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機制優化探究
【第一章】公司社會責任實施體系探析緒論
【第二章】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相關理論
【3.1 - 3.4】XB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的現況
【3.5 3.6】XB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及其體系現狀
【第四章】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模式優化設計前提條件
【第五章】XB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制優化設計
【第六章】XB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實施與保障
【結論/參考文獻】企業社會責任管控方式改進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2 章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相關理論
2.1 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概念
2.1.1 企業社會責任的起源
經濟全球一體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讓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 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運動逐步興起并得到了廣泛傳播。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未興起之時,人們普遍認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利潤最大化和股東利益最大化是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則認為企業的目標是二元的,除了從自身的角度進行審視外,也要從企業利益相關方的角度進行審視,即企業既要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也要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保障利益相關方的利益。
在 19 世紀二十年代,德國的企業法學者最先定義了企業社會責任,主張對企業賦予公共性,即將企業與員工分開,從不同的法律根基對其進行定義,不考慮員工個人的利益關系,保護并維護企業的最大利益,賦予企業與此相應的企業社會責任。美國的伯利教授認為企業董事的行為應對股東負責,而且只能為股東利益最大化負責,而多德教授認為"終究是輿論形成法律,而輿論認為企業不僅要追求利潤,同時也應該進行社會捐助",即企業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應積極開展捐助活動,積極促進社會公益事業全面發展。同時,隨著企業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美國政府也開始關注企業對社會、對國家的捐贈活動,并通過立法機關立法的形式予以明確。如美國標準商事企業法規定企業可以"為公共福利、慈善以及科學和教育進行捐助".其通過立法明確了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盡的義務。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理論的研究,不論是德國從社會公共利益方向研究,還是美國從企業治理結構方向研究,都基于西方國家在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基礎上進行的。此時西方國家正處于從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階段初期,這一時期社會面臨著工業事故頻發、勞動者缺乏社會保障、企業濫用自己的優勢地位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此時,人們開始對企業的經營倫理、企業的社會公益擔當都提出了強烈的要求,呼吁企業不僅要追求利潤最大化和股東利益最大化,也要求承擔起相應的企業社會責任,維護員工利益,為社會和國家做貢獻。也是在這一時期企業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更為了提升企業形象與社會地位基礎,開始積極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將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逐步融入企業日常運營中。
2.1.2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
(1)國外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理解
20 世紀 50 年代前,由于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理念并沒有形成社會共識,導致開展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企業所占比例偏小,企業對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意愿偏低,加上對企業社會責任認識不深,在企業實際經營活動中,企業社會責任未能得到較好的體現。而自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研究者,尤其是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研究學者,開始逐步深入對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研究。他們從不同的社會角度、針對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企業行業,發表了各自的理論研究,詳細地表達了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者在學習和探討西方企業社會責任理論時,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開始分析和研究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企業社會責任理論。
全球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全球化戰略與貿易自由化等給人們帶來的是溝通更廣泛,人們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在總結分析的基礎上也有了更多的認識,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也變得更加直接。即使是到了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國際社會眾多學者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仍然呈多元化態勢,眾多企業社會研究學者也并沒有對企業社會責任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學者卡羅爾(CarrollArchie.)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社會在一定時期對企業提出的經濟、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這一定義也只能歸之為狹義的片面的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并不能完整解釋企業社會責任?;谄髽I所處行業之間存在差異,包括企業的地域性差異、企業生產經營的差異、企業的利益相關方差異等,這些差異決定了不同的企業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時,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想要定義企業社會責任的真正內涵,明確其具體內容,都不得不直視差異化的存在。但是除去這些差異化,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也有共通性。學者博文(BowenH. R)認為"企業應按社會的目標和價值向相關政策靠攏,并承擔采取合理具體行動的義務。"學者麥克格爾(McGuire Joseph W.)提出,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時,"企業社會責任意味著企業不僅僅有經濟和法律義務,而且還對社會負有超過這些義務的某些責任".而學者戴維斯(Davis Keith)和布魯姆斯特朗(BloodstreamRobert L.)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承擔社會福利的義務。"世界可持續發展委員會(WBCSD)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針對社會(包括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合乎道德的行為。"為了給企業社會責任賦予一個更為廣泛和全面的定義,有學者提出 "企業社會行為"的概念,它指:"一個企業組織社會責任基本原則的綜合反映,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政策、項目,以及與企業社會關系相關時可觀察到的結果。"(2)國內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理解與認知。
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理論于 20 世紀 80 年代初開始傳入我國。1987 年,學者王秋丞提出他的觀點,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出于自愿,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社會、解決社會問題,為社會做出貢獻。"學者昊克烈于 1989 年提出"企業的社會責任,可概述為企業對社會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義務".在這一時期,眾多國內學者在西方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影響下,以我國實際國情為基礎,開始豐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理論,研究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前進的方向。
90 年代初期,眾多學者對于國內的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逐步建立起統一的認識,尤其是在某些學者的專業研究領域,得到了明顯的加強和規范。1990 年,學者張彥寧認為:"企業為所處社會的全面和長遠利益而必須關心、全力履行的責任和義務,表現為企業對社會的適應和發展的參與。"2005 年,學者周祖城也提出自己的理解,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應該承擔的、以利益相關方為對象,包含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在內的一種綜合責任。"2008 年,學者徐明棋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應當是法律之外的責任,不包括危機處理、公關等。
