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仕成為清中葉廣州的一位紳商,他一生經歷豐富,嘗涉足于政治、文化、建設等方面。19 世紀四、五十年代為其政治生涯最為活躍時期,他于引進西方軍事技術,外交談判方面皆有所貢獻。其中,仿效西方制造軍事武器為其政治生涯中重要的事件。
一、潘仕成參與廣州防務
道光二十一年一月,英軍攻占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二月,英軍進攻橫檔、亞娘鞋、威遠、靖遠虎門諸炮臺。四月,英軍決定進攻廣州。清軍不敵,知府余保純求和。是役,省城商鋪紛紛收鋪歇業,百姓忙于避難,道路阻塞,畫角之聲,通宵達旦,素來繁華的西關易為闃寂。男女老幼,莫不慘目傷心,摧肝切齒。
之所以提及廣州攻防戰,乃在于潘仕成\\(字德畬\\) 當時在粵,還參與了廣州的防務工作,他的工作得到靖逆將軍奕山的贊賞且向皇帝上奏為他請功,奕山將他的功績與廣州知府余保純、廣西候補知府王彥和列為一等,均著賞戴 花翎。盡管奕山的一面之詞有吹噓夸大之虞,不可盡信,但廣州城的攻防戰,是潘仕成于鴉片戰爭時期親經歷的一次戰爭,他目睹了英軍的船堅炮利。體驗了戰爭帶來的殘酷,經歷了家國焚毀,他對此有何體會? 或許從他后來的作為可以略窺一二。
二、潘仕成捐造武器
\\(一\\) 制炮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奕山、齊慎等人上奏皇上: “此外尚有在籍刑部郎中潘仕成捐鑄五千斤三千斤二千斤炮四十尊,尚未鑄成”。時隔一個月后,奕山、齊慎等人再次上奏朝廷: “此外并有在籍刑部郎中潘仕成,先經捐鑄五千斤、三千斤、二千斤大炮四十尊,鳥槍一千桿,復購買呂宋制造炸炮子一百九十八顆”。
據此,潘仕成造大炮最遲不超過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亦不會早于戰爭爆發前。何以知之? 皆因除了潘仕成造炮四十尊外,大黃滘炮臺也新造了四十尊鐵炮,江西委員造了三十尊三千斤銅炮,另有委員造了十三尊。至于造這些大炮的目的,從奕山的奏折中可以得到解答。
奕山、齊慎等人上奏道: “\\(大黃滘炮臺、江西委員、潘仕成所造炮\\) 通計一百二十余尊,僅足省河各臺原設數目。而虎門各炮臺尚須趕緊另造”。到了是年十一月,奕山、齊慎等人再次上奏: “鑄炮一尊,立胎下火,非二十余日不能成就,打磨演放,輾轉費手。自四月開工至九月所制,僅敷內河之用”。
道光針對此諭令: “\\(炮臺\\) 其應臺分兩層,改造炮眼之處。著細心體察,如式筑修,總期攻擊有準,不得草率了事”。又諭令: “至炮位為行軍要需,趁此暇時,督率工匠跟緊興鑄。無論大小銅鐵,總期質地精純,試放適用有準,是為要緊”,不久,又再下旨“該省炮臺炮位,必須及早建鑄,方可有備無患,若此時稍存玩泄,臨事再有疏虞,惟該將軍等是問”,語氣頗為之重。于此,即可知潘仕成造炮是由于省城沿河舊有大炮于戰爭期間被英軍所毀,為了盡快補充炮位使廣州城得到有效防御而造的新炮。
當時英軍先進以及賴以制勝的武器之一是飛炮?!帮w炮,非謂懸桅上之號炮,而謂仰空墮彈之炸炮也。我之炮臺雖堅,而彼以飛炮注攻,炸裂四出,迸射數丈,我將士往往擾亂。雖攻粵城時,所放飛炮、火箭墜空地,則飄池塘,以隔城而不能有準,而廈門則以飛炮而眾潰,寶山則以飛炮而眾潰”。
琦善亦奏稱: “該夷現在所用飛炮,子內藏放火藥所至炸裂焚燒。不獨為我軍所無,亦該夷兵械中所未見”。雖然英軍轟擊廣州時飛炮的威力沒有完全展示出來,但潘仕成處于華夷交接處多年,還是能夠了解到飛炮的長處,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便從呂宋購買了一百九十八顆炸炮仔,亦即是飛炮。廣東也有人仿造飛炮,孫關龍認為仿造者,當推潘仕成與梁漢鵬,因為二人當時正負責督造槍炮戰船,時間上正吻合。
