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影響勞動力可持續供給的因素研究
【第一章】我國勞動力長久供給問題研究緒論
【第二章】勞動力供給的可持續性相關概念界定
【第三章】我國現存勞動力供給的現狀
【4.1 - 4.4】勞動力年齡結構與經濟周期
【4.5 4.6】產業結構因素與制度及政策因素
【第五章】我國未來25年勞動力供給的預測
【第六章】維持我國勞動力可持續供給的對策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國內勞動力供給可持續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5 我國未來 25 年勞動力供給的預測
5.1 預測方法
本研究采用 CPPS 人口預測軟件,采取分要素人口預測方法,對人口年齡結構的動態變化趨勢和過程進行模擬分析,預測和分析模型是基于特定假設條件下:(1)未來人口的生育、死亡模式保持不變;(2)所研究人口不考慮遷移因素對人口的影響。本研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提供的 2010 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數據預測出未來 25 年各年齡階段的人口數量。
5.2 預測要素及數據
為了有效實現對未來 25 年后的人口的預測,選取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為基礎,數據選取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2010 年全國總人口數為1370536875 人,出生率為 11.9‰、死亡率 7.1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4.79‰;在性別結構上,男性人口為 686852572 人,占 51.27%;女性人口為 652872280人,占 48.73%;在年齡結構上 0-14 歲人口為 222459737 人,占 16.60%;15-64歲人口為 998433406 人,占 74.53%,65 歲及以上人口為 118831709 人,占 8.87%;城鎮人口為 665575306 人,城鎮化率為 49.68%.
在上述數據為基礎,來預測 2015 年至 2040 年未來 25 年內各年齡段人口數量及城鎮化人口數量。
5.3 預測結果分析
最近幾年,我國沿海和經濟發達的地區相繼出現了大規模的“用工荒”現象,這種情況充分的表明了在經歷全球金融危機后我國經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了復蘇和發展,但是也應該看到,雖然目前政府和社會各界采取了各種措施來解決用工荒這一問題,但都是收效甚微。每到春節前后出現的勞動力嚴重緊缺這一現象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勞動力個體的市場供給量起初是與工資率成正比的,等它上升到一定量后這種正比行為就不再會發生。根據目前我們所收集的相關資料可以看出,在我國,工資率和勞動力供給量的正相關現象還是普遍存在的,還不會形成勞動力供給的“拐點”.從宏觀方面來看,社會勞動力參與率與供給水平密切相關。勞動適齡人口增長水平和實際參與社會勞動的比例是影響社會勞動力供給的主要因素,根據相關資料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的勞動力適齡人口總量仍在呈不斷上升之勢,但是市場參與率卻在不斷下降。究其原因還會發現,這主要是受教育的影響,隨著繼續教育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更傾向于接受更高的教育,這就使得他們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間逐漸延緩,另一方面,隨著他們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有些高素質人才(例如讀博或者出國深造等)會選擇暫時退出勞動領域,這都在很大程度上嚴重影響了勞動力市場的整體的供給水平。
目前我國勞動力的供給變化較小,那么短缺現象和需求擴大就有著一定的聯系。而現代工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有限,因此城市工業領域的人員工資報酬仍然處在較低水平,且短期內不會有大幅度的提升。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上所出現的這種情況似乎表明“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或者將要到來。面對這種情況,企業為了滿足自身對勞動力的需求,就需要不斷提高農民工的工資,當工資增長成為增加勞動力供給和填補城市和現代產業勞動力需求缺口的基本途徑時,就可以認為該國家或地區進入“劉易斯拐點”的發展階段。
通過相關的調查資料也會發現,目前供大于需的情況依然存在。在“十一五”期間,每年都有規模龐大的勞動力需要就業崗位,但是根據經濟分析預算得出的每年的新增崗位并不能有效滿足如此龐大的勞動力需求。許多失地農民“被市民化”后并沒有穩定的工作和職業,大都處于半失業的狀態。隨著近些年來大學的不斷擴招,大量的大學畢業生也逐漸被看做就業困難群體,大學生每年就業率不足 80%.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 2020 年的時候大約還有超過一億的勞動人口的就業問題需要解決。通過以上種種分析可以知道,在 2015 年之前,供大于需還是中國勞動力市場上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也不排除在某些特殊地區出現的供給小于需求的情況,如近年我國沿海地區出現的“民工荒”現象。
5.3.1 勞動力變化情況
我國的人口增長速度因為受到了計劃生育等相關政策的限制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這就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人口環境。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的生育水平就不高,總和生育率還不到 2.0,持續至今都沒有很大的變化。但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我國人口數量還有增長的可能。
