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西學東傳活動可以追溯到鴉片戰爭前夕。這一階段對西學的翻東傳紹,其主體是東渡傳播福音的傳教士,比如馬禮遜、米憐、裨治文、郭實臘,他們到達東方后,發現東方的歷史文化與西方截然不同。于是傳教士們在主動融入東方的過程中,積極向東方介紹西學,介紹內容的主體是宗教教義,與此同時也將西方的歷史、地理知識帶到中國,其介紹方式為創辦學校(如馬禮遜創辦的英華書院)、翻譯西書(如《圣經》)、編纂雜志、撰寫書籍等等。這一階段的西學東傳活動,為近代西學東傳之圭臬,也為近代西學東傳活動奠定了基礎、培養了人才,在整個近代初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一)英華書院及其早期翻譯
近代西方新教傳教士為中國設立的第一所學校實際上是位于馬六甲的英華書院。盡管校址不在中國,但從名稱上就可以看出,這是為華人所設。設立這所學校的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是近代新教傳教士,他的行為開創了近代以來西學東傳的一種模式,成為近代西學東傳的始作傭者。
1.英華書院概況
英華書院,創辦于馬六甲,是英國新傳教士馬禮遜和米憐于 1818 年 11 月 11 日開創、1820 年建成并招生的一所教會教育學校。英華學院不僅是近代新教傳教士創辦教會學校之先河,更是開創了近代西學翻譯、介紹到中國的先河,因此它對近代中國教會教育以及近代中國西學東傳的發展,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和意義。
(1)英華書院創辦的緣起與成立倫敦會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這位“第一個踏上中華帝國的新教徒”①是英華書院的主要創辦人。馬禮遜 1782 年生于英國北部諾森伯蘭一個小鎮的貧寒家庭,因其家庭信仰基督教,所以馬禮遜從小對《圣經》(The Bible)和其他宗教書籍有著濃厚的興趣,他 16 歲加入英國長老會。1802 年,他 20 歲,第一次給霍克斯頓學院寫信,表明自己愿意獻身于牧師事業,同年,他進入神學院學習。1807 年 9 月,馬禮遜被倫敦會派到中國廣州,成為第一個踏上中華帝國的新教徒,開始了他的在華傳教生涯。
倫敦教會派馬禮遜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傳播新教,當時中國還沒有一部《圣經》完整的中文,加上清政府的禁教政策和澳門天主教的仇視,馬禮遜在廣州、澳門的傳教活動舉步維艱,于是他迫不得已選擇了南洋、馬來半島等華人聚居地。他的策略是先在南洋培養華人傳教士,然后將教會勢力慢慢滲透到中國內地。因此,他在 1812 年便提出“要在馬六甲建立一所學院,來培養海外傳教士?!?/p>
馬六甲位于印度、馬來亞、印度尼西亞和中國之間的中心,地理環境優越,同時,馬六甲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雜多,信仰雜亂,比如當地華人經商者居多,信仰是源自中國的儒、釋的混合宗教和拜祭祖先等。因此,1814 年 9 月,馬禮遜的合作者,同樣是傳教士的米憐經過對馬六甲的考察后回到廣州,向馬禮遜匯報了這些情況,決定將馬六甲作為向華人宣教的總部。初步打算在馬六甲開辦英華書院、創設中文印刷所。②這一打算表明了馬禮遜、米憐以及他們創辦的英華書院將在近代西學東傳中占有重要地位。
1815 年 4 月,米憐及其夫人在馬六甲寓所開設一處免費學校,以福建語講課,第二年成立粵語小學,作為英華書院的預備。1815 年 10 月,馬禮遜公布了建立英華書院的計劃,得到了倫敦會以及、印度、美國、英國的捐款。1818 年 11 月 11 日英華書院舉行了奠基典禮。
(2)英華書院的宗旨和學習內容
