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不僅是一部兵學圣典,同時也是一部軍事仁學,民本思想是其重要的內核,主要表現在重視國家和民眾的生死存亡問題,力求把戰爭的破壞性降到最低限度,把“令民與上同意”“主孰有道”作為政治的基本內涵,論述制勝的五大條件之一是“上下同欲者勝”.這些寶貴思想對于當代民心軍心的爭奪、打贏戰爭仍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孫子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和講究戰爭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精彩部分。孫子“安國全軍”的戰爭觀是建立在具有進步意義的“保民”意識之上的。孫子珍視軍民生命。無論是唯人是保、視卒如子,還是為將之道、上下同欲,都反映了孫子對于和平的根本目的---“保民”的深刻認識。孫子力推的“以全爭于天下”的戰略思想,是以“保民”和“利主”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的。
(一)人心是根本的戰爭力量孫子在他那個時代已經認識到民心向背對戰爭勝敗的重大影響,認為政治開明與否決定著人心向背,人心的向背決定著戰爭的勝負,明確提出“上下同欲”“與眾相得”,統治者應采用一定措施聚集民意,使民眾同君主之間的意志相一致;尊重民眾的意愿,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百姓認同、擁護、支持、配合君主的決策;各級將領與士卒和睦團結,和衷共濟,同心同德,同心協力,打起仗來才會奮勇向前而不退縮,才能做到“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保ā秾O子兵法·計篇》)。道義力量的肥沃土壤就是人民群眾。馬克思從社會歷史發展動力的高度指出,推動社會前進的決定性力量是人民群眾,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暗妹裥恼叩锰煜隆?這是一條鐵的規律。就戰爭而言,則是得人心者得勝利。
人心向背是戰爭中起作用的決定性因素,是戰爭中壓倒一切的問題,要獲得最后的勝利必須符合民心民意。戰爭不僅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抗,更是爭奪人心的較量,勝敗關鍵在于贏得軍心民心---通過爭奪民心,爭奪戰爭資源。人民是力量、價值的源泉,進步、正義、真理等等為人類推崇和軍人信奉的價值都與人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人民群眾在改造社會和自然的歷史活動中所迸發出來的無窮的創造力,是戰爭力量的真正母體;人民群眾對戰爭的態度、對軍隊的感情、對作戰行動的支持或反對,是贏得戰爭的力量源泉。正因為如此,“民意不可違”就成為戰爭力量激發和維系的重要準繩。得人心,就得到軍民的支持和擁護,即使一時失利,最終也會取得勝利;失人心,就失去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即使靠優勢裝備一時得勝,最終也會失敗。因此,無論發動戰爭一方,還是應對戰爭一方,都十分注重追求人心所向,制造愛憎分明的效果,盡可能地爭取各種力量。凡是革命戰爭、民族戰爭和一切正義的戰爭,無不是重視得民心、依靠人民的力量才最終取得勝利的。正如毛澤東所說:“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將贏得戰爭,贏得和平,又贏得進步?!盵1]1031中國歷史上,暴力的運用始終要面對道德乃至歷史的評判,衡量戰爭的根本標準就在于是否合乎道義,而道義的評判最終取決于天下人心。
現代戰爭不僅是軍事實力的較量,也是軍心民意的對抗。信息化技術和兵器的出現,改變不了人在戰爭中的決定作用,戰爭的偉力依然存在于億萬民眾之中。特別是在現代戰爭中,民心和軍心幾乎成為“一枚硬幣的兩面”.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在反思越南戰爭教訓時寫道:“當行動已付諸實施,意外的事件迫使我們背離既定的方向時,我們沒能一直征得公眾的支持?!盵2]332科索沃戰爭中,北約軍事硬打擊與心理軟殺傷相結合,直接打擊南聯盟民眾心理承受力,顯示出軍事霸權主義對弱小民族進行“民心戰爭”的新進展。南聯盟人民不畏強暴,以“人體盾牌”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形成了強大的心理威懾和道義震撼,為贏得和談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人心向背的關鍵取決于政權性質和戰爭性質
