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國,有約13.4億人,占世界人口約1/5,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共有56個民族,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加強民族融合是中國政府既定的發展目標。然而,中國是一個內部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在城鄉與區域之間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差異。長期以來,中國民族人口分布形成了一個最基本的地理格局:漢族主要在東部地區,少數民族主要在西部地區;漢族主要在中原和沿海,少數民族則主要在邊疆。在中國18 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上,民族自治地方僅占9%;而在22 800公里的陸地國界線上,民族自治地方卻占了85%。
中國有五個民族自治區,分別是:內蒙古、廣西、西藏、寧夏和新疆,這五個自治區分別主要針對于蒙古族、壯族、藏族、回族和維吾爾族,而這五個少數民族也是中國人口相對較多的民族,本文主要是在這五大民族自治區所涵蓋的五大少數民族范疇內進行的相關討論并基于此的延展分析。
實際上,長期以來,由于自然和社會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文化、經濟、醫療等相對漢族地區而言較為落后,這帶來了少數民族發展相對緩慢的現狀。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少數民族的人口增長速度較漢族人口要緩慢,隨后增長勢頭開始加快,加上與漢族相比差異化的生育政策的影響,少數民族人口增長頗為明顯,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和流動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動。
在社會經濟方面,人口的教育、就業、健康等彼此息息相關,學者研究發現,不同民族的受教育水平、非農產業就業比重、城鎮化水平有很大的關聯,少數民族人口總體上相對較低的教育水平使得他們外出務工時的收入也相對較低。
中國政府長久以來一直重視少數民族的發展,尤其是在整體對于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都有漸增投入的背景下,對少數民族人口一直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
比如,在高考時對少數民族考生實行加分照顧。
國家對少數民族教育及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及政策優惠,形成了少數民族自治區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醫療衛生條件改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的良性發展格局。
那么,在國家長期堅持民族平等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照顧性發展政策背景之下,十年間,主要少數民族人口之間發展的差異究竟為何?這些差異又如何被定量化操作,從而便于進行相應的測量和估算?也即如何分析不同民族在文化程度、健康狀況、職業分布三個涉及人口自然屬性及社會屬性方面的變動及差異。具體需要回答的問題則是,義務教育的普及雖然提高了少數民族人口總體的受基礎教育的水平,但在這些群體之中,高等教育的接受情況究竟如何?從人口健康的角度,當今中國整體上醫療條件得到良好改善,那么從衡量人口健康狀況的關鍵指標——出生嬰兒存活率來看,少數民族人口的情況又如何?非農比重的變化意味著勞動力從第一產業的轉移,但是在第二、三產業不斷升級改造的當今,少數民族人口在第三產業的就業狀況又是如何?就上述問題,本文擬根據較為權威、全面并方便可及的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匯總資料來分析并獲取上述問題的答案,以解析這十年間中國主要少數民族人口的發展及變動狀況。
二、數據來源與計量方法
1. 數據來源
人口普查數據是最全面、權威的涵蓋少數民族人口的數據。在本文中,筆者所使用的數據為國家統計局在其官方網站公開發布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匯總數據。
在人口普查匯總資料中關于民族人口的數據一般包括各地區不同民族人口規模、各民族分年齡分性別人口規模、各民族分教育程度人口規模、各民族普查前一年死亡人口數、各民族分行業人口數、各民族分職業人口數、各民族育齡婦女普查前一年生育子女數、各民族人口婚姻狀況等信息。本文在兩次人口普查關于民族人口的數據中選擇適合于本研究的數據部分進行分析。
2. 計量方法
本文對不同民族人口相應方面的比較分析中,考慮到民族人口規模的差異很大,不便直接比較,于是首先借鑒了區位商的理論與方法,分析不同民族人口受教育水平、行業分布、健康狀況等在全國的相對位置。
以行業分布為例,行業分布區位商公式可設定為:
公式中N1為該民族人口在某行業的從業人員數;A1為全國所有人口在該行業的從業人員數;N0為該民族人口所有行業的從業人員數;A0為全國所有人口在各行業的從業人員數。區位商大于1,可以認為該民族人口在該行業的分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等于1則與全國人口在行業的分布相同,而小于1則說明該民族人口在該行業中不具有競爭優勢,與1的差距越大說明劣勢或優勢越大。
接下來,在考慮到中國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及本研究所需數據的可及性后,筆者沿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的計算理論,從大學生人數、第三產業就業分布、存活子女比重三個方面,構建適合于中國本土的各民族人口素質發展指數,以從不同角度綜合衡量少數民族人口在十年間的發展狀況,民族人口素質發展指數的公式為:
