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人口空間分布研究主要出現在二戰后五六十年代的西方國家.1953年研究人口發展過程和人口現象的空間表現以及其地域差異的學科—人口地理學,成為地理學中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20世紀50年代初,西方學者對城市人口密度分布進行一系列的理論探索和模型研究,其中Clark模型成為人口密度空間分布的經典模型.
人口空間分布通常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政治環境及文化等.
人口密度通常指單位面積的居住人口數量,常用每平方千米的常住人口數量表示.
人口密度的研究,可以反映人口分布地區之間的差異,也能夠代表區域經濟活動的發展程度[1].
人口密度成為人口分布的主要形式,并且是重要的衡量指標,同時也是社會學、地理學等學科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2].
本文中利用武漢城市圈\\(1+8城市圈\\)1991—2011年21年的人口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武漢城市圈的人口密度的空間分布演變,并選取市區的國內生產總值、人口總數及距離作為指標,將武漢對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和潛江的吸引能力作出劃分,有助于更深入地分析武漢城市圈人口密度空間演變規律.
1、數據準備
1.1研究區概況
武漢城市圈\\(1+8城市圈\\)以武漢市為中心城市,包括周邊8個城市組成城市圈,8個城市分別為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和潛江,其中有1個副省級城市、5個地級市、3個省直管市、7個縣級市和15個縣.
武漢城市圈是湖北省城市人口最為密集的經濟中心,武漢市作為中心城市也是我國中部地區人口密度最大的區域之一.
武漢城市圈土地面積約57941.32km2,占湖北省土地面積的31.17%,2010年武漢城市圈人口為3024.3萬人,占湖北省總人口的比重為52.8%。
1.2數據的來源
本文中的人口信息主要來源于1991—2011年湖北統計年鑒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功能,對人口密度時間空間演變進行分析,揭示武漢城市圈人口分布的特征.
2、武漢城市圈分層
2.1城市引力模型
城市引力模型把一個城市視為一個巨大的磁場,其中包括了人口、經濟、科技和信息等.
在統一地區內,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城市間存在不同的相互作用[3],計算公式如下:
式\\(2\\)是城市引力模型的表達公式.
其中,Fij是i城市與j城市之間的相互吸引力,Mi,Mj分別代表i城市和j城市的城市質量,dij代表i城市與j城市之間的距離,b是距離摩擦系數,G是引力常數.
通常取G=1,b=2.
本文中以武漢市城區的GDP和人口規模作為i城市的城市質量,j城市為武漢城市圈內各縣區.
各縣區的GDP、人口規模與城市引力成正相關,而隨著d距離值的增加,城市引力相應減小.
2.2武漢城市圈城市引力計算
城市質量一般采用城市經濟綜合實力、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及城市規模等指標進行研究.
本文中采用城市某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與人口規模作為指標確定武漢城市圈的城市質量.
武漢城市圈各城市與武漢的距離,采用兩城市之間最快的時間距離,2010年武漢城市圈武漢市區對各市縣州地區的引力如圖1所示.
從圖1中可以看出,武漢城市圈以武漢市區為中心城市,形成了較大范圍的影響腹地.
根據城市引力大小,對武漢主城區影響的武漢城市圈內其他地區進行等層劃分.
第一圈層主要為武漢市的大部分遠城區和距離武漢市轄區較近的地區,如黃陂區、江夏區、蔡甸區和鄂州市.
第二圈層包括新洲區、黃石市轄區、大冶市、孝南區、漢川市、仙桃市和天門市.
第三圈層包括漢南區、陽新縣、大悟縣、孝昌縣、安陸市、云夢縣、應城市、黃州區、紅安縣、麻城市、團風縣、羅田縣、英山縣、黃梅縣、武穴市、陽新縣、咸安區、赤壁市、嘉魚縣、通城縣、崇陽縣和通山縣.
武漢遠城區漢南區,距離武漢市區的距離約50km,其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相對較小,武漢主城區對漢南區的引力相對較小.
縣級市及各區城市規模、人口規模以及距武漢主城區的遠近直接影響武漢主城區對其引力的大小.
武漢市轄區對武漢城市圈各個市縣吸引力主要圍繞武漢市轄區向四周分布,呈明顯遞減趨勢.
武漢市轄區對周邊市縣的引力較大城市主要集中于交通便捷地區.
3、武漢城市圈人口密度時空分析
3.1武漢城市圈人口密度的時間變化分析
1990—2000年武漢城市圈常住人口由約2788萬人增長到3069萬人,這11年屬于人口增長階段,而2000—2010年武漢城市圈常住人口減少至3024萬人.
其中作為武漢城市圈的中心城市,武漢市人口1990—2000年由670萬人增加至831萬人,2000—2010年增加至979萬人,人口數量處于穩步增長階段.
武漢城市圈平均人口密度由1990年的481人/km2增加至2010年的522人/km2,武漢城市圈平均人口密度總體呈逐漸增長趨勢,但也有幾個年份出現人口密度波動,見圖2,這主要與圈內人口規模變動有關.
