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延邊地區留守家庭主要問題探析
【第一章】延邊留守家庭特點研究緒論
【第二章】留守家庭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論
【第三章】延邊地區留守家庭的基本狀況和問題
【第四章】延邊留守家庭的發展狀況及問題
【結論/參考文獻】延邊留守家庭發展優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5章 結論和對策建議
5.1 結論
本文通過對延邊地區留守家庭現狀及問題,留守家庭發展狀況進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留守家庭成員的留守方式各不相同。留守兒童的家庭中留守配偶與兒童共同生活的家庭占得比例最高,共 67 戶,占留守兒童家庭總數的 40.4%;留守配偶的家庭中留守配偶單獨生活占得比例最高,共 297 戶,占留守配偶家庭總數的 81.4%;在含有留守老人的家庭中,單獨留守老人戶數比例最高,共 328戶,占留守老人家庭總數的 89.4%.可見,留守兒童與父(母)一方生活是留守兒童主要留守方式,而留守配偶和留守老人多是以單獨留守為主要方式。
二、留守勞動力年齡人口少,空巢留守老人比重高。在留守人員中,留守兒童 191 人,占被調查人口的 17.4%,留守老人 532 人,占被調查人口的48.4%.留守老人與留守兒童合計比重達到了 65%以上,社會撫養比上升,人口紅利下降。在留守家庭中,只有留守老人的家庭為 328 戶,占留守家庭總戶數的 41.5%,其中近 90%的家庭老人單獨留守無子女照料。在目前社會保障尚不完善,尤其是延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落后的情況下,老年人的經濟支持和生活照料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保證老年人擁有安全的、有尊嚴的晚年生活,共同分享社會發展的紅利,還需要政府和全社會不斷創新有中國特色的老年保障和服務體系。
三、勞動力年齡留守人口遠距離流動意愿強烈。在勞動力年齡留守人口調查中,沒有外出計劃的留守成員所占比重高于有計劃外出的留守人員,很多參與調查的 16 至 59 歲留守人員仍然愿意長期在當地生活。參與調查有計劃未來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年齡留守人員中,70%都是希望能夠到海外其他國家進行務工,而計劃在本省里面務工的人數是 0.可以看出在延邊地區人口遷移意識里,第一選擇多是出國務工,在已經流出的人員中,遷入地同樣多以境外為主,這樣的選擇對流出地人口具有延展性,形成對該地區留守人員的計劃外出地點選擇的影響,使其他留守家庭成員在有角色轉換的選擇時,也多以選擇出國務工為主。
四、留守家庭生活狀況穩定。延邊地區留守家庭住房面積處于﹝50 ㎡,80㎡)區間內的比例最高,住房面積差別較大,最小不足 10 ㎡,最大的有 400㎡;磚瓦房是延邊地區留守家庭典型的住房類型;具體使用的交通工具仍以摩托車和農用車為主,分別占到總體的 15.3%和 12.9%,使用汽車的家庭共有 12戶,占 1.5%;留守家庭中有線電視接入和手機、座機的比例最高且比較接近,普及度很高,而衛星天線所占比例也接近五成,家用電腦和互聯網接入的比例與前幾項相比差異性較大,僅占 10.0%.
五。留守家庭的經濟收入來源多樣化,總支出有所提升。外出務工匯款在留守家庭的收入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是留守家庭重要經濟來源。農業收益是延邊地區留守家庭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是留守家庭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業生產補貼是轉移支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留守家庭收入的重要補充。留守家庭中主要家庭成員外出務工,家庭收入幾乎都比過去有所提高,留守家庭中總支出上升的比重也隨之增加。
5.2 對策建議
一、 加強地區民族特色經濟產業發展
借助“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有利政策環境,延邊地區在建設跨境通道和口岸的同時,促進其地方民族特色經濟產業發展。延邊地區是吉林省特有的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地區之一,無論在吃、住、行還是購物等方面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特點,利用地區少數民族的特色,加大宣傳力度,積極發展旅游產業,推進綠色經濟的發展,通過加強地區經濟的發展,吸引部分外出勞動力回鄉進行發展,減少留守家庭人員的比重。
二、提高地區公共服務水平
延邊地區是屬于邊境的地區,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需進一步提高,比如在通訊網絡建設需要普遍鋪設到村級,對于留守家庭成員來說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與外界溝通的方式;對于留守兒童,學校和政府可以通過安排校車接送上學和下學,為留守兒童的安全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對于留守的配偶,政府和社會應該要根據延邊地區的實際情況,在生產和生活中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在延邊地區的留守人口中,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很多老年人單獨地呆在家里面,沒有親人的照顧,建議政府和房地產企業可以考慮共同為留守老人打造出相應的養老社區,采取只租不賣的銷售模式,以租金的方式讓留守老人享受到社區服務,并同時做好養老社區的配套服務,尤其在社區醫療上配備相應的設施和設備,積極發展老年服務事業,創新社會化養老模式;對于留守家庭,政府和社會相關團體可以結合自身的職能和職責,為留守家庭開辦鄉鎮(社區)食堂,解決留守家庭成員的部分生活照料問題,分擔留守妻子、留守丈夫和留守老年人的壓力,并解決了延邊地區到外面進行打工成員的后顧之憂。
三、加強社會互助活動開展
在留守家庭中,家人、親屬等非正式的支持網絡是留守人口目前獲得幫助的主要渠道,但是,關于留守兒童監管教育、留守婦女發展方向、留守老人養老保障等方面,是以上非正式的支持網絡無法解決或者不能夠完全解決的。因此,需要政府和機關團體共同開展社會互助活動,組織群眾性的互助互濟,為留守家庭成員提供針對性的幫助,積極建立健全的正式支持網絡,與非正式網絡相互補充,相互發展,提高留守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與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 高俠麗,侯春在。家庭功能理論研究的進展[M].社會心理科學。2008. 23(3):29-33.
