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其他論文 > > 恩格斯軍事辯證法理論的主要特點
恩格斯軍事辯證法理論的主要特點
>2023-04-05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恩格斯軍事辯證法思想的價值探究
【緒論】恩格斯軍事辯證法思想的意義研究緒論
【第一章】恩格斯軍事辯證法思想產生的背景及原因
【2.1 2.2】戰爭中人的因素與物的因素的關系
【2.3 2.4】軍事技術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第三章】恩格斯軍事辯證法理論的主要特點
【第四章】恩格斯軍事辯證法對我國的影響與啟示
【結束語/參考文獻】恩格斯軍事辯證法形成與發展研究結束語與參考文獻

第三章 恩格斯軍事辯證法思想的主要特點

以上是通過對恩格斯遺著的整理得出的恩格斯軍事辯證法思想的大致內容,這一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構成的是一個完備而又嚴謹的思想體系,與歷史上其他的軍事學說相比,其自身有著顯著的特點。

第一節 對軍事現象的首次的唯物史觀的觀照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在哲學史上的重大貢獻,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恩格斯首次將唯物史觀研究分析事物發展規律的方法運用于軍事問題,從而賦予了恩格斯軍事辯證法思想以哲學靈魂。

一、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認識戰爭。

恩格斯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考察戰爭問題,而是把戰爭作為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將其放在整個社會領域之中來考察,始終把握住戰爭的社會屬性。也就是說,恩格斯不是局限于戰爭自身范圍之內,而是首先從戰爭與整個社會的外部聯系即戰爭的社會屬性出發,分析研究戰爭。他認為,戰爭同社會上其他事物一樣,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作戰方式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軍事運動的外部原因和社會原因最終應從人類物質生產方式的變化中去尋找。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第一性"的原理在軍事領域中的鮮明體現。

恩格斯在運用這一原理考察戰爭問題時告訴我們,一定要從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中尋找他們的根本原因,并依此對它們做出正確的評價和解讀。在面對具體的一場戰爭時,首先把握各交戰國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性質,然后再準確把握住這些國家統治集團所追求的經濟利益是什么和實現這些經濟利益所采用的手段是什么。只有通過這種認識路線,才能對戰爭的本質和規律進行深刻理解。

而政治作為社會歷史范疇和經濟的集中體現,不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而是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依據對生產資料占有的情況,在人和人的關系上出現各種不同的利益集團的對立時才出現的。在階級社會中,政治實質上是基于物質利益的對立沖突并"圍繞著經濟解放而進行的".在恩格斯看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無非是指階級社會的戰爭"根本是為著十分明確的物質的階級利益而進行的"階級斗爭,是階級之間經濟利益的矛盾尖銳化、暴力化的產物。由此可見,政治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時期內存在與物質生產和軍隊關系之間的中間環節,對戰爭的社會屬性產生更為直接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注意政治的因素在決定階級社會戰爭的社會屬性上的作用,但是不能把它同生產力的作用等同起來,而是應該把政治與戰爭的關系放到整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之中加以考察。

二、運用唯物史觀探視人民戰爭。

之前我們已經根據恩格斯軍事辨證法思想對在革命與戰爭的進程中統帥與人民大眾的決定性作用作了解讀與討論。其結果與唯物史觀對人民戰爭問題的指導結果是完全一致的,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歷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運動,實際上都是人民群眾自覺的對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進行的反擊。所以說人民戰爭是唯物史觀在軍事領域的具體的表現。

人民戰爭的首要特點是人民群眾自發的參與到戰爭進程中來。恩格斯一貫認為人民的解放歸根到底是人民自己的事情。他在 1849 年第一次提出人民戰爭的概念時,正是皮蒙特王國的軍隊在反抗奧地利軍隊入侵的戰斗中初戰告負的時候,不過這次戰敗對皮蒙特的整個抵抗力量并沒有造成嚴重的打擊。所以恩格斯說:

"如果在會戰失敗之后馬上開始真正的革命戰爭,假設意大利軍的殘部馬上宣布自己是全民起義的中堅力量,假如把軍隊的普通戰爭轉化為 1793 年法國人所進行的那種人民的戰爭,那么當下經受的損失就可以基本忽略了。"恩格斯這段論述中有兩個地方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即若想戰勝奧地利,第一,必須把一般的戰爭變為"真正的革命戰爭",第二,必須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使戰爭變為"人民戰爭".同這次描述一樣的情況還出現在,1808-1814 年西班牙人民和 1813 年普魯士人民反對拿破侖的戰爭,還有 19 世紀 50 年代中國人民反抗英、法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 1870 年法蘭西第二帝國覆滅后法國人民反對普魯士侵略的戰爭等等,都被恩格斯稱為人民戰爭。這些戰爭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是由人民群眾自發參與的戰爭,而僅有交戰國雙方政府派出的軍隊之間進行的戰爭與此是有顯著差異的。

