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計劃生育新政遇到的困境探析
【第一章】影響計劃生育新政的因素研究緒論
【第二章】生育決策理論
【3.1 3.2】受訪者再生育意愿的特征分析
【3.3 - 3.6】受訪者再生育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四章】計劃生育新政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計劃生育新政的對策與建議
【參考文獻】完善單獨二孩政策的策略研究參考文獻
2 相關概念和理論
2.1 相關概念
2.1.1“單獨二孩”政策
13“單獨二孩”是指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 一般地講,獨生子女是指本人沒有同父同母、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皢为毝ⅰ闭卟坏扔凇皢为殹倍フ?,“單獨二孩”,顧名思義就是指有兩個孩子,計劃生育針對的是孩子的數量,而不是胎次的數量,如果是兩胎的話,則有可能出現三個孩子或者更多孩子的情況,這樣便不符合“單獨二孩”的政策。
“單獨夫妻”在本文中是指夫妻雙方中有一方是獨生子女,另一方為非獨生子女的夫妻?!皢为毞蚱蕖笔窍鄬τ凇半p獨夫妻”、“非獨生子女夫妻”而言,是特指我國計劃生育政策下根據夫妻雙方是否為獨生子女的一種家庭夫妻分類。
2.1.2“非獨生子女夫妻”
非獨生子女夫妻在本文中是指雙方均不是獨生子女的夫妻。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影響的主要是非獨生子女夫妻。
2.1.3 總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TFR)
總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個婦女一生所能生育孩子數,即一定時期內(通常指某一年)處于育齡期(15~49 歲)的各年齡組婦女生育率之和。
2.1.4 生育意愿
生育意愿是指個人在生育子女方面的愿望和要求,體現在意愿生育時間、意愿子女數、意愿子女性別。通常認為,生育行為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同時兼有三個特征:即數量、時間和性別。
2.1.5 再生育意愿
再生育意愿是指已生育過孩子的夫妻是否希望再生育,體現為再生育子女的意愿生育時間、意愿生育子女數、意愿生育子女性別等方面要求。
2.2 生育決策理論
2.2.1.萊賓斯坦的成本--效用理論
H.萊賓斯坦著眼于西方經濟學這一角度對家庭養育小孩的效用、成本等展開了分析,基于此創造性地提出了兩大理論--“邊際孩子合理選擇理論”、“孩子數量質量替代理論”.前者提出對于家庭而言,其生育決策的作出往往經歷了分析、統計、對比、衡量孩子成本、收益等工作,評估是否能夠維持家庭經濟社會地位,基于此來決定家庭規模?!督洕浜笈c經濟增長》由萊賓斯坦于 1957 年撰寫并出版,其中明確指出出生孩子能夠提供的效用、精神上的滿足和小孩撫養要求支出的費用的對比關系最終決定了人們想要生育孩子的數量。當然,人們做出生育選擇,也同樣會追尋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夫妻通過生育獲得的效用遠遠超過其需要支付的費用成本,夫妻往往樂意生育更多的小孩。反之,若夫妻通過生育獲得的效用低于其需要支付的費用成本,夫妻往往更傾向于少生育。此外,他還提出,由于如今人們收入提高、生活得以改善,養育孩子需要支付的費用及能夠獲得的效用也出現了相應的改變,體現為:由于收入增加,養育孩子需要支付的費用成本也越來越多,生育孩子需要支付的成本費用往往比其所能獲得的效用更高,因此越來越少的夫妻會愿意生育多個小孩。
2.2.2 貝克爾的孩子質量與數量選擇的理論
很久之前部分學者就已察覺到家庭生育孩子數量和質量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后來知名學者加里·貝克爾從消費行為這一理論著眼,對剩余行為、決策等展開了分析,由此將孩子質量數量替代理論提了出來。關于家庭孩子數量需求、質量需求之間存在的聯系,加里·貝克爾認為:“當增加生育的孩子越少,其下一代子女的代表性會更強,原因在于父母可以將其資金更加集中地運用于孩子的教育、吸引力及訓練之中,因此讓孩子實現再生產的目的 1987/1981:106)此外,加里·貝克爾還提出,消費者需求理論是展開生育率經濟分析的理論框架,孩子需求猶如人們對耐用消費品的需求。
需注意,諸如收入水平、價格變動等的撫養能力績需求都決定著夫婦的生育行為。如果一個家庭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其剩余能力也會相應地提升,存在著多生育潛能,但反觀現實,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卻更不樂意多生小孩,生育率水平越來越低。原因在于人們更傾向于對孩子質量的追求,而不再是過去僅僅追求數量上的滿足。如今對于孩子的撫養,社會往往要耗費諸多事件,因此加里·貝克爾認為孩子屬于”事件密集型產品“,對于家庭戶時間,加里·貝克爾認為可劃分成兩種,即勞動、閑暇時間,創造了時間”影子價格“一說,據此評估孩子商品的價格,對比分析另外一些商品消費需求。并且進一步提出,由于人們的收入增加,時間價格也呈現出上升趨勢,孩子數量逐漸被孩子質量所代替,導致更多的夫妻傾向于少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