英華書院在成立時宣稱:“本院的宗旨是:交互培養中國和歐洲文學,一方面向歐洲人教授中國文字和文學,另一方面向恒河外各個講中文的國家如中國、安南和中國東部的藩屬琉球、朝鮮、日本等教授英語,以及歐洲文學和科學?!逼涓黜椪n程的設置“均以和平地傳播基督教和東方的文化為目標”.③由此可見,盡管英華書院是一所教會學校,就當時社會而言,教會學校無疑是聯系中西最緊密的教育機構,其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可謂不遺余力,成績斐然。
英華書院作為針對華人開辦的第一所新教教會學校,所授課程重視基督教教義的灌輸,正如上文提到的書院宗旨中所說的“交互培養歐洲和中國文學”,馬禮遜對這一問題又加以闡釋,他說:“文學培養不是學院最終的目標,而只是在上帝神靈的福佑下,作為一種使恒河外方讀或說中文的各族皈依基督信仰的手段?!雹儆纱丝梢?,基督教教義的宣揚仍舊是英華書院的首要目的。
不過,在書院的課程設置上,除了《圣經》等教會文化,還有中國經典、中國歷史等,此外還包括了地理、幾何、代數、天文、邏輯、哲學等,這些是中國人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西方文化、社會和自然科學知識和觀念。馬禮遜等人就是通過英華書院的教育把這些知識介紹給了中國人。
英華書院的建立架起了中西溝通的橋梁,促進了西學東傳。其實,英華書院的教育目的也正是如此。比如課程的設置:文史方面,主張貫通中西,要求學生閱讀和理解的有中國經典、《圣經》、英國文學、歷史等;天文地理方面:主張對學生進行西方地理知識教育,運用地球儀、天球儀等進行教學;此外還進行邏輯學、倫理學以及哲學的教育。而“中文老師講授中國經典、閱讀《圣經》和其他用中文著述的關于基督教的書,幫助外國學生學習中文,向本地學生和歐洲籍學生教授中文寫作”.
馬禮遜在英華書院強調對當地社會文化的了解,因為他認為“這不僅是宗教上的事情,不具備傳教士所去的那些不同國家的語言和知識,怎么能夠讓這些國家的人們了解了說明道德和精神的真諦,以及神跡的彰顯”?就中國而言,它“是一個文明古國,她的古代和現代的文學就如同希臘羅馬和現代歐洲的總和一樣豐富?!雹鬯麑χ袊幕闹匾暿沟梦鞣饺碎_始接觸中國文化,他也積極向西方人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比如他將《大學》、《三字經》等介紹給了西方傳教士。
(3)英華書院對西學東傳的意義
英華書院從 1818 年奠基到 1843 年遷至香港,在馬六甲存在了 25 年。25 年間,創立者馬禮遜、米憐以及其資助者倫敦會,將英華書院打造成了基督教新教向中國傳播福音的東方基地。馬禮遜提出了要將馬六甲打造成“東方的雅典”,使之成為傳播基督教的堡壘,成為“東方的耶路撒冷”.④英華書院在向東方傳播基督教文化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成功的將西方基督教介紹給中國,使得中國人接觸到了西方文化,并且開始了對西方作品的翻譯,這不僅包括馬禮遜翻譯《圣經》、米憐編輯出版《察世俗每月統記傳》,而且包括學生在翻譯方面的努力。
在人才培養方面,英華書院也成績斐然,它不僅培養了歐洲籍傳教士,還培養了中國籍的傳教士和翻譯人才。外國人中比較出名的是馬禮遜的兒子馬儒略,(他曾參與過重譯《圣經》)以及傳教士高大衛(他以后擔任了英華書院院長);中國人最著名的則有袁德輝(鴉片戰爭時期曾擔任林則徐的翻譯)、何進善(第一位華人牧師,早期維新人士何啟之父)、梁發(《勸世良言》的作者)等。
因為英華書院在教育過程中,教授西方的天文、地理、幾何、機械等自然科學的內容,“因此為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培養了第一批接受過西學訓練,特別是會講英語的知識分子”.此外,如前文所述,英華書院也向西方人傳授中國傳統文化,因此利于中國文化西漸??偠灾?,英華書院為鴉片戰爭前后的西學東漸,為中國人了解接受西學,起到了重要的發蒙作用。
2.馬禮遜與《圣經》、《華英字典》編譯
