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與民的關系歷來是治國治軍者非常關注的重大問題。中國古代兵家學者從實踐中分析和提出了許多關于軍民關系的思想,對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史為鑒,可知興替。歷史地、辯證地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兵家學者軍民關系思想,可以豐富和發展新世紀新階段軍民關系的理論與實踐,促進軍民團結、社會穩定與和諧社會建設。
一、民為兵源,倚民養兵
古代兵家學者認為,民眾是軍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氨雒耖g”\\( 《宋史·兵制》\\) ,“民者,兵之命也”\\( 《讀通鑒論·宣宗》\\) ,樸素而深刻地說明了民為兵之源的道理。不僅如此,軍隊所必需的糧草器具也源于民,因為“民為邦本,國家之度用,將吏之俸祿,軍中之糧餉,皆出于民。民為兵之源,兵無民不堅; 民不安固,倘有耗損則兵失源,如魚失水矣。
珍之愛之! ”\\( 《將略要論》\\) ?!盾髯印ぷh兵篇》指出,“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 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從“之力”“之死”“之譽”三個方面深刻闡述了“得百姓”的重要性?!盾髯印ぞ榔氛J為,“民不親不愛,而求其為己用,為己死,不可得也; 民不為己用,不為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人民不親近、不愛戴你,而要求人民為自己所使用,為自己犧牲,是不可能的; 人民不能為自己所使用,不能為自己犧牲,而要求兵力強勁、城池堅固,是不可能的。北魏薛虎子認為,“金湯之固,非粟不守; 韓白之勇,非糧不戰”\\( 《魏書·列傳·第三十二卷·薛野者》\\) ,就是說,即使有鋼鐵般的堅固城墻,有如沸水一樣的護城河,沒有糧食也不可能固守,象韓信、白起那樣勇猛的將領,缺糧少草也不可能打勝仗。所以,“足食足兵,無前無敵”\\( 《舊唐書·李密傳》\\) ?!渡叹龝氛f,“民勇者戰勝,民不勇者戰敗”,民眾勇敢而無畏的,就能打勝仗; 民眾不勇敢的,就打敗仗。古人提出這些思想,除因為一部分出身于貧苦百姓之家的進步軍事家、政治家了解、同情百姓之苦難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從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的實踐中看到了民眾的力量,必須把利民安民作為安邦治國、率軍取勝的根本。
古代兵家學者認為,只有當戰爭的目的與民眾的意愿一致時,才能贏得民心?!胺驙幪煜抡?,必先爭人”\\( 《管子·霸言》\\) ,這里的“人”不只是“人力”,還包含“人心”?!耙匀鮿購娬?,民也”“英雄者,國之干; 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 《黃石公三略·上略》\\) 。三國將帥袁渙認為,“夫兵者,兇器也,不得已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義,兼撫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與之死而可與之生”,曹操對此“深納焉”\\( 《三國志·袁渙傳》\\) 。在他們看來,贏得民心是治國治軍最根本之道。淝水之戰中,敵對雙方的軍民多是漢人,他們對代表漢人的東晉政權誠心支持,使晉軍以弱勝強; 而前秦軍隊內部民族矛盾尖銳,兵雖多而無戰心,“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兵敗如山倒。楚漢戰爭中,本來是項強劉弱,但劉邦的“約法三章”深得人心,轉弱為強; 項羽因亂殺無辜而失掉民心,最后自刎烏江。
二、兵為邦捍,倚兵護民
古代兵家學者不僅認為治國治軍必須以民為本,還強調軍隊是國家的柱石?!秾O子》開宗明義地指出: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管子認為,“兵者,外以誅暴,內以禁邪”\\( 《管子·參患》\\) 。諸葛亮提出,“故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佐,輔強則國安,輔弱則國?!盶\( 《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 。就是說,國家以軍隊為輔助衛護的力量,君主以大臣作為自己的助手,軍隊強大國家就安全,軍隊弱小國家就危險?!痘茨献印け杂枴分赋? “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廣,而貪金玉之略,將以存亡繼絕,平天下之亂,而除萬民之害也”?!锻豆P膚談·本謀》認為,“國亂之是除,民暴之是去,非以殘民而生亂也”,就是說,軍隊行動是為了根除國家的禍亂,消除民眾的暴亂,而不是殘殺民眾、制造禍亂的。在宋代李心傳看來,“民以養兵,兵以保民,兩者不可偏廢。而守則治民者也,將則統兵者也,……守將協共,兵民和一,則外寇不侵,內患不起,四方安業”\\(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十一》\\) 。只有依靠強大的軍隊,才能防備料想不到的事情,才能遏制敵人可能的侵略。所以,“兵為邦捍,國家之威望,將吏之用權,民間之保護,皆借于兵。兵為民之衛,民無兵不固,兵不堅聚,稍有變動則兵失衛,如卵失殼矣。慎之重之! ”\\( 《將略要論》\\) 。以卵與殼的關系形象地說明了“軍”的重要性。
