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市場經濟不需要計劃生育。
眾所周知,草地公有,那么大家都要多放羊,因為放羊的收益歸自己,而對于草地的損害卻要大家分擔。殊不知,多放羊和多生孩子其實是一回事?;叵胗媱澖洕w制的時候,大家一起"吃大鍋飯":上學、就醫幾乎相當于免費,看病只需交一毛的掛號費,上學只需交 2 至 5 元的學費。我讀高中的時候,交 20 元,學校就提供我們宿舍(被褥自己帶)、課本以及作業本,還管三頓給我們蒸飯,管我們每個月吃上一頓肉。這樣的制度安排,無疑是你生孩子大家養。這樣的制度安排下,能夠多生,為什么不多生?一定要多生的。
這和當今大不相同?,F在養一個孩子要花多少錢?驚人的數字吧。
我的大哥二哥都要了兩個孩子。我問他們:現在讓你們生,你們還生不?他們齊聲回答:不生了,兩個孩子最好。今天,看到孩子是用百元大鈔堆高的,讓你多生恐怕你也不會多生了。
所以,不要高估了計劃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長方面的作用。事實上,雖然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但農村基本上沒有獨生子女,交錢就能生,或者生了罰完款了事。今天一些省會城市,10 萬元就能上一個戶口。
千萬不要誤會,我不是說交 10 萬元上一個戶口不對,我認為不交錢也能上戶口才更好。人口增長降下來主要不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功勞",而是市場化的作用。市場能夠有效配置其它資源,為什么就不能配置人口資源?市場化后自己生孩子自己養,人們自然要"計劃生育",人口絕不可能無限制增長。
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下人多也未必是壞事。計劃經濟下,物不能盡其用,人不能盡其才,確實會出現資源環境無法負荷人口的情況。但在市場經濟下,這個就不是問題了。
市場會把資源配置到最能發揮其作用的地方。市場決定的人口就是最優人口。在市場經濟下,人多不僅不是壞事,反而還是好事。
假如全世界只有一個人購買汽車,那么沒有幾百萬、上千萬是買不到汽車的。但是幾億人需要汽車的話,幾萬、十幾萬就可以買回一臺汽車。餐廳就餐,一個人吃飯,飯菜價格一定要貴很多;很多人吃飯,飯菜價格一定要便宜一些。需求眾多,生產方式就會改變,最有效率的生產方式就可以被采納,這其實是節約了資源。
每個人都發揮比較優勢,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然后通過市場與他人交換產品和勞務,這是效率提高的根本原因,最終每個人都享受到比他單個人從事生產多得多的產品和勞務。
邏輯上,人多決不是人均收入低的原因。人多人均收入應該更高而不是更低才對。養活十三億人不容易的說法,完全是錯誤的。人越多,越容易養活。改革開放前,我們有那么多人口,可是吃不飽飯,穿不暖衣,這顯然是制度問題。改革開放后,經濟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就是因為制度允許人們發揮其潛能了。不過,盡管我們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離我們本來可以取得的成績還有很大距離。不考慮今天技術的大幅度進步,單是人口眾多,我們的人均收入就應該多于人口密度沒有我們高的國家才對。然而事實顯然不是這樣。
經驗上,我們觀察到人口密度高的城市比人口密度低的農村生活水平高,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又比人口密度低的中小城市生活水平高,就是這個道理。任何國家融入到世界經濟的大市場中,經濟就會增長,生活水平就會大幅度提高。反之,閉關鎖國,貧窮、吃不起飯就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