1990年武漢城市圈平均人口密度較高的5個城市由高到低排序為,武漢市、鄂州市、孝感市、天門市和仙桃市.2000年排序為,武漢市、鄂州市、天門市、仙桃市和孝感市.2010年排序為,武漢市、鄂州市、天門市、孝感市和黃石市.
1990—2000年,武漢城市圈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均穩步增加,但孝感市平均人口密度有所降低,分析孝感市平均人口密度可以看出孝感市區人口總量穩步增長,市區人口密度增加,但縣級市人口規模逐年縮減,因此平均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孝感市管轄下的縣級市有孝昌縣、大悟縣、云夢縣、應城市、安陸市、漢川縣,均在武漢城區經濟腹地的第二圈層,對武漢市的經濟依賴性較大.
2000—2010年11年間武漢城市圈各城市人口密度變化中,只有武漢市人口密度呈增長趨勢,其他8個城市的人口密度呈下降趨勢,見表1.
雖然武漢城市圈的城市化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其城市化水平仍處于集聚階段[4].
將1991—2010年武漢城市圈人口密度劃分為4份連續5年的平均人口密度.1996—2000年武漢城市圈各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相較于1991—1995年平均人口密度有所提高;2001—2005年相對于1996—2000年,除武漢市人口密度繼續穩步增加,鄂州市5年平均人口密度總體小幅上升、1997—1998年人口密度小幅下降外,其他城市這5年平均人口密度基本處于下降階段;2006—2010年的平均人口密度,武漢市、鄂州市人口密度繼續處于上升階段,其他城市人口密度均有所下降.
如圖3所示,武漢城市圈中,武漢市1990—2010年21年的平均人口密度均領先于其他城市,漲幅較大,其他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均為穩步下降趨勢,其中咸寧市和黃石市1993—1998年均出現平均人口密度大幅度下降趨勢,這主要與行政區劃分變更有關,原屬于咸寧市管轄的人口大縣及面積廣闊的陽新縣劃入黃石市的管轄范圍.
武漢城市圈中鄂州市21年的平均人口密度穩步上升,2002年以后,天門市、仙桃市人口密度下降趨勢較為明顯.
3.2武漢城市圈人口密度空間分析
1\\)人口集中指數
人口集中指數是一個主要用于分析城市密集區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與分散程度
上式中,C為武漢城市圈各城市的人口集中指數;Pi,Ai分別代表各城市各個區域的人口數量和土地面積,P和A代表整個城市的人口總數和土地面積.C值在0和1之間,C值越大,代表此地區人口向某些區域集中程度越大、人口分布不均勻;C值越小,說明人口分布較分散.
將武漢城市圈2000年、2010年9個城市各個區的人口數量和土地面積帶入式\\(3\\)中計算,其結果見表2.
從表2可看出,武漢城市圈各個城市的人口集中指數均大于0.4,各城市的人口向城市中心集中程度均較大,其中武漢市、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的人口集中指數較大,說明人口向城市中心集中程度較大,咸寧市集中指數最低,人口分布較為均勻,2000—2010年的人口集中趨勢并沒有發生較大變動.
2000—2010年這11年武漢市城市人口集中指數有明顯的降低趨勢.
2\\)武漢城市圈人口重心
人口重心又稱為人口中心,主要研究某區域內某時刻人口分布在空間平面上的表現,常常用來測定某地區人口分布變化狀況[6].
本文中以1990年和2010年人口數據對武漢城市圈的人口分布進行分析,研究其人口重心變化狀況,人口重心模型的公式如下:
\\(珡X,珚Y\\)為所求地區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標\\(經度,緯度\\),Pi代表各個地區的人口數,\\(Xi,Yi\\)是地理坐標\\(經度,緯度\\).
根據上式,分別以1990年和2010年武漢城市圈總人口數、城鎮人口數及鄉村人口數計算武漢城市圈人口重心地理坐標,其結果見表3.
990年和2010年武漢城市圈人口重心總體分布均在武漢市轄區,21年來人口重心分布位置發生變化,總人口重心明顯向西移動,移動了約1km,城鎮人口也向西移動,移動了約0.1km,鄉村人口重心也向西移動,移動了約0.6km.武漢城市圈總體人口重心與城鎮人口重心均出現了明顯了向西北移動現象,而鄉村人口重心具有明顯的向西南移動趨勢,人口重心的明顯移動與鄉村人口向城鎮遷移以及城市擴張建設密切相關.
3\\)武漢城市圈人口密度空間分析
通過Arcgis對武漢城市圈人口密度分布的處理,使武漢城市圈人口密度空間分析顯示出可視化的特點,見圖5、圖6.
從圖中可以看出,圈內人口密度總體呈現中部密集兩側稀疏;圈內人口密度東稀西密;城區人口密度逐漸升高,縣級市人口密度出現兩個階段的發展.
