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流動青少年進城后的教育問題隨著“兩為主”等政策的實施,逐步得到解決?,F階段出現的該群體社會融入難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心理層面的問題已嚴重阻礙了流動青少年的社會融入。多數研究者認為,“流動群體融入城市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經濟層次、社會層次和心理層次。這三個方面是依次遞進的,只有從心理層面融入了城市,才徹底完成由農村人轉化為城市人”[1]。當流動青少年跟隨父母進入城市后,普遍面臨著社會化斷層的問題,即在居住環境的改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后,他們在生活習慣、交往技巧、行為規范等方面卻存在著嚴重的不適應。
美國社會學家威廉·奧格本提出,由于物質文化的變遷速度會快于非物質文化的變遷速度,進而會產生文化不同步現象,他將該現象稱之為“文化滯后”\\(Culture Lag\\)。奧格本將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適應文化兩個部分,物質文化包括房屋、工廠、機器、原料等物質對象,適應文化則是對這些文化進行調適的文化,也叫非物質文化。有直接的適應文化,如技術,還有比較間接和潛在的,如宗教、民德、信仰等[2]。他認為,物質文化與適應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變化的,但兩者的變遷速度則是不同步的,物質文化的變遷總是先于適應文化的變遷,處理不好最終將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失調。
流動青少年進入城市,是一個接受新事物的過程,也是一個容易發生社會化發展斷裂的過程。
流動青少年進入城市后,最先發生改變的是物質生活環境,居住環境由以前的平房、土房變成了樓房,城市中各種新鮮事物是他們以前從未見過的,這些變化是孩子們直接感受到的。但他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價值觀念等深層次的變化卻非常緩慢和滯后,也是難以察覺的?!霸谏鐣D型時期,原有價值觀念的失效以及新的價值觀念的尚未形成,造成了人們心理上的某種無所適從,而在行為規范上表現為“失范”狀態”[3]。這種問題在流動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上更加突出。要想保證流動青少年在經歷了經濟融入、社會融入后,盡快實現心理融入,就必須縮小文化的滯后,加快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因素的轉變,實現物質文化與文化適應之間的同步發展。
二、樣本選擇及研究設計
本文數據來自于“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績效評估與體制創新研究”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數據庫。課題組于2011年5月~2012年6月先后赴江蘇、浙江等地,特別是對JH、WX兩市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447份,共回收問卷1383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32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5%。
調查的有效樣本中,男生與女生之間的比例基本持平,其中男生719名,占總體樣本的56%,女生566名,占總樣本數的44%。在年齡分布上,流動青少年的年齡大多集中在13~16歲,大約有1187人,占總人數的90.5%。在班級分布上,受調查的初一年級人數最多,有572人,其次是初二年級的,有492人。另外,數據顯示受訪隨遷子女學校的流動青少年有599人,占總樣本數的45.2%,公辦學校的流動青少年共有724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4.7%。
本文主要探尋流動青少年在城市中的社會融入情況。因此,在具體的研究上,我們還選取了部分隨遷子女學校的管理者、教師及流動青少年作為訪談對象,從個體上考查他們的社會融入狀態。
三、“文化滯后”對流動青少年社會融入的影響
\\(一\\)城市生活方式上的不適應
有學者指出,“流動青少年的社會生活適應主要體現為生活態度、社會交往、行為習慣以及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自我評價等幾個方面”[4]。但在影響流動青少年生活適應問題上,文化因素起著很大作用。一般來說,“流動青少年區域文化適應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城市適應?!盵5]。因此,“文化滯后”帶來的生活及學習方式的不適應會影響該群體盡快地融入到城市之中。
問:平時上課的時候,早晨幾點起啊?
答:一般都是媽媽叫我起床,反正挺早。學校里規定是7點之前到校,但我都是早早就到了,因為爸媽要很早去上班,這樣晚了就沒人送我上學去了。另外,我們家現在住的離學校有點遠。
問:那你適應現在起這么早到學校么?
