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從南到北,由沿海到內地逐步發生變化。但是以天津為代表的北方沿海城鄉仍然處于傳統社會的氛圍中,不論是城內、城外、還是農村,均分布著種類繁多、規模不一的傳統廟宇。成書于 1846 年的 《津門保甲圖說》,本是關于天津??诿穹朗聞罩畷?,全書有總圖、分圖 181 楨,記述了天津各類寺廟 490 處,反映了傳統社會天津廟宇之概貌,是研究天津傳統廟宇分布的重要資料。本文以 《津門保甲圖說》為中心,對鴉片戰爭前后未曾發生劇烈變遷以前的天津廟宇的空間分布情況進行初步考察。
一、鴉片戰爭前后天津廟宇的數量及類別
鴉片戰爭前后,天津廟宇眾多,雖然在城內、城外、農村的數量及其與戶口的關系有所不同,但是卻表現出一定的傾向性。不同宗教、類別的廟宇數量分布,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津民眾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關系。
\\(一\\) 不同區位廟宇的數量及其與戶口之關系
如表一,鴉片戰爭前后天津共有居民 87661 戶,廟宇 490 座,僧道 340 戶。約每戶僧道看護1. 44 座廟宇,每 178. 90 戶共享一座廟宇。其中縣城內有居民 9914 戶,廟宇 34 座,僧道 32 戶,約每戶僧道看護 1. 06 座廟宇,每 291. 58 戶居民共享一座廟宇。東門外、西門外、南門外、北門外、東北城角、西北城角 \\(以下稱 “城外”\\) 等經濟較發達地區,雖然和城內存在明顯區別,但是亦和農村地區有所不同。這些地區總戶數為 22943 戶,廟宇總數為 126 座,僧道 73 戶,約每戶僧道看護 1. 73 座廟宇,每 182. 09 戶居民共享一座廟宇。農村共有 54805 戶居民,寺廟 330座,僧道 235 戶。約每戶僧道看護 1. 40 座廟宇,每 166. 07 戶居民共享一座廟宇。
從以上統計可以看出,廟宇與戶口的關系是從城內到城外再到農村遞減,單位廟宇的使用比例逐漸減小。城內及城外商業較為發達之地,單位廟宇的使用戶數較多,經濟較為落后的農村,單位廟宇的使用戶數較少。
盡管如此,以上數據并不能說明商業發達的城內及城外更加世俗化,而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傳統保存較好。事實上,《津門保甲圖說》所反映的是天津仍處于傳統社會狀態時的基本面向,并具有這樣一些分布特點:
其一,城內及城外商業較為發達之地寺廟所占面積相對較小,相對于農村來說,密度相對更大。其二,城內及城外戶口雖然較多,但是由于空間相對農村要小得多,因此,民眾到最近廟宇的距離比農民要近。由此可知,城內及城外民眾可以占用廟宇資源雖然相對農村要少,但對廟宇的利用率卻相對較高。其三,從僧道戶與廟宇的數字對比可以看出,在城內,每戶僧道平均看護1. 06 座廟宇,遠低于農村每戶僧道看護 1. 40 座寺廟的水平。這表明在城內生活的民眾更容易接觸僧道等宗教人士。如果說廟宇是宗教活動的場所,那么僧道等宗教人士便是宗教活動的主持者和引導者。由于這部分人士相對較多,又能較容易為民眾所接觸,便意味著民眾過宗教生活較為方便。
當然,統計數字亦有不協之處,即城外是平均每戶僧道看護 1. 74 座廟宇,高于農村的水平。
這里每戶僧道看護廟宇的數量,稍有差異。如東門外,1. 28 座; 西門外,1. 33 座; 東北城角,1. 05 座。和城內基本持平而顯略高,似乎意味著東門外、西門外、東北城角三處民眾的宗教生活與農村相比相差不多。
南門外共有廟宇 6 座,僧道 4 戶,合每戶居民 1. 5 座,略高于農村地區。不過應該看到南門外地勢較為低洼,且水道縱橫,溝汊密布??滴鯐r期總兵藍理曾于此地引水種稻,時有 “‘小江南’之號,土人謂之 ‘藍田’?!?據 《津門保甲圖說》記載,這里有村十一,而圖中只可看到小王莊、十五間房、五窯、侯家臺、太平莊等 5 個村莊??梢姶说厝藷熛鄬ο∩?,與東門外、西門外、東北城角等處相比商業較為落后。其數據之畸高,不足以作為資料或研究的依據。另外,西北城角有廟宇 13 座,僧道戶 8 戶,合每戶居民 1. 63 座,也高于農村地區??紤]到西北城角雖然較為繁榮,但是土地過于狹窄,才造成這種結果,因此應視其為特例。
北門外有廟宇 33 座,卻無一戶僧道。此一結果,于理不合,令人不解。這也是城外總體統計數字出現平均每戶僧道看護 1. 74 座廟宇的主要原因。
不過,總體來說,雖然城內、城外、農村地區廟宇數量及與戶口和僧道戶的關系有所不同,仍可見到在傳統社會,無論城市還是農村,民眾們都有強烈的信仰和實踐的需求,這種信仰的需求和具體實踐與經濟發展水平未必有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