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恩格斯軍事辯證法思想的價值探究
【緒論】恩格斯軍事辯證法思想的意義研究緒論
【第一章】恩格斯軍事辯證法思想產生的背景及原因
【2.1 2.2】戰爭中人的因素與物的因素的關系
【2.3 2.4】軍事技術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第三章】恩格斯軍事辯證法理論的主要特點
【第四章】恩格斯軍事辯證法對我國的影響與啟示
【結束語/參考文獻】恩格斯軍事辯證法形成與發展研究結束語與參考文獻
第三節 軍事技術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一、科技水平與軍事技術的關系。
從歷史上看,作為服務于戰爭的一種特殊社會實踐,軍事技術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緊密相連的。恩格斯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動力的思想,以及關于科學技術的進步推進軍事的發展的思想,在他很多的論著中都有涉及。"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這是恩格斯在 1883 年 3 月 17 日,在倫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馬克思時說過的話??梢姰敃r科學技術的影響力在恩格斯與馬克思這兩位歷史巨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恩格斯的時代,科學技術興起之后,剛剛大規模應用于生產實踐。從蒸汽機到電力的應用,憑借其高效率的工作,改變了傳統生產力的動力基礎。機器作為人類知識的物化產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能取代了費時費力的手工勞作。
等等這些因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給生產和整個社會生活方式帶來的改變,令恩格斯感到驚訝不已。在 1850 年,恩格斯和馬克思就已經意識到,"現代自然科學和現代工業一起變革了整個自然界。"出于對國際工人運動軍事斗爭進行系統地理論指導的實際需求,恩格斯對科學技術在軍事變革中的作用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早在五六十年代,為了撰寫百科條命和兵器發展史,恩格斯對科學技術的應用對軍事發展的內部關系就做了豐富的調查。
七十年代,在駁斥德國小資產階級思想家杜林關于暴力與經濟之間關系的謬論時,恩格斯就從歷史上論證了科學技術對軍事上變革的決定性影響。他在談到14 世紀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而引起的軍事變革時說:"這種純技術的進步,使整個作戰方法發生了變革。"而在 19 世紀中葉,發達國家將螺旋推進器運用于軍事領域后,他闡述道:"隨著螺旋推進器的發明,就有了一種必然使海戰發生根本變革并且使所有的軍艦變為蒸汽艦的手段。"由此可見,恩格斯對于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的運用這一現象背后所隱藏的內涵,有著深刻的見解。即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對軍事技術的發展高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事實上,科學水平對于軍事的影響,絕不僅僅在于軍事技術的提高,而是全面的,深遠的。正如他后來所說:"裝備、編成、編制、戰術和戰略,首先依賴于當時的生產力和交通狀況。"而毋庸置疑的是,生產力發展的高度、交通狀況的好壞要以科學技術的發展作為前提。這就關系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對軍隊內部各種關系的影響,這個問題我們將在接下來的一節里做詳細的探討。
二、軍隊中的各種關系受到科學技術的支配。
