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黑龍江省的主要少數民族朝鮮族、滿族和回族等人口數量都呈現出負增長態勢,這種負增長原因來自眾多方面,但人口自然增長的變化和人口遷移導致人口分布格局的調整是重要原因,而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與變化又是人口自然增長、機械變動以及其他人口過程長期演化的復合結果,其受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歷史文化等多因素的影響,同時其又會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反作用. 研究揭示區域人口分布特點及演化規律,對于應對民族人口問題和制定人口政策具有重要意義.朝鮮族是黑龍江省人數眾多的少數民族之一,黑龍江省也是我國朝鮮民族分布集中的省區之一. 從十九世紀中葉,由于經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原因朝鮮族陸續從朝鮮半島遷入,歷經百余年分布格局形成與變化很好地體現了少數民族人口分布空間擴展遷移的一般性特征規律. 該文根據 1953 年至 2010 年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對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空間分布格局變化進行分析研究,通過歷次人口普查中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數量、人口集中指數、人口重心等指標的變化揭示朝鮮族人口分布特征及變化規律,并分析其分布格局形成與變化的原因,以為民族人口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1、 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分布現狀
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分布格局特征與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的總特征基本一致,即“大分散小聚集”. 黑龍江省朝鮮族分布廣泛,各地市均有分布,但人口密度相差懸殊,據 2010 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密度最大的哈爾濱市,每平方千米有朝鮮族 15. 80 人,人口密度最小的呼瑪縣,每平方千米只有 0. 004 個朝鮮族人,兩者相差 4118 倍. 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黑龍江省南部,形成“兩片三點”聚集區,一片為哈爾濱 - 牡丹江分布密集區,包括哈爾濱市、阿城、五常、尚志、延壽和牡丹江市、海林、寧安、穆棱、東寧、綏芬河、雞西、雞東、勃利、密山等 15 個市縣; 另一片為佳木斯分布密集區,包括佳木斯市、樺南、湯原、樺川、蘿北等 5個市縣; “三點”為綏化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兩片三點”朝鮮族人口密度 2. 68 人/km2,而“兩片三點”外朝鮮族人口密度只有 0. 146 人/km2,兩者相差 18. 4 倍. 據 2010 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黑龍江省朝鮮族總人口 327806 人,其中“兩片三點”人口分布密集區面積僅占全省 22.64% ,卻集中了全省朝鮮族人口的84. 32% . 統計資料還顯示 2012 年黑龍江省有朝鮮族村 233個,集中了朝鮮族 248937 人,占朝鮮族人口的75% ,可見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呈現出高度集中于朝鮮族鄉、朝鮮族村和各區域中心城市的特征.從人口比重上看,2010 年黑龍江省朝鮮族占全省總人口的 0. 86%,而海林市朝鮮族高達該市人口的 6. 15%,寧安市也達到 5. 88% . 從人口規模上看,朝鮮族人口超過 2 萬人口的市\\(縣\\) 有牡丹江市、哈爾濱市、寧安市、海林市、五常市,其中牡丹江市人口最多,有 34629 人,占到全省朝鮮族總人口的 10. 56%,而明水、青岡、蘭西等多達 31 個縣\\(市\\) 朝鮮族人口不足 500 人,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地區分布呈不均衡態勢.
2、 近六十年來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空間分布格局變化
2. 1 基于空間集散度的分布格局變化
為了深入研究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近六十年空間格局變化,采用洛倫茲曲線和人口集中指數定量描述其人口空間集散程度. 洛倫茲曲線也叫頻率累積曲線,主要用來分析地理事物在空間上的集中與分散程度及其變動趨勢. 按黑龍江省各市、縣土地面積和朝鮮族人口數量制作人口洛倫茲曲線. \\(1\\) 求出各市、縣土地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再將百分比數由低向高累加,得到土地面積累積百分比系列 X1,X2,X3,…,Xn; \\(2\\) 求出各市、縣朝鮮族人口占全省朝鮮族總人口的百分比,再將百分比數由低向高累加,得到人口累積百分比系列 Y1,Y2,Y3,…,Yn;\\(3\\) 將每對 X,Y 值繪制于坐標圖上,各點的連線即為人口分布的洛倫茲曲線. 圖中對角線代表一種假想的人口地區均勻分布狀況,曲線偏離對角線越遠,則人口的空間分布越集中; 反之,則越分散. 從圖 1 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到,六十年來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分布始終是很不均衡的,幾乎一直保持35% 的土地面積集中了60% 以上的朝鮮族人口.
