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中說:“歷史的訴說夾雜著悲痛?!雹僭邙f片戰爭這段悲痛的歷史中,林則徐的“愛國”和琦善的“賣國”早已成定論,然而作為大清臣子,他們的所作所為僅是奉旨辦事而已。兩千年來,整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都被儒家的倫理道德所左右,而在皇權的社會中,天子是神圣的象征,不容許也不應該犯任何錯誤。正如費正清所指出:“中國社會遠未因為法制觀念的薄弱而導致無政府狀態,而個人道德卻是社會的基礎”.②現代學者對于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中應該負有怎樣的責任分析得不夠透徹,但在茅海建的書中,寫出了道光皇帝對于戰爭失敗應負的責任,鴉片戰爭的開始和結局是必然發生的,那日本為何又能夠避免戰事的發生?顯然一個有能力的統治者在國家存亡時刻中起重要的作用,由一位能力一般的人來擔任的最高領導人在戰爭來臨時必然無法挽回戰爭的敗局。
1 對外認識的局限性
從道光皇帝到整個民族對英國的認識皆受“夷夏”觀念影響,“在當時,清王朝上下,從皇帝到平民都不知道英國的力量甚至不明白英國地處何方”,③英國人的軍艦和火炮兵器,一向被視為“奇巧淫物”.高度的中央集權使國家的最高決策權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在宮中日理萬機,卻只能以圣旨為媒介承載權力交換的話語,以至于導致“朝廷的決策難以在具體分析和理性探討的基礎上作出,往往跟著君王一時的感覺走”,④他沒有實際觀察到所發生的事情。同時,奏折也成了皇帝了解信息的手段,廣東距離首都遙遠,沿海頻頻傳來的謊言--楊芳的“果勇”、奕山的“靖逆”以及琦善的“唇槍舌劍”,道光帝并沒有機會識破,又怎能做出合乎情理的決策呢?此外,他也沒有清圣祖的雄才大略,成竹于胸、臨敵挑釁而不懼,他只是“一位信奉‘保守療法’的社會病理學家,追求調補療效。他堅信祖宗留下的制度已經盡善盡美,認定當時社會的病因在于官員們的玩忽職守?!雹莸拦獾酃虉痰貓允刂笆滞晟啤弊孀诩曳?,認為以愛新覺羅世代沿襲下來一成不變的制度,就能保大清江山固若金湯。
對于當時局勢的無知是道光帝應負戰爭失敗責任的重要原因。他作為戰爭的實際決策者,在顏伯燾廈門失守后,還不知英軍會陸戰。直到 1842 年 4 月后,在前線抓到英方戰俘,道光帝通過審訊戰俘才了解到英國有女王以及英吉利距中國多遠。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對自己的敵人毫無了解,這著實令人匪夷所思。同時,從禁煙到《南京條約》簽訂,能夠醒悟的官員少之又少。他們自身知道與英國硬碰硬是必定失敗的,民心是靠不住的,只能用“撫”的辦法,琦善、伊里布就是這類人。
由于最高決策者對于相關信息的缺失,分不清形勢,從而導致了地方最高長官們的幾次更易。在戰爭過程中,封建統治的弊端也充分顯露出來?!吧嫌兴?,下必甚焉”,皇帝偏向于“剿”,群臣就多編造幾個東南戰局大獲全勝的謊言來打消皇帝的念頭。實際情況是裝備、戰術不如人,連能依靠的“民心”也沒有利用來抵御敵人,其戰爭的結局必定是失敗。當時的西方國家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海外擴張愈演愈烈,科學技術隨之也迅猛發展,再也不是中國人眼中的“蠻夷”.《馬可波羅游記》中“遍地黃金”的中國,由于傳統的政治制度背離了民主的道路,封建君主專制日臻完善,其弱點在鴉片戰爭中暴露無遺。清朝對國人思想的控制,國人被關進了一個“無形的籠子里”,被長久的安逸和平所麻痹。于是當新的危機爆發的時候,道光帝遵循祖制,抱殘守缺。
2 對“禁煙”態度搖擺不定
對于鴉片戰爭的失敗,道光帝自始至終都難辭其咎。道光帝對于禁煙的方法左右為難。朝中主張“弛禁”和主張“嚴禁”兩派官員互相爭執,道光帝難以決定從而在關于禁煙的問題決策上搖擺。當得知莊親王和鎮國公溥喜在尼僧廟吸食鴉片,在天津查煙的琦善拿獲來自廣東的 13 萬兩鴉片時,道光帝深感鴉片已無孔不入,甚至浸染皇室,不得不禁煙。11 月 9日,道光帝下了一道諭旨,“林則徐著來京陛見”,⑥道光帝禁煙的決心才有此突顯。道光帝為什么要禁煙呢?總結其原因有四,一是鴉片傷害身體;二是煙癮會造成傳統自然經濟中的優質勞動力缺乏;三是軍隊中鴉片盛行會導致士兵的戰斗力下降;道光帝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鴉片進口導致白銀外流。道光帝節儉,白銀外流是他絕不能容忍的。但是在整個禁煙的過程中道光帝仍在“嚴禁”和“弛禁”中舉棋不定。
1838 年,鴻臚寺卿黃爵滋上奏,主張嚴禁并將禁煙的重點擴大到了內地,癮君子也列入控制范圍內??吹饺绱私ㄗh,道光帝沒有立即下決心,而是下令各省將軍督撫議奏。他“下令大學士、軍機大臣會同有關部門討論,提出意見。這表明,一切都按照舊有程序按部就班地進行著”.⑦但是“由于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最后的方案基本上是由他一人定奪,實際上取消了大臣的發言權,因此大臣的建議頂多在側面對皇帝有所影響”.⑧道光帝太過自信,在信息資源嚴重不足、對鴉片流毒嚴重程度認識不深刻的情況下,致使鴉片走私愈來愈猖狂。兩日后得到沉痛的報告后,才下定決心讓林則徐奔赴廣東查禁鴉片。
禁煙的決策是道光帝下的,也是道光帝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的,后鴉片戰爭起,戰火蔓延至北方,道光帝的上喻中罵林:“不但終無實際,反生出許多波瀾,思之曷勝憤懣,看汝以何詞對朕也?!雹釕B度一轉,將其責任邊推卸到了林則徐的頭上,對禁煙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對林則徐的態度變為質疑。
3 對戰爭的態度不明確
道光帝“總是以為他的每一次決策都是最佳方案,盡管后來一變再變”,在鴉片戰爭過程中道光帝在主“繳”派和主“撫” 派之間搖擺不定。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復雜。從主觀方面來說,皇帝和地方官員交換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奏折,從而導致許多地方官員為了迎合皇帝的胃口而極力討好甚至虛構其事,因而南方捷報頻頻,道光帝卻察覺不出其主要意圖是推卸責任謊報軍情。另一方面,由于“天朝”思想根深蒂固,自然沒有人將區區一個“島夷”放在眼里,特別是虎門硝煙后,他認為大局已定,不必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禁煙,只要求林則徐組織一些善后處理工作。廣東地區反復多變的局勢,道光帝對廣東事務越來越失去興趣,從而專注于內朝的傳統事務?;实鄣倪@種態度給全國上下營造出了一種和平安寧的景象,導致道光帝成為了戰爭過程中最“后知后覺的統治者”;從客觀方面來說,英軍的交通與通訊能力遠勝于清王朝。處在紫禁城的道光皇帝常常在戰爭發生數日之后才能收到戰爭爆發的消息,因而清王朝對戰爭的決策常常滯后,這很大程度上注定了戰爭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