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平均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是分析評價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人口健康狀況的一個非常敏感而又具有重要意義的指標,它表明了新出生人口平均預期可存活的年數,是假設當前的分年齡死亡率保持不變,同一時期出生的人預期能繼續生存的平均年數,同時該指標也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指標。根據2010年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提供的全國人口數據資料,本研究使用直接法和間接法對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進行計算,并比較兩種計算結果的不同,為客觀、科學地了解我國人口健康狀況,制定衛生和人口政策、規劃提供參考。
一、研究資料與方法
2010年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提供了計算嬰兒死亡率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相關數據資料,包括全國、各省、城鄉的分性別、分年齡平均人口數、出生數、死亡數等基礎數據,可以使用直接法和間接法兩種計算方法對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進行估算。
\\(一\\)直接用壽命表法計算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本次研究選擇壽命表法,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庫中提供的分年齡組平均人口數、實際死亡人數,計算各年齡組的死亡率和死亡概率,然后假設0歲組人數為10萬人,以各年齡組死亡概率計算各年齡組死亡人數、尚存人數、生存人年數和累積生存總人年數,最后算得各年齡組期望壽命。
\\(二\\)用模型生命表法
間接估算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由于普查資料存在誤差和天然缺陷,比如普查時沒有登記有關人口的所有成員,出現重復登記人口的狀況,人口普查時出現部分人口年齡申報質量比較差的現象,年齡較小的人口與成年人口相比更容易被漏登等。因此普查資料中根據年齡和性別劃分的人口數據申報完整程度經常是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故而采用模型生命表法間接估算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具體過程如下:
1.間接估算兒童死亡率——特拉賽爾法利用按性別和母親5歲年齡組分的曾生子女數、存活子女數、死亡子女數,按5歲年齡組分的婦女總數,借助寇爾-德曼區域模型生命表中的西區模型,估算出全國、各省、各性別不同時期的兒童的死亡概率和生存概率。
曾生子女的死亡比例是反映兒童死亡率的指標,并且可以由此得出兒童時期死亡率的可靠估算。一組婦女的生育數,遵循一定的時間分布,可以用每個人出生后的時間,即每個人暴露于死亡風險的時間長度來表示。一組婦女曾生子女中死亡的比例,取決于孩子處于死亡風險時間長短的分布,也就是取決于出生的時間分布,還取決于孩子們自身的死亡風險??紤]孩子出生時間分布的影響,可將死亡子女比例轉換為傳統的死亡率測算方法,以此表示子女死亡的平均水平。特別是按母親5歲年齡組分組的子女死亡水平,可以用來估算從出生到各個兒童年齡的死亡概率。
布拉斯\\(Brass\\)首先提出了把按婦女年齡組15~19歲、20~24歲等分的曾生子女死亡比例轉化為估算孩子到達某一確切年齡的死亡概率的方法,其估算公式為:q\\( x \\)=k\\( i \\)D\\( i\\)\\(1\\)其中,q\\( x\\)表示從出生到確切年齡x的死亡概率;D\\( i\\)表示按婦女連續5歲年齡組分的曾生子女死亡比例\\(i=1表示15~19歲年齡組,i=2表示20~24歲年齡組,等等\\);k\\( i\\)表示用來調整影響D\\( i\\)數值的非死亡因子,即估算乘數。布拉斯估算乘數所使用的方法是:用一個固定形式,但變換年齡位置的三階多項式來表示生育率;用由一般標準推導出的羅吉特系統來得到死亡要素,再從每年2%的增長率推導出一個女性穩定年齡分布。
為了使布拉斯創立的原始方法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特拉賽爾\\(Trussell\\)采用另外一套乘數進行計算,資料主要來源于寇爾和特拉賽爾的模型年齡別生育率。具體結算過程如下:
步驟1:計算每個婦女的平均活產子女數;
步驟2:計算按母親每個年齡組分的死亡子女比例;
步驟3:借助寇爾-德曼區域模型生命表中的西區模型,計算估算乘數;
步驟4:計算死亡概率和存活概率。
2.間接估算成人死亡率——布拉斯的增長平衡法使用按5歲年齡組和性別分組的普查期內死亡人數,按5歲年齡組和性別分組的普查期內平均人口數,對全國、各省、分性別成人死亡率進行調整,并估算出生存概率。
計算死亡率的直接方法是使用生命登記系統提供的分年齡死亡人數資料。然而,盡管全國范圍內可能有此種登記系統,但卻常常出現死亡漏統的情況,即并非所有死亡人數都被登記下來。其結果是由申報的死亡人數所得到的死亡率往往低于被調查人口的真實死亡率。因此,需要用某種調整方法把申報的死亡率轉換為反映真實死亡狀況的一種理想的估算值。
布拉斯在1975年提出估算成人死亡登記完整程度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是建立在假定被研究人口是穩定人口的基礎之上。穩定人口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生率和死亡率保持恒定不變的人口,這種人口的一個特征是所有年齡的指數增長率為一常數,從而粗出生率、粗死亡率、任何特定年齡組的死亡率和任何年齡組的人口增長率都為一常數。但是,對于違背穩定性,尤其是對于生育率近期有變化和死亡率也在逐漸變化的情形,也相當適合?;诖?要求各個年齡的死亡申報的完整程度假定為80%,但是實際情況中,由于兒童和成人的死亡漏報程度上經常不一樣,所以這種方法常用于估算成人死亡率。
