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軍事思想,是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戰爭、人民軍隊和國防建設以及軍事領域一般規律的科學理論體系。
它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革命戰爭歷史經驗的升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及其軍隊長期軍事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的精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軍隊建設、國防建設和反侵略戰爭的指導思想。作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毛澤東軍事思想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了許多突出特點和亮點,概括、總結這些特色和亮點,對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一、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突出亮點
亮點一:革命戰爭是人民的戰爭
革命戰爭是人民的戰爭,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其基本的理論觀點是:\\(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革命戰爭的主體,是戰爭偉力最深厚的根源。\\(2\\)“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在人而非武器,只有依靠和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3\\)人民戰爭是為了反抗階級壓迫、民族壓迫,謀求全國人民的解放而進行的正義戰爭,符合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潮流,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一致,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構成了進行人民戰爭的政治基礎和前提;\\(4\\)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廣泛深入地動員人民群眾,以人民群眾為骨干力量,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和戰略后方;\\(5\\)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6\\)實行“三結合,一配合”的組織形式和斗爭形式,掌握作戰的主動權和自主權;\\(7\\)在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中國社會條件下,要首先在反動統治力量最薄弱的廣大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進政策逐步加以擴大,作為進行人民戰爭的依托;\\(8\\)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使革命獲得最廣泛的國內社會基礎和國際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最主要的敵人;\\(9\\)要把武裝斗爭這種主要斗爭形式同其他各種非武裝斗爭形式,包括工人的、農民的、青年和婦女的斗爭,經濟戰線、外交戰線和思想文化戰線上的斗爭,合法的和非法的斗爭,公開的和秘密的斗爭等,在總體上配合起來,從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斷增加革命的戰爭力量,減殺反革命的戰爭力量,使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己不利于敵的方面逐步變化,最后達到獲得力量優勢,戰勝敵人的目的;\\(10\\)以人民軍隊作為進行人民戰爭的骨干力量,實行主力兵團\\(野戰軍\\)和地方兵團相結合,正規軍和游擊隊、民兵相結合,武裝群眾和非武裝群眾相結合的體制;\\(11\\)實行與人民戰爭相適應的戰略戰術,靈活機動地使用兵力和作戰形式。
亮點二:人民戰爭必須建立一支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
要想取得人民戰爭的勝利,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要想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必須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是毛澤東建軍思想的一個最突出的特色,最大的亮點。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江西永新三灣村,對當時不足1000人的部隊進行了整頓和改編:將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在部隊中建立黨的各級組織,支部建在連上,班排有小組,連以上設黨代表,營團建立黨委;開始實行民主制度,在連以上建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實行官兵一致的原則。從此我軍確立了“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重要原則,保證“艱難奮戰而不潰散”,從勝利走向勝利。
亮點三:人民戰爭必須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作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戰爭和指揮作戰的原則和方法,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揭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和規律,主要包括:\\(1\\)以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為戰爭的軍事目的和基本原則。\\(2\\)知己知彼,百戰百勝。\\(3\\)承認積極防御,反對消極防御。\\(4\\)慎重初戰,首戰必勝。\\(5\\)力爭主動,力避被動,奪取和掌握戰略主動權。\\(6\\)依據戰略形勢運用戰爭形式,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緊密結合。毛澤東用兵如神,不拘一格,依據戰略形勢,適時改變主要作戰形式。土地革命戰爭初期,紅軍弱小,敵人強大,紅軍以游擊戰為主。1930年8月,紅一方面軍成立后,實施了第一次戰略轉變,開始以運動戰為主,贏得了四次反“圍剿”戰役的勝利??谷諔馉庨_始時,依據敵強我弱的形勢,實施了第二次戰略轉變,又轉變為以游擊戰為主,把游擊戰爭提高到戰略地位,在八年抗日游擊戰爭中,大量殲滅日、偽軍有生力量,對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戰略作用。日本宣布投降后,為粉碎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的陰謀,實施了第三次戰略轉變,轉變為以運動戰為主,并把運動戰、陣地戰、游擊戰緊密結合運用,4年殲滅國民黨軍數百萬人??姑涝瘧馉幹?指導志愿軍實施了第四次戰略轉變,把國內正規戰爭轉變為世界型的正規戰爭,五次進攻戰役中,以運動進攻戰為主,以后轉入以坑道為主體的堅固陣地防御戰為主,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7\\)戰場作戰的基本方針是殲滅戰?!皩τ跀?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
