭的某些特點,它是一種大量使用高技術武器裝備,在構成作戰力量諸要素中信息的作用日益凸顯的混合型或過渡性戰爭形態.
\\(三\\)現代戰爭是核威懾下的常規戰爭
核威懾是以核力量為基礎, 以使用核武器相威脅,使對手害怕可能導致無法承受的核報復,而不敢發動核戰爭或常規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不少國家發展裝備了核武器, 人類一直生活在核戰爭的恐怖之中,但是核戰爭并沒有爆發. 對此,許多國際關系理論家、 戰略家以及政要都認為是核威懾抑止了核戰爭.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其著作《1999 不戰而勝》中寫道:"一種真正的和平的結構,只能被建立在核威懾的基礎上. "[3]美國國際關系理論家羅伯特·吉爾平在《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 一書中說:"敵對的核國家之間的相互威懾限制了暴力, 繼而保護了整個國際社會免受全面戰爭的侵害. "[4]
許多軍事專家認為,核威懾下的地區性常規戰爭仍然是目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的主要戰爭形式. 所謂常規戰爭,是指使用常規武器進行的戰爭,它是同核戰爭相對而言的. 常規戰爭是隨著常規武器的發展而發展的. 古代使用冷兵器,交戰雙方距離很近,組織指揮比較簡單. 近代作戰主要使用火槍火炮,可以在幾百米、上千米的距離內殺傷對方,戰場規模顯著擴大. 飛機、坦克、自行火炮以及各種艦艇的大量使用, 戰場范圍更加擴大,戰爭已成為諸軍種、兵種合同作戰的立體戰.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 各種精確制導武器和武器火控系統的出現,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紅外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 使常規武器具有更新的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地區性的常規戰爭從未間斷, 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在準備核戰爭的同時也重視常規戰爭.
\\(四\\)現代戰爭是局部戰爭
局部戰爭是指在一定的地區內, 使用一定的武裝力量進行的有限目的的戰爭. 人類進入 20 世紀以來,爆發了數百次戰爭,其中除兩次世界大戰以外,其他的都是局部戰爭,包括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四次中東戰爭、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英阿馬島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等一系列局部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國際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國和蘇聯成為主要的競爭對手, 經過半個世紀的激烈角逐,雙方的核武器力量勢均力敵,常規武裝力量也互有長短,它們有資格進行世界大戰,但是因為誰也無法打贏一場大戰而未敢首先動手.
蘇聯解體以后,世界戰略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 世界大戰在較長時期內打不起來. 但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還存在,世界各種矛盾還存在,軍備競賽依然在進行,國際社會還很不穩定,局部戰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成為當今世界的主要戰爭形態. 現代戰爭之所以是局部戰爭主要是因為: 一是現代國家或政治集團實現戰略目的的手段增多. 在許多情況下,局部戰爭的目的最終不是完全依靠軍事行動來達成的,而是配以政治、外交手段來解決;二是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有巨大約束力. 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國家之間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國際上各種力量相互制約, 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三是新聞媒體和公眾輿論的制約力增強,迫使戰爭的發動者不敢貿然發動戰爭或將戰爭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四是戰爭耗費巨大. 單從物資消耗來看,海灣戰爭分別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和馬島戰爭提高了 20 倍、10 倍、7.5 倍、4.2 倍和 3.5 倍.
二、現代戰爭制勝機理是現代戰爭的制勝路徑和規律
任何戰爭,要贏得勝利,取決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因素. 政治因素是戰爭的政治基礎,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首要條件;經濟因素是戰爭的物質基礎, 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軍事因素受政治、經濟因素的制約,但它是取得勝利的直接條件. 毛澤東曾經說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不管科學技術如何發展,任何先進的武器裝備歸根結底都是由訓練有素的人去掌握和操控的.
