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恩格斯軍事辯證法思想的價值探究
【緒論】恩格斯軍事辯證法思想的意義研究緒論
【第一章】恩格斯軍事辯證法思想產生的背景及原因
【2.1 2.2】戰爭中人的因素與物的因素的關系
【2.3 2.4】軍事技術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第三章】恩格斯軍事辯證法理論的主要特點
【第四章】恩格斯軍事辯證法對我國的影響與啟示
【結束語/參考文獻】恩格斯軍事辯證法形成與發展研究結束語與參考文獻
第一章 恩格斯軍事辯證法思想產生的背景及原因
第一節 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及歷史條件
恩格斯軍事思想的產生并不是出于偶然,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歐洲云詭波譎的社會條件之下。宗教的神圣光輝已漸趨灰暗,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已運轉近百年,資本主義的種子也已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戰爭的烽煙從未在歐洲大陸消散,而廣大無產階級被殘酷壓迫的命運也在日益彰顯。在這種復雜的世界格局之中,為了推動整個無產階級革命的向前發展,恩格斯軍事思想應運而生。由此可見,它的產生雖然包含著創始人自身的主觀原因,但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亦是無法分割的。
一、恩格斯時代的世界政治格局。
19 世紀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充滿希望與繁榮的時代,也是一個因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而盛行燒殺搶掠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特點在于:第一,科學技術的整合??茖W技術由原來的零散的、分門別類的研究進入了一個綜合的、動態發展的時期,科學技術所具有的的革命性作用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曾經的宗教崇拜正逐步讓位于科學技術。第二,科學的發展帶來經濟的繁榮。以近代科學技術進步為契機,從上個世紀以來,在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迅速席卷整個歐洲大陸,不僅把歐洲大部分國家帶入了經濟繁榮的高峰,同時也孕育了以內燃機、電力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第三,經濟的繁榮引起國家的崛起,造就新的世界格局。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歐洲列強開始逐漸確立世界大國的地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列強為了避免兩敗俱傷,在歐洲出現了罕見的相對和平時期,而在世界的其他地區,西方強國運用自身各方面的優勢開始不斷挑起侵略戰火,大肆掠奪侵占各地的豐富資源。第四,宗教統治的衰微。宗教逐漸失去里以往的神圣光輝,以繁榮的經濟為基礎,以自然科學為依托,各種有關社會的學說百花齊放,紛至沓來。
19 世紀歐洲科學主義的發展與進步,資本主義的完善所帶來的,經濟的增長和繁榮無疑對恩格斯的一生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早在 18 世紀,歐洲就已經開始了技術的革命,而由此逐漸成為列強林立的歐洲大陸也逐漸形成了力量的均勢狀態。各國雖未特意為此制定外交政策,但挫敗稱霸歐洲大陸企圖的聯盟并不是整個歐洲統籌協商的結果,而是由于各國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把國家的獨立至于擴張之上而因此形成的均勢結果被盧梭描述成為一種力學奇跡。他論述道,在沒有外界加以干擾的情況下,整個歐洲的體制是非常穩定的,這種穩定更多地來自于自然的造化,而不是有意為之的結果。他的方式是:如果一方面發生了偏移,另外一方面就會立刻重組產生新的平衡。
各國在這種均勢的大環境下卻又暗流涌動的微妙平衡,便構成了當時的政治大背景。
二、恩格斯時代的歐洲軍事形勢與軍事技術的發展特點。