殲滅戰的基本方針是: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為主要作戰方法。\\(8\\)正確選擇主要作戰方向,實施重點打擊。\\(9\\)照顧戰爭全局,把握戰略重心,實施集中統一指揮。毛澤東指出,戰爭勝敗的主要和首先的問題,是對于全局和各階段關照得好或關照得不好的問題?!耙恢簧?滿盤皆輸?!盶\(10\\)把戰略防御導向戰略進攻,以戰略決戰解決戰爭命運。解放戰爭第一年度進行戰略防御,殲敵112萬人,打退了國民黨軍的戰略進攻。我軍于1947年7月至9月轉入了全國規模的戰略進攻,經過各戰場上的攻勢作戰,舉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同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百萬雄師過大江實施戰略追擊,于1949年底解放了除西藏、臺灣以外的中國大陸。
\\(11\\)發揮政治優勢,戰勝敵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次革命戰爭能以弱制強的奧妙,就是黨中央、毛澤東善于發揮政治優勢,高舉解放人民、為人民利益而戰的旗幟,從而能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條戰線上調動浩浩蕩蕩的大軍,以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同敵人進行英勇的斗爭。同時,成功地運用了“軍事攻勢與政治攻勢并舉”的策略,在強大的軍事攻勢的震撼下,采用各種形式,對敵人進行政治攻勢,爭取敵人起義和公開勸降。解放戰爭三年中,爭取敵人起義84.69萬人,投誠63.35萬人,和平改編29.3萬人。\\(12\\)進行戰爭動員,充分發揮戰略后方的作用,保障戰爭勝利。毛澤東指出,要戰勝強敵,必須進行軍隊、人民、政治、經濟總動員,以造成“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采取后方供應、就地取給和取之于敵相結合的方式,解決戰爭的物資保障問題。以“發展經濟,保障供給”“耕戰互助”“一切服從戰爭”等方針政策,動員、指導后方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全力以赴支援戰爭,保障戰爭的勝利。
堅持正規戰爭和游擊戰爭相結合,堅持陣地戰和運動戰相互支撐,在運動中殲滅一切來犯之敵,是毛澤東戰略戰術最核心的思想。關于正規戰爭,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1\\)先打分散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強大之敵;\\(2\\)先取中小城市和農村,后取大城市;\\(3\\)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4\\)每戰集中優勢兵力,四面圍敵,力求全殲;\\(5\\)不打無準備之戰,不打無把握之仗;\\(6\\)發揚勇敢作戰、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作風;\\(7\\)力求運動中殲敵,同時注意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據點和城市;\\(8\\)在奪取城市時據敵情強弱相機奪取;\\(9\\)俘敵全部武器和大部分人員以自己;\\(10\\)利用戰役間歇休整。關于游擊戰,毛澤東提出: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對付敵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固定區域的割據,用波浪式推進政策;強敵跟追,用盤旋式的打圈子政策;誘敵深入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軍事歷史上,毛澤東是第一個將游擊戰提高到戰略高度的人。他通過游擊戰和農村包圍城市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以至于無論是“拉美叢林游擊之神”格瓦拉還是非洲諸多從事民族武裝解放運動的人都將毛澤東奉為神明。
亮點四:把唯物辯證思想運用于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之中毛澤東把唯物辯證法思想運用于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之中,是其軍事思想中極具特色的又一大亮點。例如,在其著作《中國革命的戰爭問題》中,毛澤東將唯物辯證法運用于軍事,揭示了戰爭的起源和本質,提出人們對戰爭的認識是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把握戰爭規律必須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闡明了戰爭的一般和特殊規律,戰爭的局部和全部的辯證統一,制定了一系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此外,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辯證性還體現在他關于“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質量互變規律思想,毛澤東的“弱小的革命力量在變化著的主客觀條件下,能夠最終戰勝強大的反動力量”“對敵人區別對待,分化瓦解,實行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和“在反動統治地區,把合法斗爭和非法斗爭結合起來,在組織上采取隱蔽精干的方針”等著名論述中無不包含著豐富的唯物辯證思想的光輝。
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方法論意義
1.依靠和發動群眾是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毛澤東將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的實踐者,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運用于中國的革命實踐,提出了“戰爭最深厚的偉力在于民眾”的著名論斷。實踐證明,我國的革命戰爭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承著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這一原則,緊緊依靠和發動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陳毅形象地指出,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手推車推出來的。在解放戰爭中,解放區人民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號召下,廣大婦女碾米、磨面、縫軍衣、做軍鞋;青壯年運糧食、送傷員、鋪路、架橋。
