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歷史人物林則徐,大家都熟知其 “虎門銷煙”的偉大事跡,而與其同名的長篇小說 《林則徐》則清楚地記載了其生平事跡。該小說雖為人物傳記,但仍然遵循了普通小說固有的框架結構。事實上,林則徐并不是一個天生異稟的先覺者,而是一個依靠自身能力勇挑重擔的務實者。當時中國動蕩的社會使林則徐無法獨善其身,雖然他痛恨腐朽的官場,但卻無力回天,只能以一種包容的態度面對官場中的同僚,但當其發現鴉片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危害時,毅然決然地進行了虎門銷煙,此舉一出,便震驚了整個世界??捎捎趤碜陨鐣膲毫?,加上實力對比的懸殊,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雖然如此,我們還是看到了林則徐抵制鴉片的決心,看到了他勇于反抗、忠心愛國的精神。
沒有綠葉的紅花總是缺少幾分姿色,所以為了達到表達上的效果,作者有選擇性地省略了對林則徐持有對立觀點的人物的描寫,如道光、琦善和義律 \\( 英國國籍\\) 等人,他們都站在林則徐的對立面,干著自己認為正確的 “錯事”。作為清朝末期的皇帝,道光絕對不是昏庸的,只是他空有滿腔的志向卻無真正的才能,為人吝嗇、狂妄并且十分膽小; 至于琦善也不是什么十惡不赦之徒,他做事保守,不愿擴大影響范圍,在處理國際事務時總是照搬解決國內矛盾的方法,想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可是連哄帶騙的方式并不適合于與西方人打交道,以至于落得里外不是人,結局比林則徐更加凄慘;義律是來自于英國的領事,他原為基督教的教徒,本身就抵觸鴉片,在清政府無知的外交政策下才引發了一場戰爭,而清朝則是一步步走向悲劇當中。其實,清朝是毀滅在腐朽統治之下,而西方國家則是在他們背后的政治制度下逐漸強大。在洋務運動中,我們學會了用先進的武器裝備海軍,卻仍然沒能擊退日本的進攻。
在小說的情節組建上,完整地再現了東西方技術的區別,并且細化了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對我們的影響。
的確,鴉片的流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差點使我們喪失了反抗的勇氣。但與鴉片一起進入中國的科學還是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文中特別描寫了幾位從海外回來的同胞,他們放棄了國外安穩的生活,回來為建設自己的家鄉、富強自己的民族而不懈努力,即使被他人質疑也不改變自己的初衷。中國不會因為小小的事情就敗落,因為有千千萬萬個愛國人士會相繼挺身而出,如同林則徐一樣,“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社會大眾總是希望能夠看到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人,這是人類心理的需求,也是社會的最高理想。所以,無論是電視版的 “清官”連續劇,還是反腐倡廉的小說,永遠都是社會文化的主流。也正是因為人們過于追求形式上的美好,卻忽略了細節的真實性,這便是其最大的盲點。一部優秀的作品不但要切合觀眾的口味,更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這一點在長篇小說 《林則徐》中得到了很好地完善。長達三卷的故事情節采用章回體的方式一一道來,將林則徐這個天資一般卻能夠依靠腳踏實地的才能做出力挽狂瀾的事情的英雄人物刻畫得有血有肉,同時成功地打破了傳統藝術創作的局限性。
或許很多人還在糾結于林則徐的身份,究竟他是封建統治的工具還是拯救民族的英雄呢? 其實,這并沒有什么實質意義,因為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忠臣,為民族利益盡心盡力。當道光將其分配到江蘇等地任職時,他設身處地的為百姓著想,曾經一度被譽為 “林青天”。他雖然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卻還是飽受生活的摧殘,甚至被發配到邊疆服役,飽受凌辱和折磨。如果從好的方面來看,林則徐曾被加封為欽差大臣,可謂風光一時,這些是我們學習歷史時所忽略的,而 《林則徐》
則進一步完善了這個 “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形象。這部作品充斥了太多的民族感情,將中國人反侵略的態度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劇情的高潮,“虎門銷煙”表明了我們對毒品的態度,作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銷煙活動,為這部長篇小說奠定了禁毒的基調。
科學技術的不斷向前發展,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一個真理: 落后就會挨打。而鴉片又恰好是一種麻痹人類神經的毒藥,它可以使人為之著迷,散盡家財還執迷不悟,整日沉醉在半夢半醒的虛幻世界當中。不論是金錢上的需求,還是精神上的墮落,都會令人走向腐敗的邊緣,腐敗的結果就會停止前進的步伐,沒有先進的技術和武器武裝自己,就會進入被動挨打的狀態。在 《林則徐》中,對道光的刻畫也是入木三分,初登寶座之時他勵精圖治,不奢靡浪費,內衣褲補過以后還繼續穿,對于地方的賑災活動和案件的審理也十分上心,并且親自監督朝臣的啟用和任免。但畢竟當時的腐朽統治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其結局還是一步步邁入腐敗和昏庸,這便為林則徐被冤入獄創造了前提條件。林則徐的經歷見證了清朝的滅亡,同時還反襯出封建統治制度腐朽至極。