在一個穩定的人口中,通過計算達到x歲的人數而得到的x歲及x歲以上人口的“進入率”,等于同一人口部分由死亡率加上穩定人口增長率而得到的這一人口部分的“退出率”,這種情況對x的所有值都是相同的。該方法就是利用這一關系來估算穩定增長率和死亡登記的相對完整程度。
具體以下面的方程式為基礎:N\\( x \\)/N\\( x+ \\)=r+D*\\( x+ \\)/N\\( x+\\)\\(2\\)其中,N\\( x\\)指確切年齡x歲的人數;N\\( x+\\)是x歲及x歲以上的總人數;D*\\( x+\\)是x歲及x歲以上的死亡總人數;r 是增長率。
如果 N\\( x\\)是一年內加入x歲及x歲以上年齡組人口的人數,那么 N\\( x \\)/N\\( x+\\)可以解釋為x歲及x歲以上人口的“出生率”,D*\\( x+ \\)/N\\( x+\\)則為相應人口的死亡率。該方程說明了在一個封閉的人口中,出生率等于增長率和死亡率之和。假定沒有觀察到完整的 D*\\( x+\\)值,而只有他們中的部分死亡人數被記錄下來,即 D\\( x+\\),則 D\\( x+ \\)=C\\( x \\)D*\\( x+\\),其中 C\\( x\\)是代表x歲及x歲以上死亡人數登記完整程度的因子。然后,假設死亡登記的完整程度不隨年齡而發生變化,至少在5歲以上或10歲以上不發生變化,則 C\\( x\\)可用不隨年齡變化的常數 C 來代替。令 K=1/C ,將方程D\\( x+ \\)=C\\( x \\)D*\\( x+\\)帶入第一個方程則得到下面的關系式:
N\\( x \\)/N\\( x+ \\)=r+K[ ]
D\\( x+ \\)/N\\( x+\\)\\(3\\)由于 D\\( x+ \\)/N\\( x+\\)和 N\\( x \\)/N\\( x+\\)之間存在線性關系,所以可以由[ D\\( x+ \\)/N\\( x+\\),N\\( x \\)/N\\( x+\\)]各點所決定的直線的斜率來確定 K 值,即調整因子。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步驟1:有死亡風險的人口所經歷的人年數;
步驟2:對確切年齡的人口數的計算;
步驟3:對確切年齡以上的人口數的計算;
步驟4:對確切年齡以后的死亡數的計算;
步驟5:計算由人口部分死亡率和部分出生率確定的各點;
步驟6:選擇最佳擬合直線;步驟7:計算 K 值,對死亡率進行調整。
3.兒童存活概率和成人存活概率的鏈接——寇爾-德曼模型法選擇只有一個參數的模型生命表系統,比如寇爾-德曼提出的模型生命表中,只要選定模型生命表中的某一區域,其中任何存活概率,無論是從出生開始的存活概率還是達到某一年齡的條件存活概率,都可以在該系統中單獨確定一個生命表。所以,每一個從出生開始的兒童存活概率 l\\(Z\\) 都可以確定一個生命表。使用上述方法估算出的兒童年齡段存活概率、成人年齡段存活概率,借助寇爾-德曼區域模型生命表中的西區模型,對全國、各省、分性別的生命表中的各年齡段死亡概率、存活概率進行修勻和調整,并計算預期壽命。
二、研究結果
\\(一\\)用直接法\\(壽命表法\\)計算平均預期壽命
表1以全國各年齡組平均人口數和實際死亡人數為例,展示了平均預期壽命的計算過程,根據該方法計算的全國分地區、分省、分性別、分年齡組期望壽命如表2、表3所示。
三、分析與討論
\\(一\\)用壽命表法計算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數值偏高
直接法計算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8.16歲,這一結果與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報告中提出的“2005年,我國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3歲”,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關于我國“十二五”時期的主要目標和任務》中指出的“到2015年末,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達到74.5歲”相比均明顯偏高。2012年,衛生部新聞發言人也指出“我國人均期望壽命在‘十一五’期間提高了1歲,從72歲提至73歲?!?/p>
因此,根據現有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庫中提供的分年齡組平均人口數、實際死亡人數等資料和數據計算得到的全國分地區、分省、分性別、分年齡組期望壽命明顯偏高??赡苡捎谄詹橘Y料存在誤差和天然缺陷,普查資料中根據年齡和性別劃分的人口數據申報完整程度經常需要進一步完善,采用人口間接估計技術和方法對預期壽命做出科學推算。
\\(二\\)用模型生命表法間接估算人口預期壽命存在一定限制條件
國家統計局根據“六普”詳細匯總資料計算,中國人口2010年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4.83歲\\(男性為72.38歲,女性為77.37歲\\)。本次研究利用間接法估算我國人口預期壽命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為73.65歲\\(男性71.37歲,女性75.88歲\\),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結果相比低1.18歲\\(男性1.01歲,女性1.49歲\\),主要因為這種間接估算方法存在一定限制條件。
本次研究分別使用特拉塞爾法和布拉斯的增長平衡法對兒童死亡率和成人死亡率進行了調整,然后使用寇爾-德曼模型生命表法作為人口間接估算技術對整個人群的生存率和死亡率進行了再次調整,最終獲得人口預期壽命的估算值。