孫子始終是將戰爭的勝負同“道”---政治是否清明直接聯系和對應的,把“道”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關于“道”,孫子作了專門的解釋,它包括民心、民意,屬于政治范疇?,F代戰爭中,人心向背的關鍵仍然取決于政權性質和戰爭性質。
放眼世界,薩達姆政權、卡扎菲政權等國政權的倒臺,失去人心是關鍵因素。伊拉克戰爭中,美伊雙方盡管在戰前戰中大做爭取人心的工作,但他們各自在政治上都有嚴重的缺陷,這些努力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美國對伊拉克的侵略戰爭招致全球大規模反戰運動,軍事上的勝利并不等于贏得民心,美國雖輕而易舉推翻薩達姆政權,但也使伊拉克人民蒙受了巨大損失及民族感情上的傷害。伊拉克國內,不少高級軍官被美軍策反,大部分部隊最后都自動解除武裝;多數伊軍民表現出一種既想為保衛祖國而戰,但又不愿充當薩達姆政權的犧牲品的矛盾心態,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民戰爭局面。
美國的霸權政治和伊拉克的專制腐朽政治是他們注定不會得人心的根本原因。
(三)“令民與上同意”才能贏得戰爭勝利
在孫武看來,“令民與上同意”是打勝仗的基本前提,戰爭需要臣民百姓與君主同心,支持君主的戰爭政策,國君只有“修道而保法”,做到“有道”,即政治清明,確保各種法規制度的貫徹落實,政策得民心,使君民一心,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從而揭示了政治與軍事、君主與百姓、民心向背與戰爭結局的內在聯系。這是很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思想。戰爭實踐表明,如果一個政府或一個政黨不能做到“上下同欲”,到戰爭來臨的關鍵時刻,人民就不會支持你,甚至會跟你的對手走。凡是專制政府和貪腐政府,一定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人民不知情時,民心士氣或可一用;人民一旦知情,加上外敵入侵,其必定土崩瓦解。要努力兼顧民眾的利益,使民眾樂于參與君主的事業,保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在經國治軍問題上有比較一致的目標。戰爭決策要充分考慮到民心向背的因素,必須以“民與上同意”為先決條件,力求兼顧自身與民眾雙方利益。鑒于戰爭給民眾帶來巨大的損失,孫子力主盡可能避免直接的戰場交鋒,盡量減輕民眾的負擔,孫子向吳王闔廬陳述反對興兵攻楚的理由之一便是“民勞,未可,待之”.即使不得已選擇“伐兵”的做法,也要盡可能速戰速決,將戰爭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以減輕廣大民眾的負擔。
孫子認識到民眾是國家存亡的基石,士卒是作戰行動的主體,他們的斗志是否旺盛,士氣是否高漲,在相當程度上關系著戰爭的勝負和社稷的命運。所以,高明的統帥總是善于激勵士卒的參戰熱情,以達到軍事行動的目的。而要調動士卒的積極性,滿足軍隊管理的需要,將帥與國君都必須愛民如子,恩撫士卒,賞罰平等,關心民眾的福祉,愛護士卒的利益。
二、爭奪民心成為當代戰爭較量的焦點
孫子強調發揮“民力”在經國治軍中的作用,認為,爭取民心乃是為了更好地爭取和利用民力,只有在與民眾意愿一致的條件下,“上下同欲”,把廣大民眾動員和組織起來,才能實現克敵制勝的目的。
(一)現代條件下,民心成為優先打擊的重點
現代戰爭,殺傷不止于戰場,對軍隊和民意的另類軟殺傷亦是制勝的法寶。由于軍與民、軍隊與社會、軍事與民事、戰場與非戰場的界限模糊,現代戰爭呈現出極大的吸附性和擴散性,整個社會和全體民眾都有可能卷入戰爭之中,爭奪民心成為當代戰爭較量的焦點。
首先,高新技術裝備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縱深偵察、遠距通信、精確打擊及深遠突擊能力,作戰行動在全空間的各個層次、各個方向同時展開。以往戰爭中的前后方界線變得模糊,相對穩定的正面和固定的戰場不復存在,整個國家和各社會層次都可能被納入作戰空間。
其次,由于現代技術既大量用于軍又大量用于民,出現了軍民界線的模糊,戰爭呈現日益“平民化”的發展趨勢,很多民間專業技術人員只要稍加訓練就可以成為很好的軍事技術專家,平民也可以擁有進行戰爭的暴力手段,因此一般平民都有可能成為戰斗員。特別是互聯網通信、手機、微博、微信的使用,能夠使人人參與,人人參戰。