人口的集中程度可以用人口集中指數表示,它是一個反映人口相對于土地分布均勻程度的指標,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人口分布狀況. 計算公式為:
公式中,C 為人口集中指數,Xi和 Yi分別為各市縣的面積和朝鮮族人口數,X 和 Y 為黑龍江省總面積和朝鮮族總人口,n 為市縣地區個數,文中n = 79 ,人口集中指數C的數值為0 ~ 1 之間,C 越趨向于 1,說明人口分布集中的程度越高; C 越趨向于 0,說明人口越趨向于分散.
表 1 是根據黑龍江省第一次到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相關數據計算得出的1953 年—2010 年黑龍江省漢族、朝鮮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口集中指數,相對于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朝鮮族的集中化程度是最高的,即使在人口分布相對最分散的 1982 年,人口集中指數也達到了 0. 598,比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年份還要集中. 同時黑龍江省的朝鮮族與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普遍經歷了人口由集中到分散又趨于集中的變化過程,但朝鮮族人口聚集程度變化是最小的,57 年間人口集中指數變化只有 0. 024,不及漢族的五分之一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三分之一,可見黑龍江省朝鮮族仍保持著高度聚居的人口分布特點.
2. 2 基于人口分布重心的變化
人口重心是衡量一個地區人口分布變化狀態的重要指標. 把不同歷史年代的人口重心標在地圖上,并按時間先后連成折線,以表示人口重心的移動軌跡和速度,可提供某地區人口分布的簡明、概括而又準確的印象,并可表明地區人口分布的總趨勢或中心區位. 利用下面的公式計算得出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分布重心位置,詳見圖 2.
式中: X———朝鮮族人口重心的緯度; Y———朝鮮族人口重心的經度; Xi———i 市\\(縣\\) 政府\\(或朝鮮族鄉鎮\\) 所在地的緯度; Yi——— i 市\\(縣\\) 政府\\(或朝鮮族鄉鎮\\) 所在地的經度;Pi——— i 市\\(縣\\) 朝鮮族人口數; n——— 市\\(縣\\)個數,文中 n = 79
從圖 2 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分布重心移動軌跡看,1953—1982 年人口重心由東南向西北方向移動,之后到 1990 年則向北偏東方向移動,這37 年間移動較平穩并顯示出朝鮮族人口在向我省西部和北部擴散. 1990—2000 年,人口重心移動明顯加快,1. 19 km / 年的移動速度幾乎是前37 年平均值的 2 倍\\(見表 2\\) ,而從 2000—2010年,人口重心移動速度顯著減慢,只有前十年平均移動速度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從 1990 年之后開始由東北向西南方向移動,顯示出朝鮮族人口向省外流動的大趨勢. 57 年間朝鮮族人口分布重心一直位于延壽縣先鋒村西南至西北 25 km范圍內,雖說移動距離不大,但不同時期朝鮮族人口移動趨向清晰明顯,而且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分布重心明顯比黑龍江省人口重心\\(46. 02°N,125. 87°E\\) ,偏東和偏南.
3、 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分布格局形成原因分析
3. 1 歷史遷徙路徑奠定了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分布格局的基礎
朝鮮族遷入黑龍江省各地始于 19 世紀中葉,遷入的路線主要有三條: 一是先從朝鮮移居俄國遠東地區,然后再渡過黑龍江、烏蘇里江,移住黑龍江省東北部的蘿北、同江、撫遠、密山、虎林、東寧等地; 二是先從朝鮮移住吉林省延邊地區,然后再逐步遷到黑龍江省東南部的寧安、雞東、雞西、林口、穆棱、牡丹江、海林等地; 三是遷徙到遼寧、吉林兩省以及朝鮮南部的朝鮮移民沿著東北鐵路直接移居黑龍江省中、西部的五常、阿城、哈爾濱、齊齊哈爾、綏化等地,歷史遷徙路徑決定了朝鮮族的人口分布必然以遷入地為基點向四周擴散,從而形成了黑龍江省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兩片三點”朝鮮族人口相對聚集區,人口數量及人口密度從本省東南部向西北部遞減的基本格局.
