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鴉片戰爭時期經世致用派的轉變探究
【緒論】鴉片戰爭前后經世致用發展研究
【第一章】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思想
【第二章】鴉片戰爭前的經世致用學派
【第三章】鴉片戰爭時期的經世派
【第四章】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經世致用派對西學的吸納
【第五章】鴉片戰爭前后經世致用學派轉變的原因及影響
【結語/參考文獻】鴉片戰爭前后中體西用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三章 鴉片戰爭時期的經世致用派
一、鴉片戰爭對經世派巨大的刺激
19 世紀 30 年代末,英國已完成工業革命,其工業產品傾銷到世界各地,其自詡為“日不落帝國”.而此時的清朝統治者正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更有甚者,當英國鴉片源源不斷的輸入中國時,經世派官員林則徐、陶澍等,認為鴉片流毒日盛,影響國家安危,極力主張禁煙。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經過兩年浴血奮戰,中國戰敗,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南京條約》。西方列強的入侵,改變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秩序,隨著對西方認識的加深,經世派由關注“時務”轉向關注“夷務”.
(一)西方列強的入侵
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災難。從此,中國的大門被迫打開,外患接踵而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不斷的破壞。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國家。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由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轉變為中華民族和西方列強之間的民族矛盾。經世派在這樣的嚴峻形勢面前,意識到中國遠遠落后于西方,開始研究陌生的外面世界,尋求強國御辱之道。
魏源的《圣武記》成書于 1842 年(道光 22 年),即鴉片戰爭結束與英國簽約之年。魏源在序中寫道:“晚僑江淮,海警沓至,愾然觸其中之所積,乃盡發其櫝藏,排比經緯,馳騁往復,先出其涉兵事及嘗所論議若干篇,為十有四卷,統四十余萬字,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寧之月?!雹龠@表明他的著作是對當時時局有感而發的。
(二)經濟結構的變動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封建社會已存在兩千余年。伴隨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同時,中國經濟的主要形式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
農民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盡管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明清之際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破壞自然經濟的因素,并且已經出現有自然經濟解體的現象。但是,當時的自然經濟解體,還只是局部的解體,也沒有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自然經濟仍處于支配地位。
中國自然經濟大規模解體,開始于鴉片戰爭以后。鴉片戰爭以后,一方面,西方列強向中國輸入工業產品,如洋布的輸入,取代了中國的土布,促使中國農家的“織”與“耕”分離;另一方面,列強大量收購中國的農副土特產品,其中以絲、茶為大宗,農產品的大量出口,減少了它們在農業經濟中自給自足的成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同時瓦解著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
(三)對西方侵略的認識
鴉片戰爭前中國以“天朝”自居,對于西方人一律稱為“夷”.隨著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了解和認識,經世派認識到西方列強無論在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都比當時的中國先進許多。
西方政治學及政治思想的傳入也始自鴉片戰爭。19 世紀 40 年代,除了政治學思想外,西方的哲學、天文、物理、化學、醫學、生物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應用科技、史學、文學、藝術等大量傳入中國,對于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都產生重大影響。
經世派認識到中國的戰敗是由于落后,如果要拒強敵于國門之外,就必須向西方學習,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以此達到國富民強。因此,經世派開始由關注“實務”向“夷務”轉變。
二、由“實務”向“夷務”轉變
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經世派官員提出加強海防的思想,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為了改變中國人對世界大勢知之甚少的情況,許多經世派學者轉而進行邊疆史地研究。
(一)開眼看世界思潮的興起