此公式可從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行業及職業分布三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來分析少數民族人口的變動。即借鑒HDI的計算方法,從這三個方面選擇指標計算均值求出各民族人口素質發展指數來比較少數民族的發展狀況。
三、少數民族人口規模及分布的變動
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是多樣性的,不同民族采用不同的生育政策,少數民族人口的增長趨勢變動是筆者對少數民族人口其他方面狀況進行相應分析的重要基礎,人口的分布與流動與就業等有很大的關聯,因而在此筆者先分析少數民族人口的規模及其分布的變動。盡管中國是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家庭,但是漢族人口占絕大部分,少數民族人口比重較低,依據“六普”數據,壯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2000年為1 618萬人,占總人口的1.30%,2010年增長到1 693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略有下降,為1.27%。另外,本文選擇分析的其他四個少數民族(回族、維吾爾族、藏族、蒙古族)雖然相比其他少數民族在總人口規模中所占比例相對較大,但是與漢族相比其比例仍舊很小,占總人口比重均不足1%。其中,蒙古族人口規模有所增加,但是比重卻從2000年的0.47%降到2010年的0.45%,回族人口規模有所增加但比重維持在0.79%,維吾爾族和藏族的人口規模及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民族聚集地,蒙古族、壯族、維吾爾族絕大部分生活在其相應的民族自治區。相比而言,回族和藏族人口生活在其民族自治區的比重相對較小,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其值分別為20.53%和43.24%。2000年到2010年期間,回族、藏族、壯族人口生活在自治區的比重有所下降。
為更好地分析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及流動,筆者計算衡量這五個少數民族人口在其民族自治區和全國的增長速度的增長系數。具體而言,其自治區的增長系數為2000年到2010年期間某少數民族人口增長速度與自治區總人口增長速度的比值,相應地,某民族在全國的增長系數為這期間該民族人口增長速度與全國總人口增長速度的比值。如果增長系數大于1,說明該少數民族人口增長速度大于總人口增長速度,從結果來看,這五個少數民族在自治區和全國計算的增長速度均大于1,說明其增長速度高于總人口增長速度。
進一步比較自治區的增長系數和全國的增長系數可發現,壯族、藏族和維吾爾族人口在自治區的增長系數低于全國的增長系數,而蒙古族與回族的則相反。據人口遷移理論,人們的生育觀等會受流入地人口的影響而同化,少數民族人口在民族聚集地的生育水平要高于他們在其他地區的生育水平。
在此背景下,相對較低的自治區增長系數可以理解為該民族人口從自治區的部分流出造成的,可見這三個少數民族人口的流動性有所加強。在區域發展差異較大的當今社會,少數民族人口從相對落后的民族聚集地流入發達地區有利于自身條件的改善及家人經濟水平的提高,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民族間的融合與發展。
四、少數民族人口素質變動分析
從前文對少數民族人口規模及分布的變動分析中,筆者發現少數民族的集聚狀況仍舊很明顯,聚集地正是相對落后的“老少邊窮”地區。那么,除區域影響外,少數民族整體的人口素質如何?以下將從文化水平、健康水平、就業分布三個方面分析少數民族人口的狀況及其在十年間的變動。
1. 少數民族人口的文化水平變動分析
在總體層面而言,少數民族文盲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及漢族水平,2000年少數民族文盲率為13.15%,高出漢族近6個百分點。但是2000年到2010年期間,少數民族文盲率的下降幅度高于漢族,二者之間的差距縮小2.33個百分點。在本文選取分析的五個少數民族中,藏族和回族的文盲率高于少數民族平均水平,而蒙古族的文盲率則低于少數民族及漢族平均水平,維吾爾族文盲率在2010年時低于漢族。男性的文盲率低于女性是普遍現象,這一點少數民族人口與漢族人口是一致的。但是,與漢族人口相比,少數民族人口文盲率的性別差異更明顯,2000年到2010年期間,女性文盲率的下降幅度是男性下降幅度的2倍左右,2000年少數民族女性文盲率高出男性接近10個百分點,2010年差距降至6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文盲率尤其是女性文盲率較高的下降幅度,不僅表明國家對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的投入產生了效應,也體現出男性與女性平等地位的推進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取得了成績,少數民族女性地位得到提高。
本文選擇每萬人擁有大學生人數來考核少數民族人口的高等教育水平。與文盲率的比較結果一致,少數民族人口高等教育水平低于漢族人口及全國人口的平均水平,同樣,少數民族人口中,男性高等教育水平高于女性;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相比2000年,2010年漢族及少數民族人口的高等教育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從漢族人口與少數民族人口的比較分析中發現,盡管少數民族人口與漢族人口的文盲率差異在2000年到2010年期間有所減少,但是少數民族人口每萬人擁有大學生數在2000年到2010年期間的增長幅度低于漢族人口的增長幅度,少數民族人口與漢族人口每萬人擁有大學生數的差異在十年間呈擴大的趨勢:這種差異從2000年的117人提高到263人。
需要指出的是,五大少數民族中蒙古族人口的每萬人擁有大學生人數高于漢族,且這種差異在2010年呈增大趨勢。從區位商的比較發現,少數民族區位商略有提高,而漢族則有較小程度的下降,也就是說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相對水平略有提高,但仍不能掩蓋絕對規模存在較大的差異。