在弗里德里?!ざ鞲袼钩錾暗奈迥?,拿破侖戰爭剛剛結束。雖然恩格斯沒有親歷這場殘酷的戰爭,但是拿破侖戰爭的影響,通過理論家們嚴密的分析和史學家們嚴謹的記錄,通過成千上萬的當事人歷歷在目的回憶,直接或間接的都在恩格斯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恩格斯的軍事著作與相關文獻中毫不費力的發現,因為有關拿破侖戰爭的引用與論述在他的文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法國大革命與拿破侖戰爭在整個人類戰爭史上,是具有其特殊意義的,其原因就在于那個時期新舊兩種軍事思想的激烈碰撞都比較集中的反映在了這兩次戰爭之中,同時這兩次戰爭的爆發也標志著西方近代軍事學術領域發生了一次影響深遠的巨大變革。
在歐洲,封建時代大約從 5 世紀末一直延續到 18 世紀,其影響不可謂不大。
在這長達十幾個世紀的軍事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封建軍事思想,作為一種社會上層建筑,發展到 18 世紀中期早已是強弩之末。
當時西歐的軍隊組織編制臃腫不堪,各國的武裝力量仍然以團作為他們的基本建制單位。而士兵的選拔與招募對象則大多來自于社會上的墮落分子,從地痞流氓到外國流亡者都是應招入伍的熱門人選。只有貴族才能擔任軍官的制度也使得軍隊的構成體系基本僵化。戰爭更多的淪為一種為政治目的而進行的呆板單調的儀式,士兵在戰斗中看不到任何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廢弛的軍紀依靠長鞭棍棒勉強維持。就在封建時代軍事思想處于衰微沒落之際,1789 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了。
這次革命使得法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長久以來的矛盾得以解決,也為軍事科學的發展改革開啟了新的大門。被解放的法國資產階級與農民為保衛革命的勝利果實,紛紛拿起武器,參軍入伍。實行了幾個世紀的雇傭兵制度就此打破,變革為全民征集制。因此軍隊的性質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新的軍隊中,士兵的主觀能動性得以發揮,軍官必須從貴族中選拔的傳統也被廢除。在三十年戰爭(1618-1648 年)時期形成的線式戰術,也因為武器裝備的發展變成了適合革命士兵作戰特點的散兵戰。再加上當時軍隊的補給方式采取了就地征發的辦法,提高了作戰距離。這些變化引起了戰爭進行方式的質的改變,一種新的戰略,即大會戰應運而生。列寧在評價 17 世紀末 18 世紀初法國革命人民在促進近代軍事科學發展所作的貢獻時曾有過這樣的論述,通過熱火朝天的革命,法國人民在十八世紀末的戰場上發揮出了巨大的主觀能動性和革命創造精神,他們對整個戰略系統進行了更新換代,并創造了新的戰術,同時還用人民的革命軍隊替換了舊軍隊。
在整個西方位于重大歷史變遷的十字路口時,拿破侖被時代推向了軍事改革的風口浪尖。他以自身天才的思維為軍事科學的變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機械化戰爭論的創始人富勒曾經說過:"在世界上偉大的君主和征服者之中,只有兩個人可以與拿破侖相提并論--亞歷山大大帝和奧古斯塔。他具有前者所具有的戰士精神,也具有后者所具有的的行政能力,雖然他未能建立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可是他卻把中世紀的國家觀念,連根鏟除了。此后從他的時代起許多國家都在摸索著前進,想完成他的統一美夢"拿破侖創造性的將人民群眾在革命中發明的新的作戰方法與舊制度中的精華相結合,發展出了新的軍事制度。這種新制度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一下五個方面:1、在兵員的征召上,采取普遍兵役制,使常備軍的人數大幅增加,并且在必要時還可以繼續激增。2、在戰時的后勤補給上,實行露營并采取就地征發的辦法代替了之前飽受詬病的兵站倉庫供應軍隊補給體系。同時,廢除了野營用具,大幅減少了隨軍輜重。使得軍隊的獨立作戰能力、機動性、作戰距離都大幅提升。3、在體制編制上,把步兵、騎兵和跑步混合編組到軍、師一級單位,使每個師都擁有強大的火力,優良的機動,最終形成獨立的作戰能力。4、在作戰隊形上,在歐洲軍隊中盛行百年的線式隊形被更加靈活的縱隊、散兵線以及橫隊取而代之。因為靈活機動、便于指揮,縱隊更是成為了當時整個戰斗隊形的基礎。而縱隊與散兵線的配合使用,在呆板的線式隊形面前憑借自身的靈活占據了巨大優勢。5、在戰爭指揮藝術上,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成為作戰的最終目的,過去實行巧妙機動避免會戰的做法被淘汰。