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運動中,英國倫敦會的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是第一個踏上中華帝國的新教徒?!雹隈R禮遜是英國人,1782 年出生于一個英國小鎮,16 歲加入了長老會。1807 年,25 歲的馬禮遜成為了英國倫敦會的牧師,并于同年 9 月被派到中國開辟牧區,他是英國派往中國的第一個傳教士。在華期間,馬禮遜于 1812 年翻譯《中國文學經典匯集》,1818 年他和米憐創辦英華書院,次年,他將《圣經》譯成中文,1823 年他編纂出版了《華英字典》,1832 年與美國傳教士裨治文一同創辦《中國叢報》。1834年在廣州去世。在華期間,馬禮遜最重要的貢獻就是編譯《圣經》、《華英字典》。
(1)首部《圣經》中譯本1807 年,馬禮遜來華后,便開始籌劃編譯中文版的《圣經》,他將其稱之為自己“事業的頂峰之一”,③在馬禮遜之前,《圣經》從未被翻譯成中文,馬禮遜是近代完成這一任務的第一人。
馬禮遜在當時情況下,企圖將《圣經》翻譯成中文的想法面臨著許多的困難。首先就是兩種語言的特性不同,這從東印度公司董事格蘭特的話中就可以看出,他說:“沒有哪種《圣經》的譯作可以轉譯成中文,因為我了解中文的特性,不能進行任何轉譯,以中文翻譯圣經,實際上是萬無可能的事”.①另外,翻譯《圣經》對于當時基督教而言,還面臨另外兩大困難,杜拉姆城主教認為:“翻譯中文圣經有兩種不可克服的困難:一為經費浩大無法供應;一為除非假手天主教,基督教即使能將圣經譯成中文,亦無法介紹及散播圣經于中國?!雹谟纱丝芍?,當時馬禮遜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但當時的倫敦會卻認為,如果能將《圣經》譯成中文的話,他們在中國傳教事業的大門將會因此而打開。
而這,正是馬禮遜譯經的動力所在。1807 年,馬禮遜抵達中國不久后就開始翻譯《圣經》。馬禮遜的譯經有著良好的基礎,他說:“我把珍藏在大英博物院的中文《新約》譯本謄抄一遍,它成為我翻譯和編輯中文《新約》的基礎?!雹垴R禮遜在譯經中遵循著中國的語言習慣,這是他的譯本很容易得到中國人接受的原因之一。比如馬禮遜將“God”一詞翻譯成中國語言中的“神”,以迎合中國將那些看不見、又被人尊敬的就被稱為神的習慣。馬禮遜對譯經有自己的原則,他曾經說:“在我的譯本中,我力求忠實、明達和簡易。我寧愿采用常用字而舍棄罕見的經典字。我努力避免使用異教哲理和異教經籍中的術語,我寧愿被人視為俚俗不雅而不愿令人難以理解。在難懂的段落,我用我能達到的最優雅、最忠實、最不古怪的詞給出教義的通俗表達?!雹茉谖捏w上,馬禮遜運用了經典注疏和《三國演義》結合而產生的文體,因為經典注疏通常是莊重的,能體現圣書的尊嚴,而《三國演義》類文體,平樸流暢、簡潔易懂。
馬禮遜將新舊約圣經全部翻譯完畢的時間是 1819 年 11 月,其中《舊約》是米憐和馬禮遜共同完成的。馬禮遜翻譯的《圣經》是該書在中國的第一部全譯本?!妒ソ洝芬粫腔浇痰慕浀?,馬禮遜將其全文翻譯成中文之后,為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產生了重要影響,后來的傳教是因此而受益良多?!妒ソ洝分形娜g本的出現,不僅在基督教傳播史上有很大的貢獻,而且對中國近代的西學翻譯、以及中國近代文學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價值?!妒ソ洝烽_創了由外國傳教士翻譯宗教經典,將西方宗教學理論和知識代帶入中國的一個時代,為許多西方新式名詞的譯法提供了末班,更為重要的是,馬禮遜及其《圣經》中譯本對中國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諸如梁發之類的基督徒,也走上了從事基督教傳播、從事西學譯介的道路。
(2)馬禮遜與《華英字典》
《華英字典》是馬禮遜在華期間所作的又一重大貢獻?!度A英字典》厚達 6 卷 4,595頁,一共有三個部分,分別為:第一部分《字典》(Chinese and English);第二部分《五車韻府》(Chinese and English);第三部分《華英字典》(English and Chinese)。周振鶴先生曾在《英漢詞典與傳教士》一文中對這部字典做了如下介紹,他說:“《華英字典》是世界第一本英漢·漢英對照字典,篇幅巨大,內容浩繁。英漢部分對所收的每一個詞條都有豐富的例解,并大量收錄了成語、俗語,使讀者得以透過字面放眼深厚的文化背景”.