特拉賽爾法的假定之一是所研究的人口的近期死亡模式和死亡水平是固定不變的。用這種方法估算人口預期壽命并調整兒童死亡率是建立在近期的生育率和兒童死亡率保持不變的假設之上,如果生育率一直在變,那么使用該方法進行兒童死亡率的估算得到的是一個近似估算結果。聯合國人口司曾在2008年版的《世界人口前景》中將2000~2010年的中國生育率設定為1.77,2010版的《世界人口前景》中指出,中國的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的生育率為1.70和1.64,2012版的《世界人口前景》中指出中國的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的生育率為1.55和1.63??紤]我國近年來生育率的變化,因此嘗試使用特拉賽爾法對兒童死亡率做出初步的估計和推斷。
布拉斯的增長平衡法的假定是所研究的人口為穩定人口,即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兩者在相當時期內保持恒定不變。雖然我國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動顯示我國人口是非穩定人口,但是依然使用該方法的原因是該方法對我國人口死亡率和預期壽命做出的估計,除了代表一個非穩定的人口以外,其他方面是完善的,而這種方法得到的估算結果可以解釋為我國人口死亡率的上限值,因此最終估算的預期壽命偏小。
\\(三\\)縮小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地區間差異
本研究發現城市人口預期壽命\\(77.32歲\\)高于鎮\\(75.88歲\\)和鄉村\\(72.43歲\\),各省間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分布為東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地區預期壽命較低。其中上海、北京、廣東三地預期壽命最高,而西藏、青海、貴州三地最低。
我國地域廣大、區域發展水平不平衡,使得人均預期壽命的地域差別也非常大。上海、北京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水平。但是,西部相對落后地區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所以,在宏觀層面需要進一步改善目前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況,提高我國相對不發達地區的發展水平。
通過國家層面,引導醫療衛生資源在這些地區的優先配置,促進這些地區的醫療衛生條件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此提高這些地區的預期壽命。
同時,在發達地區應該注意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影響,積極應對老齡化問題,防止老齡化導致的健康損失和預期壽命的降低。在微觀層面,應該積極倡導國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和推廣健康保健知識的普及,轉變亞健康狀態,應對慢性疾病的危害,保持健康狀態并且延長壽命。
\\(四\\)加強慢性病防治,進一步提高我國人口預期壽命
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比如目前人均預期壽命最長的國家是日本和圣馬力諾,平均預期壽命為83歲\\),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還有很大的發展和努力空間。根據聯合國公布的數據,在世界198個國家或地區中,2005~2010年,中國平均預期壽命為72.71歲,位居95位,高出世界平均預期壽命\\(67.88歲\\)4.83歲,低于發達國家\\(76.94歲\\)4.23歲。因此,我國將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列為五年規劃綱要指標之一,提出“截止‘十二五’末,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要提高到74.5歲”的發展目標。但是,即使到時如此,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也只相當于日本1970年、美國1980年的水平。
過去30多年,我國人口疾病死亡模式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急性傳染性、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及其相對死亡比大幅度下降。隨著目前我國經濟狀況的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也在不斷提高,目前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老年人口比重不斷增加,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吨袊圆蟾妗繁砻髀圆∫殉蔀槲覈青l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人群中85%以上存在慢性病或亞健康狀態,僅有20%左右就醫。
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慢性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改善醫療衛生條件,能夠進一步提高我國人口預期壽命。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司.人口間接估計技術[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2:173-174,317-321.
[2]白劍鋒.人均期望壽命增加1歲“十一五”期間從72歲提至73歲[N].人民日報,2012-0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