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0日,一直在大連港進行改裝的“瓦良格”號航母首次出海試驗,備受關注的中國航母終于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此后,“瓦良格”號又進行了多次出海試驗,并于2012年9月25日正式交付中國海軍,被命名為“遼寧”號。盡管中國官方將這艘改裝的前蘇聯航母稱為“航母平臺”,并強調其主要用于科研試驗和訓練①,但其作用仍不可小視?!斑|寧”號的正式入列使中國成為擁有航母的國家,它對有關國家造成的心理震懾遠遠超過其實際威力,并對西太平洋海權格局產生日漸深遠的影響②。
一、美、日、韓對中國航母試航的反應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對中國航母計劃保持高度關注。
2011年8月10日,在“瓦良格”號首次出海試航后,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立即公開要求中國解釋發展航母的用意,并對中國軍力發展缺乏透明度表示憂慮③。美國國防部則表示,希望中國的航母發展計劃不要影響到地區的安全和穩定④。
2011年8月26日,美國海軍問題專家羅納德·奧洛克向美國國會提交了題為《中國海軍現代化:對美國海軍能力的影響》的報告,對中國海軍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這份年度報告指出,中國航母對美國的直接威脅有限,任何夸大中國航母影響力的看法都是錯誤的,但航母的出現是中國軍力持續增長的信號,也是亞太地區力量均衡逐漸發生改變的前奏,它使得中美戰略博弈變得更加激烈,未來兩國關系也會變得更加微妙①。日本對中國航母試航的反應也十分迅速。
8月12日,即“瓦良格”號試航兩天后,時任日本防衛大臣北澤俊美就公開要求中國解釋發展航母的用意。他表示,航母是一種具有高度機動性和攻擊性的武器,日本希望中國解釋它需要航母的原因。北澤俊美還強調,中國航母無疑將對地區局勢產生重大影響②。
8月22日,日本自民黨政調會長石破茂在“北京—東京論壇”全體會議上發言,對中國航母計劃提出質疑。他同樣要求中方闡明中國航母的用途和中方發展航母目的,并強調這一狀態持續下去會演變成為地區軍備競賽③。同美、日的激烈態度相比,韓國對中國航母試航的反應總體上相對溫和,但也透露出疑慮和擔憂。
2011年8月12日,韓國《朝鮮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韓國應如何應對中國第一艘航母》的文章。文章指出,韓國領空在中國航母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內,出現在西海的中國航母編隊將使得韓國海軍在這一地區的行動更加困難。盡管中國航母更可能部署在中國同其他國家有爭議的海域,而不是西海,但韓國仍要重新評估目前正在進行的裁軍計劃。文章提出,韓國海軍應該提升其反艦導彈戰斗力并加強潛艇部隊建設,以應對中國航母的威脅④。
在韓方看來,中國航母的出現很可能引發中日之間的海軍競賽,導致東亞局勢出現動蕩,而國力相對薄弱的韓國將在其中處于不利地位?!冻r日報》社論指出,“中國和日本兩個強國的海洋軍備競賽將對夾在兩國之間的韓半島的安全環境產生巨大影響。再加上俄羅斯為應對中國和日本增強海軍實力,讓東北亞安全形勢變得更加復雜。很難說中國和日本已經對韓國構成直接的軍事威脅。但一個國家在制定生存戰略時,要把鄰國的軍事實力和目的等情況也考慮在內”。社論特別強調,韓國的GDP不到中日兩國的1/5,不能因為中、日建造航母而“義無反顧地加入到軍備競賽中”。韓國的策略是,“東北亞局勢越是錯綜復雜,就越要制定運用同盟戰略和多元化外交的國家安保對策”⑤。毫無疑問,這里的同盟戰略就是強化美韓同盟,而多元化外交則是通過國際合作來平衡中、日等國的影響力。
二、中國航母對中、美海權矛盾的影響
\\(一\\)促使美國更審慎地研判中國海洋戰略