梁漢鵬,字南溟,其人善于算學,能用淺白易懂的語言將深奧的算學講解出來,且“尤善制火藥以及所制造者,發鳥槍鉛丸較英吉利火藥所及加遠,于是靖逆將軍奕山、總督祁恭恪公、番禺潘德畬運使皆延請制之,德畬以示夷人,夷人驚服焉”。竊以為潘仕成所造的鳥槍一千支,當與梁南溟有關。
\\(二\\) 造艦
除了造槍炮,潘仕成在廣州攻防戰后不久就自資監制戰船,具體的造船時間,應當不遲于是年六月,奕山、齊慎等人又可以作證: “\\(潘仕成\\) 復稟請捐銀一萬兩,自覓良匠,照戰船之式加倍工料,自行監制戰船一只,船底用銅鐵包裹,布列炮眼作為樣式,以期堅固,當今批飭趕辦”一萬兩造船費用似乎不夠,十一月奕山、齊慎等人奏云: “唯在籍候補郎中潘仕成捐造戰船一只,用銀一萬七千余兩,仿照夷船做法,四月尚未全備。其料必得櫶木柹木油木,始能堅固得用。水師提督吳建勛親為指點,據云可以對敵。奴才等已差委員赴瓊州、欽州等處購料,以備趕造,將來用之虎門炮臺,始堪保護”。
該段材料透露了多重信息,也引起相關疑問,為何德畬仿造“夷船”,仿造的又是哪國的戰船? 造船木料從何而來,何以必須櫶梡木柹木油木? 制造完成的船只威力如何,在何處使用? 茲逐一分析。鴉片戰爭中英雙方戰船水平存有差距,與英軍相比,中方戰船噸位、船載火力、艦船防御力等多方面都弱于英國,特別是遠洋作戰水平能力,難怪道光感嘆道: “因思逆夷所恃者,中國戰船不能遠涉外洋與之交戰,是以肆行無忌。若福建、浙江、廣東等省各能制造大號戰船,多安炮位,度其力量,堪與逆船海洋接仗,上之足殲丑類,次亦不失為尾追牽制之計”。
粵省官員亦明白中英雙方水軍的差距,“水師例修之船只可捕盜,不能御夷”。正由于英軍艦船威力強大,清水軍難以與其匹敵,故堵塞河道以絕英軍靠近,阻止英軍進入內河轟擊城市是朝廷官員對付英軍的其中一個方案,德畬為此亦大加出力。堵塞河道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長久以往并非良法。所以,造新式武器在所難免,而造新式武器的方法,一開始是在“土法”基礎上加以制作,奕山、齊慎等人奏稱: “造演新式二只,復以藤棉,加以牛皮,外拖魚網七層,奴才等親身演試,千斤之炮,打穿兩面,不能適用”,“亦止備內河緝捕,難以御敵”。
而且土法制造之船,據“監生方熊飛所稱,額設戰船例價甚輕,監造者不肯賠累,以致板薄釘稀,難御風浪”。
既然土法失效,目光只能轉向外,故戰爭爆發前,逐有建議仿造安南扎船。當時傳言安南使用扎船能夠擊退英軍的侵入,自此英軍遇見安南扎船便自動退卻,道光聽聞后,還下令沿海官員加以察訪,以求仿效。后來證實傳言夸大,林則徐制仿照越南制造的四艘扎船內外洋均不堪用,目之所及,英軍恃其船堅炮利,橫行海上,特別是火輪船的威力使人震懾,因此,西方戰船在時人眼中實力較強,值得仿造。
以往清軍船只,僅適用于內河,駛往外洋則有種種弊端,故戰爭爆發難以與英軍在外洋一決雌雄。新造艦船期望能夠達到的目的之一是能夠適應外洋作戰。艦船駛往外洋對造船的木料要求甚高,尤須堅實?!爸劣诓赊k木料,上年委員赴欽州一帶購買,據稟洋面不靖,安南木商不肯出海,無從購辦。查堅實木料,出產于外洋者居多,現在設法招商採辦”。時任浙江督撫的劉韻珂認為外國船只之所以經得起外洋的風浪是因“其所產木植堅如鐵石,既足供其所用”。
當時有意見取四川木材運往粵閩,用以造船,因四川其地多產柏木。一番討論后,閩浙總督怡良認為“四川柏木,閩省工匠向未用過,其性能未能深悉,此時既不能遵照廣東船式制造,應毋庸率行咨取,請停採運以節靡費”,兩廣總督祁 亦提議“兩廣地方向無柏木,即川省亦從未販到,無論大小長短皆未用過。況由川運粵,海洋諸多不便,而內地水路可通之處,又多曲折,難以運送。不如仍令潘仕成采買洋木為便”。
