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等著《鴉片戰爭片個帝國的沉迷和另一個帝國的墮落》一書頗感東西方視角差異之巨鵑片戰爭雖為西方侵略之戰但背后霧裹之諸多事實仍讓人生發感慨遂寫一隨筆,聊闡中國傳統華夷觀對鴉片戰爭之影響.
一、"華夷"觀的演變
"華夷"觀念\\(也叫夏夷觀\\)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早在上古時代,"夏"與"夷"只是兩個表示地域和民族的概念.《說文解字》載歲夏戶國之人也"歲夷東方之人也".約至春秋時期,"華夷'概念的使用開始突破地域和民族的范圍被賦予文化的意義主要用于區別尊卑上下、文明野蠻.并以傳統儒家文化為其評價標準,貶低周邊民族抬高中原華夏文化,"華夏"代表正宗、高貴、文明,"夷"則代表文化落后、蒙昧野蠻.華夏族普遍認為天圓地方我為中心四圍旨為夷狄-文化落后、蒙昧野蠻于是奉行周禮的諸侯國自覺到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邊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旨當臣屬于我中華.
但在我國歷史上"華夷"所指稱的對象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其內涵隨著中國疆域的變化而變化,當以前所認為的夷狄歸屬到統一的中原王朝后就不再是夷狄了因為他已成為"化"民.如山東,在早期完全為東夷之地\\(如舜為東夷之人\\)后來卻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中心漢如西戎、荊楚、撿猶所生活的隴右、湖北、山西等地,都曾被視為蠻夷之地,但后來成為華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華夏文化的重要代表.自唐宋以來更多曾經的蠻夷、羌戎之族被納入華夏之中擴'華夏"和夷狄的內涵也在不斷改變.
"華夷"觀最大的變化出現在明清之際尤其以清代為最.滿人入主中原后,他們作為邊疆少數民族的"夷狄"身份成為反對者攻擊的目標,很多人以此為號召進行"反清復明"、"反清復漢"、"光復華夏"活動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雍正六年發生的曾靜投書案,它震驚了雍正皇帝她感到有必要為自己的統治進行辯護于是撰寫了《大義覺迷錄》并在民間廣為散發.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中通過宣德、正名、示警三個方面的宣傳,使整個社會在思想上對滿清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并使滿清統治的正統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認可六們漸漸接受了華夷一體的觀點.當民間對滿族統治者作為"夷"的排斥心理剛剛得到緩解清統治者就不失時機的把這頂貼有"夷"字標簽的帽子戴在了急于同中國進行商業往來的外國人頭上并對外國"夷"表現出更強的敵意.由此形成的新的"華夷"觀念逐漸成為從中國統治者一直到普通百姓的思維定勢.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華夷觀念與儒家思想結合在一起成為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總結其基本觀念,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在文化上華夏文明有禮而各"夷"野蠻不知信義、奸滑沒有道德華夏是"天下"的文明中心無須向蠻夷學習第二在政治上,中華是居于天下之中心的"天朝"技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邏輯,中國的皇帝是"天下"的主宰,蠻夷則要依附于中華,定期朝貢;第三、經濟上,華夏天子"富有四海,'.天朝物產豐富從不需要與蠻夷互通有無而外夷離開中國則難以活命.中國與外夷通商不是互通有無的交換而是天朝對外夷的撫恤和憐憫.
二、清政府在同英國早期交往中充分體現了"華夷"觀
清政府在同英國人的早期交往中體現了強烈的"華夷"觀念,完全將英國視為自己的一個藩屬.在19世紀以前,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沒有邦交西方沒有派遣駐華使節我們也沒有派公使到西方去原因主要有三淇一是東西方相隔甚遠、交通不便淇二是中國經濟自給自足對西洋商品沒有太多需求其三是中國不承認西方國家的平等地位.
在鴉片戰爭前二青朝實行一口通商制度西方人的商業活動都被限制在廣州一處而且在廣州外國人的自由也是受到限制的.
他們在廣州只能與政府指定的十三家商鋪進行買賣,夏秋買賣季節才可以來十三行所在地居住冬春季節必須回到澳門而且他們在十三行住的時候不能隨便出游也不能帶"夷婦"入內甚至禁止外國人買中國書、學習中文.