恩格斯非常贊成馬克思的這樣一個觀點,即"生產者相互發生的這些社會關系,他們借以互相交換其活動和參與共同生產的條件,當然依照生產資料的性質而有所不同。隨著新作戰工具即射擊火器的發明,軍隊的整個內部組織就必然改變了,各個人借以組成軍隊并能作為軍隊行動的那些關系就改變了,各個軍隊相互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并在自己的許多文章中論證了馬克思的這一觀點。
上一節我們已經闡述了科技水平給軍事科技帶來的影響,也正是科學水平的提高使得新的作戰工具得以問世。而一旦新的作戰工具裝備部隊,那么軍隊內部的組織結構也將為此產生巨大的變革。
火藥是 14 世紀初從阿拉伯人那兒傳入歐洲的,從那時起,歐洲各國便開始了對新一代作戰工具的研制和試用,恩格斯曾寫道:"到 14 世紀末,炮兵成為了所有西歐國家都擁有的主力兵種,而軍隊的制式裝備也由冷兵器變成了明火槍。"這不僅僅是歐洲各國的軍隊裝備從冷兵器進化到熱兵器的準備期,同時也是軍隊內部組織結構調整的關鍵準備期。
在冷兵器時代,各國軍隊主要是由騎兵和步兵組成的。從十四世紀起,隨著火器的發明與應用,火炮和火槍開始裝配部隊,這首先就改變了陸軍已實行幾千百年的組成成分。恩格斯指出:"在十五世紀,戰場上出現了炮兵,而一部分步兵--當時的射擊手--則裝備了火槍。"這就是軍隊中冷熱兵器共存、火器長矛并用的兵器演變期,從十四世紀初期算起,這個時期整整持續了四個世紀。
在這一時期,炮兵作為一個新兵種列入軍隊編制的整個過程為恩格斯所重視。
在十四世紀,火炮剛剛誕生,受到當時生產力和科技發展程度的限制,火炮的制造工藝是非常粗糙的,笨重的構造使得火炮根本無法大范圍推廣。這一現象在十五世紀得到了改善,原因就是火炮的鑄造開始使用生鐵、銅或者青銅??刹鹦兜呐谖膊勘恢饾u淘汰,火炮被鑄造成一個整體的同時還被加上了炮耳軸和帶車輪的炮架。這樣,炮的機動性得到了大大的增強,在作戰中不僅可以將炮靈活布置在戰場的任何地方,還可以在軍隊移動時隨軍隊一同進退。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在位期間法軍出現了固定的炮手,至此產生了專業的炮兵勤務部門,炮兵也就作為一個新的兵種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到了十六世紀,火炮的制造、炮兵的使用以及炮兵理論的研究。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在當時,炮兵并不屬于軍隊序列。"火炮屬于國家,但是操作火炮的人卻不是士兵,他們組成了一種行業,炮兵不算是一個兵種,而算是一種手藝。炮兵軍官沒有軍階,與其說把他們歸入有軍官特權的貴族,不如把他們歸入像裁縫和木匠一類的手藝人。"而炮兵的正在正規化又是一個多世紀以后的事情了。在 1671 年,一直在炮兵建設和使用方面保持著優勢的法國人,"建立了炮兵團,規定了不同的軍官職務和等級,從而首先廢除了舊的行會制度,把炮匠編入軍隊作為基干兵?!能姽俸褪勘挠柧氁簿陀蓢艺乒芰?。"從恩格斯考察炮兵演進史的足跡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新技術引起的新作戰工具的出現所帶來的軍隊內部組織結構的改變,而我們還可以在恩格斯考察火槍手取代長矛手前后幾百年的歷史中尋找到這樣的足跡。
而與內部組織結構一樣,軍隊的體制編制也逃不過科學技術的支配。關于這一點,在恩格斯對于歐洲軍隊中,步兵和騎兵之地位作用的幾度變遷的考察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一二。在火器出現以前,"騎兵成了在歐洲各地真正決定會戰結局的唯一兵種。"直到十四世紀,由于生產力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火器開始逐漸裝備部隊,這導致了步兵的興起。在以騎兵為主的時代里,封建軍隊最基本的戰術單位是長矛手組,組上的一級單位為連。恩格斯在談到法國國王查理七世成立本國常備軍的情況是說道:"1445 年,他征召了 15 個連,每連 600 人,共有騎兵 9000 人,分駐在王國的各城并按時領取薪餉。每連分為 100 個長矛手組。長矛手組由重裝騎手 1 人、弓箭手 3 人、侍從兵 1 人和侍童 1 人組成??梢?,他們是重騎兵和馬弓手的混合體,當然這兩種兵在會戰中都是單獨行動的。"而當十六、十七世紀,火器大規模裝備部隊以后,這樣的編制體制發生了改變。