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年來筆者對蘇州、武漢等地的人口專題研究,結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從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角度,就徐州人口發展及城鎮化談幾點看法.
1徐州人口遷移與城鎮化導向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從常住人口總量看,徐州(858萬)僅次于蘇州(1046萬),在江蘇為第二人口大市(南京為800萬).從外來人口數量看,蘇州、南京、無錫、常州、南通、鎮江都高于徐州.蘇州外來人口為452萬,而徐州外來人口為43萬,相差10倍以上.這說明,徐州雖然是人口大市,但在集聚外來人口能力方面,或者說為外來人口提供就業崗位數量方面,只是蘇州的一個零頭.而且可以推斷,大量的徐州農村人口在外地務工.2000~2010年10年中,江蘇各市常住人口屬于正增長的依次有蘇州、南京、無錫、常州和鎮江,其他各市均為負增長.徐州常住人口負增長數量較大,僅次于鹽城和宿遷,說明徐州是典型的人口流出地.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些常住人口負增長的市,其中心城區外來人口都還在增長.如徐州中心城區外來人口由2000年的21萬增至2010年的43萬,盡管增長規模并不大,但也能說明10年來其城市產業(尤其是服務業)還是有所發展的,吸引了來自下游地區(尤其是周邊地區)的人口向此集聚,城市人口發展格局是“在分散中有集中”.徐州市內遷移人口有44萬,估計各縣(市)在中心城區的人口有30萬~35萬.還有一個數據很有價值,涉及到徐州未來城鎮化方向.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徐州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有196萬,人口回流的潛力很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在“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中強調“增強城市群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人口經濟集聚能力,引導人口和產業由特大城市主城區向周邊和其他城鎮疏散轉移”;在“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中強調“吸納東部返鄉和就近轉移的農民工,加快中西部地區產業集群發展和人口集聚”,“依托陸橋通道上的城市群和節點城市,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推動形成與中亞乃至整個歐亞大陸的區域大合作”;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充分消化存量.這些戰略部署及政策措施對徐州城鎮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徐州是東部地區超大、特大城市向外疏散的重要目標地.它雖不屬于中西部地區,但卻是東部地區的“經濟洼地”,有人口遷出地的共性問題;依托亞歐大陸橋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戰略,與之積極對接,將為徐州城鎮化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徐州作為人口流出地,應當在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的發展方向,承接東部超大、特大城市人口疏解轉移以及吸引返鄉人口就近就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并以此助推徐州新型城鎮化加快發展.
2徐州外來人口與發展腹地
對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分析表明,在徐州外來人口中,省外和省內分別占29%和71%.對比蘇州來看,同期外來人口中,省外和省內分別占70%和30%.徐州與蘇州的情況正好相反.兩個城市的省內、省外吸引力差異極大,甚至恰好相反,充分說明徐州的跨省影響還有待提升.蘇州跨省影響也有一個過程,其省外影響力的明顯提升出現在2003年以后,尤其是近幾年(2010年及以后),省外影響超越省內影響;而徐州的省外吸引力則十分有限.按人口遷移中戶口登記地在外省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徐州人口遷移的來源地分布最多的省份,第一是安徽,其次是山東,再次是河南.可以初步推斷,徐州所吸引的省外人口,主要源于鄰近徐州的安徽、山東和河南一帶.按徐州3個長途汽車站(徐州長途汽車站、徐州汽車南站和徐州汽車西站)發車班次,可以看出徐州與省外的人流聯系情況.匯總后的數據表明,徐州與省外人流聯系(班次/每天)最多的依次是安徽(59)、浙江(21)、山東(8)和河南(7).其中,安徽主要是宿州(17)、淮北(11)、合肥(10)和蚌埠(7);浙江主要是溫州(6)和臺州(4).與省內城市聯系排在前幾位的依次是淮安(32)、宿遷(30)、鹽城(25)、南通(20)、揚州(17)、蘇州(10)、泰州(10).除了與上游城市經濟往來所發生的人流聯系外,可以看出,與下游城市人流聯系所反映的是徐州發展腹地:省外腹地主要集中在皖北,如宿州、淮北等地;省內腹地主要集中在蘇北,如淮安、宿遷、鹽城等地.可見,徐州發展腹地主要受“距離效應”的作用,跨省影響力有限,有待進一步拓展.
3徐州人口結構與產業轉型
徐州人口老齡化水平為10.43%,接近江蘇平均水平(10.89%).省內老齡化程度比徐州嚴重的有南通、泰 州、揚 州 和 鹽 城.蘇 州 老 齡 化 水 平 最 低(8.5%),是因為蘇州的制造業吸引了大量的年輕務工人員,而戶籍人口的老齡化卻非常嚴重(60歲以上人口比重達22.3%).所以,徐州老齡化程度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現實,一方面說明徐州勞動力的負擔程度還不算太重,另一方面也與城市就業崗位及其吸引的外來人口增長有關.就人口素質構成而言,有3組非常有趣的數字.研究生數量和大學以上學歷人員的數量,徐州均位于江蘇各市第4位,次于南京、蘇州和無錫.但大學以上學歷人員的比重卻下降到了第7位,除南京、蘇州、無錫外,常州、鎮江和揚州都排在了徐州之前.人口素質結構或學歷水平與城市發展尤其是未來高層次產業的發展升級息息相關.從上述3組數字的對比可以看出,徐州的高學歷人員絕對數量并不少,但高學歷水平比例偏低.這就意味著,對徐州而言,要千方百計用好人才,并且用在“刀刃”上,切實防止人才流失.近幾年,徐州不少優秀年輕教師被蘇南高薪聘走,成績好的一些學生也被吸引而去,從而導致徐州一些高中的高考升學率下滑.企業也有類似的人才流失情況發生.所以,徐州各級政府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做到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防止各類人才進一步流失,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