人民群眾之所以會自覺的參與到某些戰爭中去,是由于這些戰爭是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展開的軍事斗爭。人民戰爭雖然是由人民本身直接參與的真正的戰爭,但它不應該是人民群眾一般自發武裝斗爭的簡單疊加,而是在統一的戰略指導下,有組織的作戰行動。而達到這一點的關鍵就在于放手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而很多戰爭最后失敗的原因,就是沒有發動人民群眾,恩格斯在《皮蒙特軍隊的失敗》

一文中指出,皮蒙特的君主"寧可向與自身背景相同的兇惡死敵求和,也不愿同人民聯合",因此,才導致了反抗奧地利入侵的戰爭最后失敗。反觀 1871 年的巴黎公社武裝起義中的領導者就對發動群眾,引導群眾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雖然公社運動以失敗告終,但是,恩格斯對公社領導在這樣一次帶有人民戰爭性質的起義活動中的表現給出了公正的評價。雖然公社領導在駕馭這場內外矛錯綜復雜的戰爭時,沒有吸收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武裝斗爭,對資產階級反革命武裝的新的進攻缺乏警惕,但是他們在公社成立之初用武裝的人民代替舊常備軍的正確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由此可見,恩格斯正是在考察戰爭的過程中運用了唯物史觀,才能發現人民戰爭這樣戰爭歷史現象,并對它做出了系統的總結與歸納。

第二節 對軍事現象的唯物辯證法的分析和考察

一、 運用對立統一規律分析考察戰爭及其運動變化。

戰爭本身就是充滿矛盾的社會現象,要揭示其中的客觀運動過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自覺運用對立統一規律來考察戰爭。而這個方法正是被恩格斯常常使用的。

首先,恩格斯看待與戰爭有關的任何問題都是一分為二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兩個對立的方面,這是對立統一規律所揭示的。人們在研究一個問題的時候,要學會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恩格斯對拿破侖戰爭的性質及其在歷史上作用的深入辯證分析,就是運用了對立統一規律做出的客觀的評價。

拿破侖戰爭,發生在 18 世紀末期和 19 世紀初期,前后歷時二十三年,先后參戰人數多達 120 萬,整個戰爭幾乎貫穿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和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全部歷史,它對法國自身和歐洲不少國家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既有抵抗外來侵略、傳播革命影響、保護革命勝利果實、加快歐洲國家封建制度解體、促進資本主義成長的一面,又有侵略他國領土、壓迫其他民族、爭奪歐洲霸權的一面。因此,要全面正確的認識這一戰爭的性質以及其在歐洲近代史上的深刻影響并非易事。恩格斯綜合考慮了上述兩方面的情況。一方面,他對戰爭的進步意義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正是拿破侖率領法軍的到來,才令這一長期來受封建貴族殘酷統治和宗教勢力無情壓迫的國土獲得了重生。"拿破侖清掃了德國的奧吉亞斯的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為他們作了巨大的貢獻";"拿破侖摧毀了神圣羅馬帝國,并以并小邦為大邦的辦法減少了德國的小邦的數目";他采取了推翻封建統治,解放農民的措施,"革命軍一占領萊茵河左岸,那里的徭役勞動、待役租等一大堆積弊舊習,連同地主老爺本身,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他給被征服的國家帶去了原則上承認公平的法典;還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為德國的工業騰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傊?,拿破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終結者。"另一方面,他們對拿破侖戰爭中包含的侵略擴張、霸權主義等反動本質,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恩格斯對 1806年拿破侖在耶拿會戰中打敗普魯士后通過締結不平等條約大肆掠奪德國資源的惡劣行徑,進行了尖銳的抨擊。他指出,如果說從前曾經有過一個戰勝者力求以'物質保證'來摧毀對方民族的力量的話,那就是拿破侖第一:他締結過提爾西特和約,并用這個和約來對付普魯士以及德國的其他地區。但是好景不長,幾年之后他搖搖欲墜的威勢就被德國人民所摧毀。