綜上,在日益發展的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爆發、知識得以廣泛傳播分享的時代,人們不斷完善豐富著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更是不斷得到了修繕和補充,除了企業應該承擔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外,也應包括基于企業間存在的差異化而產生的不同的道德責任、環境責任等相關內容。
綜合以上眾多學者的觀點,本文將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各利益相關方造成的影響。
2.2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2.2.1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發展的不同階段
將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融會貫通到企業的日常運營中,就是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過程,可以發現企業的任一管理行為都可視為是由內在因素的驅動而引發。在對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研究進行深入研究時,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行為隨著企業管理動機的差異化而呈現不同。因而我們以企業管理的驅動力為依據,可將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劃分為五個階段: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第一個階段是以道德為驅動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階段。這一階段人們將企業家或企業作為道德實施主體,企業家或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完全是他們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與他們的商業目的沒有聯系,并且在這個階段企業家或企業履行的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是以公益慈善為側重點。
第二個階段是企業為回應社會壓力而進行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階段。該階段中,企業社會責任的意識得到更廣泛的宣導和加強,要求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呼聲也愈加強烈。在面對公眾壓力時,企業不得不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社會大眾的呼聲,通過制定相應的制度來評估企業的生產活動對環境、對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同時也加強了與企業利益相關方開展對話、溝通與交流,也向人們強調了社會預測、社會審計等應對環境的工具。
第三個階段是風險預防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階段。當時流行的企業管理模式則是企業社會責任風險預防管理。風險預防管理是通過風險評估、預測并根據評估結果建立相應的預案的過程。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會給環境帶來一定負面影響,企業對此類影響進行了預測、評估并加以規避,藉此進一步增強社會公眾對企業的信任感。這個階段與前一階段相比企業由被動轉為主動,更具前瞻性。
第四個階段是基于財務價值創造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階段。這一階段,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是戰略管理。戰略管理階段認為企業是經濟組織,認為企業應該是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在戰略管理模式中企業的利益相關方與股東的利益是不沖突的。
第五個階段是基于企業綜合價值創造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階段。此時,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已經將企業經濟目標與企業社會責任目標相結合,企業除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還應充分考慮利益相關方的滿意度,而且應該是在企業社會責任目標的基礎上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從而實現企業綜合價值的最大化。
包括企業戰略、企業使命、企業文化等都應該增加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
有學者研究認為,近幾十年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研究、探索與最終形成是企業管理實踐的重要里程碑。而企業管理實踐也隨著企業社會責任的全球化進程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質量管理階段,在這個階段企業注重的產品質量改善,企業關注的是產品的質量以確保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這個階段的標志是 1987 年 ISO9000 的發布,企業獲得 ISO9000 認證具有競爭優勢;第二階段是環境管理階段,這個階段的標志是 1997 年 ISO14000 的發布,企業在關注產品質量的同時,也要關注因企業生產活動帶來的環境污染、環境破壞等問題。企業為增強自身的競爭優勢,會爭取獲得 ISO14000 的認證;第三階段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階段。此階段的標志是 ISO26000 的發布,企業管理的核心是產品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與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進行充分融合,開展企業管理的全面管理工作。企業不僅要關注質量和環境還要關注更加廣泛的社會利益,同時也要對企業利益相關方負責,回應他們對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期許和要求。企業也由此進入了以質量、環境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為核心的企業社會責任全面管理階段。
2.2.2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內容
管理體系指的是為開展某項管理而構建的組織結構、程序、過程和資源。
企業通過組織建設與構建,制定相應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規程,并使之程序化,資源分配合理化,從而構建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管理體系。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是一種包括企業愿景、企業使命、企業文化和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等核心內容的管理體系。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包括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主體性內容、客觀效果評價。一個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應結合主體性組織建設與客觀效果評價體系。從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執行程序要點來講,完整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主要應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個方面是企業社會責任組織管理體系。它一般包括組織機構、崗位權責、工作協調等,主要是指為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行為而設立的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以及相互協調機制。企業各單位、各崗位的組織隸屬關系、工作匯報關系是開展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工作的基礎,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中的組織管理及工作溝通協調機制有助于管理行為的有效開展,有助于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正常運作。
第二個方面是企業社會責任日常管理體系。企業社會責任日常管理體系包括人力資源管理、財務資源管理、生產運行管理、信息資源管理、企業文化建設及風險管控體系等,主要是指在企業現有的運營管理的基礎上,增加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企業現有組織機構中的各個環節貫徹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通過程序化的機制,通過組織化的協調,將財務、人力、信息、信息等資源充分整合,在企業的日常運營中全方位、全覆蓋地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同時強調企業社會責任風險與信息管控,充分保障利益相關方的利益以及其知情權與監督權。
第三個方面是企業社會責任考核體系。它包括對企業整體、單位及崗位在開展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管理行為設定相應的考核指標、考核的方法、考核結果的評估等等,主要是指通過企業社會責任指標評估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行為的效果,從而不斷清晰企業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目標和方向。通過建立企業社會責任考核體系,進一步優化責任指標的設計,堅持以結果為導向的原則,持續改進,將企業社會責任考核的內容、標準、方法進行不斷補充完善,為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優化發揮應有的重要作用。
第四個方面是企業社會責任能力建設體系。具體包括培訓體系、職責劃定、制度建設等,主要是根據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行為中各單位、各崗位的職責、工作內容、所需技能知識等,明確相應的組織管理、制度管理,向各利益相關方傳達和說明各自所應承擔的企業社會責任,并以此作為約束力,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提高利益相關方的滿意度,更好、更全面履行企業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