的確,馬禮遜在《華英字典》編纂過程中體現出了身后的文化背景,比如對英文進行解釋的時候,他常常從《論語》、《紅樓夢》等經典著作中尋找例句,比如他對“Learn”(學習)一詞的例句,便采用了論語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句,這樣的注釋可謂既貼切,又對學習中國文化有極大推動作用。
馬禮遜編著《華英字典》的工作于 1808 年正式開始。全書三個部分,全是他一個人完成的,這一共花費了他整整七年時間。編纂完成后,三個部分先后出版。最先出版的是第一個部分,出版于 1815 年。這是他按照嘉慶十二年的《藝文備覽》進行的翻譯,書中漢英對照,書后附有字母索引。1919-1920 年,分兩次將第二部分《五車韻府》出版。第三部分出版于 1822 年出版,這是最有價值的一部分,也是最能體現馬禮遜漢學功底的一部分。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是字、詞、成語的英漢對照,其最突出的特點在于解釋詳盡。每個例句都有漢語的翻譯。這里例句中包括了對中國神話、禮儀、歷史人物、科舉制度、天文地理等等各方面知識。
《華英字典》是中國的第一部英文字典,也是 19 世紀早期外國來華人士在中國出版的最重要的工具書之一。因此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概括來說,可以分為三點:第一,它為西方人、尤其是來華傳教士學習中文、傳播教義提供了極大地便利。通過《華英字典》,外國來華人士不僅可以學習中文,還可以借此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歷史,有一舉兩得的效果,因此備受以后來華傳教士的重視。字典出版后不久,“日本人高度贊賞馬禮遜的學術和周到的計劃,已經在將字典翻譯日文”.
第二,《華英字典》對早期開眼看世界的中國官員和知識分子了解西方也有一定的幫助。林則徐曾向美國傳教士裨治文要了一本《華英字典》。中國知識分子也曾將《華英字典》作為學習英文的一個好幫手。第三,《華英字典》既然是中國第一部英文字典,其翻譯出版在中西交流史有重要的地位?!度A英字典》的出現,也為以后的西學譯介提供了一本不可或缺的資料參考書,具有重大的意義。馬禮遜編纂的這兩本書,對基督教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近代中國編譯和出版事業,都產生了重要的推動意思,其功勞是開創性的,馬禮遜本人也因此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事業的先驅者。
3.其它東傳活動
(1)米憐與《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米憐于 1785 年生于蘇格蘭,自幼父親早逝,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年幼時曾一度替人牧羊為生,16 歲時開始信奉基督教。1809 年,米憐 24 歲,他下定決心要外出傳教布道,于是倫敦會申請,起初傳道會委員見他身穿牧羊的服裝,認為他不適合做傳教士,但米憐堅定地表示只要是與傳教有關的工作,他都愿意做。他的虔誠感到了傳道會接納,他被接納并接受培訓。1812 年,他成為一名牧師,隨后帶妻子一同到中國布道。
1813 年 7 月,米憐夫婦到達澳門,成為第二位來華宣教士。馬禮遜夫婦激動地迎來了他們的合作者。短暫停留后,米憐赴廣州,并學習中文。后來米憐受馬禮遜派遣,赴馬六甲考察地點,成立了英華書院,并于 1818 年擔任首任校長。后來米憐專心在馬六甲英華書院管理學校并編輯出版《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后因積勞成疾,于 1822 年 6 月2 日逝世,死時才 37 歲。
