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初,5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6頒行。2011年6月初,5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6公布。各級黨委、政府依據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紛紛制定了繁榮和發展轄區人文社會科學的實施細則??陀^地說,繁榮和發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障礙很多。單從制度看,現行的人事、科研管理、科研成果評價和獎勵等制度,就有不少妨礙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繁榮和發展的地方。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現行退休制度不健全的弊病越來越突出,正成為繁榮和發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大體制障礙。
一
退休制度是我國的一項重要人事制度,我國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和企事業單位統一執行法定退休制度。長期以來,我國事業單位的退休制度是,男職工6”歲退休;女職工的退休年齡因其身份、職務不同而不同,大致說來,女工5”歲退休,女干部55歲退休,擔任副處級以上黨政職務、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非省管女干部6”歲退休。我國事業單位新的退休制度規定,擔任副處級以上黨政職務、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非省管女干部55歲退休。
“文革”結束后,百廢待舉、萬馬奔騰,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面展開和推進,各行各業急需高級專業技術人才。但是,因高學歷人才斷檔、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長期停頓,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奇缺。為切實緩解這一矛盾,為充分發揮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作用,國家在部分高級專業技術人才退休一事上適時實行彈性退休制。他們到了法定退休年齡,如工作需要,加之本人愿意、本人的身體條件好,各單位可適當往后推延他們辦理退休手續的時間。這些人包括國家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攻關項目及其子課題主持人,國家攀登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及其子課題主持人,主持多項國家基金課題的專家,省級以上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在藝術創作或表演方面造詣很高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院士,博導,等等。各單位實施彈性退休制的具體辦法各不相同,但各單位通行的做法是對院士實施終身聘任制,適當往后推延其他職工辦理退休手續的時間。這意味著文科一流學者或早或晚得退休。結果,理工科的院士即便年邁力衰、喪失正常工作能力,即便纏綿病榻、失語失明失聰,也不必退休,可照樣申請和主持各類課題、照樣指導博士生、照樣領取在崗人員的工資、照樣享受在崗人員的各種福利待遇;文科一流學者到了法定退休年齡或延聘期滿,即便健步如飛、神采奕奕、心思靈巧、精力旺盛,也須離開工作崗位,失去申請有一定限制的課題和指導博士生的資格,只能領取退休人員的生活費,只能享受退休人員的各種福利待遇。
文科一流學者在某一時期常常引領著社會思潮,肩負著為人們提供思想和智慧的神圣使命。文科學術史充分表明,他們百年一遇,甚至百年不遇;他們成長的時間較長,他們積淀深厚學術功底、夯實牢固學術基礎的時間較長,他們在學術界嶄露頭角的年紀可能很輕,但他們大多要到4”歲甚至5”歲后,才出學術上的精品力作。因此,他們在學術的鼎盛時期、黃金時代退休,過早結束學術生命,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巨大損失,是正全力以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黨和人民的巨大損失。
我國人口基數大,就業和再就業問題突出。各單位的職工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及時離開工作崗位,有利于年輕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有利于政府解決就業和再就業問題。但是,現行退休制度和各單位的做法的弊病不容忽視。各單位處理職工退休問題時一刀切,減少了無謂的糾葛和不必要的麻煩,有規范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優點,不過,它凸顯出現行退休制度和各單位的做法的弊病。因為,它表面上嚴重損害了我國文科一流學者的利益,實際上嚴重損害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事業。目前,它是繁榮和發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大體制障礙。
二
理工科和文科差異很大,這是客觀事實,不容抹殺;社會上盛行“重理工、輕人文”的風氣,并非空穴來風,其原因十分復雜,值得人們深究和反省,但是,理工科的院士重要,難道文科一流學者就不重要?理工科的院士是國家的寶貴資源,難道文科一流學者就不是國家的寶貴資源?各單位在退休一事上區別對待院士和文科一流學者,顯然不公平。
中國歷史表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理工科專家和文科學者機會均等,他們中的鳳毛麟角享受同等待遇。1948年,中央研究院選出81位院士,其中28位院士來自文科,包括馮友蘭、陳寅烙等人。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著手建構新的中央科研體制,學部委員選聘制是此體制的有機組成部分。195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4個學部,其中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呂叔湘、季羨林、胡繩等61位文科學者當選學部委員,當時,季羨林不滿44歲,胡繩最年輕,不滿38歲。1957年,中國科學院增聘學部委員時,陸志韋、呂澄等3名文科學者進人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行列。1977年,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從中國科學院分出來,單獨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
此后,中國科學院分別于1980年、1991年兩次增選學部委員,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斷了此項工作。
1992年以后,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增選工作走上制度化和規范化軌道。1993年,國務院決定,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年,中國工程院成立,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誕生。從1997年起,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同步開展每兩年一次的院士增選工作。截至2013年5月21日,我國有147”位健在的兩院院士。2003年,張亞平、盧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時最年輕,不滿39歲。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增選制度,是卓越的理工科專家脫穎而出、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發揮更大作用的根本保證。杰出的文科學者沒有卓越的理工科專家幸運。中國社會科學院自成立之日起沒有開展過全國性的學部委員或院士增選工作,結果,從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之日起,文科學者中的佼佼者失去了當選學部委員或院士、進而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發揮更大作用的機會。就此而言,卓越的理工科專家和杰出的文科學者的待遇不平等是由他們機會不均等造成的,而他們機會不均等又是由制度不均衡造成的。