除此此外,炮兵出身的拿破侖更是將"戰爭之神"的作用發揮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此恩格斯有過這樣的論述:"由于格里博瓦爾的各種改革措施,使得法國炮兵相較同時期的其他炮兵而言具有壓倒性的火力優勢,并且很快的成為拿破侖手中的威力空前強大的一支有生力量。"實際上,炮兵的運用在拿破侖的戰爭里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敵人約一半以上的傷亡都是由炮兵造成的。拿破侖自己就曾這樣說過:"無論是在攻城戰中,還是在野戰中,擔負主角的都是炮,它已經造成了一個完全的革命?!圃鞈馉幍木褪桥诒?而下面這些數字也恰好印證了拿破侖至于炮兵的重視。在馬爾普拉克會戰中,法軍發射了炮彈 11000發;在萊比錫之戰中,為 175000 發;在華格南之戰中,為 71000 發;在亨利四世時,法軍所有火炮為 400 門;在路易十四時,已增加到 7192 們;路易十五時又增加為 8683 們;路易十六時再增加到 10007 門;而直到 1815 年,在拿破侖麾下噴射火舌的火炮共有 27976 門之多。
很難說究竟是火炮技術的趨向成熟引起了拿破侖的重視,還是由于拿破侖的尤其偏愛而促進了火炮技術的長足發展。但是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在那個時代突飛猛進的軍事技術已經對傳統軍事思維、戰術戰法、作戰形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之后的歐洲大陸雖然出現了短暫的區域性的和平景象,但是在 19 世紀 40 年代到 80 年代,包括整個歐洲在內的的世界范圍內又開始戰火不斷。這些戰爭從政治內容分析,性質是多種多樣的:從進步意義方面來說,有由資產階級領導人民大眾參與的,對本國封建勢力奮起反擊的起義戰爭;有各個階層為爭取本民族獨立,反對異族奴役的民族解放戰爭;還有為實現國家統一,而排除外敵阻撓的進步戰爭。從反動性質說,有鎮壓革命起義的戰爭;有掠奪弱國的殖民戰爭;有追求王朝私利、爭奪霸權的戰爭等。從參戰的規模來看,既有一國之內的內戰;又有兩國或者多國之間的戰爭。隨之而來的是軍隊動員數量的逐次上升,70 年代的普法戰爭,雙方參戰兵力更是達到了 200 萬之多。從戰爭持續時間來看,少則幾個月,多的可達四五年。而對這些戰爭的周密考察,成了恩格斯軍事理論的不竭源泉,從他留給我們的軍事理論遺著來看,有五分之三是的評述和分析是圍繞這一時期的重要戰爭進行的。
整個歐洲烽煙四起的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軍事技術也有了新的飛躍,其發展特點大致如下:
1、冷兵器的沒落與火器的興起。
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火器技術的源頭?;鹚幈挥糜谲娛虏⒊霈F火器,是軍事技術史上第一次重大革命,但是這一革命從開始到最終完成,卻經歷了漫長的歲月?,F如今,火器在各方面都大大優于冷兵器是眾所周知的,但火器剛剛作為武器存在時卻不太受到將軍們的重視。原因無非是一下幾點:第一,殺傷力小。最初的黑火藥與后來人們常見的混合炸藥有著根本性的區別,最初的火器主要作用也并不是直接殺傷敵軍,而是因為火藥爆炸所發出的巨大響聲與光焰能對敵軍造成恫嚇??藙谌S茨曾指出:"在中世紀,當火器剛剛發明時,由于構造不夠完善,它的物質作用自然要比現在小得多,但是精神作用卻比現在大得多。"第二,射程有限。因為早期火藥的質量低劣,用量非常大,因此火器的射擊距離收到嚴重的限制。在老式火槍中,裝藥量常常占據了整個槍管的四分之三,完成裝藥后,再裝上彈丸。這樣使得早期手槍的殺傷范圍不足 40 米,滑膛槍也不到 105 米,但是一把制作精良的長弓射程卻可以達到 200 米甚至更遠。第三,精度較低。早期的火槍需要手動點火,就是將燒紅的一片鐵或者炭插進槍的火門。
因此,射擊陣地附近必須生火,且射擊時主要精力不是集中在瞄準上,而是在點火上,這樣才不致點錯位置。這樣的射擊精度之差自然是可想而知的?;鹋谝彩且獙⒒鹚幪顫M炮膛后裝上石彈,點火后炮彈被彈出炮管,同樣不存在射擊精度。
第四,射速緩慢。由于槍口裝藥的方式和火藥比重不同而造成的射擊前需要對火藥進行攪拌等問題,在 16 世紀下半頁,一般火槍每分鐘最多也只能發射兩次,而熟練地弓手每分鐘卻可以射出十到十二支箭。第五,機動性差。一名 17 世紀的火槍兵需要攜帶的裝具是現代戰士難以想象的繁雜的。就滑膛火繩槍而言,2 米的槍管,10 公斤的重量,使得它離開了"X"形支架就無法完成射擊動作。而火炮技術則直到 16 世紀仍然落后于輕武器的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其自身的笨重不便。
由于火器技術存在上述種種缺陷,它在長達數百年的時期里,無法成為戰場上的主角。恩格斯談到明火槍時曾指出:"它是最早的一種真正適于在戰場上為軍事目的使用的火槍?!欢@種古老的火器本身的動作既不靈活,又費時間,盡管聲音嚇人,外形別致,但效果不大,或者毫無效果?!踔猎谝聋惿讜r代,長弓仍然被稱為'武器之王'".
