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延伸拓展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不是簡單的當堂練習,更不是隨意的延伸。它是課堂教學最活躍的部分。
它讓學生在思維上得以開拓與創新,在情感上得以正確的引導和熏陶,在表達上得以相應的訓練;讓師生在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得到交流,有利于結合教材固有的美育因素,培養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一、在延伸拓展中擴大基礎知識的積累
提高語文的素養,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離不開詞語的積累。特別是高一起始年級,既是一種知識的積淀,也是一種學習方法的實踐。由課內的延伸拓展,可以涉及基礎知識中的字的讀音、字形、成語等知識的積累。不管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都可以通過遷移拓展,使學生積累了大量的以前沒有學過的基礎知識,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二、在延伸拓展中營造濃烈的學習氛圍
語文課是最具激情的課堂。語文課充滿著笑聲,語文課也浸透著淚水,語文課還可以飄蕩著音樂。比如由《詩經·蒹葭》詞而改寫的歌曲《在水一方》,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岳飛的《滿江紅》等,優美的旋律和歌詞相得益彰,同學們獲得了美的享受,同時記熟了歌詞。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在充分體會了詩詞的意蘊感情,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并且把枯燥的背誦變成了有趣的“唱”詩。
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語文和音樂有著不解之緣,優美的語言本身就具有音樂美,好的文章有音樂般的韻律美和旋律美,生動的課堂具有音樂般的節奏美和結構美。無疑,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無論是激發學生興趣還是啟發學生心智,無論是煽動學生情感體念還是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在延伸拓展中學會比較鑒賞,增強文學鑒賞能力
在學習必修 2《故都的秋》一課時,我同時讓學生學習老舍的《想北平》。把這兩篇圍繞同一個城市――北平――而寫的散文進行比較閱讀,從感情表達、寫作手法等方面鑒賞這兩篇文章,并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尋找到比較閱讀的方法,而且能夠在其他文體的比較閱讀中運用這種方法。比較鑒賞包括對文本的文體比較、手法比較、人物形象比較、主題比較、語言比較、觀點比較、或者進行文學讀本和電影的比較等等。通過比較,讓學生能充分把握文學文本,解讀文本。
四、在延伸拓展中指導學生進行專題閱讀
在必修 3 中集中學習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的詩歌;在必修 4 中集中學習了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的詞,僅課本上的篇目是遠遠不夠的,我組織學生利用學科自習自己來講。學生自己選,自己講。在講詩詞過程中,學生能夠正確地使用詩歌鑒賞的一些術語,比如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對比襯托等;學生們學會了詩歌鑒賞的方法,正所謂“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專題閱讀,既豐富了學生們的知識面,對作家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積累了更多詩詞名篇,又鍛煉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效果很好。
五、在延伸拓展中實踐寫作技巧
凡課文中所涉及到的文法結構,寫作技巧、表達技巧都可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學習了比喻論證的經典篇目《勸學》,我又給學生推薦了高考的優秀作文《煮咖啡》,欣賞比喻論證的異曲同工之妙。在作文《欲望與理性》中,幾位學生分別寫作了這樣的開頭:
例文 1:欲望,好比那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熾熱能將人化為灰燼。理性,則猶如一彎清澈見底的溪水,清冽能讓人平息躁動與不安,冷靜思考。
例文 2:“人”字,雖一撇一捺,但一筆書寫的是欲望,一筆書寫的是理性。若人欲望之筆橫流,則人生就會步入歧途。若要使人生驅邪走正,就必須用理性支撐“人”字的尊嚴和偉大。
例文 3:欲望就像洶涌的洪流,沖擊著我們理性的閘門,稍些不留神,便會讓欲望泛濫。所以,守望自己理性的閘門,不給欲望以可乘之機。
對于“欲望”和“理性”學生們學會了化理念為形象,提高了表達效果。
六、在延伸拓展中提供探究的平臺
一部《紅樓夢》,有人讀出了愛情的悲劇,有人讀出世態的炎涼,有人讀出官場的腐敗。這些都跟每個人的生活閱歷、文化取向有關。多元解讀有界,深淺也有度,而創造無限。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走進文本、感受文本,進行多向拓展,開拓學生的視野;進行充滿個性的多層文本解讀,煥發出生命智慧的光芒。實施探究式教學,能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創新精神。當然在探究式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給予全程指導,提供教學支持和技術支持,啟發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堂的延伸拓展不是萬能的,但缺少這樣的延伸拓展卻是萬萬不能的。在注重文本本身的解讀的基礎上,有針對性,高效的延伸拓展必將是語文教學一項重要的內容。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聯系、比較,拓寬了學生的思路,既豐富知識,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有利于結合課文中固有的美育因素,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與之同時,教師本身的素質也必將得到不斷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