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是清朝著名思想家魏源的名著,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全面介紹西方歷史、地理的著作,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其中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更是有巨大的思想啟蒙價值。目前,史學界關于《海國圖志》的研究頗多,主要側重其主張及歷史意義。其實,《海國圖志》的提筆受鴉片戰爭藺辱所憤,其中《籌海篇》中不乏對鴉片戰爭失敗的認識,故本文試圖從中窺視魏源對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探析,以便今人研究。
一、“失地利”的地理因素
“地利”即有利的地理形勢。地理因素影響著戰事的成敗。魏源通過分析沿海地理形勢,尖銳指出鴉片戰爭中正因為清軍沒有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地理優勢,才導致處處受到英軍挾制。在《籌海篇》中,他一一具體分析了鴉片戰爭中“失地利”的實例。
浙江的舟山,“蓋城逼海濱,船抵城外,炮及城內,迥非臺灣、瓊州、崇明之比。乃寧波瀕臨海連岸之南田山,墾成沃壤者,反禁不許開,而重兵以守孤懸之島,使外夷得以挾制,此不得地利者一?!盵1]78.魏源認為,舟山島非險,非富,面積不大,康熙前是棄地。拿重兵去守此孤島,不得地利。
虎門的沙角、大角炮臺“遠隔虎門之外,江面廖闊,大炮僅及中泓,不足遏夷艘,適足招夷炮,何必守?”[1]78沙角、大角炮臺,遠虎門之外,江面廣闊,炮臺射程不及中泓,不應去守。防守的位置應放在虎門橫檔三門炮臺、烏涌、獵得、大黃滘等這些廣州城要口之地。而四方炮臺是攻城之要,非守城之要,更不應守,“至四方炮臺,踞省城后山,俯視全城,乃國初王師破城所設,是攻城之要,非守城之要也。事平后早宜毀拆,而阻其上山之徑。乃不敢守省河要口,而反守四方炮臺,即使不失守,其炮能遙擊夷船乎?抑將俯擊城中之人乎?其失地利者二?!盵1]78福建的口外炮臺?!案V?、泉州,諸河溜急,皆潮至通舟,潮退淺閣,則一潮不能直達,故賊大艘不敢闖入。所守者,惟廈門,廈門有鼓浪嶼障其外,大舟進港,可至虎頭關,小舟可至稅關。舊設炮臺于口門,不足制賊,僅足自守。上年反于口外大檔、小檔、晤嶼、青嶼等,紛增炮臺,備多力分,故為夷所破。其失地利者三?!盵1]78魏源通過對福建的地理環境分析,認為鴉片戰爭中福建口門外增設炮臺紛多,軍力分散,沒有充分利用好虎門口和內港的地理優勢。
魏源認為,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沒有有效地利用好沿海地理優勢,而盲目去守,盲目去建炮臺,終導致戰事失利。其分析,雖并非完全正確,但有一定合理之處。
二、“人不和”的主觀因素
魏源十分重視人的因素對戰事的作用?!肮试?,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甲非不堅利也,委而去之,是器利不如人和也?!?/p>
(一)魏源哀嘆鴉片戰爭中才將難求他拿清初江蘇省抵抗鄭成功進犯的例子做反比,那時,江蘇的戰事危急超過鴉片戰爭時期,幸有才將梁化鳳,一邊談和一邊守備,突出陸戰,最終火燒百船趕跑了鄭成功?!耙淖粤鲁跗茖毶胶?,七月朔日始抵江寧,九月始出江口。前后將及三月,但一面羈縻,一面備戰,何事不可立辦?”而如今,英軍從浙江至進攻江蘇,前后三個月的時間,清軍卻無所作為。因此,他發出“千兵易得,一將難求”[1]78的深重感慨。從中看出,魏源認為戰爭中“將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鴉片戰爭的浙江、江蘇正是缺乏像梁化鳳這樣的大將終遭陷落。