米憐主編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被認作是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于 1815年 8 月 5 日在馬六甲創刊,是一本免費贈送的宗教月刊。該刊以傳教為宗旨,絕大部分內容是闡述基督教教義,其次是宣講倫理道德,再次是介紹天文學等科學知識,后期增辟專欄,介紹世界各國概況,涉及時政,語言風格生動平易,通俗易懂。
米憐創辦這份刊物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為在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創造條件?!恫焓浪酌吭陆y記傳》的《序》中也直言不諱:“察世俗書必載道理各等也。神理,人道,國俗,天文,地理,偶遇,都必有些。隨道之重遂傳之。最大是神理,其次人道,又次國俗。是三樣多講,其余隨時順講?!雹僦骶幟讘z也曾經總結說:“這本小刊物創立的原本目的,是要把一般知識的普及與宗教、道德的推廣活動相結合,包括傳播足以促使人們反思及激發其覺悟的公眾事物的時事。傳播基督教的教義,是最主要的目的,但也不忽視其他次要的目的。因為知識與科學就像是宗教的仕女一般,可成為道德的支柱”.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的主要內容,在前段引言中也都出現,主要是“神理”(即基督教教義),其次是“人道”(儒家倫理道德),再次是“國俗”(即各國風土人情),由此可見,《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可以說是中西合璧的產物,既有宗教教義的介紹,又倡導儒家倫理道德。當然,作為一份基督教刊物,其宣傳基督教的文章篇幅占據總篇幅的一半以上(此處據卓南生先生查閱 1815 年創刊第 1 卷至 1821 年終卷共 7 卷得出)。
當然這些宣傳教義的文章表現形式在其前后期有所不同:從第一卷到第四卷,直接傳教的文章較多,從第五卷開始,通過寓言、比喻等間接方式傳教的文章有所增加。主要有以下文章:1815 年:《神理》、《圣經之大意》、《解信耶穌之論》;1816 年:《古今圣史記》(連載至 1820 年)、《進小門走窄路解論》;1817 年:《萬人有罪論》、《神主無所不知無處不在論》;1818 年、1819 年:《圣事節注》(連載);1820 年:《引圣錄句證神原造大地》;1821 年:《圣書卷分論》、《舊遺詔書卷分》、《論新遺詔書》。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的編輯與發行。自 1815 年(清嘉慶二十年)創刊以后,基本上為每月出版一次,直至 1821 年(清道光元年)??锩科谄骄?6-9 頁??锏闹骶幨敲讘z,所有刊物基本都是米憐負責編輯。這也正是為何米憐去世后《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就??脑?。除米憐外,馬禮遜、麥都思和梁發也曾為刊物最后數期撰稿。除此之外就是一些轉載文章?!恫焓浪酌吭陆y記傳》刊印于馬六甲,免費向東南亞各地華僑聚居地及中國本土發放。在前三期,《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每期印數約 500 份,第四期始每期增至 1000 份,影響逐步擴大。此外,他們還挑選有價值的文章,精選編輯出版。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注意運用編者語與讀者交流,解疑答惑。1821 年,因為米憐病重,《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歷時 7 年,共出 7 卷?!恫焓浪酌吭陆y記傳》作為第一份中文報刊,向中國人介紹了西方知識,盡管其中以宗教教義居多,但絲毫不能掩飾它在西學東傳中的開荒之功以及重要意義。
(2)麥都思與《地理便童略傳》、《東西史記和合》