蘇聯解體后,美國越來越將中國視為最大的海上競爭對手。繼承并發展了英國海洋秩序觀念的美國,十分警惕崛起中的中國會挑戰美國主導的地區乃至全球海洋秩序。美國估計,到2015年,中國海軍在規模上將略有縮減,它將主要由若干艘航母、60艘潛艇和70艘水面戰艦組成。另外,中國還有數百艘近海巡邏艇,其中不少巡邏艇都裝備了反艦導彈。一旦發生危機,中國將迅速動員整個艦隊對抗美國,其海軍還能得到陸基導彈和飛機的支援⑥。
2011年8月16日,即“瓦良格”號首次試航6天后,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了《2011年中國軍事和安全發展報告》。報告專門討論了中國的海洋戰略\\(China’s evolving maritime strategy\\),并將之命名為“特殊主題”\\(special topic\\)。報告認為,中國在竭力維護黃海、東海和南海等近海內的中國利益的同時,還致力于進行遠海防衛、保護中國的海洋通道、擴展海權等行動以彰顯海洋大國地位。報告特別指出,中國海軍預計將在未來十年內部署航母,無論其是否具有實際作戰能力,都可以用來宣揚中國的國威,增強國家榮譽感。隨著能力的提升,未來中國將更關注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挑戰,建立海外基地和建造航母標志著中國承擔更多的“全球性”任務將成為趨勢①。
“瓦良格”號航母試航后,美國關于中國航母部署情況和用途的爭論隨之展開,爭論的學者大致可以分為“樂觀派”和“悲觀派”兩類?!皹酚^派”認為,中國航母的政治意義遠大于其實際戰斗價值,它不會對美國利益構成直接挑戰,但會提升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的分析文章就指出,中國航母無法對美國構成直接的威脅,但它會加劇中國周邊同其存在海洋爭端的國家的擔憂,迫使這些國家尋求增強自己的軍力②。
2011年4月,時任美國太平洋總部司令羅伯特·威拉德就表示,他“并不關心”中國第一艘航母即將出海,但“基于從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伙伴和盟友反饋的信息”,他認為中國航母試航將帶來深遠的地區性影響③。
以普林斯頓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阿隆·弗萊伯格為代表的“悲觀派”,則對中國在海上的挑戰憂心忡忡。弗萊伯格認為,以航母試航為新的信號,隨著軍事實力特別是海軍力量的持續增長,中國將對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統治地位構成直接挑戰④。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羅伯特·羅斯也強調,建立一支以航母為核心的可進行兵力投射的海軍,是中國雄心勃勃的海洋政策的集中體現。正如過去中國成長為一個陸上大國的歷史軌跡一樣,民族主義比安全需要更有力地驅動中國去追逐它的海上雄心⑤。在他看來,中國發展航母必然會改變東亞地區的力量平衡,而美國很可能像20世紀里根政府應對蘇聯海上力量一樣,以更為龐大的造艦計劃回應中國的海上雄心,而且為此增加海軍預算將能得到官方和民間的廣泛支持⑥。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安德魯·埃里克森等人,從專業的軍事角度對中國航母的作用和影響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他們認為,在戰術上,第一艘航母及后續的中國國產航母戰斗群的潛在任務,包括支持中國對南海的主權要求、支持對海盜等低強度威脅的海上安全行動、人道主義行動和災難救援、應對臺海地區可能發生的危機和沖突、在第一和第二島鏈內確立制海權,以及擴大兵力投射范圍等;在戰略上,航母對中國有利有弊。有利之處首推航母可以顯著增強中國的地區外交影響力,其次是賦予中國保護其海外公民和財產安全的快速反應能力,使中國軍隊在必要時可以采取撤僑行動。而航母帶來的問題也不可忽視:首先是航母本身目標太大,容易遭到攻擊;其次是航母及其戰斗群和輔助設施的費用極其高昂;第三,中國航母的出現將引發中國鄰國的強烈不安,可能刺激它們尋求建立正式的聯盟體系,以平衡中國快速增長的軍事力量;第四,航母形成戰斗力需要很長時間,這使得中國潛在的競爭對手有機會在此之前尋找到有效應對中國航母的辦法⑦。