答:還行,但是在老家沒這么早,因為學校離的近,都是在村里面,走幾步就到了,不用這么早起來,起得晚點也不要緊,跑著就到學校了?,F在就不行了,爸媽要騎著電動車送我到學校。
流動青少年由于童年時期大部分在農村生活,在具體的生活習慣、時間作息上還保留著以前的影子,不少流動青少年在生活習慣、飲食上沒有規律。尤其突出的是不吃早餐、上課時偷吃零食、晚上不按時休息、上課打磕睡等問題。在基本行為規范上面,對JH市農民工子女學校的調查發現,學生的言談舉止不文明現象突出,城市的基本安全常識較為缺乏。比如,有大約76%的學生有時會說臟話,他們表示這些臟話有的是在老家的時候學會的,但有時會不注意說出來,遭到同學們的厭煩。一些已經在城市中司空見慣的禮貌用語,如“謝謝”“對不起”“你好”,流動青少年的使用的頻率也相對較少。
他們雖然也認同應該說一些禮貌用語,但是相對城市的同齡人順口即說,他們卻總覺得不好意思開口,這與他們以前所處的文化環境密切相關。費孝通先生曾說過,中國的鄉村文化大部分是基于“熟人社會”建立起來的,是以熟悉和信任為交往基礎的。在鄉村里面,如果你跟自己認識的人說“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對方可能反而覺得你“不禮貌”,有一種被當作“外人”的感覺。
此外,該群體缺乏一定的安全常識。當被問及“你了解有關火災、地震、洪水方面的逃生知識
學生表示只“聽說過”,另有6.2%的學生表示“完全沒聽說過”??梢?大部分學生對一些逃生知識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具體如何自救、如何助人則根本不了解。究其原因還是他們在以前的文化中沒有接觸過相關方面的知識。
\\(二\\)角色定位不清,身份認同感較差
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快于心理調適速度,這使得流動青少年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自身角色的驟然改變?!傲鲃忧嗌倌昃哂须p重身份背景,一是作為種系與文化的身份背景;一是作為社會流動與變遷的身份背景”[6]。也就是說,流動青少年雖然已經在城市中生活,但是他們卻每天面臨著兩種不同的文化:“鄉村文化”與 “都市文化”。這個年齡段的流動青少年很難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如何快速地在這兩者中轉換,是他們每天要面對的問題,他們的身份認同也處于混沌狀態。
通過對JH、WX兩市的調查發現,流動青少年大部分不認為自己是本地人,這大約占了樣本總體的40%,他們也不準備在本地發展。在隨后的訪談中,流動青少年說不清自己到底是不是農村人。以下是在WX市對某一學生的訪談資料:
問:同學,你老家是農村的還是城市的啊?
答:農村的。
問:那你在這邊有幾年了?
答:差不多有2年吧。
問:那你現在覺得自己是WX本地人了么?
答:是啊,我是WX的新市民。
同樣的問題,有的流動青少年則回答,“我也不知道”、“我也說不清自己是農村的還是城市?!盶\(見表1\\)我們還可以看出,對城市的認同感方面,在公辦學校中就讀的流動青少年要比在隨遷子女學校就讀的要好一些,甚至有相當比例的人,想在流入地發展。
可以看出,流動青少年在由農村人角色向“新市民”角色的轉換過程中,處于一種社會失范的狀態。流動青少年遠離了農村環境,原有的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社會控制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但在城市中的新價值觀、行為模式還沒有建立起來之前,該群體對于自己的角色認知是模糊的,不清楚自己應該做什么,不知道如何扮演好自己在這個新場域的角色?!霸斐蛇@種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是社會的急劇變遷,如果任其發展,就會造成角色扮演的失敗”[7]。
\\(三\\)“文化滯后”引起的主觀規范意識模糊
“兩為主”教育政策要求,流動青少年的教育要以公辦學校接受為主,這種制度設置的初衷是遵循教育公平原則和使用城市優質教育資源最大化,然而流入到城市中的青少年對于新的社會\\(學校\\)規范卻缺少自覺的遵循意識。他們從小生活在城鄉二元結構的狀態之下,跟隨父母到達流入地之前,仍保留著傳統農村大部分的生活習俗和固有的社會規范\\(鄉規民約\\)等,但是到城市以后,孩子們基本上遠離了過去的生活場域,面對著一個全新而又陌生的世界。
急劇的社會變遷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他們思想觀念、原有的生活習慣以及價值體系的混亂,使其難以在城市規范中找尋到自己的位置。在融入城市社會的過程中,社會\\(學校\\)本身不但接納了流動青少年,也包容了他們以前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盡管流動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已經遠離了固有的場域,但是他們長期以來形成的思想觀念和慢節奏的生活習俗,與現代城市的要求、學校的校規校紀還是存在比較大的差距。
