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社會救助工作以追求社會正義為目標,以生產自救和互助合作為救助方式,以兼顧公平與效率為方針,以保障民生為基本理念。毛澤東的農村社會救助工作各方面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取向。他認為只有遵循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所引導的政治理念才能夠創造具備團結公平,互助合作精神的社會道德環境,為農村社會救助事業提供思想基礎。然而何謂集體主義,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在農村社會救助活動中如何發揮作用,是討論毛澤東農村社會救助思想所蘊含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應當首先解決的問題。
一、社會主義集體主義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真正的集體主義必須在社會主義框架內才能夠得到正確的理解。那些自由主義者中堅持反對集體主義的個人主義者基本上將集體主義僵化而片面得等同于集權主義或者國家專制主義。他們認為“集體主義者為了達到他們的目的,必須建立起前所未有的巨大權力”集體追求共同利益必然導致權力的集中,而自由主義者認為“哪里存在著一個凌駕一切的共同目標,哪里就沒有任何一般的道德或規則的容身之地”。他們認為集體主義必然限制個人自由,破壞市場的自由競爭秩序,從而導致社會被極少數人所控制。個人自由主義價值觀認為只有保證個人的自由,依賴個人自主性去實現自我生存價值。而集體主義卻依照有限的一些原則希望通過制度法律規范來設計人類利益的取得和分配。因此個人自由主義者認為相比集體主義的體制性僵化,個人自發的活動更能夠有效地配置社會的福利資源。然而,這種個人自由主義的社會福利觀并沒有看到人的社會本質屬性。個人只有存在于集體之中才能夠有效發揮其潛能獲得生存的機會。個人主義同樣沒有看到集體通過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不斷調整創造更加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一種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公平合作的和諧社會關系。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個人力量由于分工轉化為物的力量這樣現象……只能靠個人重新駕馭這些物的力量并消滅分工的辦法來消滅。沒有集體,這不可能實現?!?br>只有將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組成集體,才能消滅資產階級生產關系不可避免的勞動分工所造成的社會矛盾。然而這種集體并不是“從前各個個人所以結成那種虛構的集體……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聯合”。真正的集體不是為了反對某一部分人而排除異己的勢力,而是為了將人從階級中解放出來,通過集體重新把握個人自由和發展?!霸谡鎸嵓w的條件下,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集體主義并非如個人自由主義所曲解的那般,通過犧牲個人自由而實現社會平等。恰恰相反,真正的集體主義是根植與對個人自由的更深層認識,以協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為準則,以個人自由的保障為集體目標的一種價值追求。
二、毛澤東農村社會救助體現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
從社會保障作為一種調節社會生產關系的社會制度,必然受到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支配。馬克思關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理論,即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兩對基本矛盾,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毛澤東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運用馬克思關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理論分析了社會保障與發展生產的辯證關系。對于農村社會救助問題,團結集體的力量開展生產自救,是農村社會救助最實際最有效的解決途徑。馬克思在其著作《資本論》中指出:“在一個國家里,……剩余勞動首先必須在農業中出現,然后才有可能在從農業中取得原料的那些工業部門中出現?!啊背^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毛澤東在領導農村革命的過程中,繼承馬克思列寧關于農業的基礎性思想,提出發展農業生產必須擺在經濟建設的第一位。他還強調,“誰忽視了農民和農業,誰就要犯錯誤”。
(一)民主革命時期的農村生產自救運動
民主革命時期,農村經濟遭受戰爭與自然災害的破壞,難以負擔不斷增長的革命戰爭需求。為減輕農民的生產負擔,毛澤東在 1933 年 2 月發布的關于政府工作人員幫助春耕自助種菜的訓令中規定:“凡屬政府工作人員(從中央政府到鄉政府)均須在不妨礙政府日常工作的條件下,盡可能地動員起來,親自下田,去幫助政府旁邊的紅軍家屬及缺乏勞動力的貧苦農民群眾耕田?!?br>毛澤東還在革命根據地開展“夏耕運動”。他在致各級蘇維埃負責人的信中提到“現在夏耕已到,大家不拿出戰斗精神來對付夏耕,那么為了群眾利益、為了革命戰爭去增加二成收獲的計劃,就要受到極嚴重的影響?!痹诟鶕卮笊a運動的帶動下,農村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有所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得到改善。
(二)抗日戰爭時期的軍民聯合生產自救運動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克服日本侵略者的“掃蕩”,毛澤東在敵后根據地提出軍民聯手共同發展生產的主張。他號召廣大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軍民自己動手,克服困難?!胺鬯閿辰洕怄i最有力的辦法,還是發展根據地的生產力使達到自給自足的地步?!薄扒胺脚Υ蛘?,后方努力生產,一定能打跨日本帝國主義,不僅老百姓要如此做,其他如學校、黨政機關、軍隊都要參加生產運動?!?br>通過大生產運動,一方面領導人民掌握生產技術,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改善農村經濟狀況代替施予性的救濟形式,主動保障農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除組織人民生產外,黨政軍自己的生產極為重要”,為保障根據地經濟的自給自足首先必須以愛惜民力為原則??谷湛箲鸬某志眯耘c殘酷性決定了根據地必須精兵簡政,愛護民力。毛澤東認識到“如人民(主要是農民)經濟趨于枯竭我黨即無法生存”,于是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減租、生產、擁政愛民及宣傳十大政策的指示》中提出“黨委、政府和軍隊,必須于今年秋冬準備好明年在全根據地內實行自己動手、克服困難(除陜甘寧邊區外,暫不提豐衣足食口號) 的大規模生產運動,包括公私農業、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和商業,而以農業為主體”。毛澤東號召黨政軍隊參與大生產,這樣做不但減輕了農民負擔,實現了解放區的自給自足,更為抗日戰爭提供了必要的經濟供給基礎。
(三)解放戰爭時期的軍民大生產運動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進一步鞏固發展大生產運動減輕農民負擔的經濟建設方針。針對解放區的糧食和供給問題,毛澤東在深入分析內戰形勢后提出:落后的農村經濟與近代戰爭的戰需供應,以及戰爭需求與人民負擔的矛盾是最突出的?!皯馉幮枰嗌佘婈?,人民最多能養活多少軍隊,生活待遇應當怎樣規定,怎樣保證,如何開源節流,使我們既能保證戰爭供給,又不致于過分加重人民負擔,更不致于妨礙生產發展”,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繼續研究扶助群眾生產,從發展經濟中來保障供給”。