騎兵時代的長矛手組一級的編制被撤銷,取而代之的是火槍手和長矛手混編在一起的步兵營。在營的上一級,有的國家采用團的編制,有的則采用旅。由于這一時期,火器技術還處在大跨步的發展階段,于是形成了冷熱兵器的交替時期,這導致了這段時期內軍隊的編制比較不穩定。而到了十八世紀,火器技術日趨成熟,步兵已將長矛完全剔除出制式武器的行列,隨之而來的是全體士兵都開始列裝燧發槍。恩格斯指出:"這些軍隊到這時才固定地分為 500-700 人的營作為戰術單位;營為了特定的目的有分為連;幾個營組成了一個團。這樣,步兵組織就有了較固定的形式。"三、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戰略戰術發展的辯證關系。
在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戰爭,這一社會歷史現象做出深入的考察之前,在歐洲的軍事藝術發展史的文獻記載中,戰略戰術的演變與發展被描述成是統帥天才的體現和他們的悟性創造。而恩格斯通過深入的研究,并例舉了大量的史實,告訴人們,軍事史上任何戰略戰術的演變,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
在火器的發明和火藥制造技術進入歐洲前的幾個世紀,騎兵一直在歐洲戰場處于統治地位,這一點我們在前文已有過詳細的敘述,而以騎兵為主的武裝力量進行戰斗時,所采用的戰術是沒有固定的作戰線的大批騎士之間的決斗。戰斗以一方將另一方的大部分騎士擊落馬下或俘虜為結束的標志。從總體上說,以騎士決斗為主的戰術,在戰術發展史上代表了整整一個時代。而后來取而代之的線式戰術的出現,正好就是冷熱兵器交替,騎兵統治地位易主步兵的時期。所以恩格斯說:"由縱深隊形到線式隊形的過渡,由長矛到火槍的過渡,由騎兵的優勢到步兵的優勢的過渡,是到弗里德里希大帝開始征戰并隨之開始了線式戰術的鼎盛時期才逐漸完成的。"根據恩格斯的考察,軍隊作戰由縱深隊形轉為線式作戰隊形,正是第一代簡陋的滑膛火器得到初步改進的結果。
而步兵線式隊形雖然相對于中世紀的騎士縱深戰術來說,是一種進步,但它本身也存在著很大的缺點。恩格斯指出,軍隊成線式隊形作戰時,全體步兵排成三排構成了一個中空的長方形,整個隊伍的移動要在保持作戰隊形的基礎上才能完成,最多只允許兩翼之中的一邊稍微進退作為調整,而且還是以十分緩慢的速度進行的。在實際作戰過程中,要快速實施戰斗隊形的變換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種死板的戰術在多年以后被散兵或者散兵加縱隊戰術取而代之,而新戰術的興起又離不開兩個非常重要的技術革新,即第一,輕便的野戰炮架的及時出現,使得野炮的轉移速度達到了戰場要求;第二,1777 年法國采用的按照獵槍仿造的彎曲的槍托作為制式裝備裝配部隊,它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射手的命中率。如果沒有這些技術革新作為依托,那么憑借舊式武器是無法進行散兵戰的。
散兵線加縱隊戰術較之線式隊形是戰術上的一個巨大發展,但是其本身也有著重大的缺點,最致命的的就是人員的排列比較集中,較易遭到密集火力的殺傷。
但是在 19 世紀 50 年代之前,歐洲各國軍隊使用的主要是滑膛武器,眾所周知,這種武器的火力并不是非常強大,這就是散兵加縱隊戰術能夠合理存在的根本原因。在 50 年代之后,一旦線膛槍大量裝備部隊,這種舊的戰術立刻遭到了毀滅性的的打擊,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新的戰術--散兵群戰術。對于歷史上這次由于線膛槍殺傷威力的提高而導致的戰術變革,恩格斯在《步兵戰術及其物質基礎》
一文中有過詳細的描述。他說道,普法戰爭中法國的失敗是征兵制的失敗,后備軍制度的勝利。在這次戰爭中,雖然雙方都首次使用后裝槍作為參戰武器,但是軍隊移動和作戰時所采用的形式,卻基本上和舊式燧發槍時期相同。至多不過散兵群的隊形密集一些。此外,法軍仍然采用過去的營縱隊,有時也采用橫隊,而普軍至少曾企圖把連縱隊當作一種更適合于新式武器的戰斗形式。最初幾次會戰的情形就是這樣,當普魯士近衛軍的三個旅在圣普里瓦的攻擊中(8 月 18 日)認真地試用這種連縱隊時,就發現后裝槍具有巨大的殺傷力。在這次會戰中參戰最多的五個團(共一萬五千人)的幾乎全部軍官(一百七十六人)和五千一百一十四名兵士陣亡,占全體人員的三分之一以上。參加會戰的全部近衛步兵共二萬八千一百六十人,當天損失八千二百三十人,其中軍官三百零七人。從那時起,連縱隊這種戰斗形式也同營縱隊或線式隊形一樣被摒棄了;在此之后任何以密集隊形暴露在敵人步槍火力之下的企圖都是愚蠢的;在普軍方面,還只是以較密集的散兵群進行戰斗,其實之前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下,縱隊就總是自覺地分散展開為這種散兵群,只是上級把這種行為看作破壞隊形而加以反對而以。