制度創新是繁榮和發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主要動力和堅強保證。目前,我國與此相關的制度創新工作包括改革和完善現行人事制度,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人文社會科學課題規劃引導立項機制、優秀成果評價機制、科研激勵機制等,其中最重要、最困難的是建立科學、合理的文科學部委員或院士評選制度。在此之前,權宜之計是改革和完善現行人事制度、特別是退休制度。各單位改革和完善現行人事制度、特別是退休制度的原則是,既能使各類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又能視具體情況適當延長他們發揮作用的時間;在退休一事上公平對待院士和文科一流學者,即對文科一流學者也實行終身聘任制。
我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須凝聚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須充分發揮文科一流學者的聰明才智、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他們6”歲或稍大一點年紀退休,過早結束學術生命,不利于我國的文化建設工作和人才培養工作,不利于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大業。因而,跟各單位對院士實行終身聘任制相比,各單位對文科一流學者實行終身聘任制更加迫切和重要。
三
眾多文科一流學者視科研工作為生命。他們有崇高的學術理想、澎湃的學術激情,他們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很強。他們退休后,一如既往地從事心愛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工作,一如既往地著書立說,一如既往地為繁榮和發展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事業而奮斗。不過,不難察覺,他們對其退休一事耿耿于懷。他們不介懷自己退休后不能招收博士生、不能申請有一定限制的基金項目,也不在意自己退休后不能正常參加學術活動、不能享受在崗人員的各種福利待遇,他們介意自己短促的學術生命。眾多文科一流學者的履歷表明,極“左”政治路線讓他們虛度很多光陰,改革開放國策把他們推上正常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教學、研究工作的舞臺,但給予他們的時間不多。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他們想做的事太多,他們該做的事也太多。即便他們分秒必爭、不計寒暑,也做不完。難怪他們筆耕不輟、奮進不已,難怪他們退而不休、退而還思,難怪他們對其退休一事耿耿于懷。為此,眾多有識之士為廣大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的一流學者鳴冤叫屈。
各單位在退休一事上區別對待院士和文科一流學者,不是一個單純的學術問題,而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它關乎各單位是否真正重視人文社會科學、是否真正落實國家的知識分子政策、是否真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各單位在退休一事上公平對待院士和文科一流學者,是一個函待解決的大問題。因為,它破壞了學術界友好、團結的局面,它妨礙著文科學者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它助長了社會上盛行的“重理工、輕人文”的不良風氣。各單位須就此達成共識:在退休一事上公平對待院士和文科一流學者刻不容緩。
國家的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已定,國家繁榮和發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大政方針已定,貴在落實。落實它們的具體措施有制度創新、扶持或創辦優秀學術刊物、合理配置資金等。當然,制度創新包括人事制度創新。各單位建立切合文科屬性的人事制度,有利于國家從根本上改變“重理工、輕人文”的不良社會風氣,有利于國家從根本上縮小理工科從業人員和文科從業人員在待遇、科研條件上的巨大差別,有利于國家從根本上消除學術界的不和諧因素,有利于高校、科研單位為繁榮和發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源源不斷地輸送各類人才。各單位建立切合文科屬性的人事制度,將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掃清一大體制障礙。真能這樣,文科一流學者不必再為退休一事憂心,更不會為退休一事寒心。
可喜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在創新人事制度的道路上邁出了穩健的步伐。
中國人民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率先開展一級教授聘任試點工作,2009年5月2”日,該校首聘方立天、劉大椿、紀寶成、吳易風、宋濤、張立文、李文海、陳先達、周新城、鄭杭生、胡乃武、黃達、曾憲義、戴逸等14位文科知名學者為一級教授,改變了我國開展新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以來院士自動進人教授一級崗、文科杰出學者只能受聘進人教授二級崗的局面。2010年以來,山東大學面向海內外誠聘文科一級教授,截至2013年5月,武樹臣、楊海坤、郭明瑞、張海鵬、狄德滿\\(德國\\)、溫儒敏、盛寧、安體富、池田知久\\(日本\\)、劉鐵梁、張祥龍、金光億\\(韓國\\)、呂政等13位已退休或即將退休的國內外文科知名學者相繼加盟山東大學,在文科一級教授崗位上延續自己寶貴的學術生命。2011年以來,浙江大學面向全球誠聘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取得創造性學術成就、做出重大學術貢獻的文科“資深教授”。該校在招聘啟事中既然許諾,人選的文科“學術大師”的薪酬待遇參照院士。截至2013年5月,浙江大學的招聘結果尚未揭曉。
此前,眾多高校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聘任過一些文科“終身教授”或“資深教授”,但這些高校未把聘任工作規范化和制度化,結果,受聘者的待遇和科研條件不明確,聘任工作的操作規程也不明確。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的舉動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聘任的文科一級教授是不是一流學者叫人懷疑,浙江大學將要聘任的文科“資深教授”是不是一流學者叫人猜測,但三所大學盡量縮小卓越的理工科專家和杰出的文科學者在待遇和科研條件上的巨大差別、嘗試建立切合文科屬性的人事制度的初衷不容置疑。如果全社會能借此在此問題上達成共識,那么各單位建立切合文科屬性的人事制度的日子不遠了。那時,文科一流學者可以無牽無掛地著書立說、無憂無慮地培養博士生、舒暢快樂地為繁榮和發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而奮斗。果能如此,文科一流學者將額手稱慶,文科普通從業者也將額手稱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