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影響勞動力可持續供給的因素研究
【第一章】我國勞動力長久供給問題研究緒論
【第二章】勞動力供給的可持續性相關概念界定
【第三章】我國現存勞動力供給的現狀
【4.1 - 4.4】勞動力年齡結構與經濟周期
【4.5 4.6】產業結構因素與制度及政策因素
【第五章】我國未來25年勞動力供給的預測
【第六章】維持我國勞動力可持續供給的對策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國內勞動力供給可持續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4.5 產業結構因素
縱觀發達國家的工作可以發現,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有著一定的相關關系。產業結構在工業化的進程中發揮著比較重要的作用,產業結構的變動促使著勞動力在產業轉變的過程中比重逐漸得到提高。
1978 年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擺脫了以前“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畸形發展,服務業水平低下”的局面,通過不斷的優化升級,使得產業結構越來越趨于合理。
1978 到 2010 年間,我國宏觀經濟總量持續增加,各產業之間都實現了迅猛發展,GDP 平均每年以將近 10%的速度快速增長。
根據城鎮化水平來講,1996 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為 30.5%,剛進入工業化的初期;2003 年達到 40.5%,剛進入到工業化初期第二階段。目前來講,我國的城鎮化一直落后于工業化進程。究其原因:一是作為勞動力蓄水池的第三產業發展較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二是長期以來我國的人口政策對農轉非進行嚴格限制。
在工業化由初期轉到中期的過程中,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而第二產業的比重并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在產業的轉化的過程中,由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工作對勞動力的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分析我國產業結構可知,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工業化正處于一個轉型的時期。
這一時期的中國工業,正好相當于日本 50-60 年代的工業發展時期。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第一產業的基礎薄弱、重工業畸形發展、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各產業之間的比重失衡。具體體現在: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滑,就業比重已經由 1978 年的 71%下降至 2000 年的 50%,產值比重由 29%下降至 16%;第二產業增速迅猛,就業比重增加了 5%,產值由 1978 年的 1745億元增加到 2000 年的 45488 億元,每年平均以 16%的速度高速增長;第三產業2000 年就業上升了 15.4%,產值與 1978 年相比增長 10.2%.
由上圖可知,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持續下滑,第二、第三產業逐年升高。不同產業之間的勞動力發生了轉移,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轉移,有效滿足了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資源邊際生產率的提升,各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程度朝向有利于增進經濟效益的結構性變化的方向發展,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就業產值及就業比重持續上升,基本與配第-克拉克定理相吻合(Bian Yanjie 等,1996)。
目前我國仍處于產業結構的演進之中,因此在“十二五”規劃中要繼續推進產業之間融合與互動,提高產業發展的協調性,其中,我們要繼續扶持農業,加快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在工業的結構優化升級中堅持多層次發展,有重點、有差別地加以推進支持戰略性產業和新興產業群的發展,促進自主創新,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要以產業鏈關鍵環節為重點,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加快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分析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國農業發展水平相對滯后,機械化程度低,導致生產效率低下。根據 2012 年的統計數據,我國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仍超過 30%,而發達國家該項數值僅不到 10%.由于我國勞動生產率的低下,導致相當數量的人口從事第一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鎮就業人口的供給。第二,雖然第二產業即工業的規模較大,但結構不合理,質量低下。這主要體現在產品結構上,粗制濫造的低端產能過剩,而具有附加價值的高精尖的產品供給嚴重不足;在生產結構上,基本為機械的重復性勞動,尚未形成全面化、專業化的工業體系;在出口上,基本為低附加值的產品,上檔次的技術含量高的工業制成品數額較少。企業自身方面,大多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技術升級與更新換代緩慢。第三,我國第三產業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效率低下。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第三產業在增長上較為緩慢,增長量占國內 GDP 的比例較低,具有高新技術的新興產業發展相對滯后。近些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招生數量與招生規模逐漸擴大,雖然通過高等教育培養了大批具有專業技能的復合型的人才,但由于第三產業發展的滯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供給。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發展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現象。在我國工業化全面實施之前,對技能型勞動力的需求較大。面對著幾年年高校畢業生很難就業的情況,有些高校采取的畢業生回爐再造這一方法帶來了人力資源的極大的浪費。第四,由于地方 GDP 主義的驅動,不可避免地進入了產能過剩的經濟周期。有分析稱,產能過剩成中國經濟“核威脅”.而近期房地產投資減速更讓這個“核威脅”明顯可見。無論是屬于高耗能的電解鋁、鋼鐵制造,還是新興產業的光伏太陽能和風電,以及造船和鋼鐵業中高端產品的硅鋼,均被業界公認為“產能過?!?同時某些行業存在產能短缺,例如清潔能源、醫療、鐵路和地鐵、環保等領域。第五,高校培養模式的不合理。在工業化的初期階段,那些擁有高技能的技術型人才最為受重視。面對著這一發展趨勢,國家應適時的調整自己的培養人才的結構,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如下途徑,如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加大高等教育中的理工科比例等。但是仔細研究我國現今的培養模式會發現其中有著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盲目擴大高等教育的招生,并且專業設置的不合理等等,這些問題就在很大程度上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困難,造成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供需不平衡。