[2] 周福林。我國留守家庭狀況的統計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26(6): 92-94.
[3] 周福林。我國留守家庭研究[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6:19-20.
[4] 張繼焦。外出打工者對其家庭和社區的影響[J].民族研究,2000,(6):61-67.
[5] 樸今海,鄭小新。延邊地區朝鮮族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監護問題[J].延邊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42(1):103-108.
[6] 張敬威。 延邊朝鮮族“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2,(2):58-59.
[7] 王化波,王鑫。延邊朝鮮族人口遷移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學刊,2011,(2):69-74.
[8] 張天路, 黃榮清。人口學家為延邊朝鮮族人口負增長“把脈”[ J ] . 民族團結,2000, ( 10 ) : 22 – 23.
[9] 葉敬忠、潘璐。別樣童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044-045.
[10] 李慶豐。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子女”發展的影響[J].上海教育科研,2002,(9):25-28.
[11] 吳惠芳,饒靜。農村留守婦女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2):18-23.
[12] 葉敬忠,吳慧芳。阡陌獨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048.
[13] 王菲 . 留守婦女:農村上演新織女故事[ J ] . 中國社會導刊, 2007 ,(4):26-28.
[14] 高小賢。當代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業女性化趨勢[J].社會科學研究,1994,(2):83-90.
[15] 侯春在。兒童心理成長論-成人視野中的兒童社會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16] 葉敬忠,賀聰志。靜寞夕陽-中國農村留守老人[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004-008.
[17] 暢紅琴,董曉媛。中國農村勞動力外流對留守家庭成員時間分配的影響[J].世界經濟文匯,2009.(4):53-57.
[18] 唐鈞。農村“留守家庭”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 J ] .長白學刊, 2008, (2) : 96–103.
[19] 曹廣忠,邊雪,趙金華。農村留守家庭的結構特征和區域差異--基于 6 省30 縣抽樣調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與發展,2013,19(4):2-10.
[20] 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21] 潘曉娟,盧春龍,等。中國農村留守群體生存狀況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12.
[22] 杜鵬,聚焦“386199”現象 關注農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 2004, 28(4): 25-36.
[23] 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99.
[24] 王躍生。當代中國家庭結構變動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6,(1):83-86.
[25] Olson D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J]. Journal ofFamily Therapy, 2000,22 (2):144- 167.
[26] Shek D T.Family Function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hoolAdjustment,and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Economic Disadvantage[J].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2002, 163(4): 497-500.
[27] 王勝今。人口社會學[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
[28] 楊思然 . 延邊地區人口流出特征及其對留守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2014.
[29] 王哲。我國陸地邊境地區人口流出及對流出地的影響分析[D].吉林大學,2013.
[30] W.A.劉易斯著,施煒等譯。 二元經濟論[M]. 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31] 劉杰,孟會敏。 關于布郎芬布倫納發展心理學生態系統理論[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2):250-252.
[32] 王曉峰。東北邊境地區人口與發展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
[33] 周福林。我國家庭結構變遷的社會影響與政策建議[J].中州學刊,2014,9:83-86.
[34] 劉偉江,丁一,楊雪,王曉峰。延邊朝鮮族勞動力外流及其影響研究[J].人口學刊,2014,36(1):97- 104.
致 謝
時光飛逝,轉眼間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將結束,首先特別感謝我的導師王曉峰教授,從論文的選題方向、結構安排、內容撰寫和后期修改都給予悉心的教導和幫助,老師的治學嚴謹、態度溫和、指導耐心都深深的感染著我,成為我學習的楷模!在此向王曉峰老師表示真誠的感謝!
同時我也要感謝吉林大學公衛學院和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的各位老師,老師們踏實的學風、深厚的學術素養、幽默風趣的講解,都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為我的學業經歷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
感謝領導、同事、家人,三年來,你們的默默支持和奉獻助我完成研究生學業!感謝自己的堅持,終圓學業夢!最后,向公務繁忙而又抽出時間對我的論文進行評審并且提出寶貴意見的各位專家表示衷心地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