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信息化戰爭注重精神威懾和心理攻擊,心理攻擊會嚴重破壞軍隊的士氣和戰斗力。因此,各國軍隊都非常重視通過心理訓練來提升官兵的心理素質。軍事院校是軍隊所屬的,以培養各類軍事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學歷和非學歷教育院校,其作為我軍未來優秀軍官的搖籃,必須將心理訓練融入到學員日常的軍政訓練中。結合軍事院校的特殊性,軍校學員心理訓練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一、強制性原則
地方院校和地方心理服務機構在開展工作時所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來訪者自愿原則,其是指到心理咨詢室和心理訓練機構的來訪者必須出于完全自愿,沒有咨詢或被培訓愿望和要求的人,心理工作者不應主動去找他(她)并為其提供幫助和培訓。然而,從中央軍委和總部對官兵心理素質的要求來看,該原則在軍隊院校心理訓練中并不適用。例如,我軍新一代訓練大綱增加了心理訓練的內容。新大綱對于如何進行心理訓練以及心理訓練需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再例如,我軍心理戰大綱對于強化心理素質訓練,普及心理訓練基本知識,磨練意志品質,開展戰場心理適應能力、穩定能力和承受能力訓練,提高官兵訓練和作戰時的心理素質都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我軍一直在強調按綱施訓,既然訓練大綱對于各級開展心理訓練有明確的規定,那么軍校學員的心理訓練就不應套用地方上的自愿原則,而需要具有一定的強制性。
二、科學性原則
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從紛繁復雜的心理現象中總結出一般性的、規律性的特點,然后根據這些特點擬定相應的教育和培訓方法。因此,軍事院校的心理訓練必須依據學員心理活動及變化的規律,秉承科學性原則。例如,在步槍射擊訓練的過程中,心理學研究發現,練習次數與命中環數之間存在一定的規律,即動作技能練習曲線[1].該曲線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射擊訓練的初始階段。學員熱情高漲、興趣濃厚、學習認真,命中環數不斷增高。此時,教官不用擔心學員的學習動機不足,而應該有意識地給學員“潑潑水”“降降溫”,讓學員認識到今后的射擊練習將會遇到的困難。
第二階段是射擊練習的穩固階段。通過多次練習,學員的射擊水平達到了一定的熟練程度,會出現訓練成績停滯、倒退的“高原期”現象,從而導致學員自信心降低,喪失訓練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此時,教官需要幫助學員形成對“高原期”的正確認知,找出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尋求突破訓練瓶頸的有效方法。第三階段是射擊練習的再提高階段。學員在克服“高原期”影響之后,射擊成績繼續上升,最終達到了個體能力極限。此時,教官要鼓勵學員多總結經驗,將射擊技能的學習心得遷移到其他訓練科目中。
三、針對性原則
軍校學員心理訓練的具體內容不能籠而統之,需要針對不同的軍事訓練項目進行差異化設置。例如,飛行員在遭遇飛行險情后,容易產生創傷后應激障礙[2],因此,心理訓練應涵蓋諸如系統脫敏、認知重建等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的內容,以幫助飛行學員消除因為險情或事故導致的消極情緒和心理障礙。再如,輕武器射擊的心理訓練則與飛行訓練不同,首先應重視學員射擊自信心的培養和塑造;其次應重視思維模擬訓練,要求學員想象并回憶處于最佳射擊狀態中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動作表現,幫助他們將無意識的動作程序和心理體驗進入到意識層面;最后應重視抗干擾注意力訓練,戰場不會允許學員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去瞄準射擊,因此,針對輕武器射擊的心理訓練還需要錘煉學員排除干擾的專注力。
四、層次性原則
實踐證明,在軍事院校開展心理訓練,提高軍校學員的心理素質,一般可分為四個層次:一是知識層。認知是心理素質的基礎,知識則是認知形成的重要來源。只有掌握了相關知識,才能在問題和困難面前更主動、更自覺。例如,美國陸軍2010年發起了全面士兵健康項目,該項目的一個主要內容即傳授心理學知識。結果發現,當士兵掌握了相關知識后,能更為坦然、理智地面對挫折。因此,心理學知識傳授應為軍校學員心理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行為層。在某種程度上,心理訓練的實質即行為適應性訓練。一旦學員對引起心理變化的各種突發事件有切身體驗,便能真正做到遇事不驚、處事不亂。目前,各大軍事院校都設有心理行為訓練的場地和設施,但這還遠遠不夠,行為層面的心理訓練應以戰場仿真訓練為依托,讓學員在最近似實戰的訓練場中塑造行為。三是意志層。心理訓練的關鍵在于磨練軍校學員的意志品質,提升他們的心理韌性,培養他們膽大心細、沉著冷靜、堅韌頑強的個性特征。四是信念層。心理訓練的最終目的是樹立學員聽黨指揮的政治信念和能打仗、打勝仗的信心,這是確保軍校學員成長為新一代革命軍人的最根本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124.
[2]塞利格曼。持續的幸福[M].趙昱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