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防御,是指以積極的攻勢行動,戰勝進攻之敵的防御。
積極防御戰略,是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創造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戰略思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繼承毛澤東積極防御戰略思想,敏銳把握時代變化和世界軍事發展趨勢,適應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和科學精神,創新發展了積極防御戰略思想,賦予了積極防御新的內涵。
建國以來,在抗美援朝戰爭、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以及國防建設、維護世界和平的斗爭中,積極防御戰略思想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我國的國情軍情、制度性質和歷史傳統,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實行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它將是我黨指導軍事斗爭全局的根本戰略思想。
一、我國積極防御戰略的發展演變
積極防御戰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歷史階段,進行了充實、調整??茖W指導著軍隊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有力維護了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
毛澤東根據我國我軍實際,開創性的提出并發展了積極防御的戰略思想。戰爭年代,毛澤東積極防御戰略思想的應運而生和成功運用,正確地解決了“仗怎么打”的問題,確保了中國革命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造了以“誘敵深入”為核心的積極防御戰略思想,粉碎了敵人多次“圍剿”.抗日戰爭時期,提出“持久戰”總方針,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解放戰爭時期,采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略方針,奪取了解放戰爭的徹底勝利。新中國建立之后,積極防御戰略思想被創造性地運用于和平時期的國防和軍事斗爭中,成功地解決了“制戰”和“贏戰”的問題,確保了國家的安全。在“積極防御”這個戰略方針的指導下,毛澤東帶領我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同時,還指導和指揮了多次自衛反擊作戰,保衛了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維護了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
鄧小平科學判斷國際戰略形勢,果斷實施軍事戰略轉變。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積極防御的戰略思想,強調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仍然是積極防御,并賦予“積極防御”這個戰略思想以新的時代內容和新的軍事實踐意義。20 世紀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應對蘇聯可能對我“三北”地區的大規模入侵,提出了“積極防御,誘敵深入”方針,后調整為“積極防御”方針。這是鄧小平在新時期對毛澤東積極防御戰略方針的運用和發展,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鄧小平不僅從總體上闡明和發展了積極防御的戰略思想,而且指出了有效地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我國海洋權益,保障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是我軍在新時期的軍事戰略任務,同時還確立了海軍、空軍等軍兵種戰略防御原則。鄧小平還指出,實行積極防御應重視以威懾方式制止侵略戰爭,把和平時期遏制戰爭與戰爭時期贏得戰爭辯證統一起來,威懾與制勝相統一。鄧小平對毛澤東積極防御戰略思想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進一步確立了積極防御戰略方針在我國新時期軍事斗爭領域的指導地位,奠定了新時期黨和國家軍事政策的理論基礎。
江澤民洞察世界軍事大勢,確立并充實完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針對國際形勢的復雜和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興起,江澤民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和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完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提出軍隊建設既要努力提高打贏戰爭的能力,又要努力提高遏制戰爭能力的戰略指導思想。提出未來戰爭將主要是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在此基礎上做出了“現代戰爭形態正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的新論斷,作出了“聯合作戰成為現代高技術戰爭的主要作戰樣式”和“戰場空間擴大到陸、海、空、天、電(磁),戰爭同時在整個戰區縱深進行”的新論斷,這都為進一步從“大陸軍”的觀念中解放出來,樹立聯合作戰意識、一體化作戰意識和積極防御意識,提供了前瞻性的思維方法。同時還系統地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軍隊、怎樣建設軍隊,未來打什么仗、怎樣打仗的基本問題,這是新形勢下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指南。積極防御戰略思想又向前邁進了大大一步。
胡錦濤著眼全球戰略格局變化,繼承、豐富和發展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思想。胡錦濤站在繼往開來的歷史關頭,全面繼承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開創性地提出了關于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一系列戰略思想,充實完善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提出了應對危機、維護和平、打贏戰爭的戰略指導。著眼我軍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把推動科學發展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主題,把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作為國防和軍隊發展的主線,大力加強部隊全面建設。