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鴉片戰爭的歷史中,林則徐,是一個"愛國"的代表,流芳千古;而琦善則是一個是"賣國"的代表,遺臭萬年。越過單一的"善""惡"標準,重新審視他們的經歷,也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持續兩年多的鴉片戰事中,清廷中"剿""撫"兩條路線一直在爭斗。"剿"派以林則徐為代表,奮戰沙場的關天培、裕謙、海齡等都視他為領袖,可以看作外交策略上的"鷹派";而"撫"派的"始作俑者"是琦善,他的"羈縻"政策為以后的談判大臣伊里布、耆英等沿用,在某種程度上是外交策略上的"鴿派"."鷹派"據理力爭,對外態度強硬,勇氣和熱血卻阻擋不了英軍的槍炮;"鴿派"看到了中英軍事力量的差距,主張讓步妥協,以為可以平息戰事,卻將中國推入了更可怕的深淵。
一、禁煙: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
1836 年,北京的朝堂上開始了一場持續兩年多的是否禁煙、如何禁煙的大辯論。最終,道光帝采納了禁煙派的意見。時年 54 歲的湖廣總督林則徐憑借其卓越的人品政績,被道光帝于各省督撫大員中選出,進京覲見,被命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負責禁煙事宜。
林則徐(1785-1850 年),出生于福州一普通漢人家庭,自幼聰穎好學,通過科舉考試依次考取秀才,舉人,進士,從而踏上仕途。他做事嚴謹扎實,為官清廉,很快得到道光帝的器重,官運扶搖直上,歷任湖北布政使、江蘇巡撫、湖廣總督。如果沒有這一場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林則徐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跡也許只是一個為官清廉,兢兢業業的傳統士大夫的形象。但由他領導的這場掀起了中英之間的戰端,并從此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的禁煙運動,使得他成為一個備受爭議者。崇敬者有之,認為他是民族英雄,是清朝"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批判者亦有之,認為以往對林則徐的評價過譽,作為傳統士大夫的他,同樣無法承擔起使中國現代化的重任。去掉史學家加在他身上的光環,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從小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在忠君愛國愛民的信條下成長的林則徐。正是出于這一點,當他看到了英國人向中國輸入鴉片的行為給中國民眾、也給清朝帶來了無可估量的危害時,他毅然站在了嚴禁派的一邊。在給道光帝的上書中慷慨陳詞:"若(鴉片)猶泄泄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充餉之銀。"并主動請纓,擔當起禁煙之重任。
在廣州的禁煙活動如果沒有激起以后的戰事的話,可以說是成功的。林則徐一方面嚴厲打擊中國的鴉片販子,并廣尋醫師,配置戒煙的藥方;另一方面,為了斷絕以后鴉片的來源,深思熟慮的他把目光投向英國商人,對他們采取了強硬的措施,逼迫其繳出所有鴉片,并寫出保證書,聲明以后永遠不帶鴉片來華,一經查出,貨即沒收,人即正法。在林則徐封鎖商館的威脅下,英國商人交出了所有鴉片,在虎門海灘上將所有繳獲的鴉片銷毀一空的林則徐,雖然預料到英國人不會善罷甘休,而增修了虎門的炮臺,加強了防備,嚴陣以待英軍的到來。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英軍的實力遠遠在清朝軍隊的實力之上。
二、談判:片言片紙,遠勝十萬雄師
英國艦隊終于來了,但他們的目標不是廣州,而是要震懾京師。十幾艘英艦集結天津大沽口后果然引起了道光帝的驚慌失措,身為直隸總督的琦善奉旨與英人交涉。
琦善(1790-1854 年),出生于一個世襲一等侯爵的滿族貴族家庭。16 歲就開始在刑部出入,18 歲時正式補官,從此飛黃騰達,歷任河南巡撫、山東巡撫、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擢文淵閣大學士,官居正一品。琦善的官運亨通,祖蔭是一方面;他本身長期身處官場,練就一套處事圓滑世故的好本領也是另一重要方面。
琦善接收了英國人的投書,將它轉呈給皇帝。親眼看到英國艦隊實力的他覺得中國簡陋的船炮根本不能與之抗衡,便打定了"撫夷"的主意。這得到了本來就不想花錢打仗的道光帝的同意。于是,琦善擔當起了談判大權。
接到道光主撫的諭旨后,琦善馬上給英軍送去了 20 頭牛和 200 只羊作犒勞之用,然后邀請他們前往大沽海邊的帳篷里會談。琦善把一切責任都推到林則徐身上,一番唇槍舌劍之后,英國人答應撤離艦隊回到廣州繼續談判。
琦善憑著他在官場上練就的翻云覆雨的嘴皮子功夫,成功哄騙了義律回到廣州,得到了道光帝的賞識,認為他不費一兵一卒就退卻了"英夷",被封為新一任欽差大臣赴廣州談判。與之對照的是,林則徐禁煙不成,反招來禍端,被道光帝下令革職,傳訊到北京受審。
三、廣州交鋒
原本收拾好行裝,準備進京聽候審理的林則徐又接到了諭令,要他留在廣東等候新的欽差大臣來查問原委。1840 年 11 月,第二位派往廣東查辦事件的欽差大臣琦善,帶著兩項任務來到了廣州:一是與英國人談判,退敵立功;二是搜集林則徐籌辦夷務不力的罪證。在廣州數月的琦善,采取了與前任欽差大臣林則徐截然相反的措施:林則徐招募鄉勇,訓練海防兵丁,在珠江水底安置暗樁,加強廣州海防;琦善則下令解散了林則徐苦心招募訓練的數千鄉勇,撤去了海防兵丁,拔除了用于阻止英艦進攻的暗樁。林則徐對英國人恩威并施,采取強硬立場;琦善則不停地向英軍送去牛羊米水,同時與義律稱兄道弟,一心致力于增進中英親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