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社會論文 > > 人口流動下耕地保護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人口流動下耕地保護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024-01-09 09:00:01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清水江流域耕地資源安全問題探析
【第一章】人口流動對耕地資源安全的影響分析緒論
【第二章】人口流動與耕地資源安全的概念與理論基礎
【第三章】清水江流域人口流動特點及傳統耕作方式的價值
【第四章】清水江流域耕作方式的改變對耕地資源安全影響
【第五章】清水江流域耕地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人口流動下耕地保護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6 研究結論與展望

6.1 研究結論

人口與耕地資源安全的問題是當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只有實現了人口與耕地的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區域的社會、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同樣的,當地的社會、經濟與生態的發展狀況又制約著人口與耕地的可持續發展。清水江作為貴州省的第二大江,生態環境較好,但是山地較多,可利用的耕地資源較為緊缺。

流經的 16 個縣市中生活著眾多的少數民族,但由于經濟發展較慢,人口的流動性較大,成為貴州省較大的勞動力輸出地,大量勞動力的輸出使部分耕地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不得不改變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改變帶來了眾多的影響,如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水土流失等,導致耕地數量、質量的下降,人地矛盾日益加劇,耕地資源的安全問題日益突出。

清水江流域的以少數民族人口居多,在早期的時候,大多數的少數民族居民是遭受到政治和軍事上的壓迫而被迫遷移而來。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口的流動都是由于經濟和教育的驅動,為了得到更好的發展,去向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在近十年里,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侗族和苗族的人口總數增長了將近一倍,而清水江流域的人口卻持續減少,由于清水江流域的居民以農業發展為主,依據當地的自然條件,一直以種植水稻為生,并且形成了“稻-魚-鴨”生態系統,不僅適應了當地的種植條件, 還能有效實現生態系統的循環,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體系。但為了加快本地經濟的增長,破壞了原有的耕作方式,無法適應當地的氣候和地形條件。因此,傳統耕作方式的變遷,對耕地資源的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帶來了影響。

針對清水江流域由于人口的流動對耕地資源的安全產生的影響,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首先,要改善耕地質量要從污染源出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對農藥和化肥的施用有所限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明確耕地保護的主體和責任;其次要結合當地的傳統,發展特色產業,推廣“林糧間作”模式,不僅可以同時促進林業和農業的發展,緩解水土流失現象,減少耕地資源的流失,還可以縮小城鄉差距減少勞動力的輸出;再次,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糧食產量,緩解由糧食問題引起的人地矛盾;最后,要開墾后備資源,實現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得到協調發展。

6.2 研究展望

近年來,耕地資源安全的問題引起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關注,也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本文雖然通過耕作方式的變遷作為橋梁來探究了清水江流域人口流動對耕地資源安全的影響。但基于能力和精力的有限,本文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由于統計年鑒上的統計口徑的不一致,導致有些數據很難收集。例如耕地面積,在 2011 年以后,貴州統計年鑒和黔東南州統計年鑒,均不統計常用耕地的面積,使得在文章中分析耕地面積的趨勢使,缺少最新數據的支持。其次,對于耕地資源安全的影響,本文是通過對耕作方式變遷的視角去探究人口流動對耕地資源的影響,沒有對耕地資源的安全指標進行量化,缺乏人口流動對耕地安全的定量研究。

人口對耕地資源的影響研究,不必局限于農村的人口流動和耕地資源。人口流動對耕地安全的影響的切入點可以有很多,很所學者都做了相關的研究,可以從其他的角度進行解析,分析二者更深入的互動機制。在單純分析影響的同時,還可以對耕地預警進行探究,更能有效的保護耕地資源安全。


致謝

轉眼我的研究生生活即將結束,在本次的碩士論文完成之際,要衷心的感謝所有關心和支持我的朋友。在本次論文的寫作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身邊很多老師和同學都給予了我很多的幫助。

首先要感謝的就是我的導師崔海洋教授。在攻讀碩士的這三年,崔海洋教授無論是在我的生活還是在學習上都給予了我極大的幫助、關心和鞭策。在我剛踏入校園的時候,就對我要求嚴格,我現在的成長都與其孜孜不倦的教導分不開。