古代兵家學者還深刻認識到,國家的強大固然離不開軍隊,但好戰亡國,久戰殆民。戰爭是萬不得已之事,必須“慎戰”,做到“以備待時,以時興事,時至而舉兵”《管子·霸言》。戰爭不僅“日費千金”,而且“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孫子兵法·用間篇》\\) ,“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 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 《管子·參患》\\) 。正如《司馬法·仁本》所言:“國雖大,好戰必亡”“夫兵,民之殘也,財用之蠹,小國之大災也”。孫子深刻認識到,“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 《孫子兵法·作戰篇》\\) 。真誠告誡人們,戰爭意味著流血犧牲,必須謹慎對待,決不能因輕啟戰端而殃及民眾。
三、兵民協心,相資相利
在軍與民關系方面,單純地、機械地認識“民為兵源”和“兵為邦捍”是不夠的,還必須做到思想相應、行動相資、職能相兼,這樣才能無敵天下?!秾⒙砸摗分赋? “為吏者必使民知兵之辛勞,為將者必使兵知民之艱苦”。就是說,地方官員要教育百姓理解軍隊戍邊作戰的辛勞,軍隊將領要教育士兵了解百姓交稅納糧支援軍隊的艱苦。如果軍隊將領和地方官吏能互相配合做好教育工作,就能使軍隊和民眾團結一心,互相依靠,互相支持。所以,“兵與民宜兩相顧,不宜兩相仇”\\( 《清史稿·志》\\) ,社會要納糧繳草,撫兵勵士,支持和鞏固軍隊。軍隊要“恃民、澤民、養民、樂民、平民、足民”\\( 《黃石公三略·上略》\\) ,贏得到民眾支持。因為,離開民眾,部隊必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古代兵家學者看來,寓兵于農、富民強兵是實現兵民相資相利的有效途徑?!坝麡淠菊?,必培其根; 欲強兵者,務富其民”\\( 《戰國策·秦策》\\) 。管子認為,“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 《管子·治國》\\) ,“鄉有行伍,卒長則其制令,且以田獵,因以賞罰,則百姓通于軍事矣”\\( 《管子·小匡》\\) ,深刻地揭示了“富民”與“強兵”的關系。為了實現兵民相資相利,古代兵家學者提出了諸多有見地的思想,代表性的如“居則以耕,出則以戰”\\( 《晉書·食貨志》\\) ,“寓兵于農,有事則戰,無事則耕,暇則講武”“俾農時則耕,閑時則習,有事則用之……如此則民無坐食之弊,國無不練之兵,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庶幾寓兵于農之意也”\\( 《明太祖實錄》卷六\\) ,等等。這些觀點,于今仍不乏指導價值。
巨大的戰爭耗費必將帶來民眾的重負,進而影響民眾對軍隊的評價與支持?!豆茏印嘈蕖诽岢?,“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則城不固”,精辟地分析了“地”“城”“兵”和“人”的內在關系。隋文帝楊堅曾下詔令: “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 《隋書·帝紀》\\) 。有道是“春秋一日,敗費千金”\\( 《管子·侈靡》\\) ,意思是說,強調不宜在春秋這兩個糧食生產最關鍵的季節興兵,否則會給農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失,會引起民眾的不滿。北宋李覯也提出: “若興屯田之利,以積谷于邊,外足兵食,內免饋運,民以息肩,國以省費,既安既飽,以時訓練,來則奮擊,去則勿追,以逸待勞,以勞其師,此策之上也”\\( 《李覯集·強兵策》\\) 。曹操在與呂布爭奪兗州時,曾因糧食不濟而罷兵,由此他認識到,“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世之良式也”\\(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因而在漢獻帝遷都許昌的當年就開始屯田,不僅減輕了民眾的負擔,更贏得了民眾的支持,對創建霸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四、從嚴軍紀,惜民愛民