第三,戰爭的“重心”與國家的“重心”日益重合,政權統治體系、戰略決策機構、財政金融系統、電力生產與輸送系統、交通通信系統以及重要戰略設施等,都是被攻擊的目標。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一直把打擊伊拉克的民心放在首位。戰前相當一個時期,美國通過經濟制裁,造成伊國內經濟不景氣,人民生活極其困難,民眾心理相當脆弱,政權已岌岌可危;戰爭伊始,打擊削弱伊軍民的國家意識和戰爭意志,同時爭取伊軍心民心為美軍所用。美國防部官員戰前明確表示:“在這場戰爭中真刀真槍的戰斗僅占25%,其余75%的任務是爭取伊拉克人民的友好和合作”.薩達姆政權為了與美國對抗,保全自己,也想了很多辦法來動員民眾,激發他們為國家而戰的熱情,通過表明自我獻身的決心來鼓舞軍民為捍衛國家榮譽而英勇戰斗。
(二)世界人民的政治覺醒影響現代戰爭走向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民眾在政治上越來越覺醒,特別是戰爭對政治社會有著深刻的影響。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這三場重大的政治競爭,使人類的政治覺醒加速。在兩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回國的南亞人和北非人,在民眾當中宣傳反對殖民主義的民族主義和具有宗教政治特征的新意識。在中國,長達20多年的革命戰爭,使人民翻身解放,政治上空前覺醒。當今的世界,已經不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世界,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廣泛的影響使普通民眾能夠接觸到各種信息,數十億民眾參政積極性的提高,使得新時代意義上的政治覺醒在世界最偏遠的角落出現。旅行的便利、大規模的遷移和全球即時通信把不同的苦難和沖突聯系了起來,也把新的、充滿活力的和強烈的政治期望聯系在一起,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打碎舊的世界殖民主義體系、爭得民族獨立后,正在努力改變經濟落后地位,爭取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平等地位,參與國際事務的愿望和主動性大大提高,這給遏制戰爭因素膨脹增添了重要的制衡因素,“全球政治覺醒”成為國際環境正在發生三大變化之一。世界許多地區的人民已經看清美國等西方壟斷資產階級的真面目,“在模糊的大環境中,人民是決定性的主角。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社會運動、阿拉伯世界的起義、亞洲的民族主義斗爭以及宗主國民眾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蘊含著挖掘新出路的巨大潛能,這個出路或許是非戰爭性的,或許會成為一個新時代誕生的契機?!盵3]
有學者指出,美國無法在伊拉克打贏,其根本原因是,在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時代已經過去、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空前高漲的今天,再搞帝國主義行不通。
(三)當代戰爭的“主孰有道”
強敵壓境時,一個得不到人民支持的政權是無法領導國家抗擊強敵的。
1994年,奧馬爾最初組建塔利班時,只建立了一支800人的隊伍,但塔利班打出的是鏟除軍閥、重建國家、反對腐敗和恢復商業的旗幟,獲得了民眾的支持和擁護??墒钦茩嘀蟮乃嗖]有解決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反而提出建立“世界上最純潔的伊斯蘭國家”,按照極端的伊斯蘭教法治理國家,最終民心盡失。阿富汗戰爭初期,美英聯軍作戰之所以進展順利,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美英聯軍絕對的空中和地面火力優勢,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塔利班政權不得人心。伊拉克戰爭中,許多伊高官被美國離間叛變,不是因為美國人多高明,而是他們對薩達姆政權失去了信心。而美國方面,小布什政府繞開聯合國單方面對伊拉克動武,遭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反對和譴責,仗還沒有開打,世界各地連續爆發大規模反對美國對伊動武的全球一體化反戰游行示威活動,就連慘遭恐怖襲擊的紐約、華盛頓居民也強烈抗議美軍去伊拉克“反恐”,萬人空巷,民怨沸騰。當今世界,那種依靠強權武力發動戰爭,對異族進行殖民統治的時代已經過去。戰爭參與方要想避免在國際道義上陷入被動,就必須打一場“合法”的戰爭。
當今世界,一些國家的人民與領導層形同水火,許多政策的制定不是源于廣大的自己的國民,而是源于一些特定的利益集團。實踐證明,這些政策持續時間長了,勢必造成管理國家的機器和作為國家主體的人民產生隔閡,時間久了,必然造成上情不能下達,中間環節過多,資源浪費,最后是民怨沸騰??梢哉f,相信自己的人民,依靠自己這塊土地上最樸實的人民,然后輔以引導,才能實現民族崛起,贏得未來戰爭勝利。