機理是事物變化的道理, 制勝是指制服對方以取得勝利. 戰爭的制勝機理是指戰爭的制勝路徑和規律. 說的通俗一點, 就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 在一定的武器裝備條件下, 主要靠什么打勝仗. 戰爭的制勝機理復雜多樣,并且在不同時代、不同條件和不同類型的戰爭中, 各種制勝機理所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 農業時代的戰爭主要是靠搏擊制勝, 兵力的數量構成了交戰雙方作戰勝負的主導因素. 工業時代的戰爭主要靠火力制勝,火力打擊成為交戰雙方作戰的主導因素. 而信息時代的戰爭主要靠信息制勝, 信息成為提升交戰雙方作戰能力的第一要素,與之相伴,現代戰爭的制勝機理也隨之向信息主導制勝方向轉化.
信息化條件下的現代戰爭作為戰爭的一種組織形態,有其自身的特點規律、運行機制和制勝機理. 國內外學者從各個不同視角對現代戰爭的制勝機理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一\\)國外制勝機理研究現狀
傳統智慧強調兵力優勢的決定性作用, 而冷戰后若干國際沖突的結果似乎又告訴我們, 技術優勢才是勝利之源, 此類單純強調物質力量的觀點能很好地解釋現代戰爭的結果么? 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副教授與對外關系委員會的防務政策研究員斯蒂芬·比德爾,在《軍事力量:解釋現代戰爭中的勝利與失敗》一書中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軍事力量部署而非單純的軍事力量才是勝負的關鍵,物質力量本身并不是決定性的.
該書提出了一種有關"軍事力量部署"是如何決定性地影響現代軍事行動結果的理論. 該理論試圖推翻"兵力優勢制勝論"、"時代技術特性制勝論"以及"武器系統代差制勝論"對現代戰爭的理解,將現代攻防戰術運用作為分析的重點,形成一種兼顧學術嚴謹性和政策應用前景的安全理論.
該書還為我們揭示了軍事能力的若干不可忽視且相互聯系的組成部分---戰術、兵力、技術的相互關系,為安全研究提供了更新更綜合的視角.
該書最大的學術價值在于將"戰術運用"這一非物質變量引入國際安全研究, 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一種用來解釋軍事行動勝負的理論, 即認為兵力和技術優勢只有在"正確軍事力量部署"下才能發揮作用, 而劣勢方正確采用攻防戰術后仍能取得相對滿意的戰果. 這揭示了物質力量決定論的局限性, 強調物質力量的傳統現實主義理論如果想成為一種經驗上可靠的理論,必須將"軍事力量部署"之類的非物質變量納入其中,并提高其重要性.
\\(二\\)國內制勝機理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對現代戰爭制勝機理的特點和規律進行了一些研究,提出了效能制勝、精確制勝、速度制勝、科技制勝、理論制勝、威懾制勝、融合制勝、信息制勝、整體制勝、綜合制勝、非對稱制勝等觀點. 例如:
關于如何科學認識戰爭制勝機理, 有學者提出:\\(1\\)研究戰爭勝負的規律需要科學思維. 戰爭活動的復雜性和不可逆性, 決定了指導戰爭特別需要科學思維, 從最不容易看清規律的戰爭中找出規律. \\(2\\)戰爭制勝機理的復雜性表現為多因制勝、彈性規律、不平衡作用. 戰爭同時存在多種制勝規律,表現為規律群的作用. 戰爭制勝規律的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作用機制表現為"多"和"一"的統一. \\(3\\)以把握主動權為研究軍事斗爭制勝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研究軍事斗爭的制勝問題應以主動權為核心, 要從復雜的戰爭制勝機制正確理解我軍的制勝傳統.
