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問題.
傳統的語文教學時教師一味的講,整個教學課程都通過“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來完成,教學效果不好.綜合性語文學習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自由空間以及為學生的自主創新提供條件.而作為整個課堂教學的組織引導者,有些教師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知識知之甚少.甚至只是把它當做一種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的綜合運用的練習背景材料,認為它只是基于師生需要和學習資源的利用上的一種課程資源的學習內容.綜合性語文學習要求每位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學習并掌握豐富的綜合性學科知識.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要,不斷充實、更新和重組自己的知識.
\\(二\\)學生問題.
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綜合性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學生才是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和實現的主體,而非教師.而多數學生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已經養成了被動接受的習慣.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總是把語文知識轉化成易于學生消化和接受的內容,“喂”給學生,而學生習慣于聽從老師的指揮.
導致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總是硬啃書中的內容.聽講、做題、考試三點一線,而忽略了對語文學習方法的重視.主動參與性較差.
不去思考,遠離生活,缺乏實踐,也不愿主動去挖掘和發現學習的真諦,不能將語文知識同實際生活相聯系.導致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簡單的書本知識,而不是學習方法和能力.
\\(三\\)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本身重視不足.
目前,由于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自身客觀條件不足,相應負責任人和學校領導的主觀認識不到位.語文綜合性學習并沒有成為教師工作考核的評價標準.主觀學校的教育部門為教師提供的培訓也遠遠不足,雖然主持培訓的次數不少,但是質量和成效都不過關.且整體培訓水平偏低,不能滿足教師學習的需要.多數教師只參加過縣市級培訓,參加省級培訓的教師較少,而參加國家級教師培訓的則寥寥無幾.學校內部主持的培訓,則缺乏可行性,且主觀認識不到位,只是停留在膚淺的理論層面,以講座等形式展開.這些不足阻礙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發展和進步.
二、有效進行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對策和建議.
\\(一\\)組織教師培訓,提升教學能力.
對于語文教師的培訓主要應從外在和內在兩個方面來做出努力.外在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為教師的學習提供便利的條件.例如主管部分要多組織教師培訓,可以利用計算機等現代技術,網上教學和遠程教學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可以讓教師多瀏覽,多學習,掌握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學校要多組織教學研討,組織語文教師常碰面,例如可以一起研究各個歷史時期的教育思想,進行認真的比較分析,吸取其中優秀的語文教育思想,摒除過時不合理的教學理念以達到服務于新課程教學的任務要求.而內在方面,廣大教師要重視自身能力的提升,多讀書,廣閱讀.例如詩歌、散文、外國小說等.提高語文素養,吸取文學文化的精神內涵.值得一提的是,語文教師要努力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仔細研究教材,事先做好學習的準備,親自參與綜合性學習當中去.
\\(二\\)合理評價學生,激發學習興趣.
評價是課程實施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能否正確運用評價手段是教學成功與否達到關鍵.評價很多種方式,例如正面激勵評價、全面差異評價等.這就要求教師在面對不同學生,不同情況時要學會運用合理的評價方式,幫助學生成長和進步.
例如面對膽小怯懦的學生,即使是在課堂上回答了一個小問題,教師也應該做出正面激勵評價,鼓勵學生多發言,鼓勵學生的進步和勇敢.使學生逐漸建立起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讓學生對語文知識和語文課堂產生興趣,使語文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只要教師合理運用的教學評價的方式,才能改變教學現狀,提高學生綜合性學習的水平與能力.
\\(三\\)強化日常實踐,加強合作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要做好學生在綜合性學習路上的領路人.不僅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注意處理好師生關系,建立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還要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多思考,多交流,多實踐.引導點撥學生一起進行綜合性學習的合作、體驗和探究活動.例如在面對值得商討的語文知識或者課文內容時,可以建立學習小組,讓學生自由討論,自主完成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研究的潛能.
結語.
本文揭露的問題只是在教學當中存在的一種很普遍的現象,為了全面掌握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努力將其發展成為規范合理的教學體系.綜合性學習的教學中我們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則.教師要不越位,不代勞.教學互長,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廣大學生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曹宗棋、雷實、陸志平.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5]曹明海、李洪先.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黃偉、陳尚達.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與教學設計[M].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