3. 2 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決定了黑龍江省朝鮮族依河聚居的分布特征
傳統的朝鮮民族一直以水稻種植為生,為適應水稻生產的特點,不同歷史時期遷入黑龍江省的朝鮮族,主要聚居在牡丹江、松花江、穆棱河、湯旺河、拉林河、阿什河、呼蘭河、、烏蘇里江、黑龍江等 60 多條大小江河沿岸. 江河沖積平原或河谷平原,地勢較為平坦,土質肥沃,水利資源充足,利于灌溉和種植水稻,大量朝鮮農民在此聚居而形成村落,黑龍江省朝鮮族村也就具有了沿河分布的特點,這也是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高度集中分布于朝鮮族鄉、朝鮮族村的原因之一.
3. 3 人口自然增長變化和外遷是導致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分布格局變化的主要原因
經濟的發展水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的自然增長和遷移狀況. 從表3 可以看出,1953 - 1982 年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數量基本呈緩慢增長態勢,1982 -1990 年人口增長速率進一步放緩,這與從 20 世紀 80 年代始黑龍江省少數民族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相關,但從 1990 年之后,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出現了持續 20 多年的負增長,且人口減少的速度在加快,這一方面與人口總數下降,出生人口急劇減少,從1990年的6500人到2000年的148人再到2010年只有 93 人,在死亡率略有下降但變化幅度不大的情況下,人口自然增長率由緩慢增長轉向負增長有關,但人口自然負增長的速度在減慢,而實際上朝鮮族人口減少的速度卻在加快,而且,每年實際減少人口數遠大于由于自然負增長而減少的人口數,說明引起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持續的減少還有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而引起的人口遷移. 20 世紀 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黑龍江省朝鮮族出現了持續不斷的勞動力的轉移和流動,一些朝鮮族農民為了改善生活條件離開了農村流向鄉鎮、縣城,又從小城市逐漸流動到大中城市,到了 90年代,隨著中韓建交和海外勞務市場逐漸開放,大量的朝鮮族勞動力不僅流向發達城市和沿海城市,更多的人開始走出國門,以勞務、探親、婚姻等形式流向韓國、俄羅斯、日本、利比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據不完全統計,從 1990—1997 年末,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的海外流動平均每年達5 萬人以上,2005 年全省314 個朝鮮族村外出務工半年以上的朝鮮族勞動力達到了 46% 以上. 正因為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而黑龍江省傳統朝鮮族聚居的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大量農村朝鮮族人口外流,朝鮮族人口分布經歷了由集中于朝鮮族鄉村到趨于分散又向中心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中的過程,1990———2000 年人口分布重心移動速度加快,并向西南方向移動,這些均是人口遷移的結果并最終導致人口分布格局的變化.
3. 4 朝鮮民族創新開發特性是人口分布格局變化的內在原因
朝鮮族是移民形成的民族,當初朝鮮族的先民遷移至黑龍江建立家園就顯示出了較強的適應力和流動性,同時朝鮮族還是一個文化素質高,開放意識較強的民族. 朝鮮族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觀念轉變快,改變現狀意識強,這些自身特點都促使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在改革開放后能夠大膽地走出去,離開傳統聚居地,走向城市,走向世界各地,而這正是促使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分布格局發生變化的內在原因.
參考文獻:
[1] 黑龍江省人口普查辦公室. 黑龍江省第三次人口普查機器匯總資料匯編[Z]. 1984.
[2] 黑龍江省人口普查辦公室,編. 黑龍江省 1990 年人口普查資料: 電子計算機匯總 上冊[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1992. 298 -321.
[3] 黑龍江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辦公室,編. 黑龍江省 2000 年人口普查資料第一冊[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73 - 88.
[4] 黑龍江省統計局黑龍江第六次人口普查辦公室,編. 黑龍江省 2010 年人口普查資料上冊[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101 -112.
[5] 杜娟. 廣東省人口分布變動研究[D]. 廣州: 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 -4.
[6] 陳楠,林宗堅,王欽敏. 人口經濟中的 GIS 與定量分析方法[M].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7. 75 -76.
[7] 劉娟. 福建省人口重心移動路徑及其影響因素的人口學分析[J]. 人口學刊,2007,\\(1\\) :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