存在于歷史人物身上的精神通常是某個時期的思想精髓。林則徐所主張的禁煙運動成為那個年代的典范,同時激起了中華民族反抗鴉片的斗志。作為清朝的忠臣,他以一種特殊的身份體恤民情,不但帶領人們走出鴉片的困擾,還興修水利,引黃河水入海。他這種極具反抗又頗有大愛的精神使人們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熱情。尤其是他在西北邊疆開墾荒野的事跡被永遠的記錄在冊,稱其為第一個睜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一點都不為過。
研究鴉片史就必須要從 “虎門銷煙”開始,而林則徐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其中的樞紐性人物。他沒有道光皇帝那種顯赫的出身,更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對歷史和文學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他拉起了中國近代史的帷幕。他極富多面性的文化思想,令其與鴉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清朝有盡而林則徐無盡也。
近期,鷺江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了一部約為 130 多萬字的傳記小說 《林則徐》,由蔡敦琪所著,其內容仍是對林則徐生前事跡和鴉片戰爭的詳細描寫,雖然我們熟知這段歷史,但品讀這部作品仍然覺得十分新穎,并無半點重復之態。首先,這部作品緊扣林則徐這個人物的生平事跡,雖對 “虎門銷煙”敘述得十分到位,但不曾偏離凸顯林則徐的主題,真實地再現了他的一生; 整部書共分成三大板塊,即 “擎天柱”“風需激”和 “星斗南”。在以往的各種文學作品和歷史文獻中,都曾經涉及林則徐自出生到入朝為官再到湖廣總督的職位,最后到參加鴉片戰爭的種種,但只限于皮毛,很多原由并沒有敘述清楚。鷺江出版社發行了這部傳記,詳細地刻畫了每一個環節,通過文字豐滿了這個英雄人物的一生。林則徐是怎樣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支撐國家的擎天柱的? 在這部書中可以找到明確的答案。從小說的寫作方法入手,大致可以分 “以史帶人”和 “以人帶史”
兩種,這本新出版的 《林則徐》則偏重于后一種寫法,它刻畫了一個廉潔、剛正不阿、自勵、剛強的民族英雄,使其成為鴉片戰爭中最大的亮點。
那么為什么說林則徐是寫不盡的呢? 首先,他已經儼然成為一種符號,既代表著個人的存在,又代表著鴉片戰爭的發生。隨著其人生的起伏引發很多耐人深思的事件,從中透漏出不同的歷史觀。尤其是 “虎門銷煙”,可以說是鴉片戰爭的導火索,其將中西矛盾激化到了極點,然后一點即燃。雖然這場戰爭使中國輸掉了金錢、輸掉了土地、輸掉了尊嚴,但是卻給處在混沌中的人民敲響了警鐘。雖然具有統治力量的政府是腐敗的、無能的,但是我們絕對不可以自甘墮落,一定要為了自己的民族和國家不斷地進行反抗。
鴉片給廣州帶來了災難,也逼迫著林則徐以超乎常人的果敢和堅決去禁煙,使其在這項載入青史的運動中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胸襟以及剛正不阿的性格,當然這與林則徐自小受到的熏陶和教育是分不開的,但是也極力反映了當時國人對于鴉片的痛恨。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諄諄教導之下,林則徐可謂是博古通今,品行端正,明是非,懂禮節,而且樹立了遠大的抱負,對于當時的貪官污吏極其厭惡,其身上散發著濃郁的儒家氣息。當時的中國受到了鴉片的嚴重毒害,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昔日的天朝正在日益衰落,林則徐看到這些,心痛不已,愛國之情猶如噴發的泉水從心底涌了出來。因此入仕為官之后,林則徐立即就投身于整治官場與造福百姓的事業當中,隨之林青天的美名也就在江蘇民眾中傳揚開來。其實,林則徐的禁煙不是始于廣州,對于鴉片的危害,其在湖廣總督任上就已經早早的意識到了,并且采取了非常強硬的措施進行了漢陽禁煙。在當時的中國,他可以說是比任何人都清楚鴉片的危害,其禁煙的決心也是不可撼動的,可見鴉片對于中國的毒害和腐蝕已經到了危及國本的地步,正是擁有這樣的認識,使得林則徐與龔自珍成為知己,譜寫了一段歷史佳話。但是,鴉片也造就了中國一小撮的利益集團,林則徐被流放也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小說從正面描寫了廉潔清明的林則徐這位民族英雄的偉人形象,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映射了鴉片對于中國百姓、清朝官吏以及中國國力的侵害。
歷史小說分為重史與重文兩派,它們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同,尤其是這幾年,差異越來越大,而且也難說誰對誰錯,比如說唐浩明和二月河,兩者的歷史小說都引人入勝,難分伯仲。在重史派眾多歷史小說中,蔡著撰寫的 《林則徐》就是典型的代表,具有濃厚的古典白話小說特色,其淡定、坦然的筆鋒彰顯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當然,重視歷史就難免出現羅列史實的詬病,使得小說在內容上顯得拖沓。在 19 世紀中葉,林則徐可謂是我們國人進步思想的先驅,其流傳后世的名言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開啟了中國近代史,《林則徐》這部長篇歷史小說的思想精髓也就在于此。
[參考文獻]
[1]陳妙閩.論林則徐諭體類禁煙公文的語用策略[J].蘭臺世界,2011\\(03\\).
[2]趙德宇.得夷情,制夷奸———林則徐虎門禁煙和近代國家主權觀[J].世界中學生文摘,2008\\(02\\).
[3]宋燁.從鴉片泛濫透視清政府管理職能的缺失[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7\\(11\\).
[4]陳妙閩.試論清代公文中“心理戰術”的運用[J].秘書之友,2007\\(08\\).
[5]鄭大華.包世臣與嘉道時期的禁煙和抗英斗爭[J].安徽史學,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