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的國際形勢下凸現的重要戰略問題。隨著我國國家利益的拓展和外向型經濟的深化,海洋在國家安全與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如何有效維護我國海洋安全、促進我國后續發展,是一個系統、長遠而嚴峻的重大課題,也是一項重大工程,需要有大戰略和大智慧來指導和籌劃。
孫子"勝兵先勝而后求戰"(《形篇》)的"先勝"思想,作為一種大戰略,強調戰爭準備的重大價值,強調戰前從戰略指導、戰爭力量、戰爭手段、軍事理論等多方面進行富有彈性、靈活機動的全方位戰爭準備。其核心和最高目標是:在和平時期營造強大的"先為不可勝"的國防實力,運用實力的宗旨是"非戰"而非"求戰",最終實現"未戰而廟算勝"的先勝,從而維護"安國全軍"的最高利益。這一戰略思想對于我國當前維護海洋安全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而要實現"先勝",在孫子看來必須"先為",即"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使己"立于不敗之地"[1]."先為"具體體現為:"先知""先算""先備".
一、先勝必須做到"先知"---關注海洋形勢,創新海戰理論
孫子指出,要取得先勝,必須預先測知戰爭勝負。只有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周密的綜合性預測,才能真正"見福禍于未形".他說:"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用間篇》)通觀《孫子兵法》,有關"知"的內容,有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盡知先知、知常知變等,尤以先知最為重要。
"先知"即要先事、先敵而知。對海洋形勢的掌握是進行海防建設、維護海洋安全的先決條件。掌握敵情,做到知彼知己;及時探索現代海戰的規律,掌握當前的海上安全形勢、特別是未來對手的情況,預測戰爭的可能走向及其對策等。這些都是加強海上力量建設的前提性內容,以做到先知而后戰。
從國際和地區形勢看,近年來我國周邊海洋形勢發生了深刻復雜的變化,海洋權益和海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集中表現為海域被瓜分、資源被掠奪、島礁被侵占、海上通道受扼制。我國周邊海域地處重要的國際海上通道,具有重大政治、經濟和戰略價值,受到域內外國家的高度關注,戰略博弈日益加劇。
周邊海域特別是南海,是世界上島嶼主權爭端最多、海域劃界問題最尖銳、資源爭奪最激烈、地緣政治形勢最復雜的地區之一。當前,我國面臨著來自海洋方向的戰略圍堵和軍事威脅。美國加大了對我國進行海上偵察和戰略圍堵的力度,加緊在我國周邊進行軍力部署和??找惑w戰準備。
日本右傾化及其海洋安全戰略的實施,也增加了對我國的軍事威脅。越南、菲律賓等周邊海上鄰國紛紛加強海上軍事力量建設,擴大和鞏固侵占島礁的設施,加強實際存在。南海問題國際化、法律化和司法化等發展趨勢明顯。日本、菲律賓和越南等周邊國家不斷挑戰我國海洋核心利益和維權底線,對我國的海洋安全形成明顯的威脅。
因此,維護海洋權益和安全,首要的是提高全民海洋意識和海防觀念。構建這種"先知"意識,意味著經略海洋、實施新的海洋戰略、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首先要進行海洋安全教育、提高全民海洋意識。由于長期以來受"重陸輕海"思想的束縛和影響,我國全民海洋意識和海防觀念仍較淡??;對海洋安全缺乏緊迫性、戰略性、時代性和廣泛性的思考,沒有從全局上、整體上樹立起海防觀念。
我國正處在和平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而海洋權益問題是影響我國周邊安全和發展安全的突出問題。因此,實施海洋宣教戰略,大張旗鼓地進行海洋知識的宣傳、普及和教育,強化全民族的海洋國土意識、海洋經濟意識、海洋環境意識和海洋國防意識,是實施21世紀海洋戰略的前提。強化輿論宣傳,通過各種新興媒體向全國民眾宣傳,形成認知海洋、走向海洋、全面建設海洋強國的民族意識。
只有使"陸海并重,以海興國"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才能保證建設海洋強國這一宏偉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維護國家海洋安全,還要重視和創新海戰理論。孫子強調"先知",指出不僅要"知情",還要"知道",即要了解戰爭規律,創新軍事理論,以便能動地指導戰爭實踐,這是贏得戰爭主動權最重要的一環。目前發達國家非常重視研究新形勢下海洋的規律特點和海戰理論,我國也要加強海洋方面的軍事理論研究?;厮輾v史,我們曾有著深刻且慘痛的教訓。
甲午海戰中"天朝上國"一敗涂地,究其根源,思想觀念的落后和軍事理念的陳舊,才是真正的"致命傷".日本接受了馬漢的海權論,并確定以奪取制海權為目標的海軍戰略,而中國只是視海洋為單純防御的屏障,將海軍消極地看成是對陸地防守的輔助。英國海戰史學家對此評價:"大東溝海戰的結果是雙方對海戰理論無知的產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戰理論,就根本不敢挑戰實力更強、擁有堅不可摧鐵甲艦的北洋艦隊;假如北洋艦隊多了解一下海戰理論,又怎么可能在擁有大艦巨炮的情況下仍然以0∶5的懸殊比分慘敗呢?"[2]
一個對海洋陌生的國家和民族,可以買來世界上優良的戰艦,卻買不來海洋意識和海戰理論。清軍雖然裝備了現代化海軍裝備,但依然固守"弓馬平天下"的傳統觀念和祖上傳下來的"作戰成法",未能形成足以與列強抗衡的新質戰斗力,充其量不過是拿著一些洋武器的舊式軍隊,最終不得不吞下令人刻骨銘心的戰敗苦果。