4.6 制度及政策因素
2008 年年末,中國農村的勞動力資源總量超過了五個億,除去各種因素之外,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絕對量僅僅在一個億左右??紤]到年齡的因素發現,可以向城鎮轉移的勞動力不足五千萬,這就充分的說明了在未來的幾年內,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將基本完成了轉移,農民工的“無限供給”被“有限供給”所取代。按照這種大趨勢發展下去,到 2020 年城鎮將出現大規模的勞動力缺口。通過相關研究可以發現,制度因素在未來進程的農民工數量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有效的轉移,必須對當前的戶籍等社保制度進行一定的改革。
4.6.1 戶籍制度
戶籍管理制度能夠有效的抑制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向城鎮進行無序的轉移,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保證社會的基本的穩定。但是也應該看到,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進行轉移已經成為了經濟發展所必須的,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就會造成了城鄉的分割。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嚴格的戶籍制度使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徹底。這里的農民工轉移到城鎮,只是指形式上的轉移,而并不能擁有城市戶口,因此不能享受到與城鎮居民相同等的待遇。這就會使得農民工在心理上沒有歸屬感,最終還會返回農村。這是這種原因,會在每年的春節前后出現大量的交通擁擠情況,對社會的正常發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其次,戶籍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的數量和結構。由于農村陳舊的思想觀念致使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的不徹底。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顯示,2006 年年底,農村外出的勞動力高達 12532 萬人,其中男性占據了一半以上。外出人口大都為 21-30 歲之間的年輕人。通過分析可以知道,外出勞動力人口主要以 40 歲以下的男性勞動力為主。根據《2012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農民工總量為 26261 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 16336萬人,仍以 40 歲以下男性勞動力為主。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的需要,廢除二元制的戶籍管理制度,建立一元制的戶籍管理制度已經是眾望所歸。如果這次改革能夠順利的進行,將會使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規模和數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城鎮勞動力緊缺這一現象進行緩解。
4.6.2 社會保障制度
長期以來,中國在農村和城市分別實行的社會保證制度在保障水平和管理體制等方面都存在和很大的不同。這種社會保障制度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有些保障制度只是在城鎮得到真正的實行,并沒有普及到廣大的農村地區,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農村和城市都各自形成各自的保障項目,并且這些項目不能異地轉移。比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
城鄉的二元社會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向城鎮進行轉移。面對著這種情況,建立起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制度顯得尤為重要。有效的建立起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目標。隨著近幾年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是也存在著不能夠使農民獲得最大益處的情況。為了使最廣大公民共享經濟的發展成果,就相應的要求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使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之間可以做到相互轉化和共同的發展。這些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農村的勞動力向城鎮進行轉化,有利于維持勞動力市場的供需上的平衡。
4.6.3 就業及職業培訓政策
就業和職業培訓對城鎮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根據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可以知道,在供給大于需求的情況下,應該鼓勵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規模,盡可能地提供就業崗位,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在供給小于需求的情況下,應該使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提高工作的技術含量,進而不斷降低對勞動力的依賴程度(Byron.R 等,1990)。同時還要采取增加工資和延長退休等等方式來擴大勞動力的供給,進而做到促進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平衡。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并且各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各個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狀況也各不相同(Jamison.D 等,1987)??偟膩碚f,2003 年以前勞動力市場屬于供給大于需求,那時候為了使勞動力的資源優勢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發揮,可以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 2003 年以后,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如珠三角地區,勞動關系開始發生了一系列的轉變,逐漸由供大于求轉變為供不應求。致使某些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用工荒現象,并且逐漸蔓延向全國。