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陜西省自 20 世紀 80 年代便進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90 年代人口老齡化逐漸加速,進入 21 世紀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突出,人口老齡化已成為陜西省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老年人口的時空分布及演化特征能夠反映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研究人口老齡化時空發展演化特征及動力機制,可以更科學合理地為老齡人口配置相應的老年設施,改善老齡人口的生活條件。
國內學者對于人口老齡化問題關注度越來越高,人口老齡化問題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筆者文中提出的老齡人口時空演化特征,是指一定時期范圍內在時間和空間雙重角度下,統計分析老齡人口占當地常住人口總數的比重,并總結其演化的特征,是一種相對的人口老齡化時空分布特征。在以往對人口老齡化的研究中多偏重于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或老年人口的規模預測、人口老齡化的空間分布以及有關老齡化的專題研究上,而運用 GIS 從時間和空間演化角度進行的研究還很少見。
2、 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2. 1 研究區概況
陜西省位于中國內陸腹地,省內橫跨三個氣候帶,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分陜北、關中、陜南三個區域。轄 10 個市和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有 3 個縣級市、80 個縣和 24 個市轄區,1 581個鄉鎮,164 個街道辦事處。2010 年全省常住人口為 373. 27 萬人,與 2000 年相比,同比增長3. 55% ; 從人口年齡結構來看,0 ~ 14 歲人口比重下降 10. 29 個百分點,65 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 63 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程度加重,且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
2. 2 研究方法
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出發,以人口普查數據為依據,運用 ArcGIS 10. 0,分析全省與各市區人口老齡化的空間特征及演化趨勢; 運用 SPSS 軟件分析人口老齡化變化趨勢并分析總結其演變的動力機制。
2. 3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陜西及全國 1990 年、2000 年和2010 年人口普查資料和統計公報,《陜西省統計年鑒》\\(1990 年、2000 年、2010 年\\) ,各政府網站和信息統計網站等有關人口統計資料等。
3、 陜西省人口老齡化時空演化特征
3. 1 人口老齡化時間演化特征
從時間維度來看,陜西老齡化比重呈明顯上升趨勢。1990 年全省多數地區為成年型人口; 而2000 年漢中和安康則率先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分別為 7. 70%和 7. 09%,而其他地區屬于成年型人口; 2010 年,除延安以外,其他市區都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從 2000 -2010 年十年間,陜西人口老齡化增速明顯,人口老齡化在時間維度上具有典型特征。
\\(1\\) 年齡金字塔“肚大腿小”。據陜西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 318. 4萬人,占 總 人 口 8. 53%,0 ~ 14 歲 人 口 比 重14. 71% ,15 ~ 64 歲人口比重 76. 76% ; 年齡結構由 1990 年的年輕型演化到 2010 年的老年型\\(圖1\\) 。2010 年,人口年齡金字塔出現嚴重的“肚大腿小”現象,雖然目前老齡人口比重不高,但中間年齡段人口比重大,老齡人口后備資源潛力巨大。
目前,陜西年齡結構的綜合指標已經達到國際上人口老齡化的標準,且老齡人口比重在全國 31 個省市中排第十三,屬西北地區人口老齡化特征最顯著省份。
\\(2\\) 人口老齡化問題愈演愈烈。據歷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統計顯示,陜西老齡人口比重呈逐年上升的態勢,以 1964 年以來最為明顯,且2000 - 2010 年間人口老齡化增長趨勢明顯高于其他時段; 此外,老少比也出現逐年增加趨勢,并處于嚴重失衡時期,尤以 2010 最為突出,達到57. 99% \\(圖 2\\) 。