從以上事實,我們不難發現,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爭實踐本身常常迫使參展人員不得不適應戰場的變化,從而改變固有的戰略戰術。而同時恩格斯也注意到,戰略戰術的要求,常常也能促使科學技術在軍事方面的發展與應用。
海軍是一個古老的軍種,在歐洲,它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存在。但是,在19 世紀中葉以前,海戰的作戰方式由于受到當時生產力水平和科技發展的限制一直都是比較簡單的。因為艦艇的動力系統都是依靠水兵操槳或借助風帆推送,加上又缺乏遠距離作戰的有效武器,海軍的大規模機動作戰一直無法實施,直到近代,蒸汽機和螺旋推進器的發明和廣泛應用才徹底改變了這一現象。而當第一批歐洲航海家橫渡大西洋,遠渡重洋向海外謀求擴張就成了許多政治集團的迫切需要,這一戰略需要有力的刺激了大型船只的建造和海軍武器裝備的發展。恩格斯指出:只有從這時起,我們才能談到真正的海軍。這是一個大航海時代,要完成海洋國家的殖民事業就必須建立強大的海軍來為自己的殖民地和航海線進行有力的戰略支撐。正是戰略層面上提出的具體要求,開啟了一個海戰頻繁、海軍武器飛速發展的時代。
但實際上,海軍戰法的徹底改變卻比這一時期還要晚三百多年。在蒸汽機已經開始使用于一部分次要任務的艦船,而螺旋推進器尚未問世之前,海軍的作戰方法仍無顯著的改變。原因就在于當時的蒸汽機全都采用明輪。在實戰中,暴露在艦船外部的明輪很容易遭到敵人火力的打擊,從而使艦船喪失動力。此外,機器、明輪和煤的重量使艦船的容量大大減小,要想在此基礎上裝備大量的重炮是不可能的。由此,現行的動力系統無法滿足海軍戰略戰術的要求的時候,新的動力系統就呼之欲出了。所以恩格斯說:"只要帆船還在承擔決定性的軍事行動,那么蒸汽的利用就不可能使進行大規模海戰的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螺旋推進器才得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面世。
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恩格斯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戰略戰術發展之間辯證關系的理解與論述。他的這一重要的結論,至今還散發著科學的光芒。
四、軍隊的戰斗力與科學技術在生產領域中的運用的關系恩格斯一直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解讀戰爭,把生產力與戰斗力的關系闡述清楚,是恩格斯軍事辨證法思想的一大理論貢獻。論述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戰斗力的構成究竟取決于哪些方面。
首先,較完善的武器裝備是構成戰斗力的物質基礎。恩格斯對這一基礎向來重視,他認為:"暴力不是單純的意志行為,它要求促使意志行為實現的非?,F實的前提,特別是工具".又說,"一句話,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為基礎的。"在分析 1866 年普奧戰爭中取得勝利的原因時,恩格斯說道:奧軍作為歐洲軍隊中的佼佼者不會輕易潰散,普軍的此次勝利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速射的針發槍被啟用。沒有這種新式武器,普魯士兩個軍團的會合能否成功還未可知,并且可以完全肯定的是,普軍能取得這樣巨大而又迅速的勝利與火力上的巨大優勢是密不可分的。