相比學者略顯激進的觀點,美國國會2011年《中國海軍現代化》報告的態度較為謹慎。報告指出,美國國防部認為“瓦良格”號航母將在2012年底服役,但要配備艦載機并形成完整的戰斗力,還需要數年時間。中國計劃以“瓦良格”號為模板,建造若干艘國產航母,第一艘國產航母有望最早在2015年服役。對于中國航母未來扮演的角色、任務和戰略價值等,美國國防部認為,中國航母未來最可能用于不涉及可能與美國發生沖突的兵力投射行動,例如人道主義救援、反海盜等維護海上安全的行動以及非戰斗性的撤離僑民行動等。在政治上,航母將成為中國在海上展示大國形象,宣揚國威的重要工具⑧。從中國航母當前的發展進程看,美方這份出臺于2011年的報告基本符合客觀事實,但報告仍然體現出美國對中國航母的猜疑和警惕之心。
總的說來,美國各界并不懷疑中國發展航母的雄心,他們爭論的只是中國發展航母的用意,以及未來中國航母戰斗群的規模、技戰術水平以及部署情況等,特別是中國航母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挑戰美國的海上優勢。就目前看來,美國官方還未對中國航母戰略做出十分清晰而具體的表態,但從美國學者和媒體的觀點可以看出,美國更趨向于從地區形勢穩定而非中美直接對抗的角度看待中國海軍力量的增長,因此可以預見,中國擁有航母后,美國將更為審慎地看待中國未來的海軍戰略。
\\(二\\)增強中國應對美國海上挑釁的能力
長期以來,在中美海上摩擦中,美國多次大打“航母牌”對中國進行威懾,以求達到各種戰略目的。韓國“天安艦”事件發生后,美國以履行美韓、美日同盟義務為借口,多次派航母與韓日海軍進行聯合軍演,甚至不顧中方的強烈反對,將“喬治·華盛頓”號航母開進黃海。
不過,中國航母的問世使得中國應對美國海上挑釁的能力大為增強。再加上中國在西太平洋的潛艇優勢,以及裝備新型反艦導彈的新一代水面作戰艦艇大批服役,未來中國在技戰術層面上反制美國航母的手段將更加豐富。從戰略層面看,擁有航母無疑將增強中國的戰略威懾力,同時賦予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出現危機和沖突時更多的應對選擇,提高中國軍事戰略的靈活性,強化快速反應能力。
盡管中國遼寧艦的實際作戰能力無法與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相比,更遑論與新一代“福特”級航母正面較量,但畢竟中國擁有了航母平臺,在戰略上中國也可以同美國一樣發揮航母的威懾作用。
這都迫使美國決策者不得不考慮,在未來可能的中美海上摩擦中,中國航母可以對美國海軍構成實實在在的威脅。在地緣政治上,中國航母的影響力也超越它作為武器本身的意義。我們甚至可以猜想,未來會不會出現中美航母對峙的局面?美國會不會甘冒這種軍事上和政治上的雙重風險對中國進行海上威懾?另外,航母使本來就具有陸基優勢的中國空軍的活動范圍大大擴展,它有能力對日本和韓國等美國盟友進行空中打擊,這也是美國未來在處理中美海上矛盾和潛在沖突時不得不權衡再三的另一大因素。
由于在海洋戰略上存在結構性的深層次矛盾,可以預見,即便將來中國建成航母戰斗群,未來中美繼續發生海上摩擦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不過,不同于冷戰時期的美蘇爭霸,中國長期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戰略,因此即便在擁有航母后,實力升級的中國海軍也不會尋求與美國第七艦隊對峙,更不會主動挑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利益。有西方評論家也指出,中國追求“藍水海軍”地位\\(blue water naval sta-tus\\)不是為了追求歷史上德國和蘇聯曾謀求過的海上軍事強權,而是為了自身發展的需要,向海洋索取資源①。