鴉片戰爭前,中國對世界還是知之甚少。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林則徐為了了解西方,設立譯館,將所得夷書,就地翻譯,編譯成《四洲志》、《各國律例》等資料?!端闹拗尽方榻B了世界 30 余國的地理、歷史和政治,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1841 年 7 月,林則徐被遣戍伊犁途中,在鎮江與魏源會面,并將在廣東抗英所譯的《四洲志》、《澳門月報》和粵東奏稿及有關西方槍炮、地理圖樣交給魏源,囑其編撰一部《海國圖志》。1842年魏源完成了林則徐的囑托,編撰出《海國圖志》。這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此后興起了研究世界史地熱,主要研究成果有:魏源的《英吉利小記》、汪文泰的《紅毛番英吉利考略》、李兆洛的《西洋奇器術》、姚瑩的《英吉利國志》、王蘊香的《海外蕃夷錄》、徐繼畬的《瀛環志略》和夏燮的《中西紀事》等。上述成果不僅介紹了世界史地知識,而且將對外國史地研究同中國現實的迫切需要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徐繼畬在《瀛環志略》中,不僅對美、英、法等西方強國做了詳盡的介紹,而且對非洲、拉丁美洲,特別是東南亞諸國和印度等國淪為殖民地的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其目的就是告誡中國同胞提高警惕,不要重蹈印度等國的覆轍。
(二)由針砭時弊轉向反抗侵略
鴉片戰爭前,經世派主要關注實務。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經世派學者痛定思痛,在認識與西方差距的同時,經世派思考如何戰勝西方列強。在反抗西方侵略時,提出了加強海防的思想。
中國近代海防思想的早期代表人物中,林則徐和魏源最具有代表性。林則徐在與英國海戰中認識到“洋面水戰,系英長技”,必須“另制堅厚戰船,以資制勝”,“以為海疆久遠之謀”①。林則徐創建現代海軍的計劃雖未能實現,卻使他成為晚清中國倡建近代海軍第一人。魏源繼承了林則徐的海防思想,而且又有所發展。他提出了以守為戰和走精兵之路相結合;主張實行內守與外攻的海防戰略。他建議設立造船廠,先在廣東訓練新式海軍,“必使中國水師可以駛樓船于海外,可以戰洋夷于海中”②。
(三)提出“師夷”思想
清王朝實力漸衰,當時許多有識之士提出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其中林則徐和魏源最為突出。林則徐在禁煙期間,就組織人員翻譯西方的報紙和書籍,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國圖志》序言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并認識到夷之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雹畚涸吹膸熞乃枷?,開了中國近代學習西方的先河。
魏源提出學習西方的具體措施是: 其一,在國防軍事方面:(1)在廣東虎門外的沙角、大角二處置造船廠和火器局。造船廠制造戰艦,火器局制造火炮、火槍、火藥等。他強調“善師外夷”,注意吸收推廣,使人“習其技巧”,早日做到“不必仰賴于外夷”.(2)引進技術和人才。聘請法國、美國等國工程技術人員,到船廠和火器局傳授生產技術,“司教船械”及“行船演炮之法”,選中國巧匠精兵,向他們學習,“工匠習其鑄造”,“精兵習其駕駛攻擊”,“盡得西洋之長技為中國之長技”.(3)學習外國養兵練兵之法。綠營、水師應以外國軍隊為榜樣,加強訓練,嚴明紀律,增加軍餉;各省區建立地方防御力量,自籌軍餉,“以本地之富民養本地之勁民”,保衛鄉土,各得其宜;加強水師建設,增加兵種,更新裝備,多造戰艦,以利海戰;裁兵并餉,以“裁并師之虛糧冗糧以為募養精兵之費”②,以厚餉練精兵。他認為,只有學習西方的長處,才能最后打敗敵人。其二,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發展近代民族工業。魏源是近代中國最早提出發展民用工業的思想家。他認為,船炮是西洋之長技,但西洋之長技不徒船炮,西洋的風力、火力、水力器械,凡能造成“有用之物”的技術都應學過來。
他設想,要把引進的軍工技術推廣到民用工業中去。軍用造船廠既要生產戰艦,也可兼造商船、郵船,供交通運輸之用,“戰艦有盡,而出鬻之船無盡”.火器局除造槍炮火器外,還可生產各種工具儀器,如量天尺、千里鏡、龍尾車、風鋸、水鋸、火輪機、自來火、自轉碓、千斤稱等。利用軍工設備和技術優勢生產民用品是魏源的一個創造。官辦軍事工業,既搞軍用產品,又搞民用,有助于促進近代工業的發展。魏源的另一個貢獻是允許商民自辦民用工業。他看到,西方先進技術輸入中國后,必將受到民間商人的歡迎,“戰艦就,則閩廣商艘之販南陽者,必爭先效尤;寧波、上海之販遼東、販粵洋者,亦必群就購造”.
他提出在官辦之外應允許商民設廠制造,這種商民自辦的工廠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私營企業。魏源的這一思想是近代資產階級要求自辦企業的先聲,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其三,培養和選拔軍事技術人才。魏源認為,要真正做到“善師外夷”,除引進吸收軍事技術外,還要改革科舉取士制度,培養軍事技術骨干人才。他主張學習西洋“專以造船、駕船、造火器、奇器取士掄官”的制度,改革中國武舉取士“舍船炮而專重弓馬”、“陸營有科而水師無科”的舊制度。
(四)邊疆史地研究的開展
鴉片戰爭的失敗,使經世派學者率先從孤陋寡聞、封閉隔絕的狀態中驚醒過來,并感受到傳統的經世致用思想--研究故紙堆中的圣人之言解決實際問題,已無法應對西方列強入侵的現實。于是,他們轉而研究以抗敵御辱、探索救國真理為宗旨的邊疆史地研究。邊疆史地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對中國西北邊疆的研究,其二是世界史地研究。其間研究成果頗豐,為當時人們進一步了解中國和世界奠定了基礎。
19 世紀,中國西北邊疆進入“多事之秋”.嘉慶二十五年(1820),流亡在國外的原維吾爾上層統治者后裔張格爾在英國的慫恿和支持下,勾結浩罕國勢力,利用新疆各族人民對清朝官僚統治腐敗的強烈不滿和仇視,竄入南疆,煽動分裂祖國的叛亂,直至道光七年(1827 年)判亂才最后平定。此外,沙俄自 19 世紀 30 年代起,就對中國西北境內的巴爾喀什湖和桑齋湖地區進行武裝侵擾和非法占領。對此一些經世派一些經世派學者開始關注西北邊疆史地研究。龔自珍在 20 年代就撰寫《西域置行省議》,首次提出在新疆設置行省的建議。此后,研究成果源源不斷,主要有:張穆的《蒙古游牧記》、郭韻士的《蕃部要略》、徐松的《西域水道記》、《新疆事略》、姚瑩的《康輶紀行》、何秋濤的《朔方備乘》等。從而形成了邊疆史地研究的第一個高潮。
可見,鴉片戰爭前后,經世派學者對邊疆史地研究的目的是,通過研究加深對世界的認識的同時,不斷地尋找自強御辱之道。它順應了歷史潮流,具有鮮明的愛國性和進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