由此可見,拿破侖戰爭中存在著壓迫和奴役其他民族的反動因素,所以 1888 年,恩格斯說道:"各民族反對拿破侖的普遍戰爭,是各民族遭拿破侖踐踏的民族意識的反映。"其次,恩格斯認為,戰爭中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矛盾的性質卻各不相同。關鍵就在于,如何識別這些矛盾的特殊性。19 世紀 40 年代,整個意大利處于奧地利的統治之下,意大利的人民遭受了殘酷的異族壓迫和封建剝削。1848 年不堪重負的人民發動了革命,他們試圖聯合意大利的幾個小國,推翻奧地利的統治。

而當時領導抗奧戰爭的各個小國的君主,他們沒有弄清自己國家同大國之間在軍事斗爭中所存在矛盾的特殊性,因此沒有發動群眾,全國動員,開展人民戰爭,而是僅以少量的政府軍與奧地利的侵略大軍展開周旋。這樣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整個戰爭很快便失利了。恩格斯在分析皮蒙特軍隊失敗的原因時指出,皮蒙特人在戰爭起始之初就犯下大錯,他們只用正規與奧軍作戰,他們想進行"最一般的、資產階級式的、規規矩矩的戰爭".一個要爭取自由的民族,不應該局限于普通的作戰方法。群眾起義,革命戰爭,到處組織游擊隊--這才是以小勝大、以寡敵眾的唯一方法。

而這里所說的"唯一方法"正是恩格斯通過對大小國之間矛盾的特殊性進行深入考察后的結果,這至今在方法論上對我們都有深刻的啟迪。

最后,恩格斯認為,面對戰爭中錯綜復雜的情況,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就要找出這一事物運動發展的主要矛盾。這是恩格斯把對立統一規律運用于觀察和分析戰爭現象的又一實踐。1870 年 8 月,普法戰爭中的拿破侖第三屢戰屢敗。到8 月 18 日,普軍攻勢將法國巴贊元首的萊茵軍團,約十八萬人,圍困在法國北部的麥茨,從而使法軍的機動部隊僅剩下麥克馬洪統帥的十二萬人了。此時,從整個戰局我們可以發現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矛盾,即:普軍集中兵力圍攻巴黎和法軍組織力量保衛巴黎,普軍抽調兵力追擊麥克馬洪軍團和法軍力爭保全最后的有生力量,普軍加強對麥茨的合圍和法軍全力突圍。恩格斯在關于普法戰爭的《戰爭短評》中,對于如何抓住主要矛盾給予了精辟的回答。

在對整個戰局做了深入調查和綜合分析之后,恩格斯于 1870 年 8 月下旬發表評論說,以上所述的第一個和第三個矛盾雖然明顯存在,但是在當時卻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在近期內不會對整個戰局造成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第二個矛盾,卻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這一矛盾斗爭的結局將會對整個戰場的走勢造成至關重要的影響。由于恩格斯敏銳準確的把握了整個戰局的主要矛盾,因此他能夠對戰場形勢的發展做出正確的預判和解讀。之后普軍雖然以進軍巴黎的佯攻來偽裝集中兵力圍殲麥克馬洪軍團的真正意圖,但是這卻沒有騙過恩格斯。他在麥克馬洪軍團 8 萬余人于色當投降的七日以前,就精準的預測了法軍不可避免的失敗,并且絲毫不差的指明了悲劇發生的地點。這種近乎奇跡的準確預測為他贏得了"將軍"的美譽。

二、運用質量互變規律說明和分析戰爭勢態。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顯著的、逐漸的量變積累起來,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引起根本的質的飛越。

恩格斯將這一唯物主義普遍規律運用于預見戰爭的發展進程,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經驗與方法。

1870-1871 年的普法戰爭,從一開始就受到恩格斯的重視,特別是對于它政治性質的考察結果,一直指導著在此期間這兩國的工人運動。在戰爭一開始,恩格斯就旗幟鮮明的指出,這場戰爭是德國為了保證領土完整而進行的防御作戰,是為了粉碎拿破侖三世阻礙德國統一的企圖,它本身是具有進步性質的,因此號召德國工人階級支持這場戰爭。但是他同時也敏銳的察覺到,這場戰爭有可能在俾斯麥政府的引導下失去純粹防御反擊的性質,故而及時的提醒各國無產階級要對此保持警惕。而隨著戰爭的發展,恩格斯看到,擊退法軍的進攻已經遠遠無法滿足普魯士統治集團的政治野心,力圖徹底擊垮拿破侖第三的全部軍隊,并進而侵略法國才是他們的真實意圖。他在 8 月 20 日的戰爭短評中提出,"現在德國人的野心除非遇到那種很值得懷疑的障礙--德國人的自制力,似乎再也受不到別的限制了。"顯然,恩格斯已經預見到,一場本來為了維護民族利益而進行的正義戰爭,已經被統治階級引向反動侵略戰爭的深淵。