中國古代兵家學者論兵,大多重視民眾紀律,借以贏民心凝軍心。師到之處,必須“無奪民時,無損民財”\\( 《尉繚子》\\) ,“不虐五谷,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 《呂氏春秋》\\) ,“無暴神祗,無行田獵,無毀土墳,無燔墻屋,無焚樹木,無掘丘墳,無取六畜、禾黍、器械,無掠婦女,見其老幼奉歸無傷”《司馬法·仁本》。曹操向來重視軍隊紀律,“吾將士無張弓弩于軍中,其隨大軍行,其欲試調弓弩者,得張之,不能著箭”; “吏不得營中屠殺\\( 畜禽\\)賣之,犯令,沒所賣”; “軍行,不得斫伐田中五果、桑、柘、棘、棗”\\( 《通典·卷一百四十九》\\) ?!霸兰臆姟币浴皟鏊啦徊鹞?,餓死不擄掠”作為口號,“踐民稼傷農功,市物售直不如民欲之類,其死不貸”,因而“卒夜宿,民開門愿納,無敢入者”,所到之處,百姓“舉手加額,感慕至泣”,“故敵之語曰: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續資治通鑒·宋記》\\) 。岳飛帶兵收復朱仙鎮后,父老百姓爭相勞軍,極大地振奮了軍心。與此相反,由于金兵殘害百姓,為人民所不齒,兩軍形成鮮明對照。
公元 1366 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攻入平江城時立下軍令:“掠民財者死,毀民居者死”\\( 《續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 ,率軍入城后,城中百姓全然不知道有部隊進城,象平常一樣食寢互市。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天下發生了長達數年的“楚漢戰爭”。劉邦最終力克項羽,制勝絕招就是用“約法三章”爭取了民心,以致爭持牛羊酒食,犒勞劉邦軍士,只恐劉邦不做秦王。
在中國古代,嚴格執行民眾紀律的典型事例枚不勝舉。趙國著名將領李牧禁絕部屬掠民財物、毀民田苗、占民房舍等擾民行為,深得民之愛戴。他遇害后,曾駐守過的很多地方的民眾痛哭流涕,并紛紛建祠祭奠。晉代著名將帥陶侃在荊州巡視時,發現有個士兵將一把稻穗握在手中悠蕩,便快馬上前大聲喝問: “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 ”\\( 《晉書·列傳》第三十六\\) 意思是說,你們身為農家之子,本知糧食來之不易,為什么還要故意糟踏莊稼? 此后,荊州官兵行軍作戰,再也不敢踐踏百姓莊稼。蜀軍在諸葛亮的統率下,“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盡管“兵不如曹魏多,將不如東吳廣”,卻能三足鼎立,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其從嚴軍紀、愛民恤民的政策。三國將領呂蒙部下的一名士兵拿百姓家的笠帽來遮蓋官家的鎧甲,呂蒙認為其違犯軍令,流著眼淚把這位同鄉士兵殺了,全軍震動。明代戚繼光以此教育部屬: “凡古人馭軍,曾有兵因天雨取民間一笠以遮鎧者,亦斬首示眾。況砍伐人樹株,作踐人田產,燒毀人房屋,奸淫作盜,割取亡兵的死頭,殺被擄的男子,污被擄的婦女,甚至妄殺平民,假稱賊級,天理不容,王法不宥者,有犯,決以軍法從事抵命”\\( 《紀效新書》\\) 。李自成起義部隊以“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為口號,嚴格民眾紀律,深得農民擁護,曾有一首歌謠唱道: “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李自成率軍推翻了明朝統治,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
五、優軍恤屬,褒亡厚往
古代兵家學者普遍認為,能否體恤軍人及其家屬,直接關系到軍心士氣。春秋戰國時期,為了提倡演武為榮、爭相從戎的社會風氣,各諸侯國先后實行了以軍功授爵為核心內容的優待軍人制度?!睹餍谑矣枴ぶI將帥》認為,“為將雖有智勇,必資士卒乃能成功。古之名將皆以恤士為本,平日撫恤得其心,臨敵之際必得其死力。若素不能恤,徒以威馭之,緩急未必得用”?!秴亲颖ā钒褍炣娦魧僮鳛椤巴庵挝鋫洹钡闹匾胧?,不僅重賞軍功,還“厚其父母妻子”,深刻闡明了撫恤士兵的重要性。唐太宗李世民免除士卒服役期間租稅,士卒父母死亡后派員吊祭,以致在唐初形成“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的社會風氣。
戰爭中傷亡在所難免,無論是國家還是軍隊,必須重視對陣亡將士及家人的安撫?!八^接絕者,士民死上事、死戰事,使其知識、故人受資于上而祠之”\\( 《管子·入國》\\) ,就是說,對那些為國而戰死的人,讓其相識舊友從上司那里領取經費為之祭祀。諸葛亮主張“死者哀而葬之”\\( 《將苑·哀死》\\) 。曹操認為,獎勵死者是為了鼓勵活人,如果對死亡者恩恤不及,再發生戰事就無以調動人們的作戰積極性。所以,“士卒死亡者或未收斂,吾甚哀之”,要求“送致其家,官為設祭”“將士絕無后者,求其親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給耕牛,置學師以教之。為存者立廟,使祀其先人?;甓徐`,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第二》\\) 。劉邦曾頒布一道甚得人心的詔令: “軍士不幸死者,吏為衣衾棺斂,轉送其家”《漢書·高紀》,于是,“四方歸心焉”,以仁義之舉壯大了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