雖然 17 世紀這種情況有所改變,但是甚至到 19 世紀,英軍中依然還有恢復大不列顛長弓主導地位的聲音。
19 世紀科學的發展帶動了一批新的學科,如彈道學、化學、機械制造、冶金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發現,這也為軍事技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在這個世紀上半頁,火器技術出現了兩個重要發明,即火帽和圓錐形的彈丸。1807 年,一個叫富賽斯的蘇格蘭牧師,發明了一種用錘一擊即炸的雷汞,炸時火星通過火門,引燃槍管中的發射藥,他還為此申請了雷汞裝藥的專利。1814 年,出現了用這種雷汞制造的火帽。兩年之后在美國費城,肖發明了用黃銅制造的火帽。
火帽的發明,使蛋殼不必跟隨彈頭一同發射,從而后膛槍炮的出現成為了可能。1847 年出現了最早的撞針式彈殼,接著又出現了鑲邊式的彈殼,而中央發火的彈殼也終于在 1861 年出現了。當人們對新出現的軍事技術不置可否時,普魯士在 1841 年,明智且果斷的為一部分部隊裝配了"Dreyse"式后膛槍,作為試用裝備。
這種步槍在后來被稱為撞針槍,發射用紙包的彈殼,手拉槍栓退殼??稍谝环昼妰壬鋼?7 發子彈,而且后膛裝彈不僅提高了武器的密閉性更是便于士兵在各種姿態下進行射擊。
而早在 1823 年,英國第 34 團的諾頓上尉便設計了一種圓錐形子彈,裝上中空的彈底后子彈在發射過程中可以自動膨脹,并封住槍膛。但圓錐形子彈的真正運用確是在 1851 年,英國陸軍采用米尼式來復槍。如此一來,這兩項技術上的革新逐漸使得火器占據了戰場上的主導地位,而冷兵器則慢慢的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在這之后不久發生的美國南北戰爭既是對此有力的佐證,有學者對這場戰爭中傷亡的 144000 人的傷亡原因做了詳細調查,其中被圓錐形步槍子彈所斃傷的為108000 人;被滑膛槍圓形彈丸所斃傷的為 16000 人;被炮彈破片所斃傷的為 12500人;被霧彈、葡萄彈和炮彈所傷的 359 人;被炸裂彈斃傷的有 139 人;被帶刃武器(主要為馬刀)所傷的僅為 7002 人。
由此可見,火器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與改進,最終取代了冷兵器。直到 19 世紀下半頁,火器已遍布全世界,成為全球各國軍人的基本裝備。
2、軍事技術的兩極分化。
在 19 世紀,火器技術的運用雖然在全世界的戰場上獨占鰲頭,但是放眼全球,軍事技術的發展是失衡的。
單就中國來說,作為火藥、火器的發明國家并沒有將這寶貴的發明發揚光大。
特別是在明朝之后的清政府,在政治上閉關鎖國,妄自尊大,在軍事上強調騎射,輕視火器,結果導致火器技術的發展在中國趨于停滯狀態。清代的火槍在形狀、性能上與明代火器沒有本質差別。在軍隊編制體制上,明代初期軍隊編制是銃手占 10%,其余 90%是刀斧手、弓箭手以及槍手。到明朝中葉,"京軍十萬,火器手居其六",而到第一次鴉片戰爭前這三百多年間,火器手在軍隊中的占比依然是 60%左右,由此可見這段時間火器在中國的發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邊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興起,火器技術逐漸發展,火器成為了近代資本主義國家軍隊的制式裝備。而伴隨著工業革命的步伐,包括火器技術在內的整個軍事技術都迅速發展。1839 年英國就制造出了長達 184 英尺,排水量 630 噸,裝配大小炮 18 門,裝載船員 90 名的鋼鐵汽船,并將其投入到了對中國的鴉片戰爭中。隨船參戰的中國事務研究人員在這場戰爭中發現了一個特點,即在現代戰場中,死板的程式化進攻方式已經不再奏效。"汽船可以把戰火燒到中國的心臟".