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 年-1857 年),英國傳教士,自號墨海老人,漢學家,1796 年生于英國倫敦,他是繼馬禮遜、米憐之后來華的最早一批倫敦會傳教士之一。
麥都思 1796 年生于英國倫敦。麥都思幼年信奉基督教,并學會了印刷技術。1816年被英國倫敦會派往馬六甲。他在馬六甲學會馬來語、漢語和多種中國方言,期間曾并幫助編輯《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次年,他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建立印刷所,刊行多種教會中文書籍。1819 年,麥都思在馬六甲被任命為牧師。1843 年代表倫敦會到上海,是第一個到上海的外國傳教士,并參與創建墨海書館。麥都思到上海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翻譯《圣經》,并成為倫敦會在華傳教士的領袖人物。1857 年他請假回國,12 月24 日在倫敦逝世。倫敦會為了紀念麥都思,于 1904 年在上海成立了麥倫書院。
麥都思一生著述甚豐,有兩部比較重要的地理、歷史著作,分別是《地理便童略傳》和《東西史記和合》?!兜乩肀阃詡鳌肥且槐竞喢鹘炭茣?,只有 21 頁,書中“對世界各主要國家的邊界,面積、物產、人口和宗教情況都作了介紹,諸如中國、印度,埃及、俄國、德國、英國,美國等等”.①《東西史記和合》是“一本東西方歷史比較對照的小書。書中并列兩欄,一欄中國,一欄歐洲。中國欄分洪水之先、洪水之后、夏紀,商紀、周紀,秦紀等歷史時期。歐洲欄分洪水之先、洪水之后、以色耳神朝、以色耳王朝、羅馬朝等歷史時期”.②《地理便童略傳》(Geographical Catechism)編譯于 1819 年,作為英華書院的簡明教材使用。書本極為簡單,只有 21 頁,書中有 4 幅地圖,前面兩幅是地球萬國,中國偏右,日本處于極東;一是四分全圖。全書編排采用問答體例,盡管說是地理教材,但因為其基督教背景,所以書中宗教內容很多。地理方面系統介紹了英美兩國。介紹英國時,著重提了西方的君主立憲、三權分立、參議院眾議院制度,稱“首有國君與各部治理國內之事,下諭出戰、約和、建城、軍需、鑄鐵、封官、定生死罪等事,皆歸君主意,惟設新律、重糧稅,此不歸君自定也。惟國內有兩大會,一是世代公侯之會,一是百姓間凡鄉紳世家大族者之會。但凡要設新律、或改舊律,有事急、或加減賦稅,則兩大會必先商量之,然后奏與君上定意。如此國之大權,分與三分,君有一分,眾官一分,百姓一分,致君難殘虐其民,諸侯不能行霸,百姓不能作亂也?!绷硗庖步榻B了美國的獨立,“英吉利王要他們都納關稅,他們不肯,就合聚成一大國,自設朝廷,而不再于英吉利國管下,英吉利王差兵伐他,不勝。故此地如今他自主為一國也?!雹邸稏|西史記和合》是一部編年體史書,書中將東西歷史共時性做對照,選取東西方歷史上同一時期歷史過程進行對比。全書分上下兩欄,分別開列中國與立方同時期的歷史大事進行敘述。因為麥都思的宗教背景,因此他對耶穌的誕生、基督教、佛教都記載詳細,書中稱“耶穌生于以色耳地,為古往今來最之大圣賢。原乃神子降地救人?!d成大,年三十立教,周行訓人,廣思恩憐,救人痛苦。開盲人目,使聾人聽,醫麻風病,令死人再活。又能止風息雨,行于海面,而養數千人以三五餅矣。終有惡黨,謀殺耶穌,釘之十字架上死焉。然耶穌此苦,為當人罪,補贖人過,合允信之者,不須沉淪,乃得永福矣。且耶穌死后,三日復活,升于天堂,為備美所,與其門徒焉?!?/p>
麥都思及其兩部著作,毫無疑問有著濃郁的宗教意圖,但是書中論及西方歷史以及西方現代政治制度的言論,第一次以中文的形式呈現在國人面前。且不論究竟有多少人看見并認可,但說這種將其用中文表述出來的形式,就是近代西學東漸、西學東傳中的一大進步,麥都思的著作為中國人了解西方地理與歷史打通了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