關于信息化戰爭制勝機理的發展變化, 有學者認為, 信息化戰爭的制勝機理已經從過去的數量制勝,開始向效能制勝、精確制勝、直達制勝、聯動制勝、速度制勝轉變.\\(1\\)效能制勝.信息化戰爭追求信息主導下的高效能, 雙方各種資源的使用都講究效費比, 投入戰場的兵力兵器也在相對減少,并越來越趨向于小型部隊作戰,戰爭效益將大幅度提高. \\(2\\)精確制勝. 信息化戰爭更加追求對能量的精確控制,強調作戰力量的精確使用、作戰時間的精確利用、作戰行動的精確到位、作戰過程的精確控制、作戰效果的精確生成,在快速達成戰爭目的的同時, 最大限度地降低戰爭消耗和附帶損傷. \\(3\\)直達制勝. 信息化條件下戰爭制勝機理不再通過作戰效果的累積逐步實現, 而是通過對體系的破擊來直接達成戰爭目的, 表現為以小戰求大勝. \\(4\\)聯動制勝. 信息化條件下作戰行動的體系化特征突出, 整個作戰體系能夠達到實時數據傳輸基礎上的近乎實時的聯動, 整個作戰行動在追求單個平臺單項指標的基礎上, 更加強調整個作戰體系的實時聯動效應, 以整體的力量來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5\\)速度制勝.信息化條件下,先進的 C4ISR 系 統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偵察監視、通信聯絡、指揮控制的無縫鏈接,形成了體系內順暢聯通的信息高速公路網,偵察、打擊實現一體化,戰略、戰役、戰術縱向之間,陸、海、空、天、電橫向之間的信息共享趨于即時化, 指揮循環周期大為縮短,導致作戰行動的速度與節奏大大加快.關于現代戰爭應著力把握的幾種制勝手段,有學者提出主要有:\\(1\\)科技制勝. 科學技術既是現代戰爭取勝的關鍵因素, 又是高技術局部戰爭重要的制勝手段;\\(2\\)理論制勝. 在高技術戰爭條件下,持有先進的作戰理論是戰爭取勝的前提,運用得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威懾制勝. 隨著現代戰爭的發展, 威懾制勝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 成為高技術局部戰爭取勝的重要乎段;\\(4\\)結合制勝. 所謂結合制勝就是在整個作戰行動的全過程,將各種作戰理論、作戰方式手段、作戰人員和武器裝備等作戰因素有效結合、整體應用,發揮整體和系統的作戰效能;\\(5\\)速決制勝. 在未來戰爭中,誰速度快,誰就能占有更多的有效時間,誰就能擁有更多的優勢和戰爭主動權, 從而取得有利的戰略態勢.
關于融合制勝,有學者認為,現代戰爭的融合制勝趨勢主要表現在:體系融合、平戰融合、系統融合、信息融合、精確融合、軍地融合等方面.
關于快速制勝,有學者認為:\\(1\\)現代戰爭受參戰國政治、經濟等綜合因素制約,客觀上要求必須盡快達成快速制勝;\\(2\\)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在戰場上廣泛應用, 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作戰效能, 為達成快速制勝提供了重要保證;\\(3\\)信息化戰爭理念的重要體現---首戰即決戰,使得戰爭具有極大的突發性、毀傷性和震懾性,為快速制勝創造了條件.
關于一體化聯合作戰信息主導制勝機理,有學者認為, 作戰制勝機理受制于時代特征并直接反映作戰活動規律. \\(1\\)作戰要素信息化是信息主導制勝機理發生作用的前提條件;\\(2\\)主戰平臺智能化是信息主導制勝機理發生作用的物質基礎;\\(3\\) 作戰力量體系網絡化是信息主導制勝機理發生作用的技術依托;\\(4\\)信息主導戰場能量釋放是信息主導制勝機理發生作用的關鍵環節;\\(5\\)奪得戰場制信息權是信息主導制勝機理發生作用的可靠保證.
關于基于信息系統體系作戰的制勝機理,有學者認為,基于信息系統體系作戰制勝機理,是無形的、隱性的,而外在實踐中又是有形的、顯性的.
其制勝機理包括:\\(1\\)整體制勝,以作戰結構的優化倍增整體戰力. \\(2\\)效率制勝,以速度的提升贏得時間. \\(3\\)效果制勝,以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達成效果.