三、掌握爭奪軍心民心的主導權
(一)要善于針對民眾的特點爭取民心當代戰爭,交戰雙方都重視針對人民群眾的特點,正確運用各種手段爭取民心。一是善于激發民眾斗志。列寧就民眾情緒對戰爭的巨大作用作過精辟闡述,認為增強防患意識,激發民眾斗志是激勵民眾支持和投入戰爭的最好手段??扑魑謶馉幹?,南聯盟為了激發民眾參戰的積極性,電視臺每天播放愛國歌曲,播放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侵略戰爭故事片,極大地鼓舞了軍民士氣。人們自發組織“人體盾牌”“戰地馬拉松運動會”等活動,表達保衛祖國的高昂斗志。二是重視統一民眾思想。
采取政治宣傳、利益關聯、新聞宣傳等手段,使民眾和政府立場一致,支持參與戰爭。三是注意消除軍民恐慌情緒。隨著高新技術在戰爭中的廣泛運用,戰爭毀傷烈度大大提高,給軍民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和恐懼,交戰雙方把消除民眾恐慌情緒、保持社會穩定作為政治動員的重要內容。伊拉克戰爭中,美國為降低本國民眾的恐慌和憂慮情緒,控制新聞,統一口徑,不準本方傷亡人員畫面和細節出現,以避免引發民眾反戰情緒。
我國是全民國防體制,離開了人民群眾的關心和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大力弘揚中華武德文化,使其不斷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切實強化全民國防意識,走好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從而真正形成全民國防的景象,把億萬民眾吸引到開拓信息化軍事實踐中去,開創信息化軍事實踐新局面。與此同時,更應著力激發廣大官兵的從武熱情。
(二)強化對人民的教育,加強與敵對勢力對民心的爭奪當代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的安全穩定,靠什么?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還是人民。人民的力量靠得住。堅定地相信和依靠自己的人民,代表人民,取信于民。我們更要看重人民的力量,在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政府和民眾上下同欲,就不僅是綜合國力上了幾個臺階,而且敵對勢力也不敢隨意挑釁。當年,埃德加·斯諾在評價中國共產黨為什么會奪取政權、建立新中國時指出:“共產黨之所以勝利是因為他們實行平均地權,并讓農民在斗爭中享有經濟實惠。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他們之間建立起了一個政治聯盟?!麄冎阅軕馃o不勝,是因為它能從大多數人民群眾中吸取力量,并為滿足他們的迫切需要尋求答案。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涌現了一支現代中國最有成效的軍事組織?!盵4]
中國革命戰爭以及后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使我們懂得,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是軍心民心,而不是什么先進武器??姑涝?,美軍占據著武器裝備的優勢。但我志愿軍卻占據另一種優勢,即軍人的智慧、士氣、意志以及支援戰爭的人民力量的非對稱優勢。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中國大地經歷了無數的戰爭和苦難,終于迎來了復蘇和繁榮,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無論科技多么發達,生活多么富裕,到什么時候,人民永遠是人類的大多數。共同富裕的理想追究,永遠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主流,這才是少數人拗不過、擋不住的歷史潮流。如今,美國、日本正在加大與我爭奪民心的力度。爭奪我國人民民心,是美、日統治當局的既定政策。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和東歐國家采取“不戰而勝”的戰略,其主要一軟一硬的兩手:一是“西化”“分化”的策略,針對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策略;二是實行武力威懾戰略。如今故伎重演,將矛頭集中于中國,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高度警惕!