而中國軍隊的制式裝備任然停留在兩個世紀以前,他們的大炮大多還是依靠老式火藥進行發射,并且被固定在石墩上,既不能調整射角也無法隨軍運動。而他們的水上部隊的戰斗力更是糟糕,因為在他們常見的海軍編組中--兩艘平底帆船上只裝配有 2-6 門固定在木板中的大炮,它們與陸軍的火炮一樣笨重且威力弱小。所以中國的海軍兵勇只得依靠冷兵器來彌補火力差距,這當然是杯水車薪。
正是如此懸殊的軍力,使得各國侵略者能夠隨意將自身的意圖強加到中國身上。
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文明古國,還是火藥、火器的發源地,在 19 世紀的歐洲面前仍然不堪一擊,世界上其他的落后地區和國家就更不待言了。恩格斯指出:"裝備、編成、編制、戰術和戰略,首先依賴于當時的生產水平和交通狀況"一個國家的軍力,不可能凌駕與其自身的工業體系之上?,F代化的軍隊必須以發達的工業為基石。所以,19 世紀西方的對外戰爭并不僅僅是資本主義強國對外擴張的戰略意圖之下所產生的事件,它更是近代先進文明對野蠻落后文明的無情嘲諷與殘酷碾壓。戰爭的爆發直接反映了當時世界各國之間軍事技術的兩極分化。
3、科學與經濟決定軍事技術的發展。
恩格斯曾指出:"要獲得火藥和火器,就要有工業和金錢,而這兩者都為市民所占有。因此,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興君主政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所有火器的發展研究都需要以金錢作為前提,沒有經濟的支撐任何研發都是空談。而 19 世紀自然科學理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同樣至關重要。擺脫了神學的束縛,科學指引著技術的不斷革新,19 世紀下半葉軍事技術領域的兩項重大發明--速射武器和高爆炸彈,就是以理論突破為前提的。黑火藥雖然發展了近千年,但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隨著級進式燃燒的原理被發現而有了重大改進。特別是在 19 世紀化學工業的推動發展下,諾貝爾等人經過千百次的實驗,發明了炸膠、無煙火藥、苦味酸、TNT 等,而隨著這些更加安全高效的炸藥的出現,黑火藥的時代也就此終結。直到今天,這些炸藥仍然是戰場上的基本爆炸品。
軍事形勢錯綜復雜,國家與國家之間,階級與階級之間的戰火不斷。而軍事技術也隨著科學與經濟的發展不斷前行,使得這個時期的軍事斗爭更趨于殘酷,這便是恩格斯所處的時代--一個希望與殺戮并存,科技的光輝向全球散射與戰爭的烽煙向世界蔓延的時代。
三、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實踐需要無產階級軍事理論的指導。
恩格斯的軍事理論產生于 19 世紀下半葉的歐洲。這與歐洲大陸的工人運動和當時初步形成的革命形勢是密不可分的。共產黨作為國際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以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為目標,面對為維護自身利益和統治地位而掌握強大的國家暴力機構的各國資產階級統治集團,就不得不在軍事上確立自己的理論與指導方針。同時工人階級的斗爭實踐也無時無刻不在期待著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誕生。
推翻舊的制度,需要無產階級自己的軍事綱領加以指導。資本主義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其本身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連續不斷,社會兩極分化日益加劇,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也越來越尖銳。從斗爭方式上來說,已由最初的破壞機器發展到群眾性罷工,帶有政治目的的示威游行乃至武裝起義。從斗爭目的上來說,單純的為改善生活條件的斗爭已被為取得政治權利而積極展開的斗爭所取代。
從 1831 年和 1834 年法國里昂工人起義,1844 年 6 月德國的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等事件,我們不難看出,工人階級已經作為一個新起的政治力量開始在歷史的舞臺上嶄露頭角。在整個大環境的促進下,在恩格斯和馬克思的共同努力下,共產主義者同盟在 1847 年的夏天成立了。次年 2 月,《共產黨宣言》作為首個科學共產主義綱領性文件在倫敦公開發表?!缎浴方沂玖斯伯a主義必然替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客觀規律,同時也莊嚴地向全人類宣布共產黨人將以"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為己任,而暴力革命是達到目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要取得暴力革命的勝利,光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論證"資產階級的死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這一真理顯然是不夠的。