在 1866 年 7 月,他給馬克思的信中,再一次談到了先進的武器裝備給軍隊戰斗力帶來的巨大影響,"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普魯士有五十萬支針發槍,而整個其余世界還不到五百支。在兩三年或五年之內,沒有一支軍隊能夠配備后裝槍,而在此以前優勢在普魯士一邊。"恩格斯指出,在熱兵器取代冷兵器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軍隊列裝的武器裝備的質量和數量,一直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由此可見,武器裝備在軍隊戰斗力生產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次,科學合理的編組模式,有利于軍隊戰斗力的生成。兵員數量相同的軍隊,編組不同會造成戰斗力的大相徑庭。這是恩格斯通過對大量戰史的研究得出的客觀真理。它曾兩次在著作中提到拿破侖總結自己在埃及成功使用騎兵的經驗,以此來強調軍隊編組的重要性。拿破侖認為,法國騎兵以少勝多的關鍵所在,就是法軍科學合理的戰斗編組。這種以嚴明軍紀為前提的編組,保證了單個騎兵間的密切協同,從而形成了一支戰斗力大大超過單個士兵簡單疊加的整體力量。正如他本人所說:"2 個馬木留克兵絕對能打贏 3 個法國兵,100 個法國兵于 100 個馬木留克兵勢均力敵;300 個法國兵大都能戰勝 300 個馬木留克兵,而 1000 個法國兵則總能打敗 1500 個馬木留克兵。"恩格斯還在《軍隊》一文中論述了 17 世紀瑞典國王古斯達夫二世-阿道夫通過改進軍隊編組從而提高部隊戰斗力的例子。
這位瑞典國王將過去每團 2000 到 3000 名戰士的編制,壓縮到每團 1300 到 1400人。把縱深的隊形改為淺近的隊形,"他采用這樣的隊形,打敗了常常編組為 30列(類似縱隊或方隊)的密集成群的敵人。"可見,合理的編組能給軍隊帶來的戰斗力增益是不可忽視的。
再次,良好的軍事訓練,有利于促進人與武器相結合,進而提高軍隊整體的戰斗力。恩格斯一直注意考察軍事訓練對于軍隊戰斗力提高的重要效果。他指出:
"每一個自覺的士兵都應當知道自己的武器的構造原理和性能。""如果缺乏訓練和組織而僅憑熱忱,任何人都不能打勝仗。"這就是說士兵必須經過科學的,有組織的訓練才能成為真正的戰士,特別是對于技術性很強的兵種他強調道:"軍官和軍士都必須有長期專業的訓練。"除此之外,只有通過嚴格的訓練,士兵才能獲得很強的適應性、良好的作風、頑強的意志、高度的自我約束力以及強健的體魄。特別是在論及羅馬軍隊時,他強調,這支軍隊"對士兵的訓練是非常嚴格的,目的在于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增強士兵的體能",并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而這一切的訓練要求都要從實戰出發,只有這樣的訓練才能產生真正的戰斗力。他說:"只交給士兵們在打仗時有用的東西,而使他們不在任何傳統的舊事物上白白浪費時間。"最后,周密可靠的后勤保障,是整個戰斗力生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1870年 7 月下旬,法皇拿破侖第三為發動對普魯士的戰爭,于 7 月 28 日由巴黎趕往麥茨;次日親自接任萊茵軍團總指揮,決心趁敵人不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越過國界,一舉擊潰普軍??蓪嶋H上,由于法軍后勤保障不力,萊茵軍團直到 8月 6 日仍未出動,從而失去了先機。恩格斯在分析這一重大失誤的原因時指出:
"原因很簡單,如果說法軍士兵已經準備就緒,那么他們的軍需部門還沒有準備好。""正是在這方面產生的混亂使得作戰行動在戰爭最緊要的關頭推遲了幾乎一個星期。"以上我們粗略的整理了恩格斯對于構成戰斗力的主要部分的論述,顯而易見的是前三項與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陸陸續續的談到過了,這里需要補充說明的就是最后一個問題--后勤保障與生產和科技發展的關系。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規模和不同文化層次的軍隊,有著不同的后勤保障方式,不同的后勤保障方式反映著不同時代的生產和科技發展水平。在《1852 年神圣同盟對法戰爭的可能性與展望》一文中,恩格斯對此做了深入的考察。