\\(3\\) 各市區人口老齡化增長差異顯著。在陜西整體老齡比重快速增長趨勢下,各市區的人口老齡化比重也呈不同程度的遞增趨勢\\(圖 3\\) 。漢中市長期以來都是陜西老齡化人口比重最為突出的市,且在 2010 年達到 10. 72%; 同時,銅川為人口老齡化比重變化最明顯的市,1990 -2010 年間增加了 5. 6 個百分點,其中 2000 -2010 年就增加了 3. 04 個百分點,并在 2010 年人口老齡化比重僅次于漢中; 此外,歷年人口老齡化比重最低的延安市在 2010 年也達到 6. 38%,即將步入老齡化社會。
3. 2 人口老齡化空間演化特征
\\(1\\) 省域內南高北低、區域差異明顯。整體上來看,陜南的人口老齡化特征較為明顯,關中次之,陜北最低。而各市區內又表現出不同的特征,2010 年,陜南地區的漢中和安康、漢中地區的銅川和渭南人口老齡化特征最為顯著; 而陜北地區的延安和榆林、陜南地區的商洛老齡化比重較低。
同時,局部地區的人口老齡化在三次普查中表現出較快的遞增趨勢,以銅川最為明顯,其人口老齡化比重由 1990 年的省域最低值 3. 76% 上升到2010 年省域第二的 9. 36% ,增加了 5. 6 個百分點,年均增長速度\\(0. 28 個百分點\\) 遠高于陜西;同時,漢中人口老齡化特征在三次普查中最為明顯,2010 年達到 10. 72%,高于陜西 2. 19 個百分點; 此外,陜北地區的延安,其人口老齡化一直處于較低水平,2010 年達到 6. 38%,增速低于全省其他市區。
\\(2\\) 各市區內: 中心城區、經濟發達地區比重小,經濟欠發達地區比重大。陜西各市人口老齡化比重表現出中心城區、經濟發達地區人口老齡化比重小,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老齡化比重大。而 1990 年和 2010 年各市區內部的空間演化特征明顯,局部地區的人口老齡化增長較快,如榆林市的子洲和清澗縣,由 1990 年的中等水平上升到2010 年陜西人口老齡化比重最高的區域; 個別地區人口老齡化比重增速平緩,如榆林市的府谷縣,20 年僅上升了 0. 28 個百分點。
\\(3\\) 人口老齡化比重: 鄉村 > 城市 > 鎮。鄉村、鎮、城市的人口老齡化特征存在明顯的差異。
2010 年人口老齡化比重城鄉差異顯著,表現出:鄉村 > 城市 > 鎮。2010 年鄉村、城市、鎮人口老齡化比重分別達到 9. 34%、8. 23% 和 6. 85%,鄉村人口老齡化比重分別高出城市、鎮 1. 11 和2. 49個百分點。1990 年人口老齡化也表現出: 鄉村 >城市 > 鎮,其中鄉村、城市、鎮人口老齡化比重分別達到 5. 48%、4. 49% 和 2. 74%,鄉村人口老齡化比重分別高出城市、鎮 0. 99 和 2. 74 個百分點。
雖然 2000 年人口老齡化比重表現出為鄉村 = 城市 > 鎮,但總體來看,人口老齡化比重都有明顯增加,且總體趨勢為鄉村 > 城市 > 鎮。
4、 人口老齡化時空演化動力機制
4. 1 出生率、死亡率雙低的“自然加齡”為主導原因
各市區的人口出生率與老齡人口比重呈弱負相關\\(Y = -2. 5X + 16. 5,R2= 0. 434\\) ,即人口出生率高的地區,老齡人口比重相對較低,反之則老齡人口比重較高。如榆林、延安的人口出生率分別為 10. 98‰、10. 22‰,而人口老齡化比重則為6. 38% 、7. 40% ,人口出生率較高,但人口老齡化比重卻處于陜西低水平階段; 相反,漢中、銅川的人口出生率分別為 9. 47‰、9. 48‰,處于陜西人口出生率相對低的區域,但是人口老齡化比重卻達到 10. 72%和 9. 36%,是省內人口老齡化比重最為明顯的市。這是由于人口出生率高使人口結構中的年輕人口增多、人口金字塔基底大,從而使老齡人口比重相對減小。
近年來陜西人口死亡率穩定在 6‰ ~ 7‰之間,各市區間差異較小,死亡率與老齡人口比重呈弱正相關\\(Y = 4. 1667X + 18. 1667,R2= 0. 160\\) 。
如安康、漢中和商洛,2010 年人口死亡率分別為6. 85‰、7. 00‰和 6. 96‰,屬全省人口死亡率較高的地區,同時這些區域的人口老齡化比重也相對較高,分別為 8. 97%、10. 72% 和 7. 81%。這是由于老齡人口比重高的區域,人口死亡的幾率也相對較大。人口老齡化比重與人口自然增長率呈負相關,擬合度較大\\(Y = -1. 6667X +2. 6667,R2= 0. 504\\)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雙下降引起陜西人口的“自然加齡”,必然使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
4. 2 遷入遷出的機械變動導致人口老齡化區域差異明顯