在戰爭從正義轉變到非正義的過程中,恩格斯準確的把握了這個質變的"度",也就是戰爭性質發生改變的臨界點。盡管自 7 月 19 日戰火燃燒以來,普軍乘勝向法國境內的不斷深入,已經逐漸暴露了普魯士對法國的侵略意圖。但是恩格斯并沒有馬上宣布這就是一場侵略戰爭。因為普軍的打擊對象依然僅限于拿破侖三世的軍隊,而這場戰爭本來就是此人為了推行對外擴張對內壓迫的反動政策而蓄意挑起的。但是在 9 月 4 日,由于拿破侖三世率領部眾八萬余人在色當投降后引起了巴黎革命,這時恩格斯才確認了這場戰爭性質的完全改變。他在 9 月 8 日至 9日為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草擬的關于普法戰爭的第二篇宣言中指出,過去,他們關于在德國方面戰爭有可能失去純防御性質而變為反對法國人民的戰爭的擔心不是杞人憂天,"防御的戰爭確實是以路易·波拿馬投降、色當失陷和巴黎宣告成立共和國而告終了。"因此,他同親密戰友馬克思一道,號召德國工人階級立即行動起來,同本國政府進行頑強的斗爭。這就是恩格斯運用量變質變規律預見戰爭態勢的生動實例,在他一生的軍事科研實踐中,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特別需要提出的例子還有,他關于武器的量變,必然要引起作戰方法質變的思想。這一思想不僅論證了新兵器的出現必將造成作戰方法的改變,而且強調了只有這種兵器得到大量裝配后,上述改變才有可能完成。他在《步槍史》一文中指出,盡管早在 15 世紀末,德國人就已經發明了步槍,但是早期的步槍由于技術瓶頸,導致的裝彈困難,射擊距離小,射速不大等問題一直使其難以大規模列裝。

直到 18 世紀下半葉,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才使其為起義部隊所廣泛采用,使得沿用百年的線式戰術被一種新的作戰方法--散兵戰所取代。

從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恩格斯在分析戰爭態勢和軍事發展的過程中,已自覺將量變質變規律運用于各項研究,并受益匪淺。這也成為了恩格斯軍事辨證法思想的特點之一。

三、運用否定之否定規律說明兵種戰術的變化革新。

恩格斯在對軍事問題的研究中,還十分重視運用否定之否定規律解讀戰爭中的現象。他曾在為《美國新百科全書》撰寫的《軍隊》、《步兵》等詞條中,嫻熟的運用否定之否定規律,解釋了西方的步兵技戰術長久以來的發展歷史。根據他的考察,西方最早的戰術是一種前列為重步兵,后列為輕步兵的方陣戰術,它于公元前 12-8 世紀古希臘多立斯人創立。在實戰中,重步兵用長矛向敵人進攻,打開前進道路后,再由輕步兵肅清殘敵。由于受到當時科技發展的限制,恩格斯認為這種戰術"非常簡單,幾乎沒有什么戰術機動可言。"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升,騎兵開始成為戰場上的主力兵種,這種戰術在公元前 3-2 世紀,被古羅馬軍團所采用的的更為機動的戰術所取代。正如恩格斯所說,"羅馬軍團因其戰術單位小,運動性大,幾乎在任何地形上都能作戰,所以是希臘方陣所望塵莫及的"這就完成了一次,由于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而對舊有的兵種戰術產生的否定。

當火器出現以后,步兵戰術的發展又經歷了新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從中世紀沿用下來的步兵和騎兵的機動戰術,被滑膛火器時代的一種特殊方陣,即線式戰術所取代。而線膛槍的出現使得這種由三線步兵形成的狹長而中空的四邊形組成的線式隊形,受到了較大的殺傷,線式戰術因此又被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期間興起的散兵戰和縱隊加散兵的戰術所取代。實現了步兵戰術的又一次"否定之否定",這整個動態的過程都在恩格斯的各類著作中有過論述,在上文中也多有引用證明之處,在此就不再多做贅述了。

通過對否定之否定原理的熟練把握,恩格斯將之運用與解釋各種軍事現象,探尋軍事發展規律,為我們明晰了許多軍事上的未解之謎。而將其運用于軍事技戰術問題的研究考察,注定將成為恩格斯軍事辨證法思想的一個顯著標志。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