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鴉片戰爭的相關史料中,“夷人犬羊之性”是一句習見之語,反映了戰事之初乃至此后相當長的時間里,由于昧于形勢,清廷上下對英人發動戰爭的目的及作戰能力等仍惘然無知,只得以此來強加解釋。尤其是清人最初對英人具有強大的陸戰能力而肆虐于沿海大為詫異,也難于相信粗鄙無文的蠻夷能夠熟練運用高超的戰略戰術,以至對于漢奸的作用也產生了一種錯誤認識,即將其視為英人侵略行動的主謀,并將英軍在陸戰中所取得的勝利“歸功”于漢奸。如梁章鉅稱:“風聞英夷在廣東洋面,肆其鴟張,若非有漢奸為之主謀,斷不能長驅直入?!?/p>
道光也稱:“朕聞福建已革舉人[陳姓],綽號‘不得已’,早經逆夷聘往為之主謀?!?/p>
隨著戰事發展,清人對英國了解加深,這一認識逐漸得到修正,如裕謙即指出“:現在逆夷在粵,通共不過六七千人,除水手而外,戰兵不過三四千人,全賴漢奸為耳目伙黨?!?/p>
祁貢也稱:“漢奸以外夷為護符,外夷以漢奸為爪牙?!?/p>
均將漢奸定位為“耳目爪牙”這一角色。在鴉片戰爭期間,清人對于漢奸作用問題的認識,固然出于親歷親見,但更多則不乏浮夸扭曲,甚至是故為諱飾的言辭,其真相如何,尚待依據史料訂證。至于漢奸之作用對戰事的影響和意義所在,尤須根據史料作更加客觀、細致的分析。
一、清人對于漢奸作用的認識
鴉片戰爭中,清人對于漢奸的具體作用有諸番描述,茲羅列于下:接濟,即向英軍提供生活物資。如杜彥士稱:“更有一種奸民,與營弁通同一氣,接濟水米,多方獻媚?!绷謩t徐也稱:“臣等于前次燒毀接濟匪船二十三只之后,仍嚴飭水陸文武,力拿通夷匪犯?!?/p>
為英軍提供食物給養是最常見的對漢奸行為的指控。煽惑,即散布謠言。如奕經指出:“惟查逆夷每到之處,必先暗遣漢奸,多方探聽,布散謠言,煽惑人心?!眳瞧錇F則稱:“據英俊遠探。有英夷遣漢奸數人,赴連州、南雄一帶煽惑?!?/p>
通事,系指充當語言文字翻譯。如唐鑒提到:“臣聞英夷前到天津,遣有兩通事上岸與琦善傳話,一系紹興口音,一系本京口音,其為漢奸無疑?!庇秩甾冉浄Q:“又(漢奸)方錫洪即王一成,因貪夷人財賄,即自行投教夷人書寫漢字?!?/p>
紅毛鄉勇,系為在寧波等英軍占領區出現的偽治安機構服役的人員。如奕經曾談及:“該處人情險惡,半系漢奸,……受夷人暗雇充當紅毛鄉勇?!睗h奸虞得倡也供稱:“夷官郭士立,即甲士立,點撥我充當巡捕總頭,……又另外招募五十人,幫同辦事?!遍g諜,即為英軍搜集、提供中方的軍政情報。如齊慎曾提及:“奴才訪得英夷猖獗,實由漢奸為之耳目,我兵舉動,彼皆先知?!?/p>
而奕經在浙東作戰不利時則稱:“自兵過曹江,所有兵勇若干,俱為漢奸逐隊細數,官兵虛實,逆夷無不盡知?!?/p>
向導,系指為英軍的軍事行動向導引路。如琦善曾稱:“又有漢奸為之導引,抄擊營盤,水陸交攻?!?/p>
而王廉訪則稱:“夷船之進內河,其初并不知內地虛實,用一二杉板小船,載漢奸探水,次第而入……城守時有拿獲漢奸多名,訊知彼處,每日有漢奸十六人,分四班進城偵探?!?/p>
后勤服務,即為英軍提供勞役服務。奕山曾奏稱:“該犯(漢奸溫東幅)供認,因投入英夷船內工作,代逆夷轉招漢奸屬實?!绷砣鐫h奸布定邦供詞也稱:“船內漢人只有廣東南海、番禺縣人,其余都系作跟班管家及廚子等類,無作官的?!?/p>
放火,在清軍前線官員奏折中大量出現的漢奸“放火”一詞,系指漢奸為配合英軍作戰而進行的牽制性、騷擾性的縱火行為。如奕山聲稱:“且漢奸到處竊伏,乘機放火,……漢奸又擲火罐火球,焚燒臨水房屋?!鞭冉泟t同樣提及“乃山勢彎曲,其前路狹窄之處,已為漢奸暗中焚燒”等情形。