武漢城市圈中部城市中,武漢市、黃石市轄區和鄂州市人口密度1990—2010年均屬于人口密度較高的區域.2010年,鄂州市城區人口密度達1248人/km2,黃石市黃石港區人口密度達11403人/km2,武漢市江漢區高達20511人/km2,江岸區、武昌區、硚口區人口密度均超過10000人/km2.
結合圖1不難看出,武漢城市圈中受到武漢內城區引力較大的第一圈層和第二圈層區縣,人口密度相對較高.
由于武漢城市圈內中部為圈內最大城市—武漢市,其人口規模、經濟實力遠遠領先于圈內其他城市,并對周邊影響較大,出現了武漢市人口密度獨大的現象.
圈內東北部東南部多山地,其人口密度相對較小,受武漢市中心引力較小.
圈內中西部多平原,自然條件優越,人口密度較大.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城市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源,人口分布又開始聚集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域[7-8].
縣級地區人口密度大多處在150~400人/km2的較低水平,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大多為600人/km2以上.1990—2000年武漢遠郊區及縣級地區人口密度呈現較快的增長趨勢,而2001—2010年的人口密度表現出小幅下降的階段,見圖3.
鄰近武漢市轄區的孝南區、云夢縣、鄂州市和黃石市轄區人口密度呈現增長趨勢,圈內主要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均增長迅速,縣級地區增速較緩.
4\\)武漢城市圈人口方向性分析.2010年武漢城市圈人口密度分布具有方向性特征,見圖7.
以武漢市轄區為中心,劃分為正北、東北、正東、東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等8個方向.
圈內人口密度分布在方向上呈現與距武漢市距離成反比的有正北、東北、東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等7個方向.
正北方向人口密度大小與距武漢市距離成反比,武漢市轄區、黃陂區、紅安縣、大悟縣的人口密度分別為4924、387、335、310人/km2.
正東與東南之間人口密度變化趨勢不明顯,除武漢市轄區人口密度出現峰值外,還出現鄂州市和黃石市轄區人口密度較高的區域,圈內正東與東南方向出現了多個人口聚集區域.
武漢城市圈人口密度方位分布基本符合Clark模型[9],又稱為負指數函數,公式如下:
dx=d0e-bx式中,dx為距離武漢市中心某地的人口密度,d0為武漢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其中b為常數.b值越大,說明人口越集中于市中心,即人口集中程度較高;b值越小,說明隨著距武漢市中心距離的增加,人口密度降低較快,人口密度分布差異縮小,人口分布較均勻.
4結論
綜上所述,武漢城市圈人口密度分布特征如下:
1\\)1990—2000年,武漢城市圈隨時間的進展人口規模逐年增長,相應的人口密度逐年增加.2001—2010年,圈內人口規模出現地區性差異,只有武漢市人口密度穩定增長.分析各縣市的人口密度發現,圈內其他8個市的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逐年增加,縣級地區人口密度呈現降低趨勢.
2\\)圈內人口密度總體呈現中部密集兩側稀疏的特征.人口越來越集中于基礎設施、經濟實力較好的城市中心,出現了武漢市中心人口聚集的現象.從人口集中指數可以看出,武漢市的人口分布趨向于向市區集中的趨勢,但圈內東南方向的咸寧市,人口集中指數最小,人口分布較為均勻.
3\\)圈內人口密度東稀西密.武漢城市圈東部主要有山地地形,此類地形致使這些地區交通不便利,經濟發展較慢,進而引起人口分布較為稀疏.西部中部地區多為沿江平原,地勢平坦,經濟發展較為迅速,且從開發歷史上看,西部中部沿江平原開發較早.
4\\)圈內人口密度出現多個人口聚集中心,中心城市人口密度逐年增長,外圍人口密度均衡發展,東西方向人口密度增長速度較快,出現多個人口集中區.
5參考文獻:
[1]左永軍,何秉宇,龍桃.1949—2007年新疆人口的時空變化及空間結構分析[J].地理科學,2011,31\\(3\\):358-364.
[2]陳火星,許改玲,沈茂英.成都市人口密度分布差異的影響因素[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5\\(2\\):37-41.
[3]苗建軍,趙霞.基于“城市質量”決定的城市空間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05,31\\(3\\):126-134.
[4]向華麗,程廣帥,石智雷,等.基于人口分布的武漢城市圈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3\\(2\\):15-22.
[5]陳紅娟,彭麗芹,馮文釗.基于GIS的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方向性研究—以石家莊市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0,29\\(5\\):132-137.
[6]趙軍,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前移研究中的應用[J].測繪工程,2001,10\\(3\\):11-13.
[7]余瑞林,劉承良,楊振.武漢城市圈人口分布的時空格局[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1\\(9\\):1087-1092.
[8]朱嬡嬡,曾菊新,朱愛琴.武漢都市圈城鄉文化整合的空間結構與機理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7\\(6\\):846-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