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企業倫理建設的意義
企業倫理是指蘊含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及生活中的倫理關系、倫理意識、倫理準則與倫理活動的總和.它主要包括反映企業和員工關系的勞資倫理,反映企業和客戶關系的客戶倫理,反映企業和競爭者關系的競爭倫理,反映企業和股東關系的股東倫理,反映企業和環境的社會責任,以及反映企業和政府關系的政商倫理.
良好的企業倫理對企業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內,它有利于管理者統一員工思想,樹立企業整體的價值觀,培育企業精神,并規范員工行為,幫助員工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和對企業的忠誠度.對外,它可以為企業處理與社會、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提供正確的指導原則,幫助企業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從而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增強企業的社會影響力,提高企業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因此,企業倫理建設也成為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二、當前企業倫理建設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企業倫理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作為企業的"軟實力",在促進企業發展中的作用逐漸顯現.海爾,蒙牛,聯想等一批優秀的企業在加強企業倫理建設,培育良好的企業文化,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為社會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也讓更多的企業意識到加強倫理建設的重要性.但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企業倫理建設也存在不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 企業倫理建設缺乏必要的理論基礎.隨著商品交換行為的日益頻繁,企業倫理建設也迫切需要一套成熟的理論為其提供指導.企業倫理學的發展為現代企業管理提供了方向,讓企業管理者們看到了希望.但遺憾的是,作為新起之秀的學科,其研究理論與層出不窮的非倫理行為而言,要滯后很多.此外,不同組織形式的企業,在加強企業倫理建設方面,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有所差異.如何規范企業行為,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升企業的倫理道德,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更多針對性的理論.
2. 企業倫理建設缺乏必要的內在動力.首先,企業管理者對企業倫理建設重視不夠.在企業經營過程中,企業管理者的價值觀念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方向.很多企業領導者帶頭違反企業倫理,將企業的利益置于國家社會利益和消費者利益之上,嚴重阻礙了企業的長遠發展,讓企業倫理建設流于形式.其次,企業誠信意識的普遍缺失也客觀上導致更多的企業加入到以道德換取經濟利益的軌道上來,削弱了企業加強倫理建設的欲望,制約著企業倫理道德的建設.再次,企業違反倫理道德的成本過低也縱容了企業的不當行為,增強了企業的僥幸心理,使企業倫理建設困難重重.
三、加強企業倫理建設的對策建議
1. 加強制度倫理建設,規范企業倫理行為.制度倫理是對社會規范和運行規則的倫理反思和要求,是倫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的思考與建構.它不僅為企業的倫理建設提供了方向,更有利于發揮制度的監督功能,暢通監督的渠道,構建誠信經營、自由競爭、公平公正的經營環境,使企業的運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為企業倫理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2. 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推動企業的倫理建設.政府要逐步轉變政府職稱,提高政府效能,減少對企業的行政干預,并杜絕成為反倫理活動的堅強后盾,讓企業在市場上享有自主權,并通過稅收等政策促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創造良好的企業外部環境,促使企業按照社會倫理規范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同時,政府要積極引導企業轉變經營觀念,強化企業的倫理經營意識,增強企業的道德使命感,使企業主動將倫理建設作為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倫理監督機制,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 加強企業自身的倫理建設,增強企業倫理建設的內動力.為此,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加強企業管理者的倫理培訓,培養一批具有企業倫理精神的高素養的企業家.企業家的管理思維影響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戰略目標,是企業新觀念、新思維的主要來源,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企業倫理建設的水平.第二,健全企業倫理守則,指導企業倫理行為,促進企業倫理建設.企業倫理守則是企業員工必須遵守的制度規范,可以幫助員工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提升員工的倫理意識,豐富員工的倫理知識,督促員工自覺按照相關規范開展工作,對企業管理者也是一種約束,從而形成一整套倫理文化.這在無形之中也限制了各種違約行為,暢通了企業倫理建設的渠道.第三,加強企業員工的倫理教育,增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激發員工的道德使命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僅需要處理好與員工的關系,讓員工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和關愛,更要培養員工與公司共發展,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意識,防止員工破壞性的道德淪喪,讓員工意識到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追求的長遠目標,從而統一員工的思想和行為,實現企業倫理建設和追求經濟目標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倪愫襄著. 倫理學簡論[M].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2]龔天平著. 倫理驅動管理---當代企業管理倫理的走向及其實現研究[M]. 人民出版社,2011
[3][英]亞當? 斯密\\( Adam Smith\\) 著,蔣自強等譯. 道德情操論[M].商務印書館,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