中國的根本戰略目標,是要求美國承認中國在西太平洋與其陸上大國地位相符的海洋利益和影響力。隨著中國海洋實力的增長和影響力的擴大,中美需要就各自在亞太地區扮演的戰略角色,達成一種積極而務實的互信關系,這種關系又可以被描述為“競爭性的共存”關系。而中國海洋實力的增長,無疑將對這種關系的構建產生重要影響②。顯然,中國不會阻止美國對航行自由的追求,中美之間因為航母問題而發生沖突將是災難性的,必將嚴重損害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穩定③,但中國理解美國戰略需要的前提無疑是美國必須尊重中國在西太平洋的領土主權和海洋利益。
擁有航母后,中國在中美海上博弈中的地位將大為改善,這也有利于雙方力量對比趨于平衡,有助于在西太平洋形成以中美共同主導,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地區強國協同合作的新安全格局。這一格局將比目前美國主導的安全格局基礎更廣泛,其靈活性和包容性也更強,因此將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和輻射作用,更有助于維護西太平洋地區的安全穩定。
\\(三\\)美國可能采取更強硬的對華戰略
2007年10月,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聯合出臺了題為《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的文件。文件明確提出,美國要在西太平洋無限期地派駐“可靠的戰斗力量”,大規模增強美國盟友的實力,并對中國保持警惕①。而《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指出,美國有三大潛在敵人:第一,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例如中國;第二,伊朗和朝鮮這樣的“流氓國家”\\(rogue state\\);第三,以基地組織為代表的跨國恐怖主義和全球暴亂網絡。文件強調,中國力求控制其周邊的東海、南海及以臺灣為中心的島鏈,并對其至關重要的海上交通線與貿易通道\\(SLOCs\\)實施“禁止進入”戰略\\(denial\\)。而美國則可以通過使用由攻擊性潛艇和水面戰艦等發射巡航導彈、摧毀中國的高價值軍事和政治目標等一切手段,來對中國的“禁止進入”戰略進行威懾,以削弱中國阻止美國進入中國東海和南海的能力②。
盡管這份文件是在中國航母試航前頒布的,但它仍然代表了美國的海洋戰略走向。中國擁有航母后,美國將可能在西太平洋對中國采取更為強硬的戰略,加大對中國海上崛起的圍堵力度,特別是利用中國同周邊國家存在的領土海洋爭端,不斷擠壓中國的戰略活動空間。
在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構想中,確保美國及其盟友與伙伴的安全、鞏固美國對國際事務的主導地位是核心戰略目標。這一目標表明,作為中美之間深層次的戰略性矛盾,中美在西太平洋的海權矛盾在一段時間內不會因為中國擁有航母而有所緩和。相反,美國可能為了維護其西太平洋地區海權領導者的形象而被盟友所“綁架”,這些國家可能將擁有以航母為代表的強大海軍的中國丑化成一個強硬而蠻橫的地區秩序挑戰者,而將美國視為保護它們獨立行動的圍籬,要求美國更強硬地回應中國的海軍建設③。
《2011年美國國家軍事戰略報告》明確指出,美軍必須采取聯合打擊手段來應對敵對國家的挑釁,特別是挫敗其“反介入”\\(anti-access\\)和“區域禁止”\\(area-denial\\)戰略。美國認為,“反介入”戰略是旨在阻止美軍向某一地區投射并部署兵力,而“區域禁止”戰略則是指對美軍形成壓迫,限制其在該地區的行動自由④。毫無疑問,“反介入”和“區域禁止”的提法都是針對中國而言的。而美國要挫敗這兩種戰略,就必須聯合日本、韓國等盟友,保持進入中國近海和專屬經濟區的能力,進一步遏制中國的海上崛起。根據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可能以中國發展航母為由,進一步加大軍事戰略重心東移的力度,擴大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