加快推進部隊機械化條件下的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的全面轉型,明確了以提升部隊基于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的建設為根本著力點,以全面建設信息化部隊,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為戰略目標。不斷提高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在論及中國軍事變革時胡錦濤指出:既不輕易訴諸武力,又要做到敢于應戰。要處理好備戰、慎戰和敢戰的關系,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積極防御戰略思想的內涵外延大大拓展,成為科學發展觀“軍事篇”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要求、國家安全環境發展的新變化、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新特點,高瞻遠矚,繼往開來,鮮明地提出了黨在新形勢下強軍目標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當代中國軍事實踐發展的新境界,豐富了積極防御戰略思想時代內涵,充分發揮軍事戰略對軍隊各項建設和工作的統攬作用。習主席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要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呼吁軍隊不斷提高履行使命任務能力,同時深刻揭示了強國與強軍之間辯證統一的關系?;趪野踩蝿莅l展和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要求,設立了東海防空識別區,完善了我國海洋方向的防御體系。建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通過全盤整合戰略力量進行安全危機管理,健全了國家安全整體機制。十八屆三中全會形成決定,持續深化部隊體制編制的改革,推動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加快新型作戰力量建設,為新時期實施積極防御戰略奠定了良好地的體制及人力基礎。
二、適應新時期積極防御的國防戰略,加快軍隊戰略轉型
近來年,我國形成了充實完善的新時期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這一方針內容包括:實現建設信息化軍隊,立足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國家利益全局,注重遏制危機和戰爭;適應現代戰爭體系對體系對抗的要求和應對多種安全威脅,提高聯合作戰和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實施質量建軍和科技強軍戰略,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貫徹國家和平發展戰略和對外政策,營造有利于國家和平發展的安全環境。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貫徹新時期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方針,與時俱進加強軍事戰略指導。適應時代發展和安全需求的新變化,貫徹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方針需要拓展新手段、靈活高效地運用好軍事力量,這都將對我軍各個軍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從另一個層面促進各個軍種加快戰略轉型,適應國防戰略,維護國家利益。
我國海軍從 1970 年至今奉行“近海防御”戰略,近海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戰略概念,包括我國全部的海洋國土。這一時期我國主要威脅由大國全面入侵,轉變為局部熱點沖突,特別是一些有爭議的近海經濟區。海軍的主要任務,已經由協同陸軍、空軍進行反侵略戰爭,轉變為維護海洋權益,保護海上經濟利益,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新形勢下海軍著眼信息化條件下海上局部戰爭的特點規律,應全面提高近海綜合作戰能力、戰略威懾與反擊能力,逐步發展遠海合作與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能力,加快更新海軍信息化武器裝備,重點發展新型作戰艦艇,以及多種專用飛機和配套裝備,提高武器裝備的信息化水平和遠程精確打擊能力,推動海軍建設整體轉型。
我國空軍正在逐步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透過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的硝煙特別是海灣戰爭給當時執行積極防御戰略的中國空軍帶來巨大沖擊,這之后中國空軍開始重新審視空軍在現代戰爭中的地位作用,并開始從單純的全面防御到強調進攻的進攻防御方向發展。通過 90年代的摸索,空軍在新世紀得到加速發展。新形勢下,空軍適應信息化空中作戰的要求,應重點發展新型戰斗機、防空反導武器、信息作戰手段和空軍指揮自動化系統,提升空中打擊、防空作戰信息對抗、預警偵察、戰略機動和綜合保障能力。我國空軍應著眼積極防御,在攻與防兩個方向上,形成配套機制,完成遂行戰役準備,實現戰略轉變。
我國陸軍的主要住務已由抵御外故轉為維護國家利益,保衛世界和平。由單純的防御轉為有限的進攻,積極防御思想內涵延伸。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出動大量的武裝直升機和對地攻擊機,伊拉克的陸軍主戰坦克迅速被這突如其來的空中打擊力量擊垮。
世界陸軍發展方向更加明晰,而當前我陸軍主戰坦克、裝甲武器性能優異,世界領先,但陸航裝備與防空系統需加強和改進,因此陸軍要按照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逐步推進由區域防衛型向全域機動型轉變,加速推進陸軍航空兵由運輸型、輔助型向合成型、主戰型的陸軍空中突擊力量方向轉變。這都要求加快陸軍武器裝備向輕型化、機動性、遠程化、精確化、信息化、多用途、無人化等方向的發展。
我國第二炮兵主要擔負遏制敵人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第二炮兵部隊從上世紀 50 年代籌劃組建開始通過不斷的經營建設,至 90 年代已初步具備核反擊能力。進入 90 年代后隨著常規戰術導彈的服役,二炮部隊步入了核常兼備的發展階段,由此二炮不僅具備了戰略核打擊能力,也具有了戰術打擊能力。1996 年的臺海危機,二炮部隊既展現出了威懾實力,同時也讓自身認識到了發展上存在的不足。此后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二炮戰略威懾和實戰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了近中遠程和洲際導彈齊備、核導彈與常規導彈兼有的武器系列,具備對敵進行精確打擊的能力。新形勢下,二炮部隊應繼續提升自身機動打擊、綜合防護、遠程威懾、核常兼備的作戰能力,成為以戰止戰、積極防御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章沁生。積極防御戰略思想永放光芒。學習時報。2011 年 7 月 18 日(第一版)。
[2]李德義。毛澤東積極防御戰略思想的歷史發展與思考。軍事歷史。2002(4)。
[3]房功利。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再辨析。理論學刊。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