關于人民戰爭制勝機理與信息化條件下人民戰爭主動權,有學者認為,綜合制勝是人民戰爭的核心制勝機理, 非對稱制勝是人民戰爭的重要制勝機理. 綜合制勝,是指運用將人民群眾和制約戰爭勝利的諸多因素整合起來的方法戰勝敵人. 非對稱制勝,是指在作戰時間、空間、力量、技術水平和手段等方面采取和敵人不對等的方式與其作戰,以己之強、之長擊敵之弱、之短或者避敵之強、之長擊敵之弱、之短,依靠非對稱優勢奪取戰爭主動權以贏得戰爭勝利.
總的來看, 目前國內對現代戰爭制勝機理特點和規律、 外軍制勝機理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還不系統,深度也不夠,迄今尚未見到一項全面系統論述現代戰爭制勝機理的理論研究成果.
三、現代戰爭制勝機理必須突出戰斗力標準
研究現代戰爭制勝機理應與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緊密結合,突出戰斗力標準. 戰斗力是軍隊完成作戰任務的能力, 其基本要素是人和武器裝備以及兩者的有機結合. 在信息化條件下,戰斗力的生成模式正在從傳統的重視物質對抗、 能量對抗發展到強調信息對抗,從重視體能較量、技能較量發展到強調智能較量, 從重視殺傷能力、 防護能力、機動能力、保障能力發展到強調信息能力,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的主導因素. 在信息化條件下的現代戰爭中,衡量部隊作戰能力的標準主要是信息力、殺傷力、防護力、機動力和保障力.美軍《2020 年聯合設想》中提出,要以"信息優勢 "為基礎 , 重點發展主宰機動 、 精確作戰、全維防護和集中后勤四大作戰能力,其實質就是要以信息技術為主導,實現美軍戰斗力的躍升.
因此,相應地,從軍隊作戰能力的視角,可以將現代戰爭的制勝機理分為: 信息力制勝、 殺傷力制勝、防護力制勝、機動力制勝和保障力制勝五個方面,即"五力制勝". 它們融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構成現代戰爭中克敵制勝的法寶. 現代局部戰爭的實踐表明, 信息力是現代戰爭特別是信息化條件下的現代戰爭殺傷力、防護力、機動力和保障力等戰斗力要素發揮的基礎和前提, 信息力的強弱對軍隊戰斗力強弱的影響最大.
\\(一\\)信息力制勝
信息力是安全正確地獲取、傳遞、處理、存儲、輸出、反饋、占有、利用和控制信息的能力,越來越成為軍隊作戰實力的主導因素, 它不僅滲透到作戰指揮活動的各個環節, 而且滲透到武器裝備和作戰保障中,與整個作戰體系緊密融合在一起,成為作戰能力的"倍增器". 在現代戰爭中,沒有及時準確的情報信息支援,軍隊的戰斗力將無法發揮,飛機、坦克、導彈找不到目標,反而成為對方的靶子. 而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則能充分發揮其戰斗力,實施陸、海、空、天、電多維一體的整體協同作戰,以發揮各維作戰力量的整體作戰效能,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 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現代戰爭是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 奪取制信息權是取得現代戰爭勝利的重要前提, 于是人們提出了"信息制勝"的作戰理論. 信息力制勝的根本條件:
一是要掌握全面準確實時的情報信息; 二是要獲取和保持信息優勢; 三是要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高效運用. 在美軍新的作戰理論中,信息力已上升為第一要素. 美軍甚至還提出了信息能力可作為威懾力量使用的"信息傘"的概念,認為"信息傘"比核保護傘更具現實的威懾力.
\\(二\\)殺傷力制勝
殺傷力是殺死和毀傷敵方有生力量的能力.殺傷力是武器裝備的主要指標, 是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重要保障. 殺傷力制勝是通過一系列火力作戰行動,實現信息化條件下火力戰目的的過程.
