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制是組織、管理、發展和儲備軍事力量的制度。它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導致兵制變化的主要原因還是戰爭的發展。[1]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時,清朝共有八旗兵 20 萬,綠營兵 60 萬,整個清王朝的總兵力達到80 萬人,這是當時世界上一支最龐大的常備軍。[2]48此時期的英國軍隊數量卻遠不如清朝,其中正規軍約有 14 萬人,國民軍約 6 萬人,總兵力僅有 20 萬人。整體而言,中英雙方軍隊數量之比約為 4∶1.當時英國分布在本國及廣大殖民地的軍隊總共才10 萬余人。而這次真正能夠投入對華戰爭的兵力,最初只有 4 000 余人,最多時也不過 1. 5 萬人。[3]
與清軍 80 萬常規軍隊相比大約是 1∶53.這些數字無一不說明中國本土作戰具備有利條件。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清朝還是戰敗割地賠款。這與清朝的兵制不無關系。清朝兵制存在嚴重弊端,主要體現在編制、職能等方面。
一、清軍兵制編制及其分散化的弊端對戰爭的影響
清朝的軍隊主要是由八旗兵和綠營兵組成,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八旗兵約有 20 萬人,這 20 萬八旗兵又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部分。京營兵大約有 10萬人,主要是負責駐守京畿要地,保衛皇城。駐防兵也約有 10 萬人,又分為四個部分被分散到全國各地,包括駐扎東北鎮守龍興之地的、監視北方蒙古族的、戍守西北的、分布在各省份監視地方的。以新疆為例,新疆是在軍政府的統治與軍府制度的支配下,八旗、綠營、回兵并存。
這三種駐守在新疆的兵力總數在四萬左右,以綠營和八旗為主。其分布上“重北路而輕南路; 從士兵的具體戍所來看又可大致分為城守及駐防地( 占主要部分) ,駐守卡倫、軍臺、營塘、驛站、土堡以及屯田三類”,不難看出此時新疆清軍主要的使命就是防衛統治中心和邊防。由于新疆實行民族隔離政策,導致各軍府大臣脫離新疆文化、民族,再加上承平日久,八旗、綠營驕惰不懲,戰斗力下降,最終潰決而被勇營為主的兵制代替。通過清朝時新疆的部隊編制可以大致看出清朝統治者采取的軍事舉措以及兵制弊端。
八旗兵是清朝滿族統治者自己的部隊,都是由旗人組成,可以說是其嫡系部隊。因此,相比于綠營兵和其他民族的士兵來說地位是相對較高的。資料顯示,20 萬滿族的八旗兵在編制上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過于分散,在中國如此龐大的版圖上將 20 萬人的軍隊分散各地。用數學方法做一個簡單的除法,清朝極盛時陸地疆域面積達 1 300 多萬平方公里,19 世紀后由于帝國主義國家侵略,近百年喪失 340萬平方公里,但仍有 960 余萬平方公里,[5]將 20 萬人分布在如此龐大的領土上,在最盛時每萬平方公里上的士兵僅有 0. 15 萬人。加上當時交通和通訊設施落后,一旦發生戰爭,是很難集結部隊全力應戰的。
就是這樣的弊端導致了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后,清廷難以集結部隊全力應戰,而酌量抽調是調集兵力的唯一方法。清朝部隊龐大,分散分布,再加上當時交通狀況,抽調絕非易事。且清軍“專駐一地而專防一處”,守土之責十分明確。第一次定海之戰時,定海鎮總兵竟以其部“專管巡防海面,無守城之責”為由,“不肯退保城池,以致縣城失陷”[6],不難看出抽調之難。這些都導致抽調不能迅速靈活地實現。這是導致鴉片戰爭失敗的一個原因所在。除此之外,清八旗兵在入關以后的腐朽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這在后面會有論述,在此不作過多累述。
清軍的編制中,八旗兵畢竟是少數,占有絕對數量的則是綠營兵,綠營兵也是清軍的主體。綠營兵只有 5 個營,僅有一萬多人駐守在京師附近地區,其余的也是分布在全國各地。清朝的地方官職主要是總督、巡撫負責一省或一地區的政務??偠胶脱矒岫际歉髯詾闋I,親率部隊的。而每個省也有其相應的軍事體制,一省軍事體制分為: 提、鎮、協、營四個級別單位,而這些單位又都是以營為基本單位的。
在每個省份,由總督至鎮標所率領的軍隊由 2個營到 5 個營的兵力各不相等,其中巡撫的兵力約2 個營到 3 個營,其余較多。當時的清王朝下設幾十個行省,清朝規定四品以上官員有上匿名折的權利,官員之間相互猜忌,不能團結一致地工作,這也使本省之內的部隊難以協調一致,統一對外。各級官員所掌握的一定數量的部隊也多是為自己服務,勤于操練為國為民的很少。