從性別差異的角度來分析,女性每萬人擁有大學生人數的提高數量及幅度均高于男性,漢族人口與少數民族人口均是如此,因而2000年到2010年期間高等教育的性別差異呈縮小趨勢。筆者還發現,少數民族人口高等教育的性別比差異低于漢族人口。需要指出的是,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人口女性每萬人擁有大學生人數高于男性,即這三個少數民族人口中女性高等教育水平反而高于男性。
從文盲率和每萬人擁有大學生數的分析中,筆者發現,少數民族與漢族人口在文盲率方面差異的下降印證了少數民族基礎文化水平得到提高、與漢族之間差異得以縮小、國家對義務教育投入及義務教育均等化推進已經取得了一定效果的客觀發展事實。然而,高等教育視角下的少數民族人口與漢族人口的絕對規模差異卻呈增大趨勢,這說明未來民族人口高等教育的提升是中國政府推進民族工作領域的重要切入點之一。我們知道,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各部門對就業人口的文化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以往的分析發現受教育程度尤其是高等教育程度與職業的分布、收入的高低有很大的關聯性。
少數民族人口相對較低的高等受教育比重意味著其在就業市場處于不利地位,不利于其自身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水平的改善。
2. 少數民族人口的健康水平變動分析
如前所述,在衡量人口健康狀況方面,本文采用少兒健康狀況的視角。0歲兒童死亡率是衡量人口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受本研究可得數據的限制,本文通過存活子女占活產子女的比重代替分析0歲死亡率。計量結果發現,少數民族存活兒童占活產兒童的百分比低于漢族。在五個少數民族中,蒙古族該百分比最高,且高于漢族,其次為壯族,而維吾爾族的這一數值是五個少數民族中最低的。2000年與2010年對比分析發現,少數民族和漢族存活子女占活產子女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維吾爾族的上升幅度最大。與全國平均水平的比較發現,少數民族總體及所選的五個少數民族的存活子女占活產子女的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均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隨著目前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斷增加,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是社會關注的重點,而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則與養老規劃有很大的關系。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本文將“健康”、“基本健康”兩類合并為“健康”,分析全國及五個自治區的老年人口的健康比重。結果發現,廣西壯族自治區老年人口健康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他四個自治區老年人口的健康比重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寧夏回族自治區最低。
基于中國歷次普查數據的研究發現,女性老年人口預期壽命高于男性,但是女性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則低于男性。
對不同自治區的分析也發現男性健康比重高于女性,而且男性與女性的差異值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本文選擇的五個少數民族生活在民族自治區的比重很高,盡管本文無法分析各民族人口的健康比重,但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從側面反映少數民族人口的健康狀況。
3. 少數民族人口的行業與職業變動分析
從行業分布的變動分析中,筆者發現,漢族人口在第一產業的區位商有所下降,少數民族第一產業的區位商大于1,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區位商小于1。2000年到2010年期間少數民族人口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區位商有所上升,分別從2000年的1.22和0.45上升到2010年的1.44和0.50,而第三產業的區位商則從2000年的0.72下降到2010年的0.67??梢?,少數民族人口在行業分布中更多地集中在第一產業,在當今中國現代產業的轉移及升級格局中并不具備競爭優勢。本文選取的五個少數民族在第一產業的區位商均高于1,且2010年較200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藏族和維吾爾族2010年的區位商為1.7,相對較高。這是由于大部分少數民族受歷史、所居住地區的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制約,多以農牧業為生,工業化水平很低,所以更多地集中在第一產業。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他們在其他行業的區位商很低,說明少數民族人口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中沒有競爭優勢。當今之中國社會,產業處于不斷的轉移及升級換代的變遷進程中,第三產業比重勢必會相對增大,而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隨之減少,經濟發展越好的地區第三產業的比重相應越大。因而,我們可以推斷,一方面少數民族人口在經濟發達地區的比重太低,另一方面他們的競爭力相對弱,需要在今后的社會發展中繼續提高,以適應中國整體社會經濟發展快速向前的現實。
行業區位商反應的是特定人口就業的行業分布,而職業則是其在行業或單位中相對地位的反映。對職業分布的變動分析發現,少數民族就業人口作為“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及“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的區位商有所上升,在其他職業的區位商均下降,尤其是在承載諸多行政或社會福利資源的“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的職業區位商下降幅度較大。五個少數民族職業區位商的變動均是這個趨勢。這說明,十年來,少數民族人口在就業中仍舊處于不利的地位。