具體而言,“必須努力生產,使一切必需品,首先是糧食和布匹,完全自給?!谪斦┙o上,必須使自衛戰爭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同時又必須使人民負擔較前減輕,使我解放區人民雖然處在戰爭環境,而其生活仍能有所改善?!?br>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依靠軍民團結自力更生,而蔣介石依靠外國,統治貪污腐化民不聊生。因此,毛澤東要求“在任何地區,一經消滅封建制度,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黨和民主政府就必須立即提出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任務,將農村中的一切可能的力量轉移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方面去,組織合作互助,改良農業技術,提倡選種,興辦水利,務使增產成為可能?!?br>他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支持長期戰爭,取得全國勝利?!本C上所述,無論是抗日戰爭的大生產運動還是解放戰爭的軍民聯合生產自救運動,都充分發揮了集體的力量,即為戰爭勝利提供了物質保障,又為農村人民的基本生存提供了可靠的社會救助資源??梢?,毛澤東的農村社會救助,以生存自救為基本救助模式,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
三、毛澤東農村社會救助體現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的評價
毛澤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即與馬克思恩格斯的價值觀一脈相承,又深受中國傳統社會帶有“小群體主義”特點的集體主義文化影響。一方面,毛澤東認識到只有聯合無產階級階級,建立廣泛的工農聯盟, 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消除階級剝削, 實現民主從而根本上保障人民的生存問題。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毛澤東指出,無產階級農民工人生活貧苦難以維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產階級這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正是這些反動階級為了維護小團體利益,而罔顧中國廣大人民的共同生存利益。因此,毛澤東認為只有通過革命的手段,建立以維護人民集體利益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保障全中國人民共同的生存利益,實現每個人民對于自我生存發展的基本追求。而另一方面,中國傳統社會中以宗族血緣和鄉土地域維系的小群體主義影響著人們對社會救濟的態度和行為準則。特別是以小生產經濟為基礎的農村,傳統家族親緣救助以及鄰里互助體現了群體內部的集體主義色彩。但是群體之外則排他性地體現出利己主義的傾向。
因此傳統社會救助思想始終存在這種不可避免的矛盾性,即“內與外的區分、自利與他利的共存,以及‘由己及人’的自我中心主義和服從群體意志的依附心態互相交織的矛盾性”。然而毛澤東認為集體主義必須遵循的原則是社會正義,而不是群體格局中的差等正義。因此毛澤東認為在農村必須通過走合作化的道路,將農民納入到合作社的集體。只有通過合作化才能帶領全體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理想。雖然大躍進時期的人民公社運動一度將集體主義理解為“大鍋飯”和“平均主義”,使得集體主義價值觀成為一種“社會大同”的烏托邦式幻想。但他在經過人民公社運動的失敗后,及時糾正了對集體主義理想化的理解偏差,并充分認識到集體主義必須建立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礎之上。特別是對于習慣小生產私有模式的農民而言,他們難以在短時間內認識到集體化對于發展農村生產力和改變農村貧困面貌的積極意義。毛澤東意識到,在農村集體生產組織中,必須通過建立集體勞動關系來創造一個充滿信任、平等互惠的社會環境。他在談及農村人民公社的分配問題時強調“論在目前和將來, 在供給的范圍內,必須注意使社員的生活有適當選擇的自由?!?br>也就是說,集體中也應當尊重個人利益,允許不同分工和收益的高低,即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同時,互惠平等并不是直接體現在一部分人給予另一部分人的直接利益交換中,而是從集體的整體調節來實現個人需求的滿足。例如,農村五保制度規定生產隊必須從總產品中提取一定的公積金用于救濟集體內部的貧困成員;生產力水平有差距的不同生產隊之間的物資可以適當得調整盈余,互通有無。
綜上所述,毛澤東社會救助思想所蘊含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繼承發揚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賦予集體主義在政治領域的助推作用。同時,毛澤東摒棄了傳統社會救助以“差等正義”為基礎小群體主義特征,揚棄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包辦福利制度和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并最終堅持以追求社會正義為基礎的集團主義作為社會救助活動指導思想,不斷推動農村社會救助事業的發展前進。
參考文獻:
[1]、[2]、[3]弗·馮·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馮興遠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38-139,143.
[4]、[5]、[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4.
[7]資本論: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85.
[8]、[22]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 1 冊[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80:571-572.
[9]、[10]、[12]、[14]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395:400,106,472.
[11]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 13 冊[C].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510.
[13]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0.
[15]華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 第 1 輯[C].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278.
[16]、[17]、[18]毛澤東選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88,1316,1233.
[19]拉齊恩·薩麗等.哈耶克與古典自由主義[M].秋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7.
[20]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0.
[21]錢寧.傳統社會福利思想中的小群體主義及其對當代中國社會福利發展的影響[A].臺灣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2002 兩岸四地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香港,2002: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