由于區域社會經濟等差異,陜西人口流動不斷集聚且向經濟較發達地區集中,使得人口遷入遷出流動現象明顯,導致區域間人口老齡化差異顯著。2010 年陜西流動人口 589. 44 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 15. 79%,是 2000 年流動人口的2. 5倍,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提高了 9. 1 個百分點,其中,陜南流出外省的人口約占全省流出人口的一半。而區域之間的人口流動則表現為,社會經濟發展落后或緩慢地區,年輕勞動人口流出嚴重;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凝聚力較強的區域,年輕勞動人口遷入較多。
同時,區域之間的人口流動使省內人口老齡化比重具有區域差異。如位于陜南地區的漢中和安康,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大量的年輕勞動力遷向其他地區,使得區內老年人口和兒童的比重相對較高,人口老齡化比重也相應增加; 在農村地區,勞務輸出人口增加,輸出人口以城市和鎮為主,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增多,這是導致鄉村人口老齡化比重大于城市和鎮的主要原因。
4. 3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助推了人口老齡化進程
隨著陜西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以及衛生、醫療保健等條件的改善,人口再生產類型從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轉變,使人類平均壽命增加,老齡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近幾年,陜西人均壽命大幅提高,由 1990 年的 67. 4 歲提高到 2000年的 70. 07 歲,同時也使 65 歲及以上的老齡人口比重提高 2. 57 個百分點。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的人均壽命的增加和死亡率的降低加速了陜西人口老齡化進程。
5、 結論
\\(1\\) 陜西人口老齡化成為今后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這將直接影響到陜西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
\\(2\\) 陜西人口老齡化比重在時間維度上呈年齡結構“肚大腿小”特征明顯、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等特征。2010 年,0 ~ 14 歲的人口比重為 14. 71%,15 ~64 歲人口比重為 76. 76%,老齡人口比重為 8. 53%; 年齡結構由 1990 年的年輕型演化到 2010 年的老年型結構,人口結構嚴重失調,若繼續發展下去,則會出現“倒金字塔型”的過渡老齡化人口結構。
\\(3\\) 陜西人口老齡化比重在空間演化上呈省域南高北低、區域差異明顯,而各市區內中心城區和經濟較發達區域老齡化比重小、經濟欠發達地區老齡化比重較大的特征。造成這類現象的原因既有歷史形成的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地形條件和氣候差異等,又有因人口流動帶來的區域間的人口不平衡。
參考文獻:
[1] 李俊紅. 陜西省人口老齡化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9,22\\(04\\) :65-69.
[2] 王培勛. 陜西省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的數學模型與統計預測[J]. 統計與信息論壇,2004,19 \\(04\\) :63-68.
[3] 陳毅華,蘇昌貴. 基于六普數據的湖南省人口老齡化發展態勢與對策研究[J]. 經濟地理,2013,33\\(01\\) :21-26,40.
[4] 張純,曹廣忠. 北京市人口老齡化的空間特征及影響因素[J]. 城市發展研究,2007,14\\(02\\) :56-61.
[5] 李揚,劉慧,金鳳君,等. 北京市人口老齡化的時空變化特征[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11\\) :131-138.
[6] 李華香,李玉江. 山東省人口老齡化時空變動特征及形成機制分析[J]. 區域經濟,2009,\\(03\\) :55-57.
[7] 文彥君,劉引鴿,鄧昕. 寶雞市人口老齡化的空間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29\\(02\\) :75-78.
[8] 蔡志霞. 陜西省城鎮老年人體育消費調查及其對策研究[J]. 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27\\(02\\) : 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