4. 人口素質發展指數
根據前文介紹的計算各民族人口素質發展指數的方法,分別計算了漢族、少數民族以及所選取的五個少數民族在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素質發展指數。
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少數民族人口和漢族人口的素質發展指數在2000年到2010年期間沒有明顯變化,也就是說其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相對位置幾乎沒有變化。本文選擇的五個少數民族中,蒙古族、藏族和壯族的發展指數在2000年到2010年期間有不同幅度的提高,而回族和維吾爾族則有所下降。
五、結論與思考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國主要少數民族人口的規模與分布,并發現少數民族人口的增長系數高于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也有所變動,有些少數民族(回族、藏族、壯族)生活在自治區的比重有所下降,流動性有所加強,但是蒙古族和維吾爾族在自治區居住的比重有所上升??傮w而言,本研究發現部分少數民族人口從相對落后的民族聚集地流出到發達地區,這有利于其自身條件的改善及家人經濟水平的提高,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國社會民族人口的融合與發展。
研究還發現,少數民族人口的文盲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也不斷減少,而高等教育的接受狀況雖然有所提高,但少數民族人口高等教育的區位商卻呈下降趨勢,并且與漢族人口的絕對差距呈現擴大的趨勢。從人口健康角度分析,隨著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整體發展及國家對其的重視與投入,少數民族人口健康狀況取得了較大的提升:新生兒存活率及健康水平均有所進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均呈縮小的趨勢;2010年少數民族自治區的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較全國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而且男性與女性的差異較大。從就業分布而言,與漢族人口相反的是,少數民族人口在第一、二產業的區位商上升而第三產業的區位商呈下降趨勢;在職業的分布中少數民族人口處于承載行政或社會福利資源的“關鍵位置”的比重相對較低并且十年間其職業分布區位商呈下降趨勢,對各民族人口素質發展指數的比較發現,少數民族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相對位置幾乎沒有變化。
由此,我們看到少數民族人口的發展在中國政府長久以來倡導的關愛少數民族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富強的大環境中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尤其是在基礎公共服務方面(包括義務教育、基礎醫療衛生等)。但在取得進步的同時,不能忽略的是在社會經濟加速發展的當今中國社會,少數民族人口的發展與全國平均水平仍舊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就業的行業分布等方面。本文納入了少數民族及漢族的人口素質發展指數分析框架,并發現在2000年到2010年十年間,這個層面并沒有明顯變化,這是否可理解為民族視角下的“社會階層固化”現象?當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我國的56個民族是共同發展、平等的主體,然而不同區域、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職業的群體在文化、健康、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少數民族群體主要聚集在經濟落后的地區、高等教育接受水平相對差、更多集中在第一、二產業且在其職業中不能居于關鍵地位,這勢必會影響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國政府需要在以往關注于義務教育普及的基礎上,著力于提高少數民族人口的高等教育水平,并以此為突破口,促進少數民族人口的職業流動以促使其更好地適應中國社會產業的升級與轉換,并著力于從衛生投入方面進一步提高少數民族人口的健康水平,這些都是中國政府在當下及未來的民族工作中需要加強和拓展的政策內容。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EB/OL].
[2]張善余,曾明星. 少數民族人口分布變動與人口遷移形勢——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分析[J]. 民族研究,2005,(1):17-25.
[3]羅淳. 論中國少數民族人口的生育政策[J]. 民族研究,1997,(2):49-58.
[4]馬正亮. 論新時期黨的民族人口政策與民族關系[J].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1996,(1):3-6.
[5]王光明. 云南少數民族生育政策的制度與實施[J].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1995,(1):8-9.
[6]鄧艾. 西部地區民族人口城市化差異實證分析[J]. 民族研究,2006,(2):30-38.
[7]孫中偉,劉飛,胡雙喜. 教育不平等與外來工工資的民族差異——兼論少數民族外來工教育獲得的“三重弱勢”[J]. 南方人口,2013,(1):39-51.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及其實踐[EB/OL].