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屬于中醫"十指零落"與"脫疽"范疇 , 多發于青壯年 , 且男性居多 , 下肢多見 , 具體病因目前尚無一致認識.較為公認的誘因為煙草過敏、寒冷潮濕、營養不良、性腺激素、細菌感染、遺傳因素與外傷等.臨床表現為患肢皮膚怕冷發涼、存在營養障礙、色澤改變、間歇性跛行與靜息性疼痛等.30 余年來 , 作者根據中醫的辨證理念 ,研制出脈再生散內服、醫頑膏外貼此種內外同治的方法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 病例完整 , 療效確切 , 現報告如下.
參考祖國醫學文獻資料 , 作者認為脫疽之病因、病機緣于"內虛", 加上六淫、七情、寒痰和房癆、氣竭精傷等以致損傷元氣 , 營衛失和與氣壅血滯綜合罹病.《外科理例》云:
"若氣血素虧 , 或七情內傷 , 經絡郁結 , 或腠理不密 , 六淫外侵 , 隧道壅塞"皆堪明證[1].由是在祖傳秘方的基礎上創制《脈再生散》特號、A 號、B 號臨癥選用 , 基本方劑由 :穿山甲、蒼耳子、三七、黃芪、當歸、丹參、乳香、沒藥、桃仁、紅花、銀耳、蒲公英、附子、肉桂、丹皮、石斛、川芎、赤芍、蒼術、牛膝等藥物組成.
《醫學真傳·氣血》中提出"氣為血之帥 , 血為氣之母",中醫認為氣血相連 , 密不可分 ",氣為血之帥"是指氣能生血、攝血以及行血 ;"血為氣之母"則是指血能養氣與載氣.本方以補氣養血、活血化瘀為主 , 佐以清熱解毒.方劑在重補氣的同時促血行 , 尤以重用黃芪 , 目的在于借黃芪溫煦推動的作用補氣行血 , 血行而脈通 , 從而實現"通則不痛";黃芪與丹參配伍 , 更能發揮促進血液運行的功效而使血中之瘀盡快消散 ;沒藥與乳香可以排膿生肌、消腫止痛 ;牛膝能夠引藥下行 , 促進藥效直達病所 ;川芎為血中氣藥 , 可以帶藥上行 , 補血兼行氣 , 能夠有效治療氣滯血瘀.諸藥合用 , 標本兼治 , 功補兼施 , 攻伐同時不傷正 , 補氣卻不壅中 , 脾氣足則旺、瘀去則血行 , 故多獲良效[2].惟其中一部分患者兼見下肢、足、趾腫脹、暗紅、紫色、青色、黑色、潰瘍、壞死的程度, 療效欠佳, 促使作者再度泛覽祖國醫學典籍.《靈樞·百病始生》謂 :"凝血蘊裹而不散 , 津血澀滲而不去 , 而積皆成矣."《雜病源流犀燭》道 :"氣運乎血 , 血本隨氣以周流 , 氣凝則血亦凝矣.夫致氣滯血瘀 , 則作腫作痛 , 諸變百出".因之 , 血瘀濕遏之證旋作.因氣機受阻 , 故變作腫脹、變紫、變青、變黑、壞死、潰瘍、劇痛之癥.此時單純內治 , 自難奏效.遂采擇內服外貼相結合的治療方法 , 用自家祖傳《醫頑膏》貼敷 , 用法 :醫頑膏貼于病變部位、疼痛部位和脈到部位.其作用在于 :①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去腐生新、激活組織細胞再生.②使動、靜脈同時得到治療 , 使閉塞的動脈血管及時有效的控制發展 , 并能有效的促使側枝循環盡快建立 , 解決靜脈瘀血而變色的病變組織 , 使動、靜脈逐步恢復正常血流量 , 從而收獲甚捷.此方挽救了很多需截肢的"脫疽"患者 , 而且受到廣大患者的滿意和好評 , 同時也獲得血管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可.
陳品英[3]采用血管再生方治療 36 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將此作為觀察組 , 并以給予脈絡寧治療者為對照組 , 結果顯示 , 觀察組的治愈率為 77.8%, 總有效率 94.4% ;對照組治愈率 38.9%, 總有效率 72.2%, 兩組臨床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作者通過脈再生散內服、醫頑膏外貼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療效確切 , 病例完整 , 并跟蹤觀察回訪數百例 , 沒有復發 , 獲得良效.有研究在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因及發病機制研究進展中也明確指出 , 內外同治的方法療效顯著 , 明顯優于臨床中采用的常規方法.
綜上所述 , 作者認為"脫疽"是由動脈血管某一部位、某一段或幾段血管阻塞 , 造成動脈下部無血通過 , 使末梢失去血液供養 , 而變白、變紫、變青、變黑、壞死、潰瘍.外貼膏藥就能解決靜脈瘀血而變色的病變組織 , 使動、靜脈逐步恢復正常血流量.故此 , 作者通過數百例患者的研究證明對本病需采用內、外兼治的方法 , 方能收到最佳療效.
參 考 文 獻
[1] 王嘉桔 . 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筆談 . 四川中醫 ,2011, 29\\(12\\):89-90.
[2] 朱海林 , 張大偉 , 孫隆儒 , 等 . 白花丹參總酚酸提取物對大鼠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影響 . 中草藥 , 2012\\(8\\):1565-1569.
[3] 陳品英 . 血管再生方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虛寒證的療效觀察 . 陜西中醫 , 2011, 32\\(6\\):685-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