中國的人口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將呈現持續增長之勢,預計將會在 2030 年出現人口數量的最高值,人口可達到 14.6 億左右。在 2010 年到 2015 年期間,勞動適齡人口的增長率起初是低于總人口的增長率,最終在 2015 年達到了勞動人口的最高峰,但在 2020 年開始轉為負增長,這就意味著我國的“人口紅利”期將不復存在,人口老齡化及勞動力數量不足將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嚴峻考驗,如表所示:
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變化主要受勞動力變動的影響,其中城鎮勞動力的變動會產生更為直接的影響。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特點可知,我國城鎮人口總數的變化受城鎮人口自身和城鎮化水平的雙重影響。其中城鎮化速度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原因都會導致城鎮人口數量增加。
在人口計劃生育實施很長一段時間后,我國的人口數量才得到了比較良好的控制,人口的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現在我國人口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老齡化與性別比偏高。調整生育政策,適當提高生育水平相應的就成為了將來計劃生育要調整的主要方向。根據以往的經驗可知,勞動力的成長周期大概需要二十年左右,因此計劃剩余的政策調整對勞動適齡人口的影響將會在計劃制定后的二十年才能顯現。面對著這種情況,相應的就要求計劃生育政策具有二十年的前瞻性,這樣才能有效的解決未來我國勞動力市場上可能面對的一系列問題。
5.3.2 勞動力數量的變動
勞動力供給受勞動力數量變動的影響。決定勞動力數量變動的因素不僅僅有勞動適齡人口,還有勞動參與率。
勞動參與率反映了一個地區勞動力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程度和經濟活躍程度和發展狀況。其變化受個人工資水平變動、家庭收入規模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等因素的影響。
從大的方面來說,勞動參與率的變化不大,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截止到本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城鎮總人口和勞動適齡人口將會以比較小的速度增長。在 2010年以后,總的人口增長率將會持續的高于勞動適齡人口增長率,這就使勞動力的負擔逐漸變大。
未來我國的人口變動會受到來自社會的方方面面的影響。根據相關的資料可以看到,我國的城鎮勞動參與率顯著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這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而為我們所通俗的講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都是以潛在方式存在的。利用勞動參與率與勞動適齡人口的數據,就可以推算出未來我國勞動力數量的變動情況,如表 5-2 所示:
從表 5-2 可以看出,從現在到 2025 年,我國的勞動力數量將是不斷增長的,之后便開始不斷的減少。從上表可以看出,2015 到 2020 年平均每年增加約 200萬,2020 到 2025 年平均每年增加 130 多萬。2025 年之后勞動力總量開始減少,并且每年減少數量逐年遞增。但城鎮勞動力總量持續增加,這表明未來 25 年我國勞動力流動的方向不會改變:從農村流向城鎮。
由于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勞動力數量是不斷增長的,但是平均每年新增勞動力數量卻逐年減少。按照我國政府的長期發展規劃來看,如果想要使未來 10 年人均 GDP 翻番的目標,GDP 就必須以現在這個增速進行發展。但是也必須把當前的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當今正面臨的經濟結構充分考慮在內。
5.4 我國未來勞動力供給可能出現的問題
第一,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將日益凸顯。如果在一個國家中,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了 10%或者 65 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數的 7%以上的話,這個國家就可以被定義為人口老齡化國家。由此可知,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由表 5-3 可知:老齡人口的比重預計在未來 25 年內呈現出增加的趨勢,由 2015 年的10.6%上升到 2040 年的 18.9%,增加 8.3%,老齡化問題將日益突出。
人口老齡化將會從多個方面對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力造成影響。首先,老齡化社會加重勞動力的負擔、加大其成本;其次老齡化會在某種程度上降低生產性人口的比例;再次,老齡化會使生產效率低下。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老齡化將會極大地削弱中國的經濟競爭力,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勞動力供給將出現規模和比重的雙重絕對下降,勞動適齡人口老化將不可避免。
人口的老齡化將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勞動適齡人口的規模和年齡結構發生一定的變化,未來 25 年內,全國將會出現這樣的一種趨勢,15-64 歲的勞動適齡人口數量會持續下降,45-64 歲的勞動適齡人口比重持續上升,這就會帶來勞動力短缺問題、勞動力負擔沉重問題等的出現。根據現有的規律可知,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對勞動力的需求將會不斷增加,這就需要廣泛引進外來的勞動人口,以用來彌補勞動力減少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