在 16、17 世紀,歐洲各國的軍隊規模較小,活動范圍也有限,后勤保障主要依靠隨軍的馬匹、車輛以及預設的倉庫進行供應。但是這樣的情況在法國大革命之后被打破,軍隊數量的大幅度增加,作戰范圍的空前擴展,就迫使軍隊的后勤保障不得不做出適應性的改善。恩格斯指出:"現代的軍隊不能像七年戰爭時代的小部隊那樣幾個月內只在約二十德里的地區上來回運動。他們不能把一切必要數量的糧食都攜帶在野戰倉庫中。他們不得不像成群的蝗蟲那樣擾害他們所占的地區,在騎兵所能及的范圍內四面八方去征發糧秣,而且當一切都吃盡的時候就轉移到別的地方去。倉庫貯藏只要能供應意外的需要就夠了。這些倉庫時常告罄而又重新加以充實,它們必須跟隨軍隊迅速轉移,所以只有在極少的情況下才備有充分的存糧以供應軍隊一個月左右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述,當時后勤保障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就地征糧。而這種情況的改變發生在 19 世紀下半葉,當時的歐洲大部分國家以及美國都已經修建了相當稠密的鐵路網。這就為軍隊后勤物資的運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們從這一時期的一些戰爭,如 1861-1865 年美國內戰、1866 年普奧戰爭和 1870-1871 年普法戰爭等就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軍事保障能力不論是在數量還是速度上,都有了有了質的飛越。這一切歸根到底還是由于鐵路運輸的興起與發展,而鐵路運輸作為一種新型的交通運輸技術,它和當時科技水平之間的關系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以上是恩格斯關于戰斗力與科技發展之間關系的觀點整理,而實際上最后我們需要討論的就是恩格斯對于生產力與科學技術之間關系的論述了。而對于這個問題,恩格斯在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就早有解釋。在關于論述英國為何能夠在競爭激烈的歐洲大陸率先崛起時,他指出,第一次工業革命是現代英國各種關系的基礎,它為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亦既,"工業領域一受到刺激,其后果是無窮無盡的"而究竟是什么讓英國的工業開始騰飛的呢?恩格斯對這個問題又進一步答道:"英國工人階級的歷史是自 18 世紀后半期,從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的發明開始的。眾所周知,產業革命正是自此來開了序幕,他的發生同時又造成了市民社會中的全面變革。而它的世界歷史意義直到現在才開始被清楚認知。"而"僅僅姆斯·瓦特的蒸汽機這樣一個科學成果,在它存在的頭五十年中給世界帶來的東西就比世界從一開始為科學發明所付的代價還要多。"綜上所述,英國能夠率先崛起的根本原因,是新的科學技術運用于日常生產中造成的生產力的大幅度飛躍,也就是把科學技術轉換成了生產力。用恩格斯的原話來說就是,"勞動包括資本,此外還包括經濟家想也想不到的第三要素,我所說的是簡單勞動這一肉體要家以外的發明和思想這一精神要素。"恩格斯通過對英國的工業崛起的分析,得出了一個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科學結論,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雖然他對這一命題的表述還不是十分清晰,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其整體思想的解讀與運用。至此,我們可以知道,恩格斯對于生產力與戰斗力關系的觀點是--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對戰斗力強弱是有決定性作用的。
第四節 科學的軍事方法論
一、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指導戰爭。