中美之間的競爭,是實力之爭、戰略之爭,但歸根結底是人民、人心的爭奪。這需要我們有博大的胸懷、高度的智慧和持久的耐力??鬃釉唬骸安换脊讯疾痪?,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保ā墩撜Z·季氏》)不怕財富少而怕貧富不均;不怕人民太少而怕不安定。
若財富平均,則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國內安定,國家就不會傾覆。這其實說的也是對待國家內部治理上要處理好官吏與百姓的關系,要善待人民,平均分配社會財富,遏制貧富懸殊。當前,我國民眾居主導地位的社會心態,無疑是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主要表現為人心思進、人心思富、人心思穩,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追求心理健康,注重心態和諧。[5]
但也應看到,當前國際風云變幻,我國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多發疊加,民眾思想和情緒日益復雜多樣,各種消極的社會心態也大量存在,特別要警惕信仰迷失、理想真空,這也是失去戰略支柱的戰略要害之一。鄧小平在1992年就告誡我們:“帝國主義搞和平演變,把希望寄托在我們以后的幾代人身上?!盐覀兊能婈牻逃?,把我們的專政機構教育好,把共產黨員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盵6]380歷史的教訓一定要吸取。要加強對國內的政治治理,鏟除腐敗根源,維護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維護黨的良好形象,真正形成現代意義上“上下同欲”的局面。
我們在與美國爭奪中國人民的同時,還要善于與美國當局爭奪美國人民?!叭嗣裰浦箲馉??!痹侥蠎馉帟r,美國政府是想將戰爭進行到底的,但美國人民堅決反戰,戰爭遂不得不中止于美國失敗之際。我們應當看到美國政客“強奸”人民的一面,更應當看到人民不為政客“強奸”的一面。美國政府有大美國主義的危險思維方式,但美國人民卻始終是一支公正力量,美國人民中蘊藏著巨大的和平能量,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戰爭能量。未來將由美國如何看待中國而決定,特別是美國人民如何看待中國而決定。
(三)人民軍隊打勝仗,仍然要以人民為靠山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民心乃軍心之本,民意為士氣之源。一切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是我軍團結戰斗的思想基礎和力量源泉。毛澤東在紅軍時期就指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盵7]139我國傳統軍事倫理文化認為,兵民關系如同魚水關系,如果能夠做到兵民相洽、和衷共濟,就能安邦、治國、平天下。人民離不開軍隊,軍隊更離不開人民。正是由于我軍與廣大人民群眾結成了魚水深情和血肉聯系,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使我軍擁有巨大的力量源泉,成為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新形勢下,如何讓人民支持軍隊,從而使軍隊勇于為人民的切身利益而戰呢?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正確處理好軍民關系。
這一問題在戰爭年代可能處理起來容易得多,但在相對和平時期無論對軍隊還是對人民群眾都是一個重大課題。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人民群眾對當前和眼前利益的關注、軍隊平時管理中出現的問題、軍事安全相對于經濟發展對人民群眾影響的間接性等問題,都使得軍民關系問題復雜化。解決上述問題,法寶就是發揚我軍優良傳統,保持本色,艱苦奮斗,結合新的實際,創造新時代的軍民關系;密切聯系群眾,積極幫助群眾;樹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履行職能的本領。一要牢固樹立了解民意、遵從民意、以民心民意為戰爭價值的最高裁決標準的意識。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和黨領導的軍隊、政權的唯一的最高宗旨。我們這個隊伍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這一價值觀念所定位的價值標準和評價標準是:人民軍隊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最大的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二要始終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人心不是一句空話,必須實行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策,一切政策都要使老百姓獲得實惠。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表現為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它可以通過和平的方式來取得和發展,但是這一切都必須以國家和民族統一、主權和領土領海完整、國防和安全鞏固為前提和基礎,因此它必須通過不放棄戰爭準備和抵抗侵略來維護和保障。三要大力加強對人民群眾的國防教育,倡導愛國主義和民族尚武精神,增強全民防御戰爭、不怕戰爭、準備戰爭的觀念,激發蘊藏在人民之中的戰斗意志和勇敢精神。當代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在享受幾十年“太平盛世”后,不可避免地滋長了一些不良風氣,如盲目追逐財富、國防意識變得淡薄、“泛和平主義”思潮滋長等,沒有憂患意識就是最大的憂患,這恐怕是我們最需警醒的。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麥克納馬拉.回顧---越戰的悲劇與教訓[M].陳丕西,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3]胡安·迭戈·加西亞.新的殖民戰爭[N].[西班牙]起義報,2011-03-25.
[4]斯諾.中共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N].密勒氏評論報,1949-01-12.
[5]溫淑春.對當前民眾社會心態的基本判斷及存在問題分析[J].社科縱橫,2008(4):68-70.
[6]鄧小平文選: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澤東選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