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上的高原是指對人體產生明顯生物學效應的海拔 3000 m 以上的地域。高原訓練是加強運動員耐力功能的一種常用方法[1].長期在平原上生活的人到了高原會產生一系列反應,如何減輕高原反應,加快習服能力,提高訓練成績,減少訓練傷是高原醫學及軍事訓練醫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低氧情況下,對健康人、運動員、患者和大鼠心血管系統的研究有很多報道[2-10],但對微循環涉及較少。筆者以武警戰士為研究對象,觀察高原軍事訓練期對微循環功能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 1 對象 試驗在青海( 海拔約 3000 m,大氣壓力 60. 49 kPa ) 和天津( 海拔約 4 m,大氣壓力101. 08 kPa ) 完成。受試者為武警某部新兵連戰士。將受試者分為 3 組: 平原籍平原訓練組( 對照組,60 人) 、平原籍高原訓練組( A 組,62 人) 和高原籍高原訓練組( B 組,38 人) ,3 組受試者的身高分別為 ( 173. 0 ± 6. 6) cm、( 171. 4 ± 5. 5) cm、( 172. 5 ±5. 4) cm; 體質量分別為( 62. 7 ±10. 9) kg、( 60. 5 ±7. 8) kg、( 66. 4 ±9. 2) kg.3 組身高、體質量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1. 2 方法 先測受試者的身高、體質量和微循環功能。微循環功能測量: 在左側橈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固定壓力換能器,在受試者的右臂綁縛血壓計的袖帶,用 XXG-E3 型自動心血管功能診斷儀記錄脈搏圖,并同步測量肱動脈血壓。分析脈搏圖波形,輸入人體參數,打印實驗結果。以上指標分別在訓練開始及訓練第 4、8 和 12 周進行測定。訓練時間為 16 周,3 組的訓練強度均按訓練大綱要求進行。主要觀察指標: 受試者不同時間點的微循環變化。
1. 3 甲襞微循環檢測 采用 ZL104 型微循環檢測儀和微循環圖像分析系統( 徐州眾聯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對所有受試者左手甲襞微血管管襻形態、血液流態、襻周狀態等 3 類 16 項指標進行觀察,并以其加權積分作為統計指標進行評價[11].具體方法:受檢者檢查前 1 h 避免劇烈運動,左手臂置于檢查臺與心臟保持同一水平,調節照明角度,將燈光聚焦于被檢部位。先用 20 倍鏡從左向右觀察微血管清晰度和襻周狀態; 再用 50 倍鏡觀察微血管形態和血流動態; 在鹵素燈下觀察血色和襻周出血等情況。應用甲襞微循環圖像分析系統測算甲襞微血管數目、管徑、血液流速等數據。
1. 4 統計學處理 應用 SPSS11. 0 軟件,計量資料以珋x ± s 表示,各組比較采用雙因素方差分析,以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