三、中國航母對日、韓海洋戰略的影響
\\(一\\)日本對中國航母的擔憂和應對
日本對中國航母的擔憂主要表現為兩點:第一,航母將增強中國應對中、日海洋劃界爭端的能力;第二,航母將增強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發言權,這會削弱日本致力于同東南亞國家合作,以確保馬六甲海峽等日本能源生命線安全的努力。日本積極推進在東南亞地區的國際海洋安全合作,除了打擊海盜、維護馬六甲海峽的航運安全外,也是為了將其觸角伸入南海,聯合東南亞各國在戰略上牽制中國。
2011年10月16日,時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在日本航空自衛隊閱兵式上發表講話,公開指出中國和朝鮮是日本的威脅。野田說:“由于朝鮮反復的挑釁行為,加上中國軍力的增長以及其在日本周邊海域的活動日趨頻繁,日本的安全環境變得越來越不明朗?!彼€引用中國古代兵書《司馬法》中的名言“天下雖安,忘戰必?!?要求日本航空自衛隊隨時做好應對不測事態的準備。另外,野田再次強調,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和安全的基石⑤。作為“鷹派”首相,野田的這番強硬表態并不出奇,但這番表態卻是在中國航母試航后發出的,則更顯得意味深遠。所謂中國在周邊海域活動日趨頻繁,很明顯包括中國航母的試航在內。日本將中國航母視作對其國家安全的威脅,它隨后的反應和舉措則必然要將中國航母因素考慮在內。換言之,未來日本的海洋戰略決策和防務政策都將受到中國航母的影響。
2013年8月6日,以侵華海軍旗艦舊名命名的日本22DDH型護衛艦“出云”號下水,這艘滿載排水量達2.7萬噸的戰艦雖然被日本稱為“護衛艦”,但實際上可搭載14架直升機,堪稱一艘準航母?!俺鲈啤碧柕南滤梢砸暈槿毡驹谲娛律蠈怪袊淖钚聞幼?。
在此之前,日本《讀賣新聞》也發表了題為《警惕中國軍力建設》的社論。社論指出,航母計劃將成為中國在公海擴大海洋活動戰略的核心內容。中國謀求阻止美軍進入九州、沖繩、臺灣和菲律賓一線,它甚至計劃到2030年中期,在小笠原群島、關島、巴布亞新幾內亞沿線以內占據全面的??諆瀯?。為此,日本應該進一步強化日美同盟,并探討同澳大利亞、印度以及東南亞國家開展合作的可能①。日本學者小谷鐵男也提出了日本應對中國航母的三種策略,即深化美日同盟、提高日本的海上防衛能力以發展有效的應對措施,以及增強情報、監視、偵查和反潛能力以阻止中國的“禁入”戰略等②。
中國航母的出現,使得中、美在西太平洋的力量對比失衡狀態有所改善,戰略天平開始向中國傾斜。不過,美國顯然不會拱手讓出在西太平洋的海上霸權,轉而會以暗中支持日本等國挑戰中國海上利益這種更隱蔽的方式,阻止中國的海權崛起。特別是日本,基于中、日之間復雜的歷史問題和領土糾紛,再加上日本作為島國對海洋利益的極端敏感性,它將最有可能充當在海上圍堵中國的急先鋒。
2010年12月17日,日本內閣通過了《2011年防衛計劃指針》。這份文件進一步強調中國在海上對日本的威脅③。文件提出,為了應對在亞太地區面臨的挑戰,除進一步鞏固日美同盟外,日本還必須著力加強同韓國、澳大利亞、印度、東盟等的合作,以共同構筑亞太地區的安全網絡。同時,日本也將致力于同中國增強互信,在非傳統安全領域與其發展建設性的合作關系,并同盟友一道積極促使中國在國際問題上采取負責任的態度和行動④。在中國航母的刺激和美國的鼓動下,日本未來可能會以更激烈的方式挑戰中國的海洋地位。特別是在當前日本政治右傾化速度加快,安倍政府一再在歷史問題上倒行逆施,并謀求修改憲法、推行自衛隊軍隊化,以及中日釣魚島爭端不斷升溫的情況下,未來中、日在西太平洋的海權矛盾將更加突出,甚至不排除擦槍走火的可能。
\\(二\\)韓國對中國航母的疑慮和戒心