我從他的身上學習到了很多,也還有很多需要學習,恩師扎實的專業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親切的教導都深深的影響著我。這次論文從選題到資料的搜集再到內容上的修改,都得到了導師細心的指導。在研究生的學習期間,導師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并給予了很多學習新知識、認識專家學者的機會,讓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思想更加成熟。在生活上,崔海洋教授也給予了很多的幫助和關懷。在導師的幫助和指導下,我的畢業論文才得以順利的完成。在此,謹向崔老師表達我最誠摯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

同樣,在我的論文寫作過程中,我的室友和同學們也給予了無私的幫助,在我搜集數據的時候幫助我一起整理資料,在我遇到不懂的難題時一起探討。我們一起度過了研究生最美好的三年,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一起分享一起承擔,經過這三年的時光我們已經成為彼此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在這個即將別離的日子里,我衷心的向他們表示感謝!

最后要感謝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家人,在我毅然決然的踏上學習的旅途時,我的家人一直在支持我,給予我力量和學習的動力。在我的即將畢業之際,要向我的家人說聲“謝謝!”同時祝愿我的母校貴州大學能夠再譜華章!


參考文獻

[1]Anders Skonhoft,Havard Solem.Economic growth and land-use changes:theDeclining amount of wilderness land in Norway[J].Ecological Eeonomies,1999,37(2):289-301.

[2]Jeffrey D.Kline,Alissa Moses,RalphJ.Alig.Integrating urbanization into Landscape-level ecological asessments [J].Economies,2001,4(l):105-118.

[3]K Konagaya,H Morita,K Otsubo.Chinese land use predicted by the GTR-Model[M].Tokyo,1999.

[4]Lester R Brown .Who Will Feed China[J].World Watch,1994: 9~10.United Nations.Methods of measuring internal migration, Manual VI.1970.

[5]W.A.劉易斯著,施計,等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6]白南生,杜鷹。走出鄉村[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176-177.

[7]陳華東。農村面源污染的社會成因探討--以港村為例[D].河海大學,2006.

[8]陳華東,施國慶?;谵r村勞動力轉移的農業面源污染模型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2):8-11.

[9]陳印軍,肖碧林等。我國耕地“占補平衡”與土地開發整理效果分析與建議[J].中國農業資源與劃,2010,3l(l):1-6.

[10] 崔海洋 . 淺談侗族傳統稻魚鴨共生模式的抗風險功效 [J]. 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6254-16256.

[11] 常 嵐 . 貴 州 省 人 口 教 育 文 化 素 質 與 區 域 經 濟 發 展 [J]. 教 育 文 化 論壇,2010,02(4):44-49.

[12]曹國璠,李榜江,楊志華等。淺析貴州耕作制度向現代農作制度轉變的途徑[J].耕作與栽培,2006,(2):1-2,5.

[13]傅義強。當代西方國際移民理論述略[J].世界民族,2007,3.

[14]傅澤強,蔡運龍,楊友孝,等。中國糧食安全與耕地資源變化的相關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1,16(4):313-319.

[15]葛菁華。貴州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22):49-51.

[16]黃賢金。WTO 框架下我國耕地保護的政策選擇[J].資源論壇,2002,(1):19-20.

[17]姜愛林,包紀祥,劉贏洲。耕地概念的界定與耕地質量評價的新方法探討[J].中國地質礦產經濟,1999(5):20~25.

[18] 孔雪松 , 常旭 . 湖北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時空差異 [J].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2):72-76.

[19]羅康智,羅康隆。傳統文化中的生計策略--以侗族為例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0]劉瑞平。自然因素與社會經濟因素對耕地質量的貢獻率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2004.

[21]劉勇。區域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南京農業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2004 年。

[22]李廷貴。再論苗族的遷徙[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 2000, (4)。

[23]李吉和。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遷徙原因探討[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4(1):71-75.

[24] 李廷貴 . 淺議苗族的生產文化 [J].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53-55.

[25] 李 德 建 , 唐 曉 梅 . 苗 族 稻 作 文 化 與 鄉 村 旅 游 發 展 [J]. 凱 里 學 院 學報,2010,28(4):50-52.