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采用唯心主義的認識路線來指導戰爭是那個時代的軍事家們常用的手段。他們通常不承認戰爭活動中存在著可以為人們去認識和掌握的客觀規律,就連有"西方兵圣"之稱的克萊塞維茨也難以例外,他曾在《戰爭論》中寫道:"法則這個概念,對于認識作戰來說是多余的,因為戰爭中錯綜復雜的現象不是很有規律的。"也就是說,他主張戰爭的規律是不可知的。
恩格斯則從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出發,認為戰爭也和其他一切社會現象一樣,和某些經濟的、物質的、科技的、精神的以及軍事本身的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其發展過程必然有著符合自身運動特點的規律。而這些規律,是能夠被認識的。
對于戰爭中存在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系,恩格斯是這樣認為的,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占主導地位的不是偶然性,而是必然性;客觀世界中一切本質的東西都是由必然性,即視為客觀發展的規律引起的,而不是由偶然性決定的。這是因為偶然性不是以自身為根據,而以它物為根據,其并不是來自于事物的內部聯系。
而必然性是以現象和過程的本質為根據,它來自事物間的內部聯系和關系。所以,決定事物發展基本方向的是必然性,而偶然性只是必然性的補充和表現形式而以。
用恩格斯的原話說,就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的隱蔽著的規律支配的,而問題只是在于發現這些規律。"從而駁斥了克勞塞維茨所推論的,戰爭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隨偶然性而來的機遇以及隨機遇而來的幸運。"對于戰爭規律對戰爭進程的影響,恩格斯有過這樣生動的闡述,在命令下達之后,"海上和陸上的軍事調動,便不再服從外交官的愿望和計劃,而服從它自己的規律,違反這些規律,就不免使整個遠征軍遭受危險。"因此,若要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得到更大的獲勝幾率,指導戰爭的統帥就必須深入研究和熟練掌握戰爭的規律,并遵循規律指揮作戰。
當時唯心主義軍事家不僅推崇戰爭規律的偶然性與不可知性,還認為戰略戰術的原則是亙古不變的,而恩格斯對此的看法與他們恰恰相反。他認為,作戰方法是參戰全體人員對多次實戰的反復歸納和抽象,也就是說對戰爭規律的認識來自于實踐,取決于一定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條件,因此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隨著客觀物質基礎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舊有的作戰規律將不斷被新的作戰規律所完善和取代。
任何一種作戰方法,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物質基礎上形成的,因而它只是在一定的范圍內適用,不根據實際情況,而是機械的生搬硬套,則每戰必敗。在《布倫海姆》一文中,恩格斯分析了 1704 年 8 月 13 日,英軍奧地利聯軍在布倫海姆會戰中擊敗法國巴伐利亞聯軍的原因時,寫道:"這次會戰從戰術觀點來看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極其清楚地說明了當時的戰術同現代戰術之間的巨大差別。同一種情況,即兩翼前有兩個居民點,這在今天會被認為是防御陣地的最有利的條件之一,而對于十八世紀的軍隊卻成了失敗的原因。在當時,步兵完全不適于進行具有明顯的非正規性質的散兵戰,而在今天,散兵戰卻能使精銳部隊防守的磚石房屋居民點成為幾乎不可攻克的。"通過恩格斯留給我們的有關 19 世紀中后期各次戰爭事件的大量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指導戰爭是恩格斯軍事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認識路線概括起來說就是:1、承認戰爭規律的可認識性。2、遵循戰爭的內在規律。3、戰爭規律的認識來自于戰場的實踐。4、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爭規律切記機械套用。