相較于日本,韓國各界更關心擁有航母后的中國是否可能改變西太平洋的安全形勢,導致本地區出現中美、中日在海上激烈對峙的情況,從而危及韓國及朝鮮半島的整體安全。韓國《中央日報》就指出,“今后航母正式運轉后,之前一直停留在中國東部海岸的中國海軍的作戰能力范圍將擴大到太平洋及印度洋。這意味著中國作為強國通過具備必備的戰斗力投射能力而使運行世界戰略逐漸成為可能。也可能象征著隨著美、中軍事矛盾的達到高潮,韓半島周邊海域會出現美國與中國航母對峙的局面?!雹蓓n國國防大學教授李錫洙指出,“瓦良格”號的試航標志著“中國航母時代”正式拉開帷幕,它將成為周邊國家必須接受的事實。李錫洙認為,日本、印度、越南、菲律賓等國對中國航母的不安恰恰說明了航母對于中國的巨大價值,而美國對中國航母的反應目前仍停留在要求中國提高軍事透明度上。至于韓國,則必須做好應對“中國航母時代”可能發生的中美航母對峙情況的準備?!爸袊_發航空母艦也給韓國提出了中長期挑戰和戰略課題。在東北亞,包括航母能力的海軍實力競爭是對韓國強力的挑戰因素。
將來如果韓半島發生狀況,中國可以同美國航母對峙或阻止美國航母接近。韓國應該對各種情況做好準備,有效地協調軍事遏制和合作這兩種處理方式。確保遏制能力可以通過加強韓美聯盟的遏制力來實現;同時韓國可以同中國通過多樣的、活躍的軍事合作提高軍事透明性。中國進入‘航空母艦時代’要求韓國有智慧地、靈活地采取戰略性應對?!雹儆纱丝梢?韓國應對中國航母的辦法并不多,其態度也不會過于強硬。進一步深化美、韓同盟,加強美、日、韓之間的合作,同時有針對性地加強海軍建設,將是韓國應對中國航母的主要選擇。
在錯綜復雜的西太平洋海權格局中,韓國有可能成為遏制潛在沖突的重要因素,這是由韓國的安全環境和戰略利益決定的:首先,不同于日本,韓國雖然與中國在海洋劃界、捕魚權和蘇巖礁\\(韓國稱“離於島”\\)主權歸屬等問題上存在爭端,但兩國之間并沒有根深蒂固的歷史問題和深刻的戰略矛盾。相反,韓國在其重大關切的朝鮮問題上需要中國發揮影響力②,它在戰略上有求于中國,因此不會對中國航母做出過激反應;其次,相比日本,韓國的安全環境更為脆弱,它受到朝鮮的極大牽制,缺少戰略縱深和回旋余地,因此并不希望亞太安全局勢因為中國擁有航母后而出現動蕩;第三,韓國雖然將尋求進一步強化美、韓同盟,但不會像日本那樣可能充當挑戰中國海洋利益的先鋒。由于國力有限,韓國雖然可能會因為中國裝備航母而加強海軍建設,但將會注意避免被卷入可能出現的東亞海軍競賽中。中美之間實現戰略對話,保持地區局勢穩定,將是韓國所樂意看到的。
四、總論
自中國改裝的航母試航以來,美國、日本和韓國的媒體和學者紛紛發表了各種看法和評論,其對中國航母的態度大體上是在“恐慌”和“唱衰”之間搖擺,但官方表態相對來說則較為簡單和模糊??梢哉J為,美、日、韓官方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中國航母的動向,才能判斷中國的戰略意圖。不過,由于中國發展航母早已是大勢所趨,因此“遼寧”號加入中國海軍并不在人們的意料之外,我們仍然可以從美、日、韓的戰略思考中,探知它們對擁有航母后的中國的反應,并分析其可能采取的對策??偟恼f來,在西太平洋海權格局中,中國航母的效應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體現出來,中國航母對西太平洋海權格局的影響也是潛在的、漸進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其走勢進行可能的解讀和判斷??梢灶A見,在擁有航母后,中國對地區安全事務的發言權將顯著增強,中國在西太平洋海權格局中的戰略處境將有望得到改善。但另一方面,航母帶來的沖擊力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美國、日本和韓國的海洋戰略決策,并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這可能使得未來西太平洋的海權格局和海上安全環境更趨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