此種編制的弊端最集中和突出的反映便是在營以下的單位,對于此茅海建先生也指出,“綠營中的營,沒有固定的編制,而是根據駐守地區是否要沖、執行任務繁簡程度而決定,人數從 200 名至 1 000余名不等,長官亦分為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四級,官秩從正三品降至正五品不等”[2]50.號稱精銳的湖南筸鎮,額設兵丁 4 107 人,“分布汛塘六十七處,駐守碉卡關門哨臺七百六十有九”[7].其防守之分散不難想象。由此可以看出,清朝兵制在營以下的秩序是非?;靵y的。自上至下政令難以協調統一,部隊組織的松散和混亂致使整個國家軍隊的基礎不牢固,部隊戰斗力嚴重削弱。
清軍 80 萬,分布在中國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當時東南沿海發生了戰事上報到北京城,再由北京城下達指令集合部隊前去應戰,這期間恐怕所耗費的時日就要幾個月之久,且難以保障不出現其他的意外事件而阻礙信息的傳遞。當時雖有驛站,有所謂的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然而相比于中國龐大的領土,傳遞起來仍是十分緩慢的,且采取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對于傳遞信息的人員與馬都是有致命危險的,只依靠人力和畜力達到日行八百里是難以實現的。戰機瞬息萬變,幾個月的時間若無力反抗,出現亡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以嘉慶十年祁韻士謫戍新疆的上任行路狀況為例,走的是十三間房、苦水,即今天的蘭新鐵道線,但十三間房終日狂風不止,一路數百里寸草不生,“俯視所經,則見沙礫大石委積道上”,“迎面巨石磨牙屹立欲搏人,兇惡不可名狀,覺森森黑暗,非復人間世”.[8]環境險要,道路崎嶇,傳遞消息、集結部隊的難度可想而知。
營以下的統治秩序制度紊亂,強弱不一,互相之間因為所部軍隊的數量、駐守地區位置等因素也會相互攻殲,這對于在鴉片戰爭中的戰敗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由此,不難看出,清朝的兵制在編制上存在嚴重弊端。部隊零星地分布在全國各地,一遇戰事,加上傳遞信息速度緩慢,集合部隊是很繁瑣的,時間也是漫長的,對戰爭勝負的影響極大。
清政府也深切地感覺到了軍隊戰斗力下降,以至于保家衛國都難以實現了,這就為以后各地區團練的興起提供了土壤,尤其是太平天國發生之后各地團練的興起。對于此符太浩指出: “在綠營軍節節敗退之中,清廷感到除了用嚴刑峻法繼續約束將兵,使其為清廷賣命之外,還需要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反革命武裝”[9].這是清政府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提出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清王朝的軍隊不僅難以鎮壓內部叛亂,即使治民也難以實現,足可見清朝軍隊的軟弱,兵制的缺陷暴露無遺。這樣的部隊相比于英國采用近代先進的軍事裝備的新部隊,清王朝的敗局是難以扭轉的。
二、士兵職能的扭曲對戰爭的影響
在我們以往的印象中,士兵的形象多是保家衛國、血戰疆場的,然而在清朝卻出現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日常生活中的士兵不是進行操練以防止戰爭的出現,而是充當起了警察和維持秩序的角色。士兵職能的轉換對于戰爭勝負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曾國藩呈遞皇上的奏章中說道: “兵伍之情狀,各省不一。漳、泉悍卒,以千百械斗為常; 黔、蜀冗兵,以勾結盜賊為業; 其他吸食鴉片,聚開賭場,各省皆然。
大抵無事則游手恣睢,有事則雇無賴之人代充,見賊則望風奔潰,賊去則殺民以邀功。章奏屢陳,諭旨屢飭,不能稍變固習?!盵10]19清朝是通過戰爭的手段建立的,努爾哈赤頒布八大恨興兵反明,入主中原之后,受到了許多漢族群眾的排斥,王朝建立初期,反對勢力和民間組織便風起云涌。為了維護統治、鎮壓反對派,將部隊的職能警察化則有其必然性。此外,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的高度集權的封建王朝,皇帝設立軍機處,大權獨攬,此種高度集權的政治統治也就不能容忍建立地方性的內衛部隊了。[2]51在清政權穩定之后,維持社會治安、鎮壓反對派勢力、保持穩定和平的秩序也就成為了清朝部隊最為首要的任務和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