戰斗人員,有關漢奸參與英軍作戰的情況可見于諸多戰役的報告。如琦善曾提及:“至漢奸人面獸心,……臨陣則仿造號衣,又與營兵無別,往往混入軍中,真偽莫辨?!睏罘家裁枋隽恕皾h奸小艇千余只,遠近巡邏五六里”的情形。另如裕謙奏報定海失守情況時,同稱:“至登岸逆匪,身穿黑衣黑袴,皆系閩、廣亡命,夷匪隨后指揮……約計總有萬余人?!?/p>
奕經有關乍浦交戰及收復寧波、鎮海戰役情況的報告中,均有漢奸參戰的記述,對長溪嶺一戰的描述尤為生動。
二、鴉片戰爭中漢奸作用考實
上文羅列了清人關于漢奸作用的種種描述,涉及到戰事的方方面面,然依據史料詳加考證,事實真相卻未必如此。
就后勤補給而言,在整個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極少提及給養補充方面遇到的困難,其根本原因在于英軍控制了制海權,補給路線安全暢通,軍火、糧食等物資并不依賴于戰地供應。當然英軍在占領后掠取公私財物進行補充,以及通過戰地補給獲取生活物資如新鮮果蔬、家禽食物等,顯然也有一定意義。漢奸在提供此類物資接濟時,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布定邦即是在為英軍搜尋給養的過程中被清軍捕獲,對此賓漢曾指出:“買辦(即布定邦)已經在十七日被中國人擒獲……在他被擒以前,由于他的緣故,糧食的供給是很充裕的?!笨梢姴级ò畹谋徊对谝欢〞r間內也給英軍食物補給造成了困難。
從林則徐在廣東大張旗鼓地懲治辦艇、扒艇、雜貨料仔艇、賣果子糕餅的扁艇等等的舉措來看,戰時同英人進行物資交易的現象相當普遍。這一現象在其他戰場上也屢見不鮮,如端華在奏報廈門失守的情況時談到:“(逆夷)曾出重價買豬羊牛只,圖利奸民及貧苦之人,亦肩挑瓜果蔬筍等,向鼓浪嶼岸邊昂價售賣?!庇⑷藢Υ祟惤灰椎脑u價是:“一切都很平靜,中國商人已開始信賴他們的新主人,供應很充足?!?/p>
端華雖區別了“圖利奸民”和“貧苦之人”,然而在整體上,清廷上下普遍未能有意區分如布定邦這樣為英人服務、專門從事物資征集的漢奸與同英人交易的一般民眾之間的差別。應當指出,盡管此類交易的資敵性質顯而易見,但對被占領區民眾而言,由于其時大多數人并無民族、國家意識,又因英軍占領而清軍無力提供必要的軍事保護,將其行為一概視為通敵賣國并不妥當。如果考察布定邦一類漢奸的作用,則雖能為英軍提供一定幫助,但對其物資供給而言并無決定性的意義。
關于煽惑,清人提及的漢奸所散布的謠言,其內容和用意均不明確,大意當指出于擾亂民心和破壞社會秩序。然而英國發動戰爭的目的主要在于迫使清統治者屈服,并無傳播戰爭謠言以恐嚇一般民眾的必要。在鴉片戰爭中,各地普遍出現了與戰事有關的謠言,內容相當雜蕪,而謠言的傳播者則多為一般民眾,并非負有使命的漢奸。就這些謠言傳播的后果而言,也并未對清政府的軍事部署造成實際影響。值得注意的反倒是林則徐所指出的:“該夷義律在粵多年,狡黠素著,時常購覓邸報,探聽揣摩,并習聞有邊釁二字,藉此暗為恫嚇……且密囑漢奸,播散謠言,皆其慣技?!?/p>
即英人因掌握道光帝無意為禁煙而進行一場大規模戰爭的政治情報后,通過制造禁煙將引發“邊釁”的輿論來影響清廷決策。林則徐對此十分警惕,他將散布此類言論者稱為漢奸,用意在于對“勿啟邊釁”的輿論作出回應,以塞反對禁煙的廷臣之口,以期鞏固道光支持其禁煙事業的政治決心。道光最終摒逐林則徐,恰恰是因其認為林氏禁煙舉止失措而“輕啟邊釁”,引發戰事,正反映出此類輿論的作用所在。然而清廷對于此種并非在一般民眾中傳播,而是以影響清帝及官僚政治態度的輿論暗流,始終未予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