“我給你講哇,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是跟隨父母從云南、貴州到這邊來的,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每一次開學,就是他們入學的時候,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給他們強調學校的規范、禮儀教育,至于學生學習、教師教學,一般都是下一階段才考慮的事情?,F在低年級的學生我們已經開展了快半個學期的禮儀教育了。說實話,他們到這邊來上學,也學不到什么,能知道遵守學校的規范,不惹事就不錯了,我們基本上更多是幫他們的父母看孩子。哈哈\\(笑\\)”\\(JH市張校長\\)“我在學校里面主要負責教學事務,一直抓的是學生的日常規范培養,這些孩子們來的地區比較亂的,你們這次來正好可以幫忙參考怎么制定一下班級規范,然后我讓班主任們貼到每個班的前面。這幫孩子的規范意識也確實要抓,我本人也帶班。你不知道,很多小孩在上課的時候,不舉手、不報告,直接亂跑、大聲講話,下課就更‘瘋’了,不抓不行啊?!盶\(JH市紀老師\\)以上的訪談均是來自JH市某農民工子弟學校的領導、教師,從中可以看出在學校里,尤其是民辦的農民工子弟學校里,正常的教學任務已經放到了禮儀教育、學習校規之后,很多教師表示流動青少年不好管,與學校要求相差甚遠。他們雖然在學習條件上得到較大改善,但價值觀念、生活習慣上,顯然還未跟上社會與時代的要求。主體意識仍停留在以前的水平,沒有建立起與流入地相同的規范意識。因此,學校首先要保證學生們能夠遵守學校的基本規范,改掉流動青少年在原居住地的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讓他們樹立起符合城市要求的規范意識。
\\(四\\)“文化滯后”產生的流動青少年犯罪問題
流動青少年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后備資源,如果長期得不到公平的對待,難以融入到流入地社會的文化之中,很容易讓他們在心理上產生逆反情緒。當然,有些問題不只是體現在流動青少年身上,但是流動青少年的流動性增加了該群體發生不良行為的風險,不公平感的長期積累對于社會秩序的穩定又是一個極大的隱患。
眾多研究表明[8][9],“文化滯后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及行為方式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不加以引導很容易使流動青少年發展成為犯罪青少年?!绷鲃忧嗌倌赀M入城市后,原有的封閉狀況慢慢地被城市的物質生活所打破,各種文化源源不斷地進入到他們的頭腦之中,優秀文化、不良文化、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并存。由于受到“文化滯后”的影響,他們分辨不清什么文化才是自己應該接受的,這就給不良文化、非主流文化中的負文化提供了滋生的“溫床”,嚴重影響著該群體正常的社會化過程,社會融入更是無從談起。以下是我們與JH市某隨遷子女學校張校長的對話: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是來自不同地方,你知道的哇。不同地方說話還是有點不一樣的,除此之外,在一些生活習慣和做事方法上都是不同的。這些學生們的地域觀念還是蠻強的。據我所知,現在學校的小孩子還有“幫派”呢!比如A省幫、B省幫。真是搞不靈清,好搞笑的是哇\\(笑……\\)。
在我們JH市出生的小孩子還算好,因為他們習慣了這里的生活環境,但是其他地方的學生有的就不行啦。學校里面A地區的學生最難管了,打架好兇的哇。去年就是兩個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打了起來,A地區的學生還叫了校外的社會人員欺負B地區學生,我們調查以后,發現根本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因為A地區的小孩子,看見一群B地區的小孩子在那里說家鄉話,然后看見他以后,哈哈大笑,而A地區的學生聽不懂他們說話嘛,以為是在笑他。就找了自己地區的同學跟他們打了起來。這件事情很惡劣,因為牽涉到校外閑散人員,我們最后把這個學生開除了。
問:您覺得這個是因為文化不一樣造成的么?
答:肯定是的哇,就是因為他聽不懂他們說什么,所以才起的沖突嘛。所以,我認為,對他們剛入學的一個學期都進行規則教育還是很有必要的。\\(JH市張校長\\)對于流動青少年來說,他們已跟隨父母脫離了原有的生活環境,有關老家的記憶,慢慢變得模糊,但鄉村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還是存在他們的腦海里?!白鳛槌鞘薪Y構的組成部分,他們不僅僅是在生存意義上融入城市,更在自我認同、生存方式乃至價值觀等方面都試圖融入城市”[10]。但是,自我角色的定位不清以及由于“文化滯后”而產生的主觀規范意識不強等,造成了他們始終無法獲得城市的接納。由于他們屢屢受挫,從而產生較強烈的不公平感,產生了很多的心理問題,如自卑、怨恨等。加上他們“身份游走在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漂移感也降低了他們在行為方面的自律性。有時為了滿足個人的需要,當不具備正當手段時,他們就會鋌而走險,走上犯罪的道路??梢钥闯觥拔幕瘻蟆睅淼膬r值觀混亂,文化選擇不清問題是造成流動青少年犯罪的一大原因,而這又嚴重地影響了流動青少年的社會融入。
四、文化融合:縮小“文化滯后”的路徑選擇