[26]劉宗碧,唐曉梅。清水江流域傳統林業模式的生態經濟特征及其價值[J].生態經濟,2012,(11):136-140.

[27]李秀芬,朱金兆,顧曉君。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防治進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4):81~84.

[28]陸大道,郭來喜。地理的研究核心:人地關系地域系統-論吳傳鈞院士的地理學思想與學術貢獻 [J].地理學報,1998,53(2):97~105.

[29]羅康智,楊小蘋,林澤夫等。論侗族傳統生計對水環境優化的價值--來自黔東南侗族社區的個案分析[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1,03(4):8-12.

[30]羅康智。侗族美麗生存中的稻魚鴨共生模式--以貴州黎平黃崗侗族為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9(1):28-32.

[31] 羅 康 隆 . 侗 族 傳 統 生 計 方 式 與 生 態 安 全 的 文 化 闡 釋 [J]. 思 想 戰線,2009,35(2):11-16.

[32] 羅康隆 , 譚衛華 . 侗族社會的 “ 魚 ” 及其文化的田野調查 [J]. 懷化學院學報,2008,27(1):1-5.

[33] 賴 力 , 黃 賢 金 , 王 輝 等 . 中 國 化 肥 施 用 的 環 境 成 本 估 算 [J]. 土 壤 學報,2009,46(1):63-69.

[34]牛海鵬,張杰,張安錄等。耕地保護經濟補償的基本問題分析及其政策路徑[J].資源科學,2014,36(3):427-437.

[35]吳瑞君。關于流動人口涵義的探索[J].人口與經濟,1990(3):53-55.

[36] 吳次芳 , 鮑海君等 . 土地資源安全研究的理論與方法[M]. 北京 : 氣象出版社,2004:10-26,132.

[37]王孟孟?!稗r民工”的身份界定及法律保護[J].湖南公安高等??茖W校校報,2008(2):16-18.

[38]萬秋月。貴州民族高等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J].貴州社會科學,2006,(1):34-36.

[39] 吳 傳 鈞 . 論 地 理學 的 研 究 核 心 - - 人 地 關 系 地 域 系 統 [J]. 經 濟 地理,1999,11(1):1~6.

[40]吳正彪,韋德懷。苗族傳統生存方式在可持續發展途徑中的實踐意義--貴州省從江縣岜沙苗寨家庭經與社區發展狀況調查研究[J].三峽論壇,2011,(6):22-26.

[41] 魏 丹 斌 , 尚 凱 . 土 地 整 理 - - 我 國 耕 地 保 護 的 重 要 舉 措 [J]. 河 南 地質,2001,(2):93~100.

[42]徐彬彬,李德成。保護耕地必須既重數量又重質量[J].土壤,1999,01:8-12.

[43]邢可霞,王青立。德國農業生態補償及其對中國農業環境保護的啟示[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7,(1):1-3.

[44]楊達。贛南。60 村一勞動力轉移背景下的村級社區考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78.

[45]尹紅。美國與歐盟的農業環保計劃[J].中國環保產業,2005,(3):42-45.

[46] 葉 秀 如 . 耕 地 保 護 的 重 要 性 及 對 策 淺 析 [J]. 中 共 福 建 省 委 黨 校 學報,2004,(11):75-77.

[47] 楊庭碩 , 羅康智 . 侗族傳統生計與水資源的儲養和利用 [J]. 鄱陽湖學刊,2009,(2):62-68.

[48] 尹紹亭 . 人與森林--生態人類的刀耕火種 [M]. 昆明 : 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337-365.

[49] 張士功等 . 中國耕地資源安全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J] 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2005,21(12):372~375.

[50] 張 群 生 . 貴 州 省 耕 地 人 口 及 糧 食 安 全 研 究 [J]. 安 徽 農 學 通報,2010,16(15):11-12,14.

[51]趙翠薇,濮勵杰。貴州省 50 年來耕地資源數量變化特征及其與糧食產量的關系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2005(1) .

[52]趙其國,周炳中,楊浩,劉世亮。中國耕地資源安全問題及相關對策思考[J].土壤,2002,06:293-302.

[53]朱紅波。中國耕地資源安全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經管土管學院,2006.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