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制定無產階級自己的軍事綱領成了當務之急。恩格斯在 1851 年 6 月 19日寫給魏德邁的信中指出,軍事在最近的運動中將具有重大的意義。在 1857 年 11月 15 日,恩格斯給馬克思的信中,他再次提到他之所以開始研究軍事理論問題的主要原因,"1848 年我們曾說過,現在我們的時代來了,并且從一定意義上講確實是來了,而這一次它完全的來了,現在是生死的問題了。我對軍事的研究因此就具有更加實際的意義。"同盟者的反復無常與無情背叛,證明無產階級需要自己的軍事理論。在 1848年至 1849 年的歐洲革命中,工人階級曾和資產階級一起為了推翻封建階級的統治而并肩戰斗過。但是在與封建大地主階級的戰斗中,工人階級迸發出的革命力量令資產階級惴惴不安。他們不僅不敢將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進行到底,反而與反動勢力媾和,一同對無產階級進行血腥的鎮壓。而當時相對松散的工人階級武裝力量,在面對背叛革命的同盟者與反動派的軍事行動時,反抗顯得那樣的無力。在1871 年巴黎公社運動失敗以后,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其首要條件就是無產階級的大軍。"而如何組織、運用這樣一直"無產階級大軍"等一系列軍事問題便亟需有專人研究解決。
黨內錯誤軍事思想的干擾,需要專業的軍事理論撥亂反正。在當時的革命隊伍中,存在一些出身行伍的舊軍人。在革命斗爭中他們常常以馬克思、恩格斯不懂軍事為由,否定他們的正確建議,并妄自尊大,四處宣揚自以為是的錯誤理論。
1848-1849 年歐洲革命失敗之后,馬克思與恩格斯經過反復分析后,得出在現階段下新的革命將不會出現。因此主張應該對現行的武裝斗爭為主的政策進行修改,將培養工人骨干、積蓄革命力量作為當下的工作重點,韜光養晦,等到條件成熟時再組織工人進行武裝斗爭。而以維利希和沙佩爾為首的少數舊軍官卻無視當時的客觀形勢,盲目的提出要立即發動工人,進行武裝起義,奪取政權。而馬克思、恩格斯這一幫文人,根本不懂軍事,只會貽誤戰機。1851 年 5 月 23 日,恩格斯在給馬克思的信對這些舊軍官的反感表露無遺,"所有諸如此類的事情向我表明,我所能做的事情,最好莫過于繼續研究軍事問題,以便在'非軍人'中至少有一個人能在理論方面同他們進行較量。我無論如何要是這些蠢驢們無法用空話壓到我。"當年他是這么對他的親密戰友說的,在今后的歲月里他也是如此實踐的。
第二節 思想產生的理論來源
恩格斯軍事辯證法思想,這樣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不會憑空產生,我們嘗試著尋找其思想產生的理論來源,以求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這一思想的精神實質與科學內涵。
一、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啟示。
克勞塞維茨是德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有著"西方兵圣"的美譽,其遺著《戰爭論》更是一本曠世奇書。它繼承了自康德以來的德國古典哲學的理性主義和辯證法傳統,將當時戰爭中許多寶貴經驗和原則抽象到哲學層次上,從而將戰爭從屬于政治的真實屬性公諸于眾。同時闡明了人的重要作用,精神力量作為人在戰爭進程中所發揮出的一種非物質力量,其地位更是得到了克勞塞維茨的肯定。他還指出了戰爭性質將會向民眾戰爭慢慢轉變的歷史趨勢,探討了戰略和戰術、進攻和防御、戰爭的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敵等理論。并以一人之力創造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出現以前軍事哲學發展的最高形態??藙谌S茨曾經預言:"他的《戰爭論》將引起軍年事理論的一場革命,并且它將不是二、三之后就會被人們遺忘的書。"恩格斯對其文更是大家贊賞。在 1858 年 1 月 7 日寫給馬克思的信中,他向這位親密的戰友說道:"目前我正在讀克勞塞維茨的《論戰爭》。哲理推究的方法很奇特,但書本身是很好的。"而對于這位將軍本人,恩格斯向來不吝惜他的溢美之詞,他曾在《波克罕"紀念一八○六至一八○七年德意志極端愛國主義者"一書引言》中稱贊克勞塞維茨為"軍事學術界第一流的人物"恩格斯對克勞塞維茨軍事理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繼承,使得自己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克氏比較系統的,忠實的反映了戰爭的客觀辯證運動,同時使用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這一當時人類所能達到的理論思維巔峰,來對戰爭進行解讀,使得《戰爭論》較之同時代的軍事理論著作具有更高的理論形態和更強的說服力。
雖然他借助的方法是唯心辯證法,但為使書中"具有內在必然性的一些原則",能夠"接近它們固有的土壤",他曾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戰爭史,收集整理了 130 余個戰例,編寫了許多評論。當他感到自己憑借的"哲學結論"不足以說明問題時,就寧可放棄它并轉而"采用經驗中恰當的現象來說明問題".