解放軍打到哪里,人民群眾就支援到哪里。據不完全統計,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參戰支前民工達249萬人,馬車、小推車88萬余輛,牲畜100多萬頭,擔架20多萬副。有人計算過,光運到淮海前線的糧食,如果全部裝上小推車,每車以200斤計,需裝285萬車,能從南京到北京排成5行。這是一幅多么雄偉的、世界罕見的支前歷史畫卷!盡管淮海前線在春節期間,風雪交加,道路泥濘,部隊又十分密集,但我軍糧彈充足,士氣高昂,每人還能領到一份1斤豬肉、5包香煙的年禮。咫尺之外的國民黨軍隊,則燒盡了搶來的木柴、家具以及挖來的棺木板子,也暖和不了他們凍僵的軀體,還經常為了爭奪飛機丟下的幾塊大餅而火拚。這是多么鮮明的對比!
人民軍隊只有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才能無比強大,從勝利走向勝利。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向前進。為此,毛澤東曾寫下了“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著名詩句。
今天,我們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重要的是必須充分調動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如何調動千百萬群眾的積極性?毛澤東認為,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為此,我們必須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實體現人民意愿,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成為不斷為民造福的過程,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和創造活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眾的智慧、力量及積極性引導、凝聚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才能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使我們的政治智慧得到增長,執政本領得到增強。當前全黨正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是毛澤東“兵民是勝利之本”思想在新形勢下的升華和鮮活實踐。
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采取靈活機動的方式方法是取得勝利的基本路徑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求我們著眼于事物的特性,從事物本身的特點和發展出發。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從當時的中國國情和社會狀況出發,提出了中國的革命戰爭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運用的就是這一方法。這一方法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充分認識到世界各國國情的差異性,不能單純照搬國外經驗。二是在對事物特點作深入研究時,要找出本國戰爭特定的規律性,并能將這些規律靈活加予應用。三是認識到國情的“流動性”,注重從國情特點的變化發展中獲得動態的規律性認識,反對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問題。在具體的戰略戰役、戰術的運用上,毛澤東也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條件制宜。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對什么敵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時間地點打什么仗?!按虻泌A就打,打不贏就走”,非常重視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原則許可的范圍內,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對象而異,靈活機動,這也使得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更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借鑒到今天,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吃透我國的經濟社會狀況與國外之間的異同。
在大膽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的同時,充分考慮國情的差異,據以籌劃適合我國國情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同時,對我國國情特點的認識及對應的舉措也應當隨著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而變化,以免落后于變化著的實際。
3.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從實踐中把握規律、在實踐中創造經驗是取得勝利的主要方法
毛澤東把從戰爭實踐中學習戰爭,視作認識戰爭的主要辦法。他認為:“革命戰爭是民眾的事,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干,而是干起來再學習,干就是學習?!敝摹笆筌娛略瓌t”及16字游擊戰術,都是在實踐中創造經驗、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從實踐中把握規律的成功典范。
今天,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沒有現成的書本公式可以遵循,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能根據中國的國情和本地區本部門的具體情況在實踐中摸索,在實踐中創造,即: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從實踐中把握規律,在實踐中創造經驗。
參考文獻:
[1]尚金鎖.毛澤東軍事思想和新中國軍事理論發展[J].軍事歷史研究,2003\\(4\\).
[2]胡為雄.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幾個主要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文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3]牛玉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論價值與歷史意義[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4]林煒,張鴻來.新時期繼承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哲學思考[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5]劉誠,金國生,孫朝暉.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內涵和特征[J].高校理論戰線,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