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極其重大的事件,是清朝由盛轉衰的開始,是清朝走下神壇的開始,是西方列強侵略我國的開始,也是史學界熱門的話題之一。以往的歷史分析,一般都立足于政治、軍事、技術等角度進行研究。但是,我們發現在整個戰爭中,少數關鍵人物的性格特點、價值觀與心理深刻地左右了戰爭的進程與成敗,道光皇帝便是其中之一。從心理史學的角度對他進行分析,應是研究鴉片戰爭一個很有意義的視角。
一、道光皇帝的性格分析
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 1821-1850 在位) 是清朝直接被大規模卷入世界格局下的第一位皇帝。對于他的性格特點的探討,不僅有利于我們理解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而且還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清朝政府之后對于“夷務”的態度與政策變化。
縱觀道光皇帝成長與執政的一生,矛盾的性格特點貫穿了一生,他的這些特點也表現在他作為皇帝的決策上搖擺不定,一方面作為一個大國的皇帝,他希望能像祖先一樣有所作為,但卻沒有祖先那樣的能力與魄力,剩下好大喜功的性格,另一方面,在他的政策或政令收到阻力或挫折時,又表現出守舊軟弱。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 道光皇帝性格矛盾,具有兩面性。這一點有一些學者也認識到,喻大華認為“道光皇帝在性格上有兩個特點: 一個是謹慎過度,二是缺乏定見?!钡拦饣实鄣倪@一性格、心理特點影響到了他的政治決策,也影響了清王朝的發展與命運。
1. 他性格循規蹈矩、應循守舊。道光皇帝自小便受到了極其嚴格的帝王教育,這使他養成了遵從祖制的守舊、保守的思維方式,但是道光皇帝面臨的問題有一部分,卻是他的祖先們沒有見過的全新的問題,如果總是試圖以舊法解決新問題,結果可想而知。
道光五年因為洪澤湖決堤,治理運河耗費巨大卻不見成效,導致往北京運糧的漕運出現延誤,面對這一問題,英和與陶澍等大臣,力主突破舊制,海運皇糧,并取得了顯著效果:“六年春,開兌,至夏全抵天津,無一漂損者,驗米色率瑩潔,過河運數倍?!彪m然漕運古法弊端已久,海運益處很多。但僅此以后,道光帝便以遵從祖制為由恢復漕運。
道光皇帝的這一性格特點還表現在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人才的選拔與使用上。曹振鏞和穆彰阿是道光帝最為倚重的兩位大臣。其中曹振鏞更是歷經三朝而不倒,但是這樣一位“政壇常青樹”在政績乏善可陳,沒有建樹,他最大的功勞是在劉鳳誥的提醒下指出了遺詔中關于乾隆出生地的錯誤,并因此受道光賞識而入閣,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振鏞小心謹慎,一守文法”,一生極為循規蹈矩?!肚迨犯濉げ苷耒O列傳》中對他政績的描述也只有一百多字,也可以看出其無作為的程度。面對這樣一位只會“多磕頭、少說話”的軍機大臣,但道光對他卻贊賞有加: “親政之始,先進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問學淵博,獻替精醇??饲诳松?,首掌絲綸?!?/p>
2. 他在認知上習慣于開始時將問題簡單化,流于形式,不求甚解,看不到事物的本質,后來因為挫折或失敗后又將問題復雜化、夸大化。道光帝剛一登基就趕上了西北邊疆張格爾率三百余人騷擾邊卡的事件,面對這樣一件事,《道光朝實錄》卷一記錄的道光皇帝的反應卻是: “實因窮苦起意搶掠”、“勿妄殺戮,以安眾心而靖邊圉”,而忽略了帶頭人張格爾的瑪赫杜米家族曾經在天山南麓廣大地區的長期統治,在當地政治上、宗教上的廣泛影響,也忽略了他背后的浩罕王朝及英國殖民者的支持與陰謀,并天真地認為通過嚴辦了失職的官員,就可以平息邊境的事端,結果導致了后來費銀近千萬,用兵近 4萬,歷時一年半的更大規模的戰事。同樣,道光帝在處理鴉片問題、面對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也因為他的性格特點采取了類似的處理思路。