在信息化、網絡化席卷全球的今天,軍隊的武器裝備不斷更新換代,戰斗力生成模式深刻嬗變,新型作戰力量不斷涌現,這對軍事理念和戰略戰術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當技術浪潮在四周洶涌澎 湃的時候,最需要的是更新、更勇敢的頭腦。"[3]489應著眼戰爭形態向信息化演變和國家利益在海洋空間的拓展,創新海軍戰略理論,以此來牽引海軍的全面建設,使其處于變革創新的狀態,極大地提高應付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有效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無疑,這必須是邁開"先為"步伐的第一步。
二、先勝必須做到"先算"---進行海洋戰略籌劃
《孫子兵法》開首之作《計篇》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廟算先勝而后求戰,是孫子對認識戰爭、籌劃戰爭、而后再進行戰爭的樸素辯證思維的精要概括,從而揭示了認識戰爭、籌劃戰爭是戰爭取勝的先決條件的哲理。認識和把握戰爭的客觀規律,科學能動地指導戰爭,是戰爭取勝的關鍵。進行戰爭準備,首先必須確立正確的戰略指導,這一點異常重要,因為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改變戰爭物質條件的優劣對比。
我國有1.8萬千米的大陸海岸線、300多萬平方千米的管轄海域,在進入海洋世紀的今天,經略海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國家的安全需求都迫切地需要國家海洋安全戰略。加之近年來我國的海洋安全形勢較過去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國面臨的海洋安全威脅多元化,近海與遠海安全問題并存,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確立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建立了國家海洋事務最高決策和協調機制,正在穩步推進海洋事務的戰略統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的不斷深化,我國在海洋方向的戰略利益越來越多,充分體現在國家政治、經濟、外交、科技、軍事等多個領域,海洋安全形勢呈現出明顯的全局性和綜合性。這對國家海洋安全戰略提出了更加迫切的客觀需求。同時,國家海洋利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多元威脅。尤其是黃巖島事件和釣魚島事件的持續發酵,加上其他一些海洋爭端的頻繁出現,表明我國在海洋方面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不斷,并將長期影響著國家的整體安全。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尤其是亞太國家紛紛展開新一輪的戰略調整和博弈,我國海洋安全形勢愈加錯綜復雜。各主要海洋國家紛紛出臺新的海軍戰略或海上戰略,加速發展海軍是謀求本國海洋安全、解決海洋安全問題的必然選擇。各國間在海洋資源與權益上的斗爭日趨激烈復雜,面臨的海洋斗爭形勢十分嚴峻和復雜,沒有強大的綜合海洋力量將無法真正有效地維護海洋權益,沒有海洋戰略更無法維護國家海洋利益和長久安全。而美國自2009年宣布重返亞太以來,更是不斷有各種戰略構想出臺,配合其"亞太再平衡"戰略,提出了"空海一體戰"軍事戰略。在此基礎上,美國還在不斷研究探討新的戰略構想,如"離岸控制戰略""海上戰戰略",建議通過遠程封鎖要挾中國,通過"無形"手段攻擊中國,通過輕型力量協助盟國等??梢钥闯?,美國一直對我國實施戰略圍堵,是我周邊所有海上安全問題的幕后推手,影響我海洋安全戰略全局。
另外,當前應對海上非傳統威脅也越來越成為大國的戰略行為?,F今,全球經濟對海洋依賴不斷加深,人口、資源、環境問題也日趨嚴重,這使得海上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突出。"任何國家包括中國和美國,都無法回避和單獨應對海上反恐、反海盜等跨國犯罪,以及維護戰略通道安全、人道主義救援減災等方面的安全挑戰。"[4]
因此,應對海上非傳統安全威脅不僅成為各個海洋國家的利益共同點、合作點,而且成為地區緊張、矛盾、對抗的緩沖點。這種現實需求,也使得海上非傳統安全合作越來越多地進入地區國家,尤其是大國的戰略視野和戰略運籌。
綜合來看,我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理當具有寬廣的戰略視野,進行明晰的國家海洋戰略的頂層設計,構架明確的海洋發展戰略和海洋安全戰略。
對于海權問題,不能僅僅從軍事力量的角度來看待,而必須從國家未來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和籌劃海洋戰略以更好地應對。為了更好地維護海洋安全利益,僅僅依賴單一的軍事戰略難以指導海洋安全的全局,必須盡快制定與海洋發展戰略相適應的海洋安全戰略,在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總體戰略的前提下,評估國家海洋利益面臨的威脅與挑戰,明確近期(-2020)、中 期(2021-2030)、遠期(2031-2050)的戰略目標,統籌指導維護海洋安全利益的各類行動,確保我國的戰略機遇期,更好地維護我國和平發展和統一大業,這已經成為維護我國海洋安全迫在眉睫的舉措。"特別應進一步完善我國海洋體制和機制建設,以實現階段性目標,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確保維護我國的核心利益。"[5]
三、先勝必須做到"先備"---加強海上力量建設
孫子認為,要做到先勝,必須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即努力在平時使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及自然條件等方面形成對敵綜合優勢,建立強大的國防。先勝來源于先備,以形成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所謂戰爭的勝敗,實際上是在戰前就已經決定了的。"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形篇》),這里的"形"指國家的綜合力量,主要包括"道""財""將""法""卒""兵""天""地"等方面的準備。當戰爭力量積蓄到"決積水于千仞之谿""以鎰稱銖"的優勢時,就可能趨勝避敗。這種備戰觀深刻體現了我國傳統戰略文化中"居安思危,常備不懈"的國家安全意識。