社會轉型時期,關注流動青少年城市融入不僅只停留在關注他們物質上的滿足,心理上的融入也應該是我們考量的重點。我們應該盡量縮小“文化滯后”帶來的差距,從而使得其物質融合與文化融合得以協調發展,使流動青少年在明確的價值觀念與有序的規范體系引導下,順利成長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真正地成為城市“新市民”。
\\(一\\)加快制度創新,促進文化融合與物質融合的協調發展
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提出:“所有文化進化式傳播過程都首先以制度變遷的形式發生。無論是以發明的形式還是以傳播的行動,新的技術裝置總要被結合到業已確立的組織化行為系統之中,并逐步對原有制度產生全部的重塑”[11]。因此,我們應該從制度上進行頂層設計,為流動青少年的社會融入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當前針對流動青少年的“兩為主”教育政策,政府雖然在保障該群體入學機會公平和促進教育過程公平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整齊劃一的教育政策使得流動青少年原有的多元文化被丟棄了。
流動青少年來自不同的地區,在文化背景、生活經歷、家庭背景方面各有不同,他們更熟悉的是自己從小接觸的農村文化,如果用相對陌生的城市文化來要求他們,是有失公允的。所以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該“承認和尊重流動青少年的文化差異,把它當作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平等組成部分,從學生差異出發制定實質性的教育公平政策”[12]。在促進該群體物質融合的同時,也根據他們的多元性促進文化融合,為流動青少年的社會融入提供制度支撐。
\\(二\\)加強文化適應性教育與宣傳
雖然當今大眾傳媒發展十分迅速,但由于城鄉差異、階層差距的存在,媒體的定位群體大部分是在城市,忽略了農村人員的文化與信息需求?!靶滦蛡鞑ダ砟畹慕K極追求在于促進社會絕大多數人福祉的實現,而不是僅表達少數人或強勢階層的利益訴求”[13]。大眾傳媒應該更多地擔負起宣傳社會公平正義的責任。我們應該看到“保留下來的農村文化有著與城市文化同樣的發展歷史和存在價值,兩者有著較大的互補性,通過合理的吸納與融合,可以促進城市文化的創新與發展”[14]。應該引導城市居民正確理解農村文化,擯棄“文化中心主義”的錯誤偏見;同時破除流動青少年因為身份帶來的文化自卑感,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所屬鄉土文化與城市文明,幫助其融入城市。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政府應該大力宣傳城鄉文化的互補性,制定合理的文化政策,“通過大眾媒體等宣傳,使得當地人能夠正確地認識和對待流動人口,形成一種更加開放性的社會環境和公共政策”[15];加強學校的融合教育,注重多元文化的交流,組織城鄉文化交流的課內外活動,營造出寬容、平等校園的氛圍,促進“文化之間的內化與外化”。發揮社區的社會保障、社會參與、社會化等功能,把社區打造成文化融合建設的重要基地。有效地將流動人員納入社區管理和服務之中,了解群體的實際需求,并給予幫助。同時開展各種文藝活動及適應性教育,調動農民工及子女的參與度,增強他們對社區及城市的認同感。
\\(三\\)促進流動青少年自身“文化自覺”的形成
費孝通先生提出,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優點和局限,我們應在尊重自己文化的基礎上看到其它文化的優點,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在和諧相處和不斷交流中達到各種文化間的理解和融合,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就是費老一直提倡的 “文化自覺”的能力。
因此,我們在強調外在社會、經濟、制度環境對社會融合影響的同時,也應該培養流動青少年自身的主動融入意識。因為“流動青少年在社會融入時,既是客體,也是積極能動的主體。能否融入城市社會的關鍵,要看他們自身的主觀態度和努力程度”[16]。從課題組對JH、WX兩市的公辦學校與隨遷子女學校的調查來看,公辦學校中的流動青少年,很少有覺得自己是外地人的心態,同時他們的被歧視感也比隨遷子女學校學生小得多。另外,從對本地生的訪談來看,他們并沒有歧視外地學生,而是積極地想與他們交朋友,從他們身上學習很多鄉村的事情。這表明有時候,也許是流動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原因造成了他們的被歧視感、被忽視感。
我們應該積極地扭轉流動青少年這種心態,提高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當前的困難。首先,應努力提升流動青少年的文化素質,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學校及社區舉辦的各種集體活動,增加自己對城市文化的了解;鼓勵他們廣泛接觸報紙雜志、書籍、電視、因特網等大眾傳播媒介,開闊視野,縮小文化之間的差距;其次,流動青少年在平時的學習與生活中也要主動與本地市民交流與溝通,學習一些基本的禮儀,改掉不良的行為習慣,逐漸培養現代意識與行為方式。按照城市社會通行的社會行為來規范自己的言行,積極地融入到當地城市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