如果說從冷兵器到熱兵器是增大武器裝備殺傷力的一次飛躍; 從熱兵器到核武器就是一次更大的飛躍; 從核武器到信息化武器則是武器殺傷力的全面大提高. 現代局部戰爭的實踐表明,火力借助信息成倍地提高了打擊精度和壓制威力, 信息與諸軍兵種遠程火力高度融合, 以精確的火力機動和高效的火力毀傷為基本形態, 以信息火力一體化打擊為基本手段,直接達成一定作戰目的.
\\(三\\)防護力制勝
防護力是有生力量、武器裝備、技術器材等所具有的抵御敵殺傷、 破壞和惡劣自然條件侵害的能力.防護自己是為了更好地殺傷敵人.信息化條件下的現代戰場上,防御一方不僅面臨空地\\(海\\)一體的精確化火力打擊的威脅, 還面臨著高強度電子壓制、 網絡攻擊和各種新概念武器打擊的威脅,提高全方位軟硬防護能力是制勝的關鍵.
\\(四\\)機動力制勝
機動力是兵力或兵器所具有的進行空間位移的能力. 恩格斯曾經指出:"軍隊在運動中要比停駐時有 4 倍的價值. "拿破侖也曾提出"運動是戰爭的靈魂"的著名論斷. 機動制勝思想是隨著軍隊機動能力提高、 機動作戰成為戰爭的主要作戰樣式后才出現的. 早期由于軍隊機動能力低,受地形限制,戰斗通常擺"陣"而戰. 后來由于馬匹用于作戰,騎兵出現,軍隊的機動能力大大提高,機動作戰的樣式越來越常見, 機動制勝的思想才慢慢得到體現. 在信息化時代,戰場的透明性增強,精確打擊能力提高,信息實時共享,以機動求生存、機動造勢、動中聚優等靈活機動、攻防一體的機動作戰樣式將更加普遍, 機動性強的軍隊易于取得戰略戰役主動權,因而獲勝的可能性較大;而失去了機動性的軍隊,即便有堅固工事的依托,也很難擺脫失敗的陰影.
\\(五\\)保障力制勝
保障力是保障軍隊建設和作戰物質需要的能力.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道出了古時作戰后勤保障的重要地位. 現代戰爭是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參戰軍兵種全、武器裝備種類多、技術復雜、戰損率高、消耗劇增,對保障的依賴性空前增強.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戰爭就是打科技、打裝備、打保障. 所以保障是否有力,不僅會直接影響戰斗力,甚至將關乎戰爭的進程與全局. 因此,如何順應信息技術為核心, 加快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的變革趨勢,全面提升平戰結合、軍民融合、聯合作戰與聯合保障整體實力和水平, 成為克敵制勝的重要方略. 目前,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需求的聯合裝備保障模式已進入各國兵家視野:精確保障、全維保障、伴隨保障、超常保障、優勢保障等新方略競相推出,在聯合作戰的框架下形成全維的、交互作用的"鏈式"保障體系,它們與陸??仗祀娐摵蠎饒霏h環相接,鏈鏈緊扣,全向驅動,把整個聯合作戰裝備保障體系推向更高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王 凱.數 字化部隊[M].北 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9:20-22.
[2] 王增銓 . 現代戰爭的高技術化趨勢與特點 [OL].
[3] 理 查德·尼克松.1999 不 戰而勝[M].北 京 :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88.
[4] 羅 伯特·吉爾平.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 王洪民,劉志斌.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新特點[J].現代軍事,2000\\(2\\):20.
[6] 李 卓.戰爭制勝的秘密 ---評 《軍 事力量 :解釋現代戰爭中的勝利與失敗》[J].國際政治科學,2010\\(3\\):110-124,134.
[7] 劉 革軍.從 《2020 年 聯合設想 》看美軍未來發展方向[J].現代軍事,2000\\(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