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部隊軍事訓練與考核“真、難、嚴、實”等要求實施,軍事訓練傷呈現頻發、多樣等特點,尤其心搏驟停、心源性暈厥或心源性休克等急危重癥時有發生。因此,基層部隊衛生機構及醫務人員必須熟悉和掌握急危重癥的現場診斷與處置,以便在官兵發生軍事訓練傷時及時準確地開展救治[1-2].
1應有完善的處置預案
1.1人員編組
編成若干小組,每組3人(軍醫1人、護理2人,或軍醫1人、護理和其他專業各1人);視部隊參訓人數及訓練強度,分別派出幾個小組伴隨保障;必要時由領導帶隊,進行現場組織指揮。
1.2物資準備
參照急救室配置急救藥品器材。急救藥品包括心血管興奮、升壓、呼吸興奮、鎮痛、鎮靜、蛇傷藥、各種液體等;急救器材包括三角巾急救包、夾板、止血帶、擔架、輸液架等。
1.3救治后送流程
(1)準確判斷傷病情,區分傷病輕重,爭分奪秒就地實施分類急救,出現多個傷病員時,及時調整分配好救治力量,分組實施急救;(2)貫徹邊急救邊后送原則,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中斷救治,遇有心肺復蘇、休克等特殊情況時,先救治再后送,并與后方保持密切聯系;(3)在積極實施急救的同時,迅速向上級報告,請上級醫院派出救治力量,開通救治綠色通道,做好接收傷員的準備。
2應抓好急救業務培訓
2.1學習急救知識
重點學習急危重癥急救、護理和現場急救等相關知識,掌握現代救治理念、先進急救技術和急救設備應用等。
2.2急救技術與急救設備操作訓練
重點訓練心肺復蘇、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給氧、靜脈輸液、抗休克、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等;突出訓練心電監護儀、心電圖機、呼吸機、除顫起搏儀、擔架式心肺復蘇器、折疊式擔架、開口器等的操作使用。
2.3參加上級醫療機構培訓
派出人員到上級醫院學習,掌握現場急救先進理念、技術和設備操作。
3應加強急救藥材管理
3.1掌握標準,預有準備
(1)參照《部隊衛生機構建設標準》,加強急救室建設,配齊藥品和設備;(2)結合衛勤保障任務特別是伴隨保障需求,不斷完善藥材攜帶標準;(3)按照預有準備的原則,備足配齊急救藥品器材。
3.2常態準備,責任到人
按照戰備藥材管理要求,實行專人管理,專賬登記,落實“三分四定”、責任到人的制度。
3.3定期檢查,注意更新
結合訓練每月至少檢查1次,重點為設備正常運行與維護,藥品是否過期;每次外出保障后,要對設備進行擦拭保養,對消耗的藥品器材進行補充。
4應掌握心搏驟停等救治要領
4.1心搏驟停
(1)現場診斷:
①突然意識喪失;②大動脈(頸動脈、股動脈)搏動消失;③喘息性呼吸或呼吸停止;④心音消失;⑤面色蠟黃,口唇發紺;⑥瞳孔散大,反射消失;⑦肢體與顏面肌肉癱瘓。(2)現場急救:采用“CABDE”法。C:人工循環(心前區叩擊、胸外按壓);A:通暢氣道;B:人工呼吸;D:電除顫;E:藥物。(3)注意事項:①原地搶救,不要隨意搬動;②不要等待而應徒手爭分奪秒搶救;③不要用聽診器反復聽診心臟;④不要等待心電圖的診斷;⑤不要依賴瞳孔散大作為心搏驟停的征象;⑥不要中斷心臟按壓時間過久,即使是為了心搏恢復而進行某些操作時,也不要超過0.5min.
4.2心源性暈厥或心源性休克
(1)主要表現:體能訓練最后沖刺時突然跌倒,神志不清,呼吸急促,面色蒼白,口舌發紺,大汗淋漓,四肢發涼,脈搏快速;嚴重者血壓下降,雙肺底可聞及濕性啰音。心電圖均為室上 性 心 動 過 速,ST段 下 移,T波 倒 置,心 率>180/min.
(2)現場急救:
①平臥,解除佩帶武器,松開上衣扣,并按壓人中穴。
②觀察呼吸、脈搏、血壓、瞳孔等生命特征,進行心電圖檢查或心電監護。
③立即吸氧(4~6L/min),保持呼吸道通暢。
④建立靜脈通道,補充5%葡萄糖氯化鈉或平衡液、復方氯化鈉等液體。
⑤若持續心率過快,靜脈注射1/2劑量的毛花苷C.
⑥若血壓顯著下降,收縮壓低于80mmHg,可給予多巴胺2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開始時20滴/min,以后根據血壓情況加快滴速或加大濃度;嚴重者可用多巴胺40mg+間羥胺1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20~40滴/min.
⑦若躁動不安或抽搐、興奮等,可予以地西泮10mg肌內注射或隨液體滴入。
⑧若在搶救過程中出現急性肺水腫,雙肺底有濕性啰音,持續性心動過速并奔馬律,則應停止補液,給予呋塞米20~40mg靜脈注射,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服,毛花苷C靜脈注射。
參考文獻
[1] 黃昌林,王前進,王帥,等。2009、2010年全軍軍事訓練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2,37(1):59-61.
[2] 高雄超,王木根,鄧代輝,等。軍隊院校門診部加強體能訓練傷防護的做法[J].人民軍醫,2015,58(2):139-140.
[3] 孫勝華。心臟呼吸驟?;鶎釉呵凹本却胧J].中國社區醫師,2013,29(22):18-19.
[4] 劉占祥,寇學斌,曹清云,等。內科急危重癥[M].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1-22.
[5] 李春盛,季憲飛。2010美國心臟學會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讀[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1,11(4):253-256.
[6] 呂利雄,朱順和。心源性暈厥[J].醫師進修雜志,2002,25(9):5-7.
[7] 張連云。負荷訓練致心源性暈厥12例搶救體會[J].人民軍醫,1999,42,(12):684.
[8] 方衛華,衣為民,胡雪松。心血管疾病內科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9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