所以,他的研究和探索在很多時候,實際上是不自覺的遵循著自發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方法論原則。這一科學的方法論,被恩格斯發揚光大。而他本人通過此種科學的方法論得出的"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這一至今都被大眾所認可的結論更是始終貫穿于恩格斯的整個軍事理論研究過程之中。
二、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哲學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德國古典哲學,而黑格爾哲學對其影響更是舉足輕重。對于從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恩格斯軍事辨證法來說,從黑格爾哲學中獲得的深刻啟示亦是不容忽視的。在這里我們著重談談恩格斯對于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揚棄。
要解析恩格斯對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批判與吸收,我們就不能忽視《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這篇哲學著作。恩格斯在序言里就曾談到,他迫切的希望能夠把他們與黑格爾哲學的關系進行深入系統且言簡意賅的說明。他以黑格爾"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這句名言作為切入點而展開的辯證分析是十分精妙的,他說:"黑格爾的這個命題應用于當時的普魯士國家,只是意味著:這個國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時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
如果說它在我們看來終究是惡劣的,而它盡管惡劣卻繼續存在,那么,政府的惡劣可以從臣民的相應的惡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釋。當時的普魯士人有他們所應得的政府。但是,根據黑格爾的意見,現實性決不是某種社會狀態或政治狀態在一切環境和一切時代所具有的屬性。恰恰相反,羅馬共和國是現實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羅馬帝國也是現實的。法國的君主制在 1789 年已經變得如此不現實,即如此喪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性,以致必須由大革命來把它消滅。所以,在這里,君主制是不現實的,革命是現實的。這樣,在發展進程中,以前一切現實的東西都會成為不現實的,都會喪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權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種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現實的東西就會代替正在衰亡的現實的東西,--如果舊的東西足夠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舊的東西抗拒這種必然性,那就通過暴力來代替。
這樣一來,黑格爾的這個命題,由于黑格爾的辯證法本身,就轉化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類歷史領域中是現實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成為不合理性的,就是說,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開始就包含著不合理性;凡在人們頭腦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為現實的,不管它同現存的、表面的現實多么矛盾。按照黑格爾的思維方法的一切規則,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這個命題,就變為另一個命題:凡是現存的,都一定要滅亡。"通過對黑格爾哲學的辯證分析,他揭示了它的精神實質,"黑格爾哲學的真實意義和革命性質,正是在于它永遠結束了以為人的思維和行為的一切結果具有最終性質的看法。"而由此進一步對黑格爾的辯證法進行了天翻地覆的唯物主義改造,形成了唯物辯證法:"我們重新唯物地把我們頭腦中的概念看作現實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現實事物看作絕對概念的某一階段的反映。這樣,辯證法就歸結為關于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的運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這兩個系列的規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現上是不同的,這是因為人的頭腦可以自覺地應用這些規律,而在自然界中這些規律是不自覺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無窮無盡的表面的偶然性中實現的,而且到現在為止在人類歷史上多半也是如此。這樣,概念的辯證法本身就變成只是現實世界的辯證運動的自覺的反映,從而黑格爾的辯證法就被倒轉過來了,或者寧可說,不是用頭立地而是重新用腳立地了。"這樣就使得黑格爾思想中具有革命性部分得到了很好的恢復還原。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是:"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定的事物同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樣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在這種變化中,盡管有種種表面的偶然性,盡管有種種暫時的倒退,前進的發展終究會實現。"至此,恩格斯通過《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對黑格爾的哲學進行了最基本的解析,從中獲得的深刻啟示對恩格斯軍事辨證法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論的基礎。