(二)魏源深痛批判妥協退讓、潰兵逃將的士氣他注意到,在鴉片戰爭中,中西士氣形成先鮮明反差?!耙谋职逗?,賊即撤去其舟,使絕反顧,故能冒死突前”[1]86,英軍義無反顧、冒死向前?!岸冶⒂谌f全之地,進退自由,反為一二飛炮驚走。既走之后,潰兵逃將,既張皇敵炮以逭誅,縉紳耳食,復神奇敵軍以脅款?!盵1]86我軍大都為潰兵逃將,實行妥協退讓之策。他認為,正是我軍妥協退讓、不戰而敗的士氣導致戰事失利。他還舉出在這種士氣下戰爭中有機可乘卻不乘的例子,一是定海郭士利之舟,一是廣東東天字炮臺之舟。而造成這種士氣的原因,魏源認為,“今師出無律,是不知有正也”[1]88,那么,什么是戰事里的“正氣”呢?“節制紀律不可敗,堅壁清野不可犯,正也?!盵1]88這種精神氣是軍隊紀律,是一往直前、永不妥協、保衛國家不受侵略的內在精神。
(三)魏源批評了鴉片戰爭時期盛行的歪風邪氣、懼怕作戰的輿論一是將鴉片戰爭之敗全歸咎于英國船堅炮利的那批人,認為其“交臂束手,而惟歸咎于船炮之不如?!盵1]82反駁說,“夫安南之創夷,其為洋舶洋炮者安在?惠、潮、漳、泉間,其為安南之人何限?其為札船之技何限?”[1]82.二是那些只知道畏炮為詞、鑄炮為事的人,認為其“不講求用炮之人,施炮之地,與攻炮守炮之別,陸炮水炮之宜,紛紛惟以畏炮為詞,鑄炮為事,不過只藉兵而資寇?!盵1]84并舉鴉片戰爭中的例子說明,“試問用兵以來,定??偙钥概谶B戰數日,殲夷千計。而大炮則擊破一舟之外,無他效也。大寶山以扛銃三十,擊死夷兵四百,而招寶山所列大炮,不曾一用。至去冬以來,浙江鑄炮,益工益巧,光滑靈動,不下西洋,而效安在也?甚至沙角、大角之戰,陳連升以地雷扛銃,擊死夷兵三四百,而虎門左右,所購列西洋夷炮二百余,未聞足以拒敵,而適以資敵也?!盵1]84魏源看到了鴉片戰爭中,“人之不和”的因素存在:才將缺乏,士氣低迷,歪風邪氣的戰事輿論。批駁那些只會將原因歸咎于英軍船堅炮利的人,認為“,器利不如人和”.從中可以看出,魏源認為,“人”的因素是鴉片戰爭之敗的主要原因。此種對鴉片戰爭之敗的反思在當時是非常先進、非常大膽的。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性,魏源并沒有看到“人不和”背后的根本原因,沒有將矛頭直指其背后腐朽落后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另外,魏源明確批判了妥協退讓、潰兵逃將的士氣,認為這也是戰爭之敗的一個因素,在當時是非常有膽識的。而關于士氣低迷的原因,魏源的剖析只停留在傳統思想的層次---節制紀律、保家衛國,沒有深刻認識到背后的封建專制政府腐敗、懦弱無能及國民性里面“民族”意識之缺乏。
三、“器不命中”的器物因素
魏源看到了鴉片戰爭中中國“兵器”落后帶來的后果。
但他與那些盲目主張夷船炮的人不同,更側重兵器的效用性?!氨鵁o利器,與徒手同,器不命中,與徒器同?!盵1]84魏源認為,鴉片戰爭中,我國炮臺無數,開炮很多,打中者、起效果者甚小。廈門之戰,我軍開炮二百多次,僅一炮打中敵軍火藥艙,導致大船沉海,英軍敗退;攻定海時,葛云飛開炮,數日僅一炮擊中火輪頭桅,導致英軍退竄。這些均“是數百炮僅得一炮之力也”[1]84.攻廣州時,炮中一個火輪船、一艘兵船頭桅、幾艘杉板船;攻寶山時,炮中火藥艙,沉翻兩艘船、擊破兩個船頭桅。這些是“亦僅各得數炮之力也”[1]84.他認為,若這些炮均能發揮作用,足以打敗英軍?!笆拱l而能中,則我炮亦足以破夷船,發而不中,即夷炮亦成虛器。中則一炮亦足威敵,不中則千炮徒費火藥?!盵1]84魏源分析,英船數量不多,大船不過五十、火輪船不過十、大小杉板船也數十個,如果我方開數百炮里有十炮中則就可以威震敵軍。但為什么敵軍堅而不摧呢?原因在于“器不中”.所以,他認為“,是知炮不在大,不在多,并不專在仿洋炮之式,惟在能中與不能中?!盵1]85魏源剖析了為何炮打不中的原因。一是炮臺建置的地理位置不妥當??可降那暗秃蟾?,依水的四面受敵,容易受飛炮襲擊;二是炮機動性差。山炮在石洞里,臺炮安在垣眼里,陸地上的炮安裝的木架不能左右轉動,均是呆炮;三是炮兵因素。炮兵施放技術不夠熟練,測量不夠準確,而戰場上又心理倉皇,心手不定?!耙拇笈诓贿^重三千斤,我守城守岸之八千斤大炮,本夷船所極畏,止以蹈前三弊,故夷船得以先避我炮路,施其炸彈?!盵1]85魏源認為,本來我軍八千斤大炮比起英軍三千斤大炮是占優勢的,無奈因為以上因素,炮不中,使得我軍由優勢變為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