為了使這一問題能夠得到很好地解決,一些發達地區就相應的對自己的產業進行改造和升級,同時也將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逐漸轉向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的西部地區。但是這一局勢在 2008 年全球的經融危機中打破了,但著之后的經濟的不斷復蘇,發達地區再次出現了嚴重的用工荒現象,這就要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繼續進行下去。在我國長期以來存在著職業培訓政策和就業市場不能很好地銜接的問題,同時也存在著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不夠重視的嚴重問題。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偏差導致就業市場出現結構性供需不平衡。第二,薪資待遇缺乏合理性,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積極性。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人均工資水平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而且收入水平基本與學歷掛鉤,即越是高學歷的人才,對薪資的期望值越高。但農民工群體既沒有很高的學歷,同時也缺乏專業化技能,導致在勞動力市場中缺乏競爭力,隨著城鎮勞動力供給的不足,農民工群體不合理的工資水平表現的越來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積極性,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第三,勞動力市場供給正面臨著代際轉換,擇業觀念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目前的勞動力市場,80 后成為主力軍,由于他們是在改革開放后成長的一代,大多是獨生子女,成長環境良好,受教育程度較高,導致其就業心理與就業觀念上與 60、70 后截然不同。
他們往往更加愿意到工作的氛圍、福利待遇更好的地方,而不愿從事福利待遇低、工作條件艱苦、工作環境惡劣的工作。因此,新生代群體選擇性就業導致了一些艱苦的就業崗位缺少吸引力,造成了勞動力供給不足。
4.6.4 勞動力市場管理政策
針對市場主題和針對市場中介這兩個這個政策是勞動力市場管理政策個方面。市場主體包括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雙方,主要是指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資格問題。
發達國家在這個方面做得非常好,他們會根據勞動力市場的工序的變化做出最快速度的調整;市場中介主要涉及職業咨詢、職業指導和職業預測等方面,使勞動力供需雙方溝通的主要橋梁,也有利于國家對勞動力的宏觀上的管理。
我國勞動力市場管理政策是勞動力宏觀管理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存在著勞動力市場本身不夠完善和不能夠對其政策進行熟練地運用等問題的存在,使得勞動力在宏觀管理方面仍舊存在著很大的不足之處。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一是勞動力市場的職業需求及預測分析不夠,難以滿足供求主體雙方的要求;二是職業指導并不深入和全面,許多畢業生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職業指導;三是職業指導的手段和其它硬件設施的不健全,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和完善;四是需要進一步提高從事職業指導的人員的素質。從此之后,對于勞動力市場管理的政策應該進一步的進行強化,同時也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對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進行進一步的調節,只有這樣才會使勞動力市場長期保持一個平衡的狀態。為了使勞動力市場更好的發展,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 陽光工程是公共財政支持開展的非農職業技能示范性培訓,培訓項目以糧食主產區、勞動力主要輸出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為重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轉移到非農領域就業為目標,培訓單位要保證受訓農民轉移就業,財政補助資金直接讓農民受益。二零一零年以后,按照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把農村勞動力培訓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層次,使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總體上與我國現代化發展水平相適應。
4.6.5“單獨二孩”政策
從 1980 年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到 1988 年農村一孩半政策,再到單獨兩孩,計劃生育政策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完善的?!岸⒄邔硪韵掠绊懀旱谝?,生育率顯著回升。生育率如果長期低于 1.8,或長期在 1.5-1.6 水平上徘徊,不利于人口的均衡發展。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曾高達 7 左右,人口增長率高達 2.5%.上世紀 90 年代初,總和生育率下降到 2.1 以下,目前已降至 1.5-1.6.單獨二孩政策實施將使我國總和生育率有相對顯著地回升,雖然今后幾年回升可能比較快,最高點可能超過 1.8,但累計效應釋放后,生育率會波動在1.6-1.7 左右。第二,導致老齡化程度降低。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說,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2012 年 60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4.3%,2030 年將達 25%左右,預計到 2050 年左右,老年人口達到 4.4 億左右的峰值,約占總人口的 1/3.調整生育政策,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齡結構。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到 2030 年將使老齡化水平從 24.1%下降到 23.8%,到 2050 年從34.1%下降到 32.8%,到 2100 年從 39.6%下降到 34.3%.第三,出生人口性別趨衡。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1994年以來一直高于115,2004年高達121.2,2009 年以來有所下降,2012 年仍高達 117.7.在自然生育狀態下,多生是達到出生人口性別平衡的唯一手段。實施”單獨二孩“政策未必能使出生人口性別比恢復正常,但一定能使其下降。第三,導致勞動年齡人口增加?!眴为毝ⅰ罢叻砰_,未來 15 年,勞動力總規模將每年多出 2800 萬,到 2050 年勞動力規模減少幅度將相差 3 個百分點。如果生育政策不變,我國每年減少有效勞動力供給811 萬;實行”單獨二孩“政策后,每年減少 760 萬左右。這將大大緩解我國未來勞動力的供需失衡。尤其是我國勞動力規模大幅度下降的拐點將出現在 2025至 2030 年前后,當前調整生育政策正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