第三節 個人因素在思想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事物的發展進步離不開主觀能動性的作用,恩格斯軍事辯證法思想的產生除了受到環境的影響和客觀因素的推動,更離不開恩格斯本人的經歷與孜孜不倦的努力。
一、個人青年時期的從軍經歷。
恩格斯青年時期曾在普魯士的炮兵部隊服役,從 1841 年 10 月 1 日至 1842 年9 月 30 日的這段經歷應該是他輝煌的一生中,首次與軍事交匯的一刻。
當 21 歲的恩格斯作為一年制志愿兵來到普魯士近衛軍的炮兵旅司令部報到時,他所在部隊的《服役條例》如此寫道,有關短期服役的規定:一年制志愿兵是義務兵,是經過考核證明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自愿而不是強征入伍的;服役期為一年,但制服和膳宿費自理;在炮兵或騎炮兵服役,每人必須支付 32 到 34塔勒的養馬費和糧草。這種政策的實行減少了對知識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影響;而受過教育的青年也能比未受教育青年更高效的掌握軍事知識。
恩格斯服役的連隊在和平時期的編制如下:1 名上尉,1 名中尉,3 名少尉,16 名副指揮官(1 名中士,1 名見習士官,3 名軍曹,11 名下級軍官),11 名炮手,2 名號兵,80 名炮兵戰士。在恩格斯服役期間,他的上司不但重視從理論方面提高士兵的軍事素質,而且在實踐上也向連隊的戰士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激起了恩格斯對軍事科學的興趣。由于炮兵是當時最先進的兵種,使得他一開始就把握住了當時軍事領域的尖端技術。
在普魯士軍隊所受到的軍事訓練,很快就在之后的斗爭中派上了用場。1849年 5 月初,在德國各地,人們為了維護帝國憲法而起義。5 月 10 日,恩格斯前往愛北斐特,并在到達當天就組織了一個工兵連在該城的幾處豁口構筑了街壘防御。
5 月 15 日,三四十人的武裝分隊在恩格斯的親自帶領下,又襲擊了位于格萊弗拉的軍械庫,并將繳獲的軍械物資分發給起義民眾。在 6 月 13 日,恩格斯來到了普法爾茨,參加了維利希領導的志愿部隊,并擔任了副官。在實戰的檢驗中,恩格斯證明了他自己是一個卓越的組織者和勇敢的戰士。他寫信告訴別人說:"我有時在司令部,有時在前線,但始終同最高指揮官保持通訊,經常同德斯特爾聯系,我參加了各種戰斗,最后參加了拉什塔特的會戰"此時的他已經認識到了工人階級為了能夠奪取政權并保有政權,就必須掌握軍事作戰的理論和實踐。
二、個人主觀的長期努力。
客觀因素的促進,無法代替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恩格斯軍事思想的產生雖然離不開包括馬克思在內的戰友們的鼎力支持,但同時與他個人孜孜不倦的努力追求也是密不可分的。
青年從軍的經歷對于恩格斯來說只是軍事理論研究之路的起點。從那之后,為了革命斗爭的需要,恩格斯開始了對軍事理論系統的鉆研,從當時流行的各種軍事理論著作到 18、19 世紀的歐洲戰史,他都一一拜讀,仔細研究。他認為要掌握一門學問,"如果不是系統的鉆研,那就得不到任何重大成就。"在對歐洲戰史的研究工作中,他逐漸發現自己的基本軍事知識儲備還有待擴充,用他自己的話來來表述就是,"各兵種尉官考試時所必須具備的"那些知識。于是在 1851年夏,恩格斯兩次寫信給他在德國的朋友,約·魏德邁,希望對方能夠提相關的集學習資料。為此他詳細介紹了自己在下一階段準備補習的內容。其中包括:基本戰術、工程學、軍事科學史、炮兵學、軍隊的組織編制、裝備、給養和衛生勤務等方面的知識。在得到需要的著作和資料后,恩格斯夜以繼日的展開了進一步的工作。
因恩格斯父親的強烈要求,他于 1850 年 11 月,離開倫敦,來到曼徹斯特,成為了歐門-恩格斯公司的一名職員。由于公司的商業事務繁重冗雜,他只得利用休息時間來進行學習。這種緊張疲勞的學習狀況多次在他給友人的信中得到反映。1857年 3 月 11 日,他在給馬克思的信中說道:"我目前還必須每天在辦事處里忙到 8 點鐘,在晚餐等等結束之后,不到 10 點鐘無法開始工作;一點辦法也沒有。"為了能更快更好的完成革命賦予他的艱巨任務,帶病堅持工作也成了家常便飯?!盾婈牎芬晃牡淖珜懝ぷ骶褪窃诙鞲袼桂B病療養期間完成的。當馬克思于 1857年 9 月下旬收到《軍隊》的完成稿的時候,那種對戰友的擔心與敬佩溢于言表:"你的《軍隊》一文寫的非常好,只是它的分量使我吃驚,因為工作量這樣大,一定會損害你的健康。如果我知道你的工作要持續到深夜,那我寧愿讓這些都下地獄。"恩格斯就是這樣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勤奮和高度的忘我精神,對數量驚人的軍事論著和各種戰史資料進行了刻苦扎實的研究,寫下了幾百篇論述和分析武器裝備發展、軍隊、戰爭、軍事學術思想和其他各種軍事現象的理論作品、學術專著和評論文章。單從我國現在翻譯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50 卷的內容里,我們就可以發現,恩格斯為了研究軍事問題曾先后看過 250 本,近 100 位各類學者的論著。通過這些詳實的數據和曾經的通信,我們不難體會到,恩格斯為了掌握軍事理論是何等的嘔心瀝血、殫精竭慮。而他在軍事科學研究過程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又是多么的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