二、辯證法在戰略戰術層面的應用與體現。
為了在戰爭中取得勝利,指揮作戰的人員,就要掌握戰爭的規律并將其熟練地運用于整個作戰過程。而將唯物辯證法運用于戰爭中,無疑是總結戰爭規律的一個捷徑,這恰好是是恩格斯軍事辨證法思想所包含的內容。
兵力的集中與分散。集中優勢兵力,擊敵要害的原則在恩格斯的軍事著作中多有涉及。恩格斯在《步兵》一文中就曾提到古希臘軍事家埃帕米農達斯對于兵力集中的理論貢獻。他說道,埃帕米農達斯首創了至今仍然必須遵從的戰術原則,即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集中優勢兵力在決定性地段進行主攻。
1857 年 9 月24 日,恩格斯又在一封信里同馬克思探討英軍在印度的作戰部署時說道:"集中兵力是關鍵所在。沿恒河開向上游的增援部隊被遲滯且沒有形成優勢兵力,連先頭部隊都沒有到達阿拉哈巴德……也許固守這些據點會起到一定的效果,但無論如何,應該堅守據點的兵力必須縮減到最低限度,因為需要集中最大的優勢兵力進行野戰。"這里可以看出,集中兵力的重要性。而不適時宜分散兵力的愚蠢做法也遭到了恩格斯的抨擊。美國內戰時,北軍司令麥克累倫曾準備一面對南軍實施包圍,一面又對南部諸州進行封鎖。對這個麥克累倫指使下的美國報紙極力鼓吹"大蛇"計劃,恩格斯批判道,根據作戰計劃,軍隊將要分散兵力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試圖將敵軍全部圍住并通過收縮陣線窒死敵人。這其實是所謂'封鎖線體系'的再現;在 1792-1797 年間,人們曾經一次次的用此法對陣法軍,而結果總是失敗。在熱馬普、弗略留斯,特別是在蒙特諾特、密雷棲摩,德果、卡斯提奧涅和里沃利等地的會戰中,這個體系都曾被擊潰。法軍集中優勢兵力于關鍵地域,將包圍圈分成數段然后各個擊破。
麥克累倫之所以遭受慘敗,就是因為他違反了集中優勢兵力的戰略原則。
進攻與防御的轉換。恩格斯強調積極防御的作戰方針,所謂積極防御就是以攻勢來進行防御。而積極防御的要點就在于重點設防,伺機殲敵,攻防結合。而進行重點防御的關鍵就在于判定關系全局的戰略要地。恩格斯對此非常關注,在對巴土姆在土耳其亞洲戰區的重點防御地位進行分析時,他指出,巴土姆"是土耳其整個亞洲部分的戰區的鎖鑰".1854 年 7 月,他對西里斯特里亞在巴爾干戰區土軍防御的重要性也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西里斯特里亞是兵家必爭之地,整個戰局的走向都被這一要塞所左右",而且"俄軍最終就是輸在未能拿下此要塞。"在論述了重點防御地區對于整個防守的重要性之后,下一步的關鍵則是如何轉換兵力,反守為攻。恩格斯積極防御的精髓所在就是在整體處于防御的情況下,積極采取攻勢行動來主動攻擊敵人。"最有效的防御仍然是以攻勢來進行的積極防御。"在他看來,那些善于在防御性戰爭中進行攻勢作戰的將領,往往能打亂進攻者的部署,從而掌握戰場的主動權。通過考察進攻與防御的辯證關系,恩格斯探尋到了正確的防御方法,"防御不應當總是被動的,而應該在運動中積蓄能量,一旦時機成熟防御者就應當采取進攻措施反守為攻。"強調在防御中把握攻防的切換點,適時地展開堅決的反擊,并不排斥堅固的防御陣地在阻擋進攻之敵時發揮的重要作用。1796 年,拿破侖僅以一周的時間便占領了整個皮蒙特和倫巴第,但在曼都亞要塞防御的奧軍卻給予了妄圖繼續前進的法軍以頑強的抵抗,恩格斯在分析這段戰史時指出:"曼都亞的城墻擋住了他,而這個當代最偉大的統帥為了征服這一障礙,竟用了 9 個月的時間。"進攻和防御,作為兩種基本的作戰形式,究竟孰優孰劣,千百年來都存在著分歧。而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對這一問題作出了自己的回答。那種認為"進攻就是主動,就是勝利"的看法是片面的。歷次戰爭實踐都已經證明,在防守部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且能一直組織有效抵抗的情況下,用堅強的防守拖垮敵人,然后轉守為攻的防御之道才是最可靠的戰術。
也就是說,把握好攻防的轉換,進行積極防御更加有利于整個戰局,更有可能獲得最后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