在鴉片戰爭前戶國的海關是自主的朝廷所定的海關稅很低,平均不超過4%并且規定稅則要公開但地方官員隱匿政府規定,隨意收稅關稅一般要達到貨價的20%以上外國人每次納稅都要討價還價.最初外國人對清政府的通商制度雖不滿意但由于商業規模不是很大所以還可以容忍.到18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傳統手工業逐漸被機械制造取代大量商品需要銷售市場海外市場對英國的國計民生日益重要,而且這時英國在印度戰勝了法國,使印度成為它的殖民地,由此戶國成為他們面對的最大的市場.在他們看來戶國對通商的限制是其商業發展的最不利因素.
但當時英國人將乾隆皇帝看作一位開明的君主從為他們在華通商中所遇到的麻煩都是廣州地方官吏做出來的,如果乾隆知道實情必定愿意改革.所以在1793年乾隆八十大壽時英國派全權特使馬嘎爾尼\\(Macartney\\)前來祝壽.他給乾隆帶來了豐厚的禮品都是代表英國當時最先進科技的東西加望遠鏡、鍍銅榴彈炮、地球儀、自鳴鐘、熱氣球等,英政府給馬嘎爾尼的訓令中還要求他盡力遷就中國的禮俗但必須保持中英的平等.而乾隆不愿將英國看作一個平等的國家只把馬噶爾尼當作藩屬國的一個貢使所以沒有在皇宮而是在熱河皇家狩獵場的帳篷中接待了英國的特使,并且要他行磕頭跪拜禮,馬噶爾尼最初不答應,后來有條件地答應,即他愿意向中國皇帝磕頭但清政府的大臣們也要向他帶來的英王喬治三世的畫像磕頭而且將來中國派特使到英國池必須向英王行跪拜禮.對他的要求清政府完全拒絕基至還把他的禮物堆到廁所里,乾隆在給英王的一封信中說歲你們的公使沒有能力掌握我們優秀的禮節并將這些禮節帶到你們的蠻荒之地那些奇異而且昂貴的禮物并不能打動我我們應有盡有彌們國家的產品對我來說毫無用處。
1816年英國又派使節安赫斯特\\(A而erst\\)第二次來華月的也是為了兩國建立邦交、中國加開通商口岸、固定公開關稅、提供一個小島作為居所和存貨之處.他同樣也遭遇了磕頭問題最后清政府的官員們想了一個妥協的辦法,讓安赫斯特向皇帝的空椅子磕頭安赫斯特同意向空椅子鞠躬、下跪但拒絕磕頭;為了讓他磕頭他們在半夜叫醒大使賠他來到皇帝的空椅子前希望大使會因為睡得昏頭昏腦而不再拒絕.在大使半睡著彎下一條腿時,中國一位大臣按住他的頭希望能迅速放到地面上去.大使還很困眼看就要磕頭河是一位隨從及時將他扶住頭最終沒磕成.結果安赫斯特不但沒有完成交涉任務連嘉慶皇帝的面都沒有見到.
即便是鴉片戰爭期間號稱"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池的"華夷"觀和"天朝上國"思想也非常強烈這在他寫給英女王的《致英國女王書》中得到集中體現.他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口吻告訴英國女王歲惟我大皇帝撫綏中外廠視同仁利則與天下公之,害則為天下去之蓋以天地之心為心也.貴國王累世相傳,旨稱恭順……竊喜貴國王深明大義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遠綏懷倍加優禮賀易之利垂二百年該國所由以富庶稱者賴有此也.……諒貴國王向心定能諭令眾夷兢兢奉法但必曉以利害乃知天朝法度斷不可以不慎遵也."團信中的用詞和語氣生動反映出林則徐強烈的傳統華夷觀念.
三、"華夷"觀對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清王朝統治者及其大臣思想觀念中強烈的華夷觀,不僅使他們在同西方的交往中持一種高高在上的俯視態度,同時也形成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前盲目、自大的外交特點這對第一次鴉片戰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一 “華夷"觀淡化了中國人的危機意識
長期以來凝固在人們思想觀念中的"華夷"觀念使中國人形成了一種自我為中心、愚昧驕傲、夜郎自大的民族優越意識人們堅信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國力強盛周邊的蠻夷是不可能超越中國的,也是不可能給天朝上國造成任何威脅的.即便部分有識之士萌生了一些危機感但在"華夷,'觀念的洪流中只能被淡化或被絞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