上述的討論可覘木料對戰艦的重要性,國內上等木料并難以得到。外國木料雖好,購買不易。潘仕成能夠使兩廣總督祁 放心向皇上保薦其購買洋木,可見潘仕成的辦事能力極強,同時亦可知他與洋人關系匪淺。潘仕成制造的船只到底是何模樣,奕山有詳盡的描述: “船身長十三丈三尺六寸,底骨長十丈零八尺,面寬二丈九尺四寸,高深二丈一尺五寸。
底骨用洋梢木,圍大六尺,徑二尺。船底橫柴八十余度,俱大六寸,厚六寸。兩邊拱腰,共計三百三十余度,俱厚七寸,大五六寸。上下曲手,共一百六十余只,俱用樟木、梨水。船底用柳州杉板,厚三寸。船幫用洋油木,板夾拱腰,共厚一尺三寸。
船內柜口龍并柜陣共一百一十五條,通用洋杪木、油木、橡黎,俱大八寸,厚六寸。柜板用紅羅木,厚二寸半。船內外橫筋共三十二度,大一尺二寸,至八九寸不等。大桅長八丈七尺,中間甲口,圍大八尺四寸,徑二尺七寸,用洋來吧麻木。頭桅長七丈五尺,中間甲口,圍大六尺六寸,徑二尺一寸,用洋來杪木。舵碇俱用咖囒呢木。船底用銅片包裹,連釘片共用銅六千七百余斤。鐵釘長二尺,短至五寸不等,共計用鐵二萬四千余斤。另鐵鐃二門,及鐵條鐵馬鐵勾以拘船身。風帆三架,俱用洋來礬布,計長四百余丈。船艙分三層,下層壓石約深三尺余。二層間檔板十六度,俱用紅羅木,厚二寸半。中藏水柜三個,火藥柜三個,彈子柜二個。中層兩旁安大炮二十位,船尾安炮二位,自二千斤至三四千斤不等。柜頂棚面,兩旁安炮十八位,自一千斤至數百斤不等。仍可分列子母炮數十桿。船頭炮位,隨宜安放。此船可容三百余人,共用工科銀一萬九千兩。尚有未造成戰船二只,亦照此式制造,約九月杪可以完竣?!?/p>
可見,潘仕成制造的船以洋木為主,只有船底用柳州杉板。該船共三層,中層安置大炮。明顯可見潘仕成的船是模仿西方艦船。具體是模仿哪國,有資料顯示是仿造美國艦船。船上安置大炮并非易事,由于清朝船只當時沒有研制桅盤,若在船上安置大炮,大炮發射所產生的沖擊力無法使大炮固定,施放大炮,準星難以得到保障。而“夷船桅上造有桅盤,用中等木樁鑲做,形似米筐,其上可容千余人。桅上所用大炮系用繩懸拽而起,安置桅盤之上,取準施放”。
為解此難題,潘仕成制造的戰船研發出炮架,大炮固定下來,大炮射擊命中率得到提高,并將《炮架圖說》進程至京。潘仕成造船熱情高漲,兩廣總督祁 指出“該員\\(潘仕成\\) 感激天恩,情詞踴躍,自愿墊發銀兩,交木商購修船料,由該員監工制造,盡心竭力,務使一船得一船之用。旋據稟稱: 即行先發銀十萬兩,交木商出海,約可購船料十余分”。潘仕成制造的戰船不僅僅只有一艘,據今人研究,德畬造成的大船有12 艘,潘仕成所造之船以及其他官員商人捐造購買的戰船均需添兵駕駛,清軍水師兵額不足,兩廣總督祁 提議在通省陸路各標鎮協營抽裁撥補。
\\(三\\) 試雷
水雷的引進也是潘仕成制造的其中一項武器。水雷的時間始于道光二十一年,奕山、祁 等奏云: “查本月六月間,紳士潘仕成獨立報效,不惜重資,雇覓米利堅夷官壬雷斯,在僻靜寺觀配合火藥,實驗制造水雷。據該紳士聲稱: 所制水雷一物尤為精巧利用”。道光二十三年七月水雷完成。
關于水雷的安置之法,潘仕成在《攻船水雷圖說上》中詳細講到: “洋舶大者長十五六丈,次者長十一二丈、八九丈不等。其系錨之索,拋在水面,離船約二三丈,水雷引繩須長七八丈方合用; 計搭于錨索,放去尚可入船底四五丈間,適當大桅之下矣。若錨索或偏左偏右,度其勢順流放去,不能適當船底之中,則須另制小鐵錨,系定引繩,至敵船上流安插,務使雷櫝恰順流浮在船底中間,地位不可差失。然洋船身重,泊定后風吹不甚動移; 且首尾俱有錨索,若用兩雷器將引繩之\\(稍\\) [梢]結連,一從船左,一從船右,順流而下,引繩遇錨索掛住兩雷器,恰在船底,左右夾攻更為得力”。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