強大的國防實力是維護國家安全、在戰爭中取勝的物質基礎。海上的"先為"意味著,在國家謀求海洋安全和應對及解決海洋安全問題的過程中,發揮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多方面優勢的同時,必須首先加強海上力量的建設。這種"先為"實際上就是"先備",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事實上,戰爭最終的勝負往往并不取決于交戰過程本身,而是取決于對戰爭的準備,交戰只是對準備程度的一種檢驗而已。當今信息化的局部戰爭規模小、進程短、節奏快,能否做到先備更是直接影響到戰爭的勝負,因此,保衛國家海洋安全,和平時期必須大力加強海上力量的建設,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以掌握海上戰略主動權。
現代化的海上力量是維護國家海洋安全的必要條件和內在要求。除了政治、經濟、外交手段外,海軍是海上力量最基礎、最重要的力量,是國家海洋國土和海洋權益的堅定捍衛者。甲午海戰清政府的慘敗最有力地證明了海洋安全極大地依賴于國家海防力量的強弱。孫中山先生很早就認識到發展海軍對于海上防衛的重要性,認為"海軍建設應列為海防之首"[6]348.
現代意義上的海軍,實質上已經是上至太空下至深海的國家戰略武裝力量向海洋的延伸。因此,正是由于海軍在應對或參與應對的多種安全威脅中具有全譜性,在完成或參與完成的多樣化軍事任務中具有全能性,各海洋強國無一例外注重海軍的運用。海軍在戰時擔負戰爭任務,戰勝對手,贏得戰爭;平時或危機時擔負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保持存在,進行威懾。海軍越強,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就越有能力,國家海洋安全就越有保障,國家安全也就越有保障。
因此,努力建設一支與國家地位相稱、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要求相適應的強大海軍,是時代的要求。應加強以海軍為核心的海防力量建設,加速發展海軍高、精、尖遠程武器裝備,努力提高海軍近海防御的綜合作戰能力,同時加速推進遠海機動作戰能力的形成。
當前,緊緊抓住世界海軍信息化、遠洋化、核動力化的發展潮流,加快推進海軍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切實采取超常措施推進海軍走向深藍的整體轉型,實現由機械化向信息化、由常規動力向核動力、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的戰略轉變,加快發展海軍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促進海軍現代化水平和綜合作戰能力的新飛躍。當然,海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單靠海上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我軍總體實力的增加,依靠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才能積極面對日益嚴峻的安全形勢。
如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過程中,海軍執行使命任務需要多方配合、在聯合資源的支持下行動。我國海監、漁政、海警、海關等地方執法隊伍是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重要力量。在國家層面,要加強對海軍兵力與地方海上執法力量行動的密切協同,確保海軍兵力和地方海上力量發揮綜合效能,也是當前必須重點關注的。
隨著海洋安全形勢的發展,有的海洋安全問題呈現出復雜性,這時準軍事力量、海上執法力量可發揮作用,但海軍作為其后盾所提供的支撐是至關重要的。另外,還要按照"控制數量、提高質量、抓好重點、打好基礎"的方針,搞好海上后備力量建設,努力提高海上非武裝力量人員的軍政素質,把海上民用船舶納入海戰場的總體規劃中建設,實現海上的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形成與常備軍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系。
當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但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發展利益、維護世界和平,就得準備戰爭,忘戰必危。我們要積極適應當前世界海洋安全環境的新形勢、新特點,力求運用"先勝"的戰略思維,在方略、機制、力量上進行全面準備,制定切實可行的海洋安全戰略體系,把戰爭準備寓于綜合國力的增長中,以更好地維護國家海洋主權安全,維護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維護國家利益的拓展。
參考文獻:
[1]孫子兵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羅郁.甲午海戰的真實圖景[J].鳳凰周刊,2008(3).
[3]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2卷[M].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
[4]張煒.亞太地區海洋安全形勢及中國面臨的海洋安全威脅[J].戰略研究,2013(3):39.
[5]金永明.中國海洋安全戰略研究[J].國際展望,2012(4):1-12.
[6]章示平.中國海權[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