3. 他性格軟弱,易受他人壓力左右,做事習慣虎頭蛇尾。道光帝在登位初期的清查陋規的事件,也充分體現了他的這一性格。一開始道光帝聽了英和的意見,想表現出自己的一番作為,下令徹查原來存在的陋規。但是道光帝不了解陋規陋習,對官員們的重要性,它關乎官員們的切身利益,結果令一出,立即引來了群臣的反對,據《道光朝實錄》卷十記載,道光皇帝登基的第一件大事,便皇帝的自我檢討二停止: “于天下吏治民生情形未悉”,“此事不但無益于民生,抑且有傷于國體”,“著即明白宣示各督撫,停止查辦”,只好不了了之、草率收場。
再例如,道光帝也曾因節儉、養民等原因,向地方官員們下令停止向北京進貢特產。但是,由于地方官員們拿不準這位新皇帝的真實想法,出于各種原因,他們仍繼續繳納各種貢賦,并向新皇帝上書解釋其繳納貢賦的原因和繳納貢賦與節儉和養民沒有矛盾的理由。最后,這位新皇帝,面對這樣一直情況,又一次采取了默不作聲、不了了之、虎頭蛇尾的處理方法。道光皇帝軟弱的特點,始終貫穿在他的統治中。
4. 他在心理歸因類型上屬于外控型歸因,喜歡推卸責任,不承擔責任。封建時代皇帝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決策者,自然理應成為國家決策的最高的擔當者。但是道光帝卻是一位推卸責任的帝王。自己的決策執行不下去,往往會找一位“替罪羊”,讓事情不了了之。前面提到到清理陋規事件,這件事應該是道光想樹立新形象的決策,本是一件好事,結果卻因群臣的反對而停止,最后找到了英和承擔責任; “英和罷軍機大臣,照舊供尚書等職?!辈莶菔請?。
相比起來,太常寺卿許乃濟的經歷就悲劇的多。道光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太常寺卿許乃濟專門上了《鴉片例禁愈嚴流弊愈大,亟請變通辦理折》,建議恢復嘉慶以前的鴉片進口征稅制度,以貨易貨,管控白銀外流的情況; 各地只要不妨礙農業,也允許栽種罌粟,以便逐漸杜絕鴉片輸入。道光帝看了奏折后動了心,便下詔全國討論。結果,全國除廣東外一律對該折子大加批判。結果道光帝無法承受這些壓力,便把矛頭指向許乃濟,將其降職并勒令退休“許乃濟冒昧瀆陳,殊屬紕繆,著降為六品頂戴,即行休致,以示懲儆”皇帝不承擔責任的結果,便是讓官員們不該廣開言路,只能使官員們更加小心謹慎,離心離德。雖然道光皇帝性格上有這些不好的特點,但是他勤勉、節儉、自律的特點也應該得到后人的認可。
二、道光皇帝的心理性格特點對他在鴉片戰爭決策的影響
作為大清帝國的核心決策人的道光帝,他的性格、心理特點不再是他一個人的事情,他的性格、心理特點注定會影響他的決策,他的決策又一定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命運。而他的這些性格特點、心理也注定將全面影響這個帝國未來命運的鴉片戰爭中的成敗。
因此,分析道光帝的性格、心理對他在戰爭中決策過程的影響,可以開啟我們理解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新的視角:
1. 上文提到道光帝的第一個性格特點是循規蹈矩、應循守舊。這也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體現程度最明顯的一個特點。道光帝登基后,還沉浸在大清帝國昔日的強大與輝煌之中妄自尊大,對外面世界的變化充耳不聞,道光剛登基的第一年,就曾發過一道上渝說: “英吉利系海外夷人,向在廣東貿易?!庖牟柯?,荒遠難稽,疆圉之外,原可置之不問?!贝藭r的大清皇帝還認為此時的英國是蠻荒、未開化之地,他認為中英貿易“得少失多,為害不可勝言”,而維持中英貿易的理由也是為了維持舊例、示惠遠商,屬于不得已而為之。但當當英人真正打過來的時候,他對付“夷人”的辦法還是祖訓